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浏阳皮影
  【传统戏剧】浏阳皮影
   
    浏阳皮影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遍布浏阳市东南西北四乡,尤以西、北乡为盛。浏阳皮影活动足迹还远及湘潭、长沙市的湘江沿岸以及湖北的武昌、汉口、沙市,江西的宜春、万载、萍乡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皮影艺术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浏阳市文化部门对浏阳皮影尽力保护,并积极推动其提高发展,不但成立了“民间皮影艺人管理委员会”,还制定了管理办法,1985年正式成立了“皮影艺术协会”,成为浏阳县文联中的团体成员。除十年文化大革命外,浏阳皮影一直盛演不衰。近年来因多元文化冲击,开始出现萧条景况。


    浏阳皮影戏形式古朴、灵活轻便、覆盖面广、容纳量大、极具亲和力。道具主要由竹架子戏台、亮窗、影型、乐器组成。浏阳皮影剧目、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按民间习惯称谓,可分为三大系列:一是登台戏。即一板正经的传统湘剧折子戏,尤以唱功戏为主,如:《全家福》、《龙虎斗》、《打龙袍》等。二是正本戏。分大部子戏和单本子戏两大类。大部子戏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征东》、《征西》、《岳飞传》、《水浒传》等,少则连台七本,多则连台七七四十九本(如《封神》)。单本子戏如《马前泼水》、《韩湘子化斋》、《骡马桥走雪》等。三是杂戏。相当于现代戏曲小品,如《龚三爷舂米》等,取材于日常生活,多有即兴创作成份,唱花鼓戏曲牌或民间小调,插科打浑,情趣盎然。


    浏阳皮影的传承方式不带家族性,多以师徒双方自愿为特征,属社会性松散型。学徒中虽不乏以自娱为目的的爱好者,但绝大多数以谋生为目的。因皮影戏演出多为酬神、祭祖,恐女子例假不方便,故皮影技艺不传女徒弟。目前浏阳皮影戏的从艺人员大多年事已高,从业人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现境内造诣颇高、有影响的皮影老艺人仅存6位。


    2007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浏阳皮影成功申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