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湘赣边界,北靠平江,西邻省会长沙,南临株洲、醴陵,东接江西铜鼓、万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谭嗣同故居“大夫第”;有伟人胡耀邦故居纪念馆;有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浏阳文庙。这是一处孕育红色革命英雄的摇篮,它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授予军衔的32位将军。总之,浏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和浓烈的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特殊地方。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源于古《韶乐》,是在远古流传的古乐基础上加以修正丰富而成,具有浏阳特色,故又称为“浏阳古乐”。它以祭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为专门内容,形式上融乐歌、舞、礼于一体,其乐、舞程序完整、内涵丰富、形式独特,乐舞活动持续200多年,文化厚重,历史影响深刻。

    清道光九年(1829)浏阳县令杜金鉴奉诏兴乐,请本县监生邱之稑(号穀士)为制作古乐教习,费时多年,通过多方实践制造成套古乐器,又经过募捐修建了礼乐局,招收年及13岁学童进行学习,于是融乐、舞、歌、礼于一炉的浏阳古乐得以应世。且有文、武舞配合与歌生和唱,乐舞者有近两百人队伍,可谓八音齐奏、舞之歌之,场面宏大,乐舞生均统一着蓝衫、云巾,合之以礼。清咸丰、同治年间,为兴古乐祀孔,曾国藩特派人来浏阳聘请邱谷士的儿子邱庆籥等人前往教乐,不久黑龙江、云南、新疆、山东等地都派人来浏学乐,山东曲阜孔庙祭祀乐章也采用了浏阳古乐谱。光绪十五年(1889),大臣翁同龢将邱之稑著《律音汇考》进呈御览,同时户部侍郎曾纪泽上书奏请将邱之稑入祀乡贤祠获准,于是浏阳古乐闻名天下,从此有“国乐古礼在浏阳”之称。

    抗日时期,湖南省政府在耒阳特召浏阳乐舞生参加10月10日双十节会演奏。1949年浏阳古乐全套乐、舞、礼品仍保护得完整无缺。1956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教授来浏阳目睹古乐风采,

    喟然曰:浏阳古乐真是难得的中国古体音乐的活化石。1962年文化部拨经费抢救挖掘浏阳古乐,当年成立了浏阳挖掘古乐工作委员会,经近两年时间的挖掘整理与修复,挖掘古乐曲谱及配器,整理出《古乐资料汇编》一书,且培养了演奏古乐生进行演习,由省群众艺术馆派人拍照录音得以传承,修整后的整套乐器送省博物馆收藏。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乐有“八音”,用瓠、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种原材料制成,有瓠埙、土埙、革鼓、柷、敔(木属)、石磬、编钟(金属)、琴瑟、箫笛等乐器,通过打击、吹弹调和音阶汇合演奏,其音律雅淡,静穆温和,令人回味无穷。清朝道光年间,恢复一年三奏,即农历每年二月上旬和八月上旬丁日、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日,谓之春、秋、诞日祀孔用乐。

    浏阳文庙祭祀古乐、舞共六章:(1)迎神昭和之章;(2)初献雍和之章;(3)亚献熙和之章;(4)终献渊和之章;(5)撤馔昌和之章;(6)送神德和之章。

另《风雅十二诗谱》:《呦呦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之覃兮》、《采采卷耳》、《维鹊有巢》、《采蘩》、《采蘋》。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有: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是融乐、歌、舞、礼于一炉的大型祀孔音乐,乐、舞演奏独具风格,64个人演舞,气势宏大壮观,演奏 “八音”齐备,其中金属乐器有镛钟1个、特钟1个、编钟24个,木属乐器有柷、敔各1个,石属乐器有特磬1个、编磬24个,土属乐器有瓷埙2个,革属乐器有口鼓1个、楹鼓1个、应鼓1个、搏附2个、鼗鼓1个,瓠属乐器有瓠埙2个,丝属乐器有七弦琴6张、瑟2张,竹属乐器有凤箫2只、洞箫6只、龙笛6只、笙2个、箎4个,全套乐器共约百件。并有翟、籥、干、戚各32个舞器。演奏乐章调和配器,没有指挥,只设有麾幡2幅,升麾起乐,降麾止乐,并有旌2幅,为引舞之器。

    古乐专著有邱之稑《律音汇考》,八卷共十多万字;《丁祭礼乐备考》;刘人熙著《琴旨申丘》;刘伯远著《兴复国乐问题》。

    浏阳文庙祭祀古乐传承谱系:

    邱之稑已故男1781—1849私塾 创始人终身学艺 太平桥枨冲水围塅

    邱庆善已故男清道光私塾精专古琴终身学艺太平桥

    邱庆浩已故男清道光私塾古琴终身学艺太平桥

    邱庆篡已故男清道光私塾古琴终身学艺太平桥

    贺寿篙已故男清咸丰私塾古瑟时有古瑟二妙之称枨冲

    王光斗已故男清咸丰私塾古瑟终身学艺枨冲

    刘蒲仙已故男清同治私塾乐教习不详城关

    胡长秋已故男清光绪私塾器师、乐教习不详城关

    彭传澎已故男清宣统私塾舞乐教习并编写资料集成不详文家市

    邱少求健在男1931年初中 9岁习舞,14岁学乐1949年退出劳动路平安村

    刘百祥健在男1932年小学9岁学舞,14岁学乐1949年退出集里中学后背冲

    贺海成已故男1930年小学9岁学舞,14岁学乐1949年退出城东村

    高如德已故男1929年初中编写资料集成浏阳县文化局

    朱院修健在男1943年编写资料湘潭文化局

    浏阳文庙祭祀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有:

    邱少求,男,汉族,1931年出生,退休干部,现住劳动路平安村。9岁进入浏阳礼乐局,先当舞生,后转为乐生,乐教习分配吹篪。直到1949年解放,在礼乐局10年。对古乐兴趣很浓厚,爱学、爱钻、爱观察,因此留有较深刻的记忆,也做过粗浅的笔录,通过全面回忆整理,已整理出文字资料初稿,其中包括乐曲的工尺谱和律音谱以及舞谱。

    浏阳文庙祭祀古乐的主要特征:

    1.融乐、舞、礼、歌于一体,多重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演奏时没有指挥,乐舞生全靠平时练习娴熟,只听赞礼者立歌为据,看升龙幡动起乐,降龙幡动止乐。而器乐中柷为起乐、敔为止乐。按照特定的程序演奏和舞蹈。

    2.标准校乐器风箫的订正。因受司马迁《律数篇》影响,自汉以后凤箫律管错列,演奏音不和谐,邱之稑察觉了此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凤箫律吕管错列,系误传,唯权威意见是崇。而邱之稑正律吕管,重新排合,再配曲吹奏即和谐了。此箫还可旋宫转调,解决了要另用十二只律管定调的困难。光绪帝在位期间时任湖南训导龚绶称邱之稑著《律音汇考》为“驳难汉儒”。

    3.古乐传下来的八类古乐器已无瓠器,古制瓠乐“竽”是以瓠托竹管,但后均以木代瓠,则八音缺乏瓠的雍和之音,邱之稑自种小葫芦取瓤晒干,制成瓠埙补齐八音。

    4.修改、丰富乐曲。邱之稑将原有一腔一声,一字四拍的呆板曲谱改为一板三眼,并用了切分、附点延长及旋转律加花等手法,丰富了曲谱内容,使乐音更悦耳动听。同时采用民间“工尺谱”记录了乐曲,为古乐走向民间开方便之门,此曲谱流传全国乃至日本和东南亚各地。

    5.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在律制原则下,邱之稑以管音定弦音,分别以14个不同音高调式,如慢一、二、四、六弦各一微的羽调,既不是同样慢一、二、四、六弦各一微的清羽调,因同样在七弦上紧弦或慢弦与紧慢互相变动,同是以某一弦为宫调,但其音不同,对于弦上的音高,同于一般琴谱的定音法,只具备许多彼此名称不同的调式,而无绝对音高的分别,这是邱氏七弦琴定音法的又一特点。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具有重要价值:

    1.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中克服了以往呆板枯燥的祭礼乐章,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将古律谱译成声字谱,对歌腔进行了再创作,配上乐器奏出节章,悦耳动听,打破十二律管凤箫定音的传统方式,纠正了律吕管混杂错位排置,形成了以二十四管凤箫定音的乐制;同时在古乐制过程中完善了八音齐全的古乐体系,使乐器合奏和谐生动。实践证明邱之稑研制的浏阳古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伟大创举,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乐,成为中国古乐向新乐发展的桥梁。日本著名音乐理论家渡边志雄在所著的《中国音乐史》中说到:“从事现代音乐工作者不读《律音汇考》实为憾事!”其所著《中国音乐史》中多处引用《律音汇考》中的章节。

    2.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的乐章曲谱与古代祭祀乐歌有着渊源关系,是古代祭祀音乐的升华,带有深厚的宫廷音乐特色。浏阳祭孔音乐的发掘、发展、抢救、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对音乐艺术、人们生活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文艺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起着促进作用,让人们在重温浏阳古乐风采中感受到我国古文化音乐的博大精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美的境界、美的享受。

    3.浏阳文庙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利用文庙恢复浏阳祭祀古乐及古乐舞的表演,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物景点的内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考察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无论是它的创作主体、活动参与的主体,还是乐舞的表演程序、主旨、内涵,都刻下了主流社会的特征和烙印。它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自生自灭的民间文化活动,而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大型祭孔古乐活动,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文化倾向,尤其是乐舞的音律和韵律,明显属于宫廷乐舞的一种艺术样式。因此,除具有音乐、舞蹈艺术研究价值外,同时有极深的社会政治、人文历史和儒家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8年,浏阳文庙祭孔古乐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浏阳市文化体育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