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沅陵山歌
沅陵山歌
    沅陵山歌是起源于原始农耕生产时期的生产劳动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沅陵县域各乡镇。

    沅陵地处湖南西部,北倚武陵,南靠雪峰,位于两大山脉之腹,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是湖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更是湘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由于沅陵是在大山之中,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与外界相对隔绝,因此,沅陵山歌保持着原始状态和这一特殊地域里的山歌艺术风格。

    俗话说:“隔山不同调,隔河不同腔”、“一山是一歌,歌要龙船拖”,这都是形容山歌丰富多彩。每年龙船比赛时日,也就是山歌荟萃之时。河里龙船闹江,岸上山歌翻天。不用号召,不用组织,来自各乡村的歌手自发地三五成群赛起歌来。特别是最近5年以来,很多山歌手搬进城里住,他们到处演唱,只要你敢跟他(她)比,他们就不论场合地点同你唱,直到把你唱输为止。如果没有唱赢你,那你就一直不得脱身,缠你三天半月,直到你服输。这几年,从春天到秋天,他们从中午开始集中在公园里唱,夏天晚上集中在少帅广场唱,他们形成几个演唱队,一是相互比赛,二是向路人展示。他们把山歌唱进了城,成为沅陵城内一道靓丽的风景。

    农村唱山歌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既是自娱自乐的文娱活动,又是一种智力游戏,因为即兴作词体现聪明才智,既能和谐家庭,又能学习知识。发生扯皮打架,村里人经常用唱山歌调解。沅陵县七甲坪镇,经常举行山歌比赛和用山歌聚会来进行时事学习。

    沅陵是个多民族的集居地区,杂居着25个少数民族,而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异,口音差别极大,又受楚黔文化与江河文明的影响,使得山歌异彩纷呈,腔调繁多。

    沅陵山歌由于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语音等方面因素,促使山歌在风格上形成三大色彩区。即以深溪口为中心,境内沅水上游两岸方圆区域为上河腔系;沅水下游两岸方圆区域为下河腔系;境内酉水两岸方圆区域为北河腔系。每一腔系由多种腔调形成同一风格色彩。

    上河腔系:它是以“落阳腔”为主要的色彩腔调。“落阳腔”的特征为旋律线不断下行,就像太阳落山。曲调婉转悠长,节奏舒展自由,行腔中即兴装饰音丰富,如《天上大星配小星》。

“落阳腔”第二句句幅特别长,是第一句的两倍多。第一句词基本上是均匀拉开,一个衬词小节后,第二句开头基本上是一字一音,从倒数第三个字开始把字的间隔时间拉长。倒数第二个字拉得更长,插上很多衬词,等出现最后一个字时,结束了全曲。

    下河腔系:它是以“顿顿腔”为主要色彩腔调。“顿顿腔”曲调悠扬,第一、三句句末拖腔时用同音顿唱法,结合地方语音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格。这种顿唱法和语音造成的旋法给下河两岸方圆区域,渲染了一层特有的色彩,如《天要下雨先刮风》。

    北河腔系:它是以“高山腔”为主要色彩腔调。“高山腔”高亢、自由,不同的人演唱变化很大。第一句、第三句句幅长大,它和“落阳腔”的句幅结构恰恰相反,如《十八大姐壮如牛》。演唱时,自由延长音可根据每人的气息量来决定音的长短,越长越优美,越有山野风味。第二句紧凑多了,基本上是一字一音。

    沅陵山歌按节奏旋法可划分为三大类型:高山山歌、短尾山歌和坐唱山歌。

    高山山歌:高山山歌数量较多,不仅在北河腔系里,在上河腔系里和下河腔系里也出现不少,特别是在下河腔系里,演唱者结合语言特色行腔也别有韵味。高山山歌是在大山里喊唱的歌,山高调高,距离远,音也唱得长。它的特征是嘹亮、奔放、节奏很自由,拖腔长,音轻跳度大,如高山腔棋坪山歌《十八大姐壮如牛》。

    短尾山歌:短尾山歌主要分布在下河腔系里,上河腔系和北河腔系里也有。短尾山歌是在田间地头,近距离演唱的歌。它的特征是节奏较自由,拖腔较短,旋律进行较为平稳,如丑溪口山歌《见姐穿得一身青》。下河腔系的“顿顿腔”山歌也属这一类。

    坐唱山歌:坐唱山歌在上河、下河腔系里流行,北河腔系里难见。遇到喜事,大家围在一起,一领众和,当地人称为“扬歌”,热热闹闹,领唱多是即兴作词,和唱是固定的衬句。

    它的特征是曲调优美,音域不宽,较少使用大跳音程,节奏较规整,词曲结合多为一字一音,结构比较短小,一般不拖腔。往往采取一领众和形式。如《骂歌》、楠术铺的《喜歌》,领唱者节奏稍自由,因他要即兴编词。而和唱节奏十分规整、活跃。

    沅陵山歌按题材内容可划分三大类:情歌类、生活类和时政类。

    情歌类:俗话说:“无郎无姐不成歌”,这说明,情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沅陵的情歌,情真意切、含蓄,听之能窥见男女纯净的心灵。如《唱支山歌试妹心》:“隔河看见花成荫,心想摘花怕水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生活类:此类山歌涉及的题材多,有反映时代劳动生活的,有唱春夏秋冬的,有对生活的感慨的,有对事物议论的,有排忧解难的,有褒善惩恶的等。如“山歌好唱口难开,林檎好吃树难栽;白米好吃田难作,鲤鱼好吃网难开”;“不会唱歌莫惹骄,不会剖篾莫动刀;不会划船莫下水,烂船莫放水中漂”;“桐籽树上结青球,姐妹打架莫记仇;只有弟兄合到老,哪有姐妹合到头”。

    时政类:此类山歌主要表达对社会的一种感情和态度。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和《赶军鞋》就是1935年贺龙带领红军长征过沅陵,沅陵人民思念贺龙和红军所留下的山歌。

    代表性的传承人有:

    钟云妹,北溶乡板竹溪人。出生于1924年。自己学习山歌,授徒无数。经常组织当地人对歌,在当地影响极大,被当地人称为“山歌王”。

    向景秀,出生于1928年,二酉苗族自治乡浪溪村人。她的嗓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风格纯正,对山歌思维敏捷。2001年省委宣传部部长文选德,市委领导欧阳斌、陈志强等人来沅陵旅游考察,点名要她演唱山歌,对她评价极高。在2002年全县举行的山歌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被人们誉为“沅陵山歌皇后”。

    侯生民,出生于1939年,凉水井镇姚家村人。1999年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李兵等人来沅陵采风,要他演唱山歌并拍摄了资料片,被人们称为“山歌王”。

    麻逢云,出生于1944年,肖家桥乡桂花村人。1998年至2000年在当地利用农闲时间,无偿辅导了20多名山歌手。2001年曾自筹5000多元出了一本山歌集子《五溪湖山歌八百首》,对沅陵山歌的传承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邓万伦,出生于1940年,肖家桥乡大由溪人,1990年曾自费出版了一本《扁担花山歌集》。在当地经常组织山歌比赛,对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欢歌笑语。沅陵山歌是山里人喜、怒、哀、乐的真情流露与表白,是研究民族的历史、宗教、迁移、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的重要佐证。其主要价值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抒发情感,和谐社会。山歌表达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情感丰富,歌词源于生活,或含蓄抒情,或豪放激情,是心与心碰撞产生的火花。山歌一出口,能解心头千千结。因此,能扣人心弦,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2.展现智慧,陶冶情操。山歌有不同地域的风格色彩,是演唱者生活的经验积累,是勤劳智慧的象征。山歌的内容都是根据当时的事情因果、特定环境等因素信口编唱的,对答灵活多变,体现出演唱者惊人的机智与聪慧,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震撼鼓舞人心的见多。

    3.记事载史,教育后人。沅陵山歌从古到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唱天唱地,唱太阳唱月亮;唱人唱事,唱情感唱时政,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表现含蓄,寓意深刻;语言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内容以鼓励、教导、希望为多,是历史的见证,是教育后人的活化石。一些历史事件、地理现象、天文景观都被山歌记录下来。

    4.丰富生活,健康文明。沅陵山歌源于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既是生活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通过唱山歌,极大地提高了生活情趣,融洽了人际关系。

    5.创作源泉,取之不竭。沅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沅陵的山歌更是博大精深,宛若秀美山川中的一朵瑰丽的历史文化奇葩,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艺术家们崭新的创作灵感和不竭的创作素材。

    6.旅游开发,文化交流。沅陵山歌风格色彩独特,节奏旋律多样,题材内容丰富,与沅陵的旅游资源一样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它参与性强,适应范围广,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山歌宴已形成了一种旅游文化品牌。

    2006年,沅陵山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