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湘西土家族民歌
湘西土家族民歌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以及湘、鄂、渝、黔土家族聚集区的民间歌曲。这里山体高耸,重峦叠嶂,森林密布,民族民间艺术异常鲜活。

    土家族能歌善舞,民歌演唱是土家族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据《龙山县志》记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及令其土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童集欢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踊而入,遂克。”《永顺县志》记载:“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这些记载都反映了当时土家族人们唱歌跳舞的盛况。   

    又据清《龙山县志》记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礼,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鸣歌,竟数夕及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从土家摆手祭祀土司神——八部大王的祭品干笋子、蕨苔、树皮、野生动物和生猪头、牛头、狗头等祭品中可以看到属于原始时期的象征,虽然小摆手改祭彭公爵主、田好汉和向老官人,这是五代天福年间溪州之战后,彭氏主政湘西土家族地区,土家人民慑于其淫威的流变,是历史潮流带来的演变过程。保靖拔茅乡和龙山里耶长潭乡的八部大神庙分别有这样两副对联,“勋犹垂简片驰封八部,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和“守斯帮抚斯土斯处黎民香祀而摆手叩头,封八部镇八蛮八方瘟疫闻风而提心吊胆”。前者说明了“血食千秋”是人类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后者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土家族摆手舞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寄托。

    一、湘西土家族民歌种类。

    湘西土家族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歌、薅草锣鼓歌、摆手歌、风俗歌等。

    1.山歌。

    山歌是土家族广为传唱的歌种,从音乐上分高腔及平腔两大类。高腔激情奔放、高亢悠扬,其内容多为劳动、生活等。平腔曲调句式规矩,流畅优美,大多内容为风俗、仪式、古歌、述事等。

    2.小调。

    小调也是土家族最喜爱的歌种之一。其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广泛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3.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歌分为水上号子和山里号子。

    酉水船工号子高昂铿锵,节奏时紧时松,是土家族坚强和乐观精神的形象体现。

    酉水船工号子集中反映了船工们的生活、情感、祈求,具有强烈的水上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酉水船工主要是土家汉子,通过他们的生活和劳动创作的船工号子,充分反映了土家族人的聪明才智和勇斗困难的艰难历程。

    土家族酉水船工号子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酉水流域土家族文化意识和艺术个性,虽歌唱形式不多,但野性、激越、大气,令人顿生豪气干云之概。

    土家族酉水船工号子唱法的最大特点有:

    (1)歌唱自由。歌唱船工号子一开唱,就随领唱人而变。

    (2)不拘时间、地点,船工想唱就唱。

    (3)不受人数限制。酉水船工号子本是船工唱的,长期在岸上劳作的人体会不到酉水船工号子的韵味。

    4.薅草锣鼓歌。

    薅草锣鼓歌又叫“挖土锣鼓歌”,是土家族民歌的一种特殊歌种,演唱形式规范完善。曲调高亢悠扬,节奏变化丰富,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挖土锣鼓歌

    的唱法是两人对唱,每人两句,夹以锣鼓,一韵到底,一天三歇,即一口气要唱三个钟头左右。其内容主要有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歌头的一般唱词是:“早晨起,雾沉沉,雾雾沉沉不见人。东边一朵红云起,西边一朵紫云腾。红云起,紫云腾,红旗冉冉下天庭,红旗插在田坎上,来了你我唱歌人。”请神部分的歌词及其所请之神亦有固定,先请歌娘歌爷,再依顺序请五方神、太阳神、土地神和八部大神等等。唱词不同于一般祭祀活动的请神歌,而是唱神的来历和人民对神的善良愿望。如请歌娘歌爷的唱词中,叙述歌娘歌爷的唱歌遭到官府和员外的反对,知府要抽“歌税”,歌娘歌爷不屈服,索性从大山里砍来七七

四十九兜大楠木,请木匠架起了七七四十九层高的歌台。歌娘歌爷站在七七四十九层高的歌台上,用歌声召集天下歌手来赶歌会,以示反抗。歌词唱道:“歌声传到九州城,惊动天下唱歌人,天下歌手都赶到,围着歌台笑盈盈。歌台周围唱歌人,内三层来外三层,台上台下把歌唱,五湖四海尽歌声。唱得天摇地也震,唱得日月放光明,知府不敢抽歌税,三天不敢开衙门。从此山歌传后人,世上歌声闹沉沉,歌台搬到土家寨,土家有了唱歌人。”

    5.摆手歌。

    摆手歌是土家族跳摆手舞时演唱的民歌,跳唱结合,色彩浓郁,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

    摆手活动除以农事舞为主,还保持着古代战舞的浓厚色彩。在大摆手中,男性青壮年身披五彩斑斓的土家织锦,象征古代武士甲胄在身,更显土家族劲勇尚武的余风。

    土家族摆手以祈丰年,故农事舞占的比重较大,随舞伴唱的农事歌以生动朴素的语言,歌唱土家族人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田里从下稻种到栽秧、踩秧、打谷、背谷、晒谷,土里以砍火畲、撒小米、种包谷、薅草、摘小米、背包谷,还有铸铧口、绩麻、纺纱、织布等手工业劳动,真是无所不歌,包罗万象,详细地交代了各自的时令特点和生产特点。

    6.土家族风俗歌。

    土家族风俗歌曲也十分丰富,有《孝歌》、《哭嫁歌》、《跳丧歌》、《东东灯歌》等。

    《哭嫁歌》。这是土家族妇女长期的集体创作,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逐渐丰富和定型。它的起源和发展,是与土家族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包办婚姻联系在一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给土家族姑娘们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于是,歌由情发,情随歌声,泪随歌涌,凄凄哭嫁。久而久之,形成习俗,转化为哭嫁歌。其主要内容有“哭爹娘”、“哭公婆”、“哭哥嫂”、“哭姐妹”、“哭姑母”、“哭叔伯”、“哭舅父舅母”、“哭姨父姨母”、“哭骂媒人”及“哭梳头”、“哭戴花”、“哭离娘席”、“哭辞祖宗”、“哭上轿”等。它是一部土家妇女的血泪史,一部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书。其歌委婉,其情动人。

    土家族姑娘哭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多采用土家语,新中国成立后逐渐使用汉语。哭嫁时,同寨的姑娘及新娘的至亲妇女都来“陪哭”以示惜别。新娘用哭嫁歌请到谁,谁就陪哭,实际上是对歌。陪哭者多是劝慰性的语言。

    《哭嫁歌》反映现实深刻,语言真切自然,感情强烈、真挚,句式自由、灵活。

    二、湘西土家族民歌乐器。

    湘西土家族民歌所采用的乐器主要有:

    1.鼓。

    鼓有大鼓、小鼓、手鼓等。大鼓的鼓面直径有4尺多,用杉木或楠木制成鼓框,打起来声音宏大,振奋人心,此鼓一般作跳鼓用。小鼓的鼓面直径一般1.5尺左右,多用于鼓乐牌子的演奏。手鼓较小,拿在手中演奏,多起着舞蹈的道具鼓的作用。

    2.唢呐。

    土家族唢呐构造特殊,因而音色也独特。土家族唢呐历史很长,用途很广。土家族接亲嫁女、红白喜事、鼓舞欢庆、戏剧表演等都要演奏唢呐。在土家族地区还经常举行吹奏唢呐比赛,促进了演奏技术的发展。土家族唢呐的乐曲非常丰富,仅常用的乐曲就有100多首。

    3.牛角。

    这是古代土家族行军打仗使用的一种号角,也是土家族人民常用的一种乐器。土家族人民在选用牛角作乐器时是很讲究的。如要选用“龙门角”,不用“铜锣角”。所谓“龙门角”,即角根较直角较弯,角尖由弯而直,角根和角尖形成直角形,故名“龙门角”。用这种牛角吹奏,声音洪亮。

    4.木叶。

    木叶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性乐器。

    5.咚咚喹。

    土家族簧片吹奏乐器。

    三、湘西土家族民歌代表传承人。

    湘西土家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

    田茂忠,已故,著名土家族山歌传承人,保靖县人,湘西山歌大王。

    田隆信,男,1939年出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人,土家族民间音乐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光万,男,土家族,1937年生,保靖县土家山歌传承人,是土家族山歌大王田茂忠的山歌传承者。

    田仁信,男,1930年出生,永顺县人,土家族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彭秀兰,女,1940年出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人,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

    四、湘西土家族民歌艺术特点。

    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是通过旋律线、节拍节奏、音阶和调式、曲式结构等方法表现出来的。

    首先,土家族民间歌曲一般的音例是(5)(6)(1)(2)(5),以这几个音例为基础,加上迂回润色,从而形成了动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

    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一般是将二句式通过重复和变化的重复形式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式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是将第四句重复或三四句变化地重复。在土家族号子及祭祀歌曲的结构上,大多有引腔、收腔的结构成分。

    土家族民歌是五声音阶体系,有节拍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混合拍子两种。

    其次,因为土家族民歌形式和内容非常广泛丰富,所以演唱方法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大致分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唱法等。

    真声唱法。真声唱法是土家族民歌的基本唱法。这种唱法大多用胸腔呼吸,主要靠喉头冲击的力量发声,故声音高亢嘹亮。著名歌手李琼演唱的《山路十八弯》是较典型的土家族真声唱法。

    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也是常见的土家族民歌唱法。这种唱法经常是真声与假声结合出现。土家族地方戏曲的演唱也借用这种唱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湘西地方戏《阳戏》的真假声结合的唱法,用嗓又分为“夹咙”和“窄咙”。“夹咙”是真假嗓结合演唱,唱词部分用真嗓,拖腔用假嗓,音域宽达两个八度,唱腔起伏跳跃较大,适合生角、老旦演唱。“窄咙”即假嗓,俗称“小嗓子”。其特点是每句腔开头两字用真嗓,其余部分用假嗓演唱,唱腔多用音高区,适合旦角及小生演唱。

    “夹咙”的假声又分“急扬法”、“缓扬法”和“综合法”三种。急扬法是词句的尾部旋律急速上扬进入假声,多用于表现欢快情绪。

    轻声演唱。运用气声演唱,也是土家族的一种演唱方法。土家族坐堂歌、摇篮曲、催眠歌基本上都是轻声演唱。

    此外,润腔对表现土家族民歌演唱风格也是极重要的因素。

    一是逆波音和上下滑音是很有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二是一种稍作挤压喉部发音的特殊喉音演唱,是土家族劳动号子的主要演唱方法。

    五、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价值。

    湘西土家族民歌形成的历史悠久,唱词丰富,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历史价值:土家族摆手歌真实地记录了土家族的历史。

    2.社会价值:土家族民歌包含了土家族人民的真善,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品德,保护发展土家族民歌对提高土家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曲调及演唱方法十分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保护、传承湘西土家族民歌,对研究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4.对外交流及旅游开发价值:土家族民歌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朴素、热情、好客,深受外来客人喜爱,对促进对外交流及旅游开发有积极的作用。

    2008年,湘西土家族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