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苗族医术
苗族医术

    湘西苗族医术在凤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在《说苑辨物》写道:“吾闻古之为医者——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管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是苗族医术的始祖,且医术十分高明。在凤凰及贵州铜仁的苗民中至今仍流传“药王爷爷”的传说,梗概是:药王爷爷周身透亮如玻璃,长双翼,头有角,能飞善走,往来于西门山之中,为苗民寻医找药,尝遍百草,多次严重中毒变黑,但为后人留下“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医药财富,后人为了纪念他,留下了至今仍然传唱的童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岭,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药找方。”文学作品是历史的反光镜,说明苗族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医药,并有相当的成就。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苗族医师们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和交流积累,医术不断提高,疗效更加显著。清代苗族医术有了更大的发展,《凤凰厅志•苗俗》乾隆版记载:“苗地多产药饵,而苗有病多祭鬼、不服药,闻亦有以药疗之者,药名色诡异,非方书所载,统谓之草药,或吞或敷,奏效最捷。”该志书还列举了25味苗药的名称。道光三年所修《凤凰厅志》亦如是述。

    清末民初,苗族医术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医治跌打损伤疗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在亲眼看了苗医治疗枪伤的神奇疗效后赞誉道:“子弹无足自退出,全凭苗医华佗功。”同时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骨科和疔疮治疗技术也日趋成熟,是时,柳薄乡米坨村的龙老情父子,三拱桥乡茶山村的吴老肉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名医。

    苗族医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中华民族医学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它有别于中医,更不同于西医的治疗方法,闪烁着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发现独具特色的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

    一、辨证、科学、通俗的医药理论

    1.苗医认为人体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分为阴阳两极。阴阳之间协调即为健康,失衡则产生疾病。苗医在医疗实践中追求阴阳平衡,建立“阴虚阳补、寒则热攻、热则冷退”,“熄风先行血,血行火自灭,活血先补气,气通则自归”的辨证施治理论基础。

    2.建立古朴、科学、实际的药性理论,并用群众易懂易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于传承,指导实践。如“藤本中空能消风,对子对叶洗涤红,多毛多剌消炎肿,亮面多浆败毒凶”,“补药味甘甜,止血用涩酸,芳香多开窍,消炎取苦寒”。

    3.经长期临床治疗积累,苗医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36症是大病,为内科,72疾为小病,多为外科。72疾的外科病中,疖分10余种,疮分25种,痈类分8种,病分5种,科学的疾病分类对指导疾病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苗族崇尚鬼巫文化,鬼巫在苗族精神世界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患疾病是鬼作祟所至,因此“医巫并用,神药两解”的苗族医学理论古已有之。在治病时先行巫作法排除病人的思想障碍,才能更好发挥药物效果。

    二、诊断方法

    诊断是苗族医术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投药治病的依据。苗族医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四诊”即家望、号脉、询问、触摸等四法。一是“家望”,包括望神态、神色、鼻、耳唇、指纹、指甲、掌指纹。二是“号脉”,苗医把脉象分为十一种,较中医简单。除号腕部脉,还有“指脉”“足脉”。三是询问,即询问病情,用问诊证实和丰富脉诊的结果,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四是触摸,这是外科诊断的基本方法,内科也常用。此外还要参考患者的性别、年龄、神态、气候等诸因素以便对病情作出正确判断。苗医少有文化,为了便于记忆传承,还编了诊断歌诀:“一主神态二主色,三视男女当有别,四望年龄看四季,五取腕部细号脉,第六询问再触摸,百病疑难有窍决。”综合考虑对症下药。

    三、治疗方法与治疗技术

    苗族医术从苗族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出发,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坚持经济、实效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苗医治病配药以手抓眼看确定分量,治同样的病,视患者年龄、体重、性别,适可而止。分别有两指抓、三指抓、四指抓、一把抓,若是药浴还要更多。临床主要有内服和外敷。内服煨熬成汤药,煨熬对所用器物、水量配兑、所用燃料、煨熬和服药时间要求十分严格,以确保浓度和药效。内服药经肠胃吸收,再经血液循环到周及病所,消除疾病,恢复健康。内服药又分散表法、催吐法、通下法、清热法、消肿法、补养法六种。散表法有解表透疹的作用;催吐法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解除疾病;通下法有药除邪热,攻下宿食冷积,通下结滞等作用;清热法有清热、泻火、凉血、祛暑、生津、解毒的作用;消肿法是药物消除某些部位胀满不适或肿块硬疖;补养法是用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弱症的方法。外敷药要捣细、嚼碎,并加上一两味糯性药,确保不掉落或收脓。

    2.医巫治疗法。医巫结合治疗是苗医偶尔运用的方法,运用最多且较为普及有“化水”咒语疗法。化水有止血水、止痛水、雷公水、鸬鹚水、催胎水等十余种。咒语疗法常用的有收吓咒、吹眼翳咒、疮疱咒、保胎咒、止痛咒、隔蛊咒、小儿走胎咒、退烧咒、天雷咒等。

    3.以毒攻毒治疗法:毒蛇咬伤、马蜂蜇伤,用以毒攻毒治疗效果甚佳,如被毒蛇咬伤,立即将毒蛇打死,取其头捣碎往伤口揉搓,可抑制肿胀和蛇毒扩散。

    4.形似、性似治疗法:治疗与药物形似相应患病器官的方法有:心脏病用芭蕉心治疗,肾脏病用八月瓜治疗,关节痛用红牛膝。性似相应的疾病有:女性闭经用月下红、男性阴萎用穿墙而长的芭茅草,岩飞蛾治飞蛾症(西医称肺炎)。

    5.推拿治疗法。小儿惊风推拿虎口或手掌和前额。肚子突然剧痛推拿患处和软肋下端。中暑用刮莎或推泥鳅症。

    6.针挑法。用钢针挑肩秋(肩上生疮),挑痔疮

    7.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巴骨癀及深部脓肿。此种脓肿用针挑或刀划容易封口,因此苗医用火针深刺排脓。

    8.蒸熏疗法。结合药物使用,蒸或熏全身或患病部位。这种疗法对肌肉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水肿病很有效果。

    8.拔罐疗法。苗医用竹筒、瓷杯等做附罐,拔罐有水罐、药罐、风罐、火罐等,对感冒头痛,关节痛均有疗效。

    10.民间疗法。民间疗法简单、易学,小伤小病平常百姓都会治疗,如刮莎疗法、补本(汉译罩吓)疗法,打灯火疗法。

    11.苗医对骨科、跌打损伤治疗有其独到之处。腰椎移位、肩肘关节脱位或骨折,不仅能用触摸就可复位,还创立了“甩墩法”、“悬吊法”、“悬梯移凳法”等进行复位。骨折用“杉木皮固定法”接骨、生肌、续筋疗效神奇,苗医伤药还能把进入体内的竹签、子弹、弹片吸出。

    苗族医术使用的相关器具:挖具、刀具、银针、碾槽、陶罐、磨具、冲具、锤具、剪具

                     凤凰苗族医术代表性传承人谱系

  姓名      职业       传承人         技术种类            产生年代
龙老蜕      苗医        第一代         苗族医术          清朝初期
龙老良      苗医        第二代         苗族医术          清朝初期
龙老二      苗医        第三代         苗族医术          清朝康熙
龙老顺      苗医        第四代         苗族医术          清朝康熙
龙继生      苗医        第五代         苗族医术          清朝乾隆
龙老一      苗医        第六代         苗族医术          清朝乾隆
龙老明      苗医        第七代         苗族医术          清朝嘉庆
龙老山      苗医        第八代         苗族医术          清朝道光
龙老贵      苗医        第九代         苗族医术          清朝道光—同治
龙老援      苗医        第十代         苗族医术          清朝同治—光绪
龙老情      苗医        第十一代       苗族医术          清朝光绪—民国
龙老长      苗医        第十二代       苗族医术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龙玉年      苗医        第十三代       苗族医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
龙绍文      苗医        第十四代       苗族医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苗族医术代表性传承人龙玉年,现年72岁,家住凤凰县柳薄乡米坨村,龙家到他已行医13代。因出生苗医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医、行医,至今已有60年。他全面继承其父的医术,且博采众医之长,对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小儿科、皮肤科、性病、跌打损伤即苗医称为36症72疾有系统全面的治疗知识,成为代表凤凰苗族医术的名医。

    苗族所处地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苗族医术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医药理论、诊断、治疗民族化

    苗族医药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医药理论、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既不同于中医和西医,也不同于其他民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医药模式。

    二、施治用药神秘化

    苗族有俗语:“世上百样草,用着都是药”,为维护苗族医药的神圣权威,苗医传承人秉承师训秘不外宣,用药不管是内服外敷都要亲自加工成一定剂型,决不用原药交给患者。此外,对有些病的治疗还要加入巫的成分,增加神秘感。

    三、苗族医药传承多元化

    1.医药一家。苗族居住分散,远离城镇,一村一寨只有一个或两个从医,没有单独的药材供应行业,都是自栽自采自用,医师即药师,形成了医药一家的特点。

    2.医巫一家。苗族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对有些病理病因无法解释,仍沿袭传统医疗文化,用医巫结合对患者进行精神治疗,解除思想障碍,如短煞、隔草鬼等先行巫后用药的治疗方法,形成“医巫一家”的特征。

    3.医武一家。苗医一般都学武术强身健体,有时还可防身。龙玉年家的十一代师傅武功造诣颇深,拳可碎石,手举槽臼,功夫非凡。武术师或比武或斗殴,经常伤及筋骨,因此都会跌打损伤药,且效果极佳。形成武术师即医师、医师也会武术的特点。

    4.医护一家。苗医临床医疗时,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治疗和护理均由苗医承担,形成“医护一家”的特点。

    四、疾病和药物命名大众化、形象化。苗医根据发病的部位、病灶的形状及表现症状给病命名,如脓疱之类生于肌肉深处的叫巴骨癀,生于指头顶端的叫蛇脑壳,生在大腿状如黄爪的叫黄爪瘤,内科的飞蛾症、蛤蟆症、老鼠症、黄肿症、鲤鱼症等都很形象贴切又较准确反映疾病特点。药物也是如此,如爪子草因其形状像张开爪子,故名;岩飞蛾因形状像贴在岩壁上的飞蛾;牛膝盖其茎节像粗壮的牛膝。有的则根据药性用途命名,如治月经不调的叫月下红,有散血作用的叫散血草。有根据药物气味命名的苦药蛋、九木香。这种根据疾病或药物特征的大众化命名方法,易懂易记易学,给学医者和患者都带来了方便。

    苗族医术的基本价值:

    一、历史价值

    苗族医术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苗族医术发展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自然界、对社会、对天灾人祸的认知程度,通过苗族医术的发展看到苗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为我们研究苗族历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医学价值

    苗族医术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通过几千年艰苦实践和探索,苗族医师发现了“三千苗药,八百单方”,并对每味草药进行命名,创立了家望、号脉、询问、触摸“四诊”辨病方法,把疾病分成36症72疾,为中华民族的医学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苗族医术对接骨续筋的神奇疗效和针挑法、针疗法、蒸熏法、搬翳法等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西医和中医完全可以为我所用,节约医疗成本,对减轻病人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扩大医疗覆盖面,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科研价值

    苗族医术对医学科研作出了贡献,也对医药科研提出了挑战,留下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当今科学非常发达的信息时代,医巫疗法仍为苗医偶尔所用,并有很好效果。几乎所有现代医学文献,接触到这个问题时都说是“心理疗法”。这和巫医们说巫可以治病一样,没有扎实的依据。这是一道深奥多解的方程,值得认真研究和解答。在苗族医术中还有很多既无巫又无药的治疗方法。如搬翳子(苗语:偷脱),只要让善于搬翳者观察病眼,如果翳子生在眼珠正中上方,只要取掉悬吊在患者堂屋的东西,不要几天,翳子就会自行消失。总之是把患者的病眼看做患者的房屋,根据翳子所处位置,移动或取掉屋里相应位置的物件,并用扫帚象征性地扫三下即可。再如小儿受惊用鸡蛋罩惊,或用锅底灰在患儿前额画上“十”字,便可痊愈。

    苗族医术千奇百怪,很多治疗方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研究和探讨,揭开其中奥秘。

    四、民族精神价值

    苗族医药发展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是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苗族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千百年来,他们总是不断与自然作斗争,与毒蛇猛兽和疾病作斗争。有不少人为驱除病魔,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继续“药王爷爷”未竟的事业,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苗族医术的发展写下了壮丽的篇章,留下的不仅是治病疗伤的医术,还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

    苗族医术的发展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苗族医师们总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是他们不怕艰难,锲而不舍,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建立了苗族医术较为完整的医术体系,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建设美好家园和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社会价值

    苗族医术用药和治疗的经济、便宜、实效,使至今仍未脱贫的人群,有病得到有效的治疗,摆脱看病难、买药贵的困扰,受到群众欢迎。为群众排忧解难,也为政府分忧。

    苗族医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服务宗旨,以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为行为准则。治病不分尊卑贵贱,不论亲疏;用药细心谨慎,一丝不苟;出诊不管白天黑夜,风雨无阻,有求必应;不向患者索取酬金,而是让患者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酌付,赤贫者还可义务治疗。因此苗医在一地一村被视为道德模范,受人尊重和爱戴。

    2008年,苗族医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