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夯歌,也称硪歌,是音乐节奏较强的劳动号子。流行于澧阳平原、澧水流域及周边地区。
这种号子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度很强,声音坚定有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夯歌伴随着筑夯劳动存在。在集体劳作中一人领、众人和,以形成集体合力,增强劳动效率。
澧州夯歌最初应是产生于平原和滨湖地区的平整和夯实房屋地基、修筑河湖堤坝等劳动中,澧阳平原便是它最好的滋生地。伴随着相关的劳动,人们手握夯具(一般像石块、木棒、木柱、木锤等均是最初的夯具),高高举起后用力砸下。起夯和落夯时,人体肌肉一张一弛,人体的呼吸功能也自然地一吸一呼。尤其是落夯时,随着肌肉的快速松弛,举夯时吸进的一口长气自然呼出。此时,出于人体生理的自然本能,会有意无意地释放出一种声音。这种借声助力、随声而动、闻声而起所发出的声音便是夯歌的起源。
最初的“夯歌”其实不成为“歌”,只是从声腔中释放出的一个个简单的音符,也没有歌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自然衬词,如“咳”、“哎呀”、“吆吙吙”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澧州夯歌逐渐向周边丘陵及山地辐射。劳动场面的扩大和夯具的改进(出现了石制的抬夯、飞夯等),夯筑劳动也由单人劳作变成了集体协同劳动。为了统一步调,激发集体热情,才出现了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一领众合”形式的夯歌。这种夯歌一般由一位唱歌能手领唱,其他夯手只合唱。领唱人唱歌词,合唱的只合唱衬词。领唱人一次只唱半句歌词,两个音乐小节;合唱部分往往是一段完整的衬词,一般为四到五个音乐小节。歌曲的调式完全取决于合唱部分的调式,最常见的有宫调式、商调式等。歌曲的音阶一般采用降阶式。歌曲节奏明快,以“四二拍子”(强弱拍子)为主,个别的也有“四四拍子”。歌曲以每分钟64拍为最普遍。
澧州夯歌内容丰富,大体可以分为叙事、抒情两大类。叙事类以《孟姜女》系列、《二十四孝》、《长工苦》等传统唱本为主。抒情类常借鉴或吸收民间戏曲、小调的唱词内容。歌词要求押韵,字数以五、七、十字句见长。
一人领、众人和是夯歌的基本特征。领唱高手一般都能即编即唱,且用词诙谐幽默、风趣动人,极宜调动大家的劳动热情。
原生态的澧州夯歌演唱时均使用方言演唱,特别是抒情类夯歌和领歌手即编即唱的夯歌,多采用地方土语。
澧州夯歌的曲式多样,按地域分布,已基本形成四大流派。即:高山调(澧水、涔水中上游地区)、花丘调(澧阳平原周边丘陵地区)、平原调(澧阳平原中部地区)、湖乡调(洞庭湖西滨湖地区)。
高山调
(太青乡一带)
①《八位伙计》(飞夯调)刘国庆领唱


附歌词:八位伙计都拢来,抓紧麻辫高些抬。
打天打地打龙王,打破瑶池送水来。
花丘调
(盐井镇一带)
①《喜鹊》(抬夯调)关照前领唱

附歌词:一对喜鹊树上跳,
对面妹子朝我笑。
一来昨夜相思苦,
二来邀我上拱桥。
花 丘 调
②《东方红》(飞夯调)黄盛海领唱

附歌词: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平 原 调
(车溪城头山一带)
①《太阳出来》(飞夯调)苏玉兰(女)领唱

附歌词:太阳出来往上扬,
情姐出门摆衣裳。
双脚撂在桥板上,
一摆衣裳二瞧郎。
平原调
(车溪城头山一带)
②《风儿吹来》(抬夯词)向多才领唱

附歌词:风儿吹来草儿弯,
情歌搭信要鞋穿。
你要鞋穿妹妹有,
选个日子摆渡船。
平 原 调
(澧阳平原地区)
②《喊歌要喊五句歌》(抬夯调)尹述进领唱

附歌词:喊歌要喊五句歌,
飞得起来跌得落。
飞得起来高鹞子,
跌得落来樊梨花,
文王访贤姜子牙。
湖 乡 调
(九垸乡一带)
①《要我唱歌》(飞夯词)赵从贵领唱

附歌词:要我唱歌我就唱,
唱个姜女寻夫郎。
姜女寻夫千百遍,
哭倒长城万里长。
夯歌
(演唱 戴作林)

澧州夯歌形式多样,流传广泛,主要是以口头形式传唱,旋律简单优美,朗朗上口,好记易学。歌词系采用比兴手法,不仅具有简约美和质朴美,同时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另外,又借鉴了民谣、曲艺、戏剧等艺术的形式,使表现力增强。不过,它传承松散,无严格师承关系,多以在实践中相互学习为主。
原生态的澧州夯歌无需器乐伴奏,真正伴随它成长的是夯筑工具。夯筑工具也因时代的变迁和劳作规模不同,样式各异,主要分为木夯和石夯两大类。
木夯类:
木夯选择坚实、沉重的茶木、枣木、枥木为原料,主要有棒夯、捶夯、柱夯三种。
棒夯,长1.6至1.8米,直径8厘米~10厘米,单人操使。
捶夯,成T字形状,夯头长30厘米,直径10厘米~15厘米,柄长1.2米左右,单人操使。
柱夯,因其形状似屋柱而得名,长1.7米,直径约20厘米,所用木材有圆木也有方型木,在高80厘米处,四方凿孔,形成握柄,便于两人或多人操使。
石夯类:人们习惯把它称为“硪”。主要有抬夯、飞夯、天夯三种。
抬夯,高约70厘米,呈梭台形,顶宽15厘米~20厘米,底宽30厘米,重约80公斤。将四根南竹或杂木成井字形绑扎在夯顶,用8人或更多人同时用力抬打。
飞夯,为正方形,边长30厘米~35厘米,厚10厘米~14厘米,重40公斤左右,四角打眼系绳,由8人同时用力拉绳将石块抛向空中落地。
天夯,重约150公斤,顶部有孔,多根绳索悬吊,用高7米~8米的井字架支撑,多人借助滑轮同时发力,拉绳夯起,松绳即落。
澧州夯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1.历史价值。澧州夯歌历史悠久,既有对原始音乐的某些保留,同时吸收了不同时代的音乐成分,保留着某些时代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坐标作用,通过对不同时期夯歌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加深对特定历史阶段文化现象的了解,提高认识水平。
2.文化和科学价值。澧州夯歌的产生,起源于劳动。几千年来,夯歌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因此,通过对夯歌的重温,可以加深人们对劳动价值的再认识;通过对夯歌全方位的研究,从某个侧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新的劳动价值观,使人们自觉抵制那种鄙视劳动的腐朽没落思想,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现代音乐也可从其中吸取营养,丰富其内涵。
3.艺术价值。澧州夯歌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同时也是几千年的创造和加工,已经逐渐成熟、完善。它的音乐结构完整,音域宽厚,调式优美(以宫、商调式为主),除了在劳动中传唱外,在舞台上也同样受到了青睐。20世纪80年代后,由直接传承人整理的《夯歌》等作品先后在省市级文艺刊物上发表,在省市级演唱大赛中获奖。由专业艺术工作者根据夯歌旋律整理、改编的曲艺作品获得国家级演出大奖。
2006年,澧州夯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澧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