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人用其特有的方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是中国民歌中少有的艺术品类。极富特色的客家语言,极为细腻的感情色彩,婉转柔和的抒情,高亢奔放的音韵在客家山歌中交相辉映。客家山歌在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全县传唱。

    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气候舒适,民风淳朴,因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客家人”(汉族中独特的民系,宋代时,由原居于中原大地辽阔的河洛—黄河、洛水一带迁徙而来的人群,目前已遍布全县各乡镇,占全县人口的70%)和炎陵原有居民融合而衍生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原汉语音韵,同时又不断吸取、融合当地先进历史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厚独特的“炎陵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和其他民歌一样产生于口头,流传于民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起源于中原腹地,成形于粤、赣地区(现在散居在炎陵县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粤、赣等地客家人的后裔),发展于炎陵的客家山歌,同样来源于劳动人民之中,反映着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在田野山林劳动之余,或是完成一天劳动的回家途中,客家人用唱山歌这种表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同时,客家山歌也是客家情歌,它反映了客家人爱情生活的每个阶段,如客家妇女通过唱山歌倾吐自己的苦情,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从客家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的情怀和性格。

    客家山歌,不仅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同时也是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文学形式,极富客家人的特色。其客家语言,又称“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语系之一。客家人成为汉民族的一个独立民系,与客家话(客家方言)是分不开的。客家人虽然没有形成和留下文字,但其语言却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客家话是以周语为基础,在中川古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显带有唐宋古语的基本特点。第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它不断地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汲取了某些成分,从而形成了略带区域性的客家话。第三,客家话语音优雅悠长,柔和缠绵,很富有磁性,并且保留了完整的平仄上去入声。另外,客家话词汇中某些较古的词语在普通话和别的方言中已经找不到,但还保留在客家话的口语中。

    客家山歌以比兴、双关见长,文采极致,且形态多样。本体山歌是客家山歌的重要形态,绝大多数山歌都属于这种形态。还有一种就是散板唱的山歌,节拍很自由,句法不讲究,可长可短,最短的句子只两个字,最长的句子可达几十个字,这种山歌又称为山歌号子。另外,还有叠声山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多种形式。

    “炎陵客家山歌”更是上承《诗经•国风》余风流韵,与唐诗、宋词、元曲并行发展,至明代已十分盛行的、如今仍保持着古代中原汉语音韵的、可念可唱的一种民间歌谣。较似七绝和竹枝词,情调婉转柔和,重于抒情。千百年来,客家人在“冈头溪尾,肩挑背荷,竟日往复”的即兴吟唱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炎陵客家山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注重客家的民俗性,有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炎陵山区色彩,呈现出“客性”与“山性”的完美融合。炎陵客家山歌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苦歌、情歌、劝歌、盘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按风格分有:高腔、平腔、低腔等。“比兴”、“双关”是炎陵客家山歌的基本表现手段,“叠声、叠句、绝气、驳尾、问答式”是炎陵客家山歌的艺术表现形态。

    炎陵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占全县人口的75%,在我们搜集的本地歌谣当中,客家歌谣居多。山前村头,河旁树下,或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或在婚丧嫁娶的喜庆中,都有炎陵客家山歌。一曲曲“绕绕韧韧”的山歌,或是独自抒情,或是与众人合唱,别有一番风情,是客家人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也是客家人表达感情的一种独特民俗习惯。

    “炎陵客家山歌”在全县境内广泛传唱,是炎陵县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其流传悠久,影响深远。

    最初,唱山歌并无伴奏乐器,仅用树叶作准乐器和着歌声即兴发挥。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山歌逐渐进入群众文化领域后,出于对山歌的改革创新,文艺工作者们便有意识地加进了竹笛、二胡等小型乐器,以丰富山歌的艺术效果,但其中仍然以树叶领奏,这样,既保留了原始的“山性野味”,又赋予了山歌新的内涵。不过,人们在劳动之余,田野之上,树旁河边随感而发的时候,最多的还是信手拈来,用树叶为山歌“伴奏”。

    “炎陵客家山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劳动歌、娱乐与逗趣歌、叙事歌、酒歌、孝歌、学教歌、骂歌、情歌、儿歌以及红色歌谣等。

“炎陵客家山歌”属于客家文化的特有部分,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多以表现爱情生活、倡善劝恶为主,用问答、即兴对唱、树叶伴奏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热情奔放、机智风趣、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炎陵客家山歌”的传承谱系多以家族式口传为主。这里仅以客家山歌老歌手韩开文等人为例作简略说明:

    韩开文,男,沔渡苏州村西坑组人。13岁起开始唱山歌,20世纪50年代曾参加村互助组成立的文工团,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山歌手之一。所授徒弟中有人已成为当地知名歌手。

    欧阳兆兰,男,欧阳兆葵,男,均为沔渡苏州村长冲组人,师从韩开文,所唱的山歌饱满洪亮,树叶吹奏出神入化,是当地客家山歌的主要传承人。

    李松堂,男,沔渡镇晓阳村东风组人,16岁开始学唱山歌,也是当地知名的山歌手。

    张志龙,男,沔渡镇晓阳村东风组人,现任沔渡镇文化专干,既是当地知名的山歌手,也是山歌的传播者。2006年10月,曾作为客家山歌队员,代表湖南省参加广东省举办的“盛世山歌唱和谐——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对唱表演《客家人喜欢唱山歌》获金奖。尔后,负责编写了《客家山歌》一书。

    饶双华,女,沔渡镇晓阳村东风组人,现任炎陵县文化馆馆长,也是本地的知名山歌手。2006年10月,曾作为客家山歌队员,代表湖南省参加广东省举办的“盛世山歌唱和谐——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对唱表演《客家人喜欢唱山歌》获金奖。

    尹秉华,男,炎陵县沔渡镇洞里村人。在他40年的群众文化生涯中,特别是在民间歌(乐)曲的收集、创作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06年个人编著的《炎陵飞歌》一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县其他乡镇具有代表性的歌手还有:下村乡的项常青、蓝小华;沔渡镇的李洪楚、李正芳;三河镇的潘宗辉、十都镇的刘星炳、钟月英、刘高崇;策源乡的邹绍普、邱杨星;龙渣乡的盘付云等。

    千百年来在炎陵县广为流传的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是炎帝农耕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珍贵的、非物质的客家历史遗产和客家传统文化瑰宝。

    山歌,是一个地区语言、社会时尚、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用地方口头语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炎陵客家山歌”至今使用统一的客家方言,保留特有的节日活动,沿袭独特的传统习俗。在客家人拥有的“月半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里,耍龙狮、舞龙灯、唱山歌,是客家节日中重要的活动内容。因此,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好“炎陵客家山歌”,这对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炎陵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宣传和展示炎陵的独特魅力,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时至今日,炎陵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沔渡、十都两镇的客家山歌在全省乃至广东泛珠三角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20世纪70年代,“炎陵客家山歌”在湘潭地区、郴州地区举办的群众文艺会演中获优秀表演奖;80年代,在全县乡镇文艺会演中,多次举办了专场客家山歌比赛。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炎陵客家山歌”的表现形式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在发展旅游事业,建设旅游大县的文化活动中,本土文艺工作者改编、创作的炎陵客家山歌已成为炎陵风情文化必不可少的节目。2006年10月,炎陵《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代表湖南参加了广东省举办的“盛世山歌唱和谐——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并获金奖。同年12月,沔渡镇编印了《客家山歌》集。今天,作为湖南省客家人聚居最多的炎陵县,正积极将“炎陵客家山歌”保护和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努力让“炎陵客家山歌”唱出炎陵,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2008年,炎陵客家山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炎陵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