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侗族喉路歌
侗族喉路歌
    侗族喉路歌,是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中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侗族喉路歌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乡乡、临口镇、菁芜洲镇、溪口镇等乡镇。

    喉路歌作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古老特有的歌种,极受当地人的喜爱,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据考证,侗族先民古代百越族群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西汉刘向所著《说苑》曾记录了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赞赏榜世越人善于歌唱的情景。侗族继承了古越人善音乐的传统,在其后的演进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侗族喉路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侗族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喉路歌的专门记载。但侗族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歌、舞、乐的传说,如《找歌的传说》、《侗歌的来历》、《四也挑歌传侗乡》等等。千百年来侗族人民把这些传说当成祖先遗训,教育后代。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侗语南部方言地区改土归流已经完成,社会相对稳定,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侗族歌师开始出现;少数接受了汉文化教育的歌师也开始借用汉字来创作和记录侗歌,民间“为也”(集体做客和集体迎客社交活动)频繁,民间的歌唱活动十分活跃,多人重唱的喉路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人们言情、交往、颂世、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阶段抒情喉路歌走向成熟,叙事喉路歌开始兴盛,一些有经验的中老年歌手创作了大量的喉路叙事歌,受到人们的欢迎,先后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民间艺人。

    侗族喉路歌艺术形式主要有“花歌”、“俏歌”、“讲歌”三种,演唱形式主要为二声部合唱或多声部重唱,二声部为高声部和低声部,高声部为主唱,低声部为伴唱。各声部交融一体,有分有合,时而主唱者唱词,时而伴唱者唱词,相互穿插,相互照应,听起来你追我赶,很有规律。喉路歌的音调比较低沉,唱词不多,拖腔较长,学习的难度较大。喉路歌演唱极讲究配合,歌手要经过歌师的严格训练,几个从未在一起唱过歌的人,就是个人演唱水平再高也配合不好,甚至无法顺利地演唱下来。

    演唱喉路歌,也有摆歌堂的习俗,而且有严格的演唱程序。即演唱必须按照先唱花歌,接着唱俏歌,最后唱讲歌的顺序进行。

    花歌——是开堂歌,内容的适合面较广,男女老少皆宜,歌词大都是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赞美、相互鼓励等为内容,也有唱山唱水、唱花唱鸟的,寓意很深。每段花歌,歌词不长,两句为一段较多。花歌衬词较多,拖腔较长,演唱者神态自然,坐立端庄,十分大方。歌堂上,唱花歌的段落和时间不定,根据旁听者的情绪和歌师的演唱水平随时变更。旁听观众越多,歌师演唱的信心就越大,发挥水平越高,旁听观众的热情就越高,人数也就越来越多,歌师们演唱的段落数也就越多。

    俏歌——是歌师们在歌堂上唱完花歌后,紧接着唱的歌。俏歌的唱腔和内容都与花歌有区别。俏歌的旋律比较跳跃些,唱词也和花歌不同。俏歌唱得如何,可显示歌师的水平和灵活度。歌唱者以俏皮的挑逗唱词与对方展开擂台,每段俏歌歌词以四句为多。歌词有问有答,你挑我斗,场面比唱花歌要热闹得多,歌词内容也十分广泛,并根据场面和对方的演唱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当俏歌唱到男女青年之间相互挑逗时,年长的观众就会自觉离开,给青年男女提供更为宽松的场地。当青年男女唱得十分投机时,他们就会相约一起去坐仓楼。男女青年坐仓楼时,就开始唱讲歌。
    讲歌——是喉路歌的第三种腔调,旋律轻松自如,面对面地交谈,情感更为投入,故称为讲歌。

    侗家人爱歌善乐。“饭养身,歌养心”的口头禅在侗乡家喻户晓,侗家人把精神食粮的“歌”看成和物质食粮的“饭”同等重要,侗家人的生活离不开歌。侗族喉路歌是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流行面之广和风格之多样来看,它更加受到侗族人民的欢迎。

    侗族喉路歌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侗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伦理道德、谈情说爱等等都要用歌来记录和传承。一般来说,用叙事歌或说唱形式来唱历史、唱故事、唱道理;用抒情歌来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爱情歌在侗族喉路歌里占的比重最大,初会、初恋、热恋、约逃、私奔、分散等,有一套完整的歌。在人们的心里,谁会的歌越多,民族文化知识就越高,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从音乐的角度看,喉路歌有二声部重唱和多声部重唱;有长于抒情的,有长于叙事的,亦有两者兼顾的。有些喉路歌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唱的,就轻声慢唱,抒发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自娱自乐;有些喉路歌长于叙事,多用来唱叙事歌或说唱故事,以娱人为主;通道境内的喉路歌,多半抒情、叙事兼顾,适用性较广。

    从参与的角度看,谈情说爱唱的喉路歌参与的人多,一般十二三岁就按性别三五人不等地聚集在一起学歌,到十六七岁就开始行歌坐夜谈情唱歌了,所以抒情喉路歌的普及率相对较高。叙事喉路歌多由有丰富阅历和经验的男性中老年歌师演唱,会唱的人不多,一片地区就只有两三个。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侗族喉路歌和其他歌种一样都是口耳传承,先学歌词,多为男的向男歌师学习,女的向女歌师学习。叙事喉路歌多为师徒传承,虽然名为师徒,但师父不要任何报酬。
    从演唱场所看,抒情喉路歌在行歌坐夜的场所演唱。叙事喉路歌是民间艺人(歌师)应众人邀请,多在公共场所如鼓楼、晒坪或民居的长廊演唱;也有些艺人农闲时,走村串寨送艺上门,接待村寨管吃住,艺人离开时由众人随意送些礼物(食品、工艺品、钱)答谢。个别侗族地区逢年过节请男女歌师进歌堂对歌,时间短的为三至五天,时间长的为七至九天,主办寨要提前向歌师发出邀请,并付给一定数额的预订金。届时派人前去接歌师,歌师到后以贵宾相待。歌堂对歌时,全寨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跟随在男女歌师后面转圈,以壮歌堂声威。歌师在歌堂唱赞美歌时,赞美谁,献给谁花带,谁就赏钱答谢歌师。对歌结束,主办寨要派人送歌师安全到家。

    长期以来,侗族喉路歌在侗乡起到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人、娱乐人、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已故侗族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杨锡先生的故乡是侗族喉路歌之乡,他从小就十分喜欢喉路歌,而且对此有很多研究。他说:“喉路歌演唱时用‘平话’,要求严肃,用韵严格。”喉路歌有三种腔调,一是“喉路花歌”(花歌);二是“喉路俏歌”(俏歌);三是“喉路讲歌”(讲歌)。它适宜性较广,男女都可以唱,红白喜事可以唱,逢年过节可以唱,白天夜晚可以唱,室内室外都可以唱。喉路歌比较难唱,能掌握唱法,歌声纯正、声部配合和谐默契的民间歌师不多。如临口瑶坪的石万兴和石万连兄弟、杏花团寨的颂吉上、菁芜洲小江的陆飘、下乡坪地的杨昌玉等可称为有名气的歌师。

    陆飘,男,侗族,菁芜洲镇小江村4组人,初小文化。16岁开始师从本镇八路村喉路歌师陆大文、陆德月学歌,并随父亲陆仁松学唱喉路花歌、俏歌、讲歌,能唱四种调子,熟悉的曲目达到1000余首,精于创作和即兴演唱,现在带的当地徒弟多达50余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喉路歌王。

    杨盛良,男,侗族,初中文化,退伍军人,下乡乡坪地村人。退伍后曾任村支书10余年,从小从父亲杨昌成学唱喉路歌得真传,演唱技艺比较突出,现在门下收有徒弟多人。杨盛良是坪地村四人组合歌队的主陪满唱歌师,其他歌师找调以他的音调为参照。

    石万福,男,侗族,初中文化,下乡乡坪地村人。年轻时师从本村歌师杨昌成学艺有成,并经常结伴到本县的临口、菁芜洲等地唱歌、对歌,是名气比较大的喉路歌师,现在是下乡乡坪地村四人喉路歌队的高音部主唱歌师。

    杨星,男,侗族,初中文化,下乡乡坪地村人,曾担任民办教师,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村民称其精通天文地理,所以他在即兴对唱时能够对答如流,颇有人气,也是下乡乡坪地村四人组合歌对里面反应最快的主打歌师。杨星自幼师从村里的杨正楷、杨正佳等歌师学艺,颇受影响,现在是四人组合喉路歌队的平声部主唱歌师。

    杨昌玉,男,侗族,初中文化,县人事局退休干部。从1945年起师从村里的杨正楷、父亲杨光习和团寨的众多歌手学艺,其母亲杨光翠(在世的百岁老人)也是喉路歌手,年轻时也为杨昌玉传艺,使其歌技大有进展。杨昌玉是地坪四人组合的主要陪唱歌师,并且精于创作。

    喉路歌是南侗多声部民族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歌种,也是湖南侗族中的多声部民族音乐之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声结构形态的相对稳定,有对和声音程有意识的运用的表现。喉路歌由于类型不同而各具特点:

    1.花歌。
    (1)花歌的歌词在字句的格式上分类比较细致,有五字句、七字句、四五句、四六句等。最难唱的是“四、六、八”句。即第一句是四个字、第二句六个字、第三句八个字。没有一定功底的歌手,是驾驭不了这种句式的。

    与俏歌不同的是,花歌的衬腔(本地人称搭腔)很多,一般要唱8~16个小节衬腔后才唱正词。在衬腔词的运用方面也很讲究,如果弄错了,就连本地人也听不懂。

    (2)曲调方面花歌的声部交错与俏歌基本相同,基本上也属调性织体。旋律起伏高昂,母音声部的进行很有特色,出现了连续小二度的进行。和声音程的使用除了五、八度和大、小三度外,还出现了四度音程以及小七度这个不谐和音程,色彩性较好。

    由于花歌的衬腔太多,曲调速度又很缓慢,使人半天还听不懂要表达的意思,故而不太符合今天青年人的审美心理。

    2.俏歌。
    (1)歌词方面句型较单一,多为七字句。起腔的衬词不多,词意表达较为直接,由于是问路歌,后生们急于知道方向,所以起腔的衬词不多,基本上只用一个衬词铺垫,就进入了正文。如:“哎,到娘门哩”,又如:“啊,八里哩中秋哇月光啊……”等。

    (2)音乐方面声部交错起腔比较频繁,声部的独立性较强,属复调性织体。旋律比较开阔、平和,间或也有六度的跳跃进行。和声音程常用五、八度和大小三度,和声的进行上平行五度出现较多。

    3.讲歌。
    讲歌歌词内容以风俗性的内容为主,如《讲到唱歌也为难》。
    (1)音调平和,音乐多拖腔,中速,衬腔多采用固定音调,旋法以级进为主,音乐质朴含蓄。
    (2)歌词结构多为四句一段,也有六句一段;每段歌词的格律多为七字句。演唱形式主要是二声部混声合唱。
    (3)用声特点为真声演唱。

    侗族喉路歌是侗族先民祖祖辈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是侗族农耕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饭养身,歌养心”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今留存下来的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年代,侗族祖先把自己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爱情生活,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编成歌谣来唱,世代传承,启迪教育后代。侗族喉路歌不仅仅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侗民族的历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全面地、生动地体现自己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侗族喉路歌集本民族文学、音乐之大成,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它流行不息和风格品种之多样来考察,不愧是侗族音乐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完全可以和侗族大歌媲美。特别是下乡乡坪地村杨昌玉等歌师演唱的喉路花歌,更是稀有的珍品,足以穿越音乐的时空,震撼人的灵魂。侗族喉路歌的唱词和深沉玄妙的多声部和谐唱腔,也代表着侗族音乐的最高水平,是侗族民间音乐之精华,是研究古代和现代侗族音乐尤其是弥足珍贵的侗族民间多声部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侗族喉路歌来源于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用人们喜闻乐听(见)的形式反映侗家人的风尚习俗和精神风貌,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和传承着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学、说唱等艺术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侗族喉路歌是特定区域内的侗家人影响面最广的歌种,侗家人既爱唱,又爱听,是这一侗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体现民族凝聚力,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侗族地区就是山与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都有赖于喉路歌等精神文化的启迪和教化。

    2008年,侗族喉路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