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华容夹叶点子
华容夹叶点子
    华容夹叶点子是湘北地区最为独特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它主要流传在华容县的老华容人居住的丘陵山区与相邻地区,如东山、三封寺、胜峰、万庾、鲇鱼须、南山、终南、操军、治河渡等乡镇。

    华容在历史上虽是个移民大县,但县境东部车轱山“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出土,又证明了该县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人类活动。同时,从县内几大姓氏的家谱来看,其徙居华容的时间多在好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上。他们或从山东、山西,或从江西、浙江,或从沅江、益阳迁徙至此。这样,就使中原北方文化和吴楚南方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并在与本地土著文化的结合中,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互相渗透与磨合、传承与变异,形成了这一区域民间文艺领域所独有的艺术样式。“华容夹叶点子”这一艺术样式也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成为伴随人们的生活,调剂人们的精神,使人们离不开、丢不下,“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精神依托,以至于直到今日仍以鲜活的姿容活跃在人们之中。

    “华容夹叶点子”的原始功能是人们为了防御野兽和抗击“强人”而传递消息、呼吁救助。随着社会的进步,“华容夹叶点子”的原始功能逐渐淡化,并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自我娱乐方式,以其热烈、大气、铿锵、激越、声响穿透力强的特点,再加上“点子”(曲谱)多,变化多,和谐动听,适宜营造欢乐、热闹的喜庆氛围,而广泛应用于男婚女嫁、迎宾接客、社日集会、过年过节、办丧送葬、龙灯花鼓等一切需要营造欢乐、热烈、祥和、喜庆气氛的场合,是华容城乡随处可见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价值。

1991年,华容文化馆的文化干部运用“华容夹叶点子”的基本素材创作的打击乐《丰庆锣鼓》在江汉洞庭湖平原七市县的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2001年,创作并组织近60人演奏的《金钹响鼓闹洞庭》在岳阳市举办的大型广场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2003年创作的大型打击乐《操军令》在全省“三湘群星奖”“音乐类”竞赛中再次夺得金奖。

    “华容夹叶点子”最先是由两副钹、一面鼓、一面大汉锣和一面小欧锣5件乐器按一定节奏和情绪打击出的乐谱。由于这些乐器加起来共由5人操作,再加上一个人背鼓,以便在行进中演奏,人们就习惯地把这6个人叫做“六合班”(现在一般已不用欧锣了)。

    这里的“叶”,是钹的形象称呼。“夹叶”是说两副钹不是同时叩击,而是使两副“叶子”叩击出的声响一前一后相互夹杂。“点子”就是指根据不同节奏和情绪打击出的乐谱。如《凤点头》、《红绣鞋》、《缕缕金》等等。就“点子”而言,华容“夹叶点子”就有“正谱”8个,“水谱”不知其数。就是因为这些“正谱”和“水谱”为华容人所独创、独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同类乐器的演奏,便成为一朵长盛不衰的奇葩。

    “华容夹叶点子”的基本内容主要为8个“正谱”和众多“水谱”。每个谱子的前面都有“引头”。“引头”有“明引”和“暗引”之分。既做动作又击出声响的叫“明引”;只做动作不击出声响的叫“暗引”。“引头”就相当于歌曲的“前奏”;歌手靠听“前奏”决定演唱的内容和速度;“华容夹叶点子”就靠鼓手交代“引头”决定其他乐手演奏的“谱子”。鼓手无论用“明引”或“暗引”的方法交代“引头”,都叫“拿引”。演奏中途转另一正谱或水谱时,鼓手交代转谱的“引头”,叫“拆引”。

    如:《风老大》,其引头为:在鼓心重击三下,谱终便转响槌。

    《堆罗汉》,其引头是双槌在鼓面由前向后画一圆圈,时值为二拍。

    《缕缕金》,其引头十分简单,只将右槌向鼓右边摆动一下。

    《红绣鞋》,它的引头是双槌由前向后拖一次,“副引”就再拖一次。

《扑灯蛾》,它的拿引方法是:左槌按住鼓心,右槌自左至右在鼓面点三下,发声较闷。

    《幺二三》,它的主引与《红绣鞋》相同,但在进谱第五拍的“卜”字上,《红绣鞋》的副引同主引,而《幺二三》的副引则是右槌向鼓右挑出。

    《川钹棹》,它的引头有两种拿法,一是左槌和右槌同时击打鼓的左边和右边;二是只将双槌轻按鼓心。

    演奏中途转另一正谱或水谱时,鼓手交代转谱的“引头”,叫“拆引”。

    夹叶点子演奏时,一般都用“帽子头”。即单槌击鼓“冬冬 冬冬︱以 冬以”后,便齐奏“锵令 锵 令︱锵 翠 以 令︱锵卜”。在最后这个“卜”字上,或接打《走槌》,或“拿引”接打正谱或水谱。也有不用五钹帽子头的,鼓手用“冬冬不 隆冬”直接出引的。

    如果打五钹帽子头后转《走槌》而在最后这个“卜”字上鼓手用右槌在鼓面或悬于鼓面“由前向后画一直线”,表示转入《走槌》。《走槌》是乐队走路时用,可任意延长,视需要由鼓手掌握。走槌后出《引头》,按引头奏某一乐谱。

    “拆引”,是一个乐谱未奏完,中途又转奏另一乐谱。乐队行进中一般不拆;需要十分热闹,而乐队又停聚一块时,多喜拆引急奏。大家直视鼓手,聚精会神,往往在奏一个乐谱的时间内,8个正谱全部拆到。

    演奏符号:d—右槌击鼓;

    b—左槌击鼓;

    B—双槌同击;

    C—头钹二钹击,此起彼落,绝不同击;

    K—大锣击。

    “字谱”各“字”独具含义与演奏方法:

    注:字谱中“卜”字系二钹专击,鼓手拿引,“以”字是掩锣成声,鼓虚击;“八”字是击鼓边;“扎”字是点鼓面;“浪”字是锣敲边部,声轻;“锵”字是锣敲中心,声重;“翠、搭”表示突出钹声,无锣,鼓亦可轻击或虚击;“令”字是二钹专击,掩钹成声。

    “华容夹叶点子”的8个“正谱”为:《风老大》、《堆罗汉》、《川钹棹》、《红绣鞋》、《 缕缕金》、《公车上》、《扑灯蛾》、《幺二三》等8个。华容夹叶点子的正谱目前已发现和整理的有8个,现在演奏的主要是这8个正谱。“水谱”因可自由组合故有无数个。

    “华容夹叶点子”的主要乐器有:

    头钹一副;

    二钹一副;

    牛皮小堂鼓一面(直径尺许),鼓签一对;

    大汉锣一面(直径一尺四至一尺六寸左右),锣锤一根;

    小欧锣一面(直径六寸左右,但近一二十年来已基本不用)。

    此外,为方便在行进中演奏,一般还备有可背负的鼓架一个,挑锣所用的“龙头”竹片一根。

    “华容夹叶点子”独具的特色:

    1.音响穿透力强,节奏热烈明快,非常适宜营造喜庆气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2.具有较强的表演性,除“拿引”鼓手有富于表演的多种手势,潇洒大方,美观别致外,其余乐手一旦融入曲谱,就情不自禁,摇头晃脑,形色自如,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

    3.应用十分广泛,男婚女嫁用、迎宾接客用、社日集会用、过年过节用、办丧送葬用、龙灯花鼓用……

    4.乐器简单,随处都可买到。除对两副“叶子”的大小、厚薄和音色具有一定的要求外,其余乐器只要同类都可以代用。这为其广泛流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曲谱(正谱)数量不多,只有八个。但只要学会了这八个正谱,其余用“拆引”方式连缀而成的“水谱”就都能演奏,这也为其传承提供了方便。

    “华容夹叶点子”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华容先人不仅创制了节奏急缓各异的打击方法,还形成了“点子”(曲谱),为人类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1.精神价值。

    “华容夹叶点子”既已成为古华容先民繁衍生息的保护神,当然就概莫能外地成为华容人的精神依托。尤其当它发展、成熟和定型以后,那种热烈激昂的声响、催人奋进的节奏,都能给人以巨大的鼓励。“‘叶子’一响,精神倍涨。”这就是华容人对“华容夹叶点子”最普遍的认同和最朴素的评价。由此可见,它作为华容人民精神的凝聚点,对丰富华容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以及培养其子孙后代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艺术价值。

    “华容夹叶点子”虽然形成了它独立的、固定的、有别于其他地区同类乐器的演奏体系,创造了《风老大》、《堆罗汉》、《川钹棹》、《红绣鞋》、《缕缕金》、《公车上》、《扑灯蛾》、《幺二三》八个“正谱”以及无数“水谱”,其灵活多变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语汇以及奥妙无穷的技巧都给人留下了发展、创造的无限空间。

    3.对外交流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内外游客来到华容,看了“华容夹叶点子”的演奏以后,无不交口称赞,认为就这么几件非常普通的乐器在华容人的手里演奏出变化如此多端的“名堂”,真是“出神入化”,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那些居外乡友更是激动不已,要求派人去传授技艺,使之发扬光大。

    4.生活实用价值。

    “华容夹叶点子”是华容城乡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主要精神文化活动方式,应用十分广泛,男婚女嫁用,迎宾接客用、社日集会用、过年过节用、办丧送葬用、龙灯花鼓用……而且正逐步向近郊地区,如岳阳县的许市乡、湖北省石首市的桃花乡以及华容本县的南乡人居住地传播、利用。

    2006年,华容夹叶点子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华容县文化体育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