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统音乐
平江民歌
平江民歌是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
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辖27个乡镇,东与江西修水、铜鼓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浏阳、长沙县毗邻;西与本地区的汨罗相连;北与本省岳阳县、湖北的通城县交界。面积为4125.18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这是一方古老的沃土,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平江古属三苗国,春秋属罗子国,自秦改县至今。平江山清水秀,左拱连云,右峙幕阜,昌水带其北,汨水绕其南,资源丰富,是人们居住的理想之地。自唐代开始,随着中国五次人口迁徙,先后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迁入平江的姓氏达100多个,多地域人口的融合,创造了平江特有的民间艺术和平江土语,形成了平江“十里三音”的语言特色,加之这里受地缘封闭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保持了平江民间艺术特色的稳定性。平江民歌是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
20世纪初叶,在革命的战争年代,红色歌谣成了平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六军在此诞生,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在此爆发,20多万革命志士高唱着红色歌谣,前赴后继,英勇献身,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跟着共产党打天下》:
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砍杉树不死根,桐油泼火火更大。蚂蚁牵线往前走,跟着共产党打天下。
又如: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我红军,红军有良心,红军打垮蒋匪军,天下得太平。
还有《红军行军歌》、《红十六军军歌》、《红军五分校校歌》、《红军纪律歌》、《粉碎敌人的乌龟壳》、《十拥红军》、《工农觉醒歌》等,都唱出了红军战士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级有关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对传统优秀民间艺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认真开展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使平江县的民歌艺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如《结亲要唱打架歌》、《织绫罗》、《相思债》、《关山下来一条河》、《三盘瓜子》、《娇莲门前一树梨》等,分别在省、市各类演出中获奖。2000年,平江伍市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平江民歌是一种形式简朴的民间艺术,歌词内容同当地人民生活、历史、习俗、语言密切相关,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在艺术风格、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音乐曲牌甚多,旋律优美,流利畅达,节奏明快。平江方言既不属赣语系,也不属长沙语系,平江方言的语音音调大致可分为六声,按内容大致分为:
字调:阴平阳平上阴去阳去入
妈麻马骂骂抹
六声的音高走向,形成了一种旋律型的音程结构:
阴平→阳平构成大二度阴去→阳去构成小六度
阳平→上声构成小三度阴去→入声构成纯四度
以上大致是平江方言语音音调的基本结构特征,其中纯四度和小六度的这一含变官音的语音音调的音程,影响了以方言演唱的灯戏音乐的调式和旋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音调色彩。
平江民歌大体分为如下几类:
1.革命歌谣类。
平江地处湘鄂赣三省要冲。西通省城长沙,东连江西修水,北接湖北通城。从五四运动以来,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有震惊全国的平江亚细亚洋油起岸大风潮;有迅猛异常的农民运动;有举世闻名的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有生龙活虎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有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30年的革命烽火,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民歌。
革命歌谣产生于辛亥革命、共产党在平江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遍及全县。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为了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祖国,对内镇压爱国群众的罪行,1919年6月29日,旅省回平学生40余人,正式成立了“平江县化装讲演团”,下乡演出40天,进行反帝爱国的大宣传。这期间,演唱了一首反映现实生活而影响较大的小调性和填词歌曲(当时也有称之为“时调小曲”的)《四季歌》。这种利用流传历史悠久,易于传诵歌唱,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小调,赋予新的革命内容,是革命民歌一个突出、新颖的特点。它旋律优美流畅,朗朗上口;情感哀怨悲愤,如泣如诉,形象地描写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遭遇,也很自然地激起人们的愤慨,唤醒民众觉醒起来去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它之所以这样感人,是由于采用了在平江县民间流传甚广的花灯小调《骂妻调》(亦名《巧梳妆》,又叫《五条手巾》),进行填词后,引申和发展开来的结果。
将两者进行比较,它们的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甚至连乐句的落音(re、so|、|a、so|)都相同。由此可见,前者是从后者发展变化而来。《四季歌》为了适应歌词新的内容要求和音乐情绪的需要,在旋律上进行了润色处理,去掉了那些跳跃欢快的因素,增加了压抑、低沉、诉说的成分。特别是根据歌词,大量采用了连音,使曲调突出了一字多音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运用,使词句见长,节奏缓慢,情感沉重,较好地刻画了“劳苦群众苦涟涟”、“无衣无食好困苦”的悲惨生活。第四乐句中的半拍休止(也是全曲唯一的一个休止符号),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演唱者泣不成声的情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四季歌》这首革命历史民歌影响较大,在全国也有一点名气,被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民歌》第一卷中(全国共4卷)。
词曲有的是当时著名音乐家谱写,有的是填词于民间曲调,较流行的有:
《少年先锋歌》 《工农兵歌》(新葡萄仙子)
《工农兵联合歌》 《国际歌》
《工农联合歌》 《工人歌》
《农民歌》 《士兵歌》
《平江县工农第一次全县代表大会开幕歌》
《步哨歌》 《都娜》(苏联新曲)
《新可怜的秋香》 《湘暴曲》
《赤卫军》 《打倒国民党》
《妇女歌》 《武装保卫苏维埃》
《莲花闹》 《十二劝歌》
《“五一”国际劳动节歌》
《拥护苏维埃》 《起义歌》
《送郎当红军》 《红军纪念歌》
《我们是工农的儿子》 《最后胜利属我们》
《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歌》 《胜利属于工农兵》
《建立苏维埃》 《红军吃饭歌》
《粉碎国民党的乌龟壳》 《革命胜利歌》
《反对军阀战争》 《赤旗飘大地》
《悼战士歌》 《养女要嫁我红军》
《恶阎王》 《两条半枪打天下》
《活捉》 《梭镖亮光光》
《打长沙歌》 《革命四季歌》
《当兵就要当红军》 《暴动歌》
《十绣歌》 《五送郎》
《工农革命有原因》 《四次反“围剿”胜利歌》
《反帝拥苏歌》 《冲锋歌》
《动员歌》 《赤潮澎湃漫全球》
《革命心如铁石坚》 《调兵歌》
《打倒列强》 《我们童子团好精神》
《勇敢向前》 《武装保卫苏维埃》(民歌小调)
《劝告白军士兵》 《少年先锋队武装上前线歌》
《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歌》 《杀敌歌》
《粉碎三、四次“围剿”歌》 《对日宣战歌》
《望郎》 《高老虎战斗歌》(赣东广昌县)
《打赣州》 《纪念苏联十月革命歌》
《红军进长沙》 《拎张辉瓒》
《快去参加共产党》 《好汉当红军》
《穷人骨头硬似钢》 《革命成功在眼前》
《土地革命自完成》 《妇女革命歌》
《红军拿起枪》 《红军抗日誓师歌》
《告敌方士兵歌》 《拖枪当红军》
《十绣情哥去长沙》 《捧出一轮红色之歌》
《大地上》 《照得满地春回》
《红日》 《小英雄》
《红灯笼》 《老子本姓天》
《红旗竞赛歌》 《马列主义胜利了》
2.民歌类。
常见的有《打猪歌》、《打铁歌》、《关山下来一条河》、《十二月采花》、《放牛》、《劝姐》、《人老何曾转少年》、《十送》、《八仙》、《来禾歌》、《放羊》、《长工歌》等。
3.仪式歌(习俗陈规)类。
仪式歌有《闹洞房》、《捧酒绕堂歌》、《抛梁歌》、《升梁》、《抛梁赞》、《新春赞财神》、《奠酒歌》、《绕歌行》、《归山歌》等。歌词多为赞褒与叹息、祝愿,曲调简单。
4.情歌类。
表达男女爱慕之情,反映对婚姻自由的执著追求,以及男女相互戏谑的情趣等,是民歌和小调之类的曲调。
5.山歌类。
山歌属民歌的一种,大多在田野劳动时歌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内容以反映劳动、爱情为主。平江山歌受地域影响,“十里三音”,唱腔繁多,大致可分为:高山腔,又称“钻山垅”、仄音山歌,声调高亢,拖腔自由,给人以振奋感;低音山歌,又叫“检板山歌”,唱念结合,行腔悠扬婉转,念白流畅;平腔山歌,又叫田歌,音调平缓,旋律轻快,边唱边劳动,能增强劳动趣味,消除疲乏。
6.儿歌类。
用儿童口语反映儿童生活,也有反映时代的,称为“童谣”。唱腔都是由儿童或成人仿儿童语气哼诵,带稚气,尾声任意延长。
平江较流行的儿歌有:《老鸦叫》、《月光光照平江》、《绕口令》、《打灯笼》、《萤火虫咧夜夜来》、《东打鼓西打铁》、《花花花走人家》、《麻雀崽脚尖尖》、《花鸟仔屋上滚》、《缺牙扒扒猪屎》、《牵羊卖羊》、《赶五虫》、《麻雀雀》、《长烟袋》、《月亮粑粑》、《灯笼四四方》、《驼尾鸟驼驼》、《打老鸦》、《初一早》、《三伢子懒又懒》、《虫叽虫叽飞》、《懒婆娘》、《对门岭上什么叫》、《三岁伢子会唱歌》、《抛皮货》等等。
7.巫师音乐类。
巫师音乐是古代平江民间艺术之一。“巫”是指古代自称能以舞降神治病的人。女子称巫,男子称觋,从事奉祀天地鬼神及为人占卜、祈祷等。殷商时和旧中国时的楚、越一带巫风很盛,楚诗人屈原的《九歌》即据此种乐歌改造、加工而成。平江古属楚,故巫歌舞于民间流传古久,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巫师音乐,全县除长寿、虹桥一带稍异,四乡俱同,其音乐体系合古六律五音,故县城曾有“六律会”,称行业祖师为灵苍仙师。一曲可翻五调,即一正四余,六人班合成乐队,即鸣锣、司鼓、吹奏、丝弦、掌板眼、礼赞。吹奏曲调一般有清调、忧调、赞歧。忧事可混用清调,清事忌用忧调。共有曲300余种,平江较流行的有如下几种:
(1)清调:
《满江红》 《小桃红》 《喜报三元》
《阴阳配》 《闹花灯》 《阳伴庄》
《小庐吹》 《肖公调》 《浏阳调》
《容记》 《柳表杨》 《汉中山》
《大开门》 《到春台》 《柳叶金》
《北番调》 《南路清板》 《隋公调》
《朝开子》 《正伴庄》 《春来》
《清短尺》(6种以上) 《一首梅》
《水惊龙》 《送表妹》 《新数字经》
《琴调》 《老配少》 《南进宫》
《铁板枪》 《上天台》 《闹杨州》
《小开门》 《新大开门》 《若司昌朝礼》
《急板》(6种以上) 《小笛曲》
《小阳春》 《节节高》
共约50余曲。
(2)忧调:
《成短惊》(6种以上) 《大姑谢》
《上一忠》 《中一忠》 《中长行》
《数字经》 《早数梅》 《四相升天》
《望母乡》 《浪淘沙》 《慢板》
共18余曲。
(3)赞歧:
《无经悲叹》 《娑婆界》 《丰都歧子》
《地狱歧子》 《写洛阳》 《活园通》
《观音歧子》 《拜指华山》
共110种以上。
8.灯调类。
平江民歌历代主要传承人有:
李笑泉,男,出生于1914年6月,2006年故,享寿92岁,系彭德怀部下警卫员,小学文化,中共党员,住平三市镇天湖村,演唱作品有《红军歌谣》、《长征路上》、《平江起义攻城》、《我爱共产党》等100余部,师从本村李佑保学习民歌演唱。
林引生,男,生于1920年,三市镇人,自幼酷爱音乐,12岁拜钟福庆为师学习演唱平江山歌,其唱腔圆润,嗓音厚实,演唱的作品有《三块花钱》、《跳粉墙》等千余首,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被誉为三市的“山歌王”。
欧阳坦湘,男,出生于1927年10月,小学文化,中共党员,住平三市镇低坪村。从事灯戏演唱艺术60余年,先后在低坪、下坪、钟洞石洞村、余凼村带徒弟4班,其演唱作品有《张山钓鱼》等。
郑大成,男,出生于1936年7月,初小文化,住平江县城。从事文艺演出50余年,唱腔细腻,表演丰富,其演唱的作品有《十八摸》、《打鱼歌》、《摘茶》等800余首。他曾为彭德怀元帅、张震副主席等中央领导演出,并得到了首长们的赞赏和亲自接见。
周四启,男,出生于1940年9月5日,初中文化,住湘平三市镇托田村,从事文艺演唱35年,其演唱作品有《卖杂货》、钻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林山采花》、《渡子过江》等200余首。师从欧阳坦湘学习民歌演唱。
欧阳遇波,男,出生于1951年9月10日,初中文化,住湘平三市镇低坪村,师从欧阳坦湘,学习民歌演唱30余年,演唱作品有《送郎上京》、《放风筝》、《四季相思》、《打夜牌》等100余部。
欧阳活生,男,出生于1951年10月,高中文化,住湘平三市镇下坪村,中共党员。从事文化工作演唱花灯戏30余年,其演唱作品有《下南京》、《李紫英上京》、《张氏劝夫》等100余首,师从三市镇托口村李辉雄学习民歌演唱。
李团生,男,生于1952年,自幼酷爱文艺,受当地民间艺人熏陶,学唱山歌,10岁不到就登台演出,12岁招为县剧团演员,18岁参军,随后到海军政治学院学习文艺创作和表演,经常深入部队基层为战友演唱平江民歌,复员回乡后担任文化馆戏剧、音乐专干。从艺40余年,先后创作戏剧、曲艺、歌曲、论文约80篇(首或个)100余万字,为《中国有个平江县》、《洞庭风光》等7部电视(剧)片配唱平江民歌,曾多次赴省市调演,多次获奖,并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节目拍摄,被誉为平江的“山歌王”。
何军,男,生于1965年12月,高中文化,现任县剧团业务副团长,自幼酷爱文艺,从事演唱艺术(山歌、民歌、现代歌)20余年,师从金明春(省声乐研究会会长)、李团生等老师,其演唱作品有《结亲要唱打架歌》、《张山采花》等百余首,堪称平江县民歌演唱后起之秀。
平江民歌生成于平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平江保存了传统的文化,在乡风民俗方面遗留了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其中的平江方言就有一些古汉语音韵。如方言中把“江”读成“冈”,“妈”读成“抹”,“人”读成“凝”。对人的称谓:少女称小娘,媳妇称大嫂,老妇称干娘等,平江民歌就是用这种方言演唱的,它既不属赣语系,也不属长沙语系,音调大致可分为六声,可用音程来表示阴平、阳平、上、阴去、阳去、入之间的关系。
平江民歌与平江人民的生活紧密相伴。人们不断地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创作、提高和发展,联络感情,表达爱情,教化邪念,扬善惩恶,鼓舞斗志,勤奋耕作,自娱自乐,充实生活,成为一代又一代平江人民的精神元素和支柱。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平江民歌始终流传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它激励着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为平江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百万老区人民摆脱贫困,逐渐走上富裕美好的生活道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平江民歌在平江的发展史和人民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平江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现象的冲击,传统的民间歌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一个个满腹民歌且唱技高超的民间老艺人逐渐谢世,一代代年轻人不断涌出平江发展创业,尤其一部分年轻人崇尚现代流行的音乐,民歌明显没有了热心的继承人,已在日渐消亡。因此,对平江民歌的保护迫在眉睫。
2008年,平江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