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统音乐
桂阳瑶歌
桂阳瑶歌是流传在属于瑶族另一个分支的过山瑶当中的一种民间歌曲。
桂阳县地处湖南郴州西南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县,千年古郡。桂阳的瑶族是这里的又一大特色。桂阳瑶族都是过山瑶,聚居在桂阳县的华山瑶族乡和杨柳瑶族乡一带。处于骑田岭北麓、桂阳县西北山区,与新田、常宁县和本县的塘市、华泉、泗洲、白水等乡镇毗邻。境内四面环山,海拔高度在300米~1160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山区域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瑶民在此植树造林,种植茶林,同时还耕作玉米、荞麦、粟米等。由于瑶族民众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大岭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瑶族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在生产劳作、男女婚恋等方面,都以唱瑶歌来消除疲劳,倾诉内心的情感。
大山的瑶人直接孕育着大山的文化,他们在长期的劳作中,用自己特定的语言、歌声倾诉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特别是在重大节庆习俗中,他们都用坐歌堂、对歌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此习俗可追溯到道光十二年(1832),距今已有174年。据碑文记载,华山瑶族黄家村土居盘姓,部分从常宁的将军崎迁来;李白村盘姓是从常宁大源头迁至此地;黄姓从宁远的九嶷山迁来,一部分从宁远的百家坪迁来,还有一部分是招亲到此地。由于他们特定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个个能歌善舞。
桂阳瑶歌是当地瑶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瑶族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据统计约有近千首。歌中内容有憎恨封建统治者欺压排挤瑶民的;有抑恶扬善、鼓舞斗志的。有清新明快、充满激情的山歌,如“这山打歌那山回,山歌好打口难开,阿妹好比画眉鸟,看你落到哪山来”。有优美缠绵的情歌,如“楠木头造船两头高,郎坐在船头妹坐在腰。只要么二人坐得稳GFEB0,不怕那风浪万丈高”。“背起锄头来挖路,挖条新路等哥行,等哥等了三年整,三年不行草茫茫”。有欢快、喜庆的接亲歌,如“瓦铜难赛白铜金,白铜打花赛过金,告妹莫脱衣服游过海,一条生命值千金”。有亲切、热情的祝福歌,如“锡瓶装酒双双落,麒麟狮子把门边,二人站在祖宗面前吃了结婚酒,吃了结婚一世双。锡瓶筛酒双双落,瓦瓶筛酒落双双,二人站在众亲面前吃了结婚酒,吃了结婚一世缘”。有喜悦的迎客歌,如“难为龙行虎驾到,难为舍驾到妹村,来到妹乡没有好茶好酒把郎吃,没有好花陪奉郎”。有活泼、风趣的酒歌,如“娘(妹)屋门前糯米洞,郎屋门前一条河,一壶浓装三壶水,归家莫说掺水多。好酒装,席头喝酒席尾香。好酒喝杯当千杯,好花连个心欢畅”。有男、女对唱的茶歌和烟歌,如“(男唱)难为妹,难为贵妹托浓茶,双手托来单手接,手把浓茶正开花。(女唱)茶秧虽小亏郎扶,亏郎扶植又成行,五月六月担水润,既费人工又费心”。“(男唱)妹烟香,百个洞头四方香。香烟冲天起云雾,烟灰落地起烟秧。(女唱)妹烟香,种在崎山崎头崎岭边,种在崎头崎岭下,丑烟打坏郎名声”。还有挑逗、诙谐搞笑的坐堂歌、深沉哀伤的祭祀歌以及劳动生产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同胞们见到了光明,过上了自由幸福的新生活。在这个时期中,瑶民为了表达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和感激之情,歌唱美好的时代,从而又产生了一批新瑶歌。如:《瑶家热爱毛主席》中唱道:“白水洞来山连山,山山水水笑盈盈,条条大路通北京,瑶家热爱毛主席。”《毛主席好》中唱道:“毛主席好,毛主席解放人民恩德高,瑶家遍地长五谷,苞谷黄小米香,日子过得乐逍遥。”还有歌唱瑶民幸福生活的歌曲,如《幸福生活万年春》中唱道:“高山流水清又清,瑶民欢唱歌不停,瑶山建设年年好,幸福的生活万年春”等,都是发自肺腑的新歌瑶。
从瑶歌的演唱形式看,也非常多样化,大体可分为五类:
1.一个人上山劳动时主要是独唱,用于解闷、开心和消除疲劳。
2.在谈情说爱时一般用对唱。有时隔山对唱,有时隔河对唱,你一首我一首地轮流边走边唱,以倾诉男女青年炽热的爱慕之情。
3.大家聚在一起高兴时多用齐唱。
4.跳“长鼓舞”时边跳边唱。
5.晚上妇女们在一起时常用坐唱。同时演唱方法还细分为“吧丛”(即用高音唱)和“赶丛”(即用低音唱)两大类。
桂阳过山瑶歌不需选择特定的时段、特别的地点,他们是在辛勤劳作、婚恋过程中歌唱,因而没有特制的器具、道具,但有他们特别的服饰,其服饰分为男女装。
1.女装。
(1)头饰——分为两种:
①顶板,也叫顶架,婚前头饰。其架子是以竹片为材料,经加工后染成的黑架子,成凸形。架上用布装饰,以黑色为主色,边印红、蓝绸缎条块,再用小绣花边条装饰;架上两端还装有银铃4对,吊有4对散毛线制的散结。
②椎结,背后头饰较简便。把所有头发用桐油润滑后,梳扎至头顶,再把头发紧紧圈立起来,向斜上前方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椎体,最后用一块以黑色为主,镶有红、白、蓝绣花的头巾围在头上,头巾还佩有珠子和银铃。
(2)女服饰:黑色长袖长袍裙,长至小腿,衣口一圈镶有花边,外加无袖长至膝部的背心,胸前开扣,衣领口、胸前开口处都镶有刺绣花边,脖子上配有艳丽丝巾,胸前佩有弯月式银牌,银铃4对,腰上系有一条刺有白、绿、红色绣花的腰带。
(3)鞋子是绣花鞋(黑底红边)。
2.男装。
(1)头饰:所有男子头上均围一条7尺头巾(颜色以深色为主)。
(2)男服饰:以深色为主的便衣、便裤,也有夏天穿的背心褂子,脖子上佩有一毛巾,用于劳作时擦汗,另有说法是心上人送的定情物以表真心。腰上系一条绣花腰带,腰结打在腰旁。
(3)鞋子是手工做的布鞋。
桂阳瑶歌的主要传承人有:
赵五英,华山瑶族乡李白村人,1963年7月出生,她从小受环境熏陶,酷爱唱歌,天生有副好嗓子,与人交流,以歌代说。多次参加省、市各项少数民族活动。1986年、1990年、1992年分别参加郴州市举办的瑶族盘王节的观摩活动;2006年7月,被邀请参加郴州市瑶族歌舞培训讲座;2006年7月,参加了郴州市原生态瑶族歌舞展演,由她演唱的瑶歌对唱《留客歌》、《瑶人出世歌》、《迎客歌》深受观众好评;2006年,由桂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并制作的瑶歌专集中,她演唱的曲目有《瑶人出世歌》、《迎客歌》、《留客歌》等6首。演唱风格纯朴、亮丽、亲切、甜美。现能传唱瑶歌300余首。
赵远英,杨柳瑶族乡民族村人,1963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现任桂阳县华山瑶族乡乡长,桂阳县人大代表。他从小酷爱音乐,嗓子好,9岁时开始学习瑶歌,3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本土文化瑶歌的教唱传承。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市各项少数民族活动。1986年、1990年、1992年分别组织瑶族文艺爱好者参加郴州市历届瑶族盘王节观摩活动;2000年参加衡阳市举办的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座谈会;2006年7月,被聘请担任郴州市瑶族瑶歌音乐讲座讲师;2006年7月,参加郴州市原生态瑶族歌舞展演,由桂阳选送的瑶歌对唱《留客歌》得到一致好评。其演唱风格质朴、粗犷,生动感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赵湘妹,桂阳华山瑶族乡中华村人,1948年出生,从小就是好歌手,出口成歌,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虽没有一副好嗓子,但她喜欢教她的伙伴唱歌,节庆日喜欢坐歌堂对歌,有时开口一唱就是两天两夜,没有一句歌词是重复的,演唱风格朴实、平和。
赵青妹,华山瑶族乡黄家村人,1950年11月出生,天生是副美人相,从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是当地年轻男子的追随者。她从小唱到老,越唱越有味,到现在还会唱千余首瑶歌,曾多次参加市、县举办的各项少数民族活动。1996年,参加过郴州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
赵开义,杨柳瑶族乡民族村人,从小喜欢跟父亲一起劳作,特别是他父亲爱好民间文艺,吹、拉、弹、唱样样皆能,会吹奏结婚的曲牌18首、师公调。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不仅学会了唱瑶歌,还能吹唢呐,每次节庆活动、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被当地群众誉为“唢呐王子”。
桂阳瑶歌在地处县偏远的西北方的华山、杨柳瑶族乡一带广为流传。其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边舞边唱、坐唱等。瑶歌有优美流畅的,有激情昂扬的,也有悲伤的、欢快的,表达了瑶族同胞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和心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旋律优美流畅动听。
瑶歌大多数属于大调性质的,而小调性质的瑶歌则很少。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所搜集整理的瑶歌曲目中,只有《幸福生活万年春》、《楠木造船两头高》、《断亲难舍有情人》、《一块手帕两面红》、《上塘挖水下塘干》、《韭菜开花一管子心》等属于小调性质的歌曲。这些小调性质的歌曲都是3/4节拍,旋律优美抒情、轻快而流畅。它与大调式的歌曲融合在瑶歌的整体中,形成了鲜明的节奏、节拍对比、旋律上的刚柔对比和色彩的明暗对比。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辉映,使桂阳瑶歌展现出更加光彩夺目的情绪和意境。在众多瑶歌中,以徵调式为主的大调式占较大比重,宫调式和羽调式比例较小。如徵调式“572”、“275”构成的大三和弦,这两组倒影特殊音型动机在很多瑶歌中贯穿出现,颇具特色,而且易唱易记。瑶歌中大调的几乎所有的结束音都落在主音“5”上,使调性非常明朗和稳定。瑶歌的装饰音很多,美化了旋律,演唱时运用自如,能充分表现出歌曲中的不同情绪和韵味。
2.曲式结构规整、严谨。
瑶歌除散拍子外,一般歌曲是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为一首,系一曲多段词的分节歌,这样便于传唱和流传。
3.节奏、节拍运用灵活。
瑶歌中有散板的自有节奏,也有其他的各种节拍,还有混合节拍,这对于丰富瑶歌的情感表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增强了歌曲的对比和变化,避免了单调的节拍和节奏感,给歌曲增添了亮点。
4.“移宫犯调”的运用独具特色。
桂阳瑶歌中“7”出现很多,有些是经过音、助音或弱拍音。但有些歌曲由于“7”音的强调运用,如放在强拍上多次出现,有时将“7”音的时值拖得很长等等,从而产生了“移宫犯调”。
5.歌曲的终止有阴阳对比。
瑶歌的结尾一般都落在强拍上,形成阳性终止式。但有些歌曲的结束音因为某种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落在弱拍位置上,变成了“阴性终止式”,故而阴阳终止有对比。
桂阳瑶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桂阳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桂阳瑶民在生活劳作中,用歌、舞的方式对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结。瑶歌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方面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1.桂阳瑶族是居住在桂阳西北部高山大岭中,由于交通闭塞、种族关系、特殊的语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瑶族文化,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
2.瑶歌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分子,它独特的语言和曲调,再加上自由、优美的旋律,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瑶歌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辛勤劳作和思想感情,是集瑶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具有人类学研究价值。
但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致使瑶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瑶家习俗也终止了,加上年龄大的歌手相继亡故,从而使瑶歌的传唱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瑶歌慢慢被影视流行音乐所取代。另外,由于特殊的语言环境,限制了瑶歌的传承面,从而加快了瑶歌的衰亡。因此,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979年由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对华山、杨柳瑶族乡的瑶歌(词、曲)进行大规模的收集,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归档。1986年,由县文化馆组织业务骨干再一次搜集两乡瑶歌,并编辑成小册子《桂阳•瑶歌》。2004年,由县文化馆组织业务骨干下乡进行改编、再创作。2006年7月,由桂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专业人士下乡收集、整理桂阳瑶歌,并制作了瑶歌专集。2007年,由县文化局组织业务专干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下乡收集、整理原始资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桂阳瑶族文本资料。
2008年,桂阳瑶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桂阳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