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现存于湖南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

    白竹村燕窝岭,距邵阳县城23公里,距邵阳市城区22公里。白竹村地处衡邵丘陵盆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多地少,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偏僻闭塞,经济落后,新中国成立前未通公路,未通电,生存条件艰苦。`

    据白竹村燕窝岭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兵荒马乱,战事连连,为避战乱,刘姓祖宗胜公携家眷肖氏及二子,肩挑布袋戏担逃难至燕窝岭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

    布袋戏,又名“掌中木偶戏”,俗称“被窝戏”、“耍把戏”。旧时,邵阳曾流行“衡阳渔鼓祁阳戏,邵阳南路耍把戏”的俗语,邵阳南路耍的“把戏”就是指布袋戏。

布袋戏自元末传入宝庆府(邵阳),经明、清、民国,至今一直在燕窝岭传承。清光绪年间,少数刘姓族人在周边县镇新宁、武冈、洞口定居,演唱布袋戏,新中国成立后绝迹。目前,只在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刘姓族人中流传。

    布袋戏的鼎盛时期,白竹村有110多副戏担子上云贵,下湖广,去浙江。清嘉庆年间邵阳著名诗人邓大猷曾这样描写:“梨园子弟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但过重阳风雨后,村村演戏赛秋成。”

    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600余年来,刘氏子孙一直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把布袋戏作为族人谋取生计的看家手艺,世代相传。

    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千军万马,铁马金戈,装男扮女,出出进进,搭台收场,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

    邵阳布袋戏的传统剧目有:《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唐》、《三侠五义》、《水浒传》等系列剧目,《华山救母》、《白蛇传》、《喝酒》、《杨孝打虎》、《滚绣球》、《卖余粮》等单本剧。剧目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

    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邵阳布袋戏的每副戏担有36个小木偶,按四生六旦四净二末一旦和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牛魔王、山鬼、马面、牛头、三眼神、关羽、张飞、包公、钟馗等13个特型木偶,另加狮、虎、马、鼠、龙、蛇等6个动物木偶的角色配制,还有刀、斧、枪、棍、剑、箭、耙等木制兵器一应俱全。木偶头高3寸,一般用樟木或柚木雕成,中间镂空,可以像手套一样套在手指上,彩绘开脸,描画成各式人物形象,眼珠和口舌用活动机关控制,按照剧目人物形象的不同配以发饰、头冠、胡须和戏眼。

    邵阳布袋戏的戏台是由9根长2尺5寸、宽1寸、厚5分的柚木条或樟木条结构联成的活动框架,戏台的正面两侧设有出将入相的马门,正间雕刻有布袋戏艺人们尊为祖师爷的福、禄、寿三神像,前台立有两根龙凤戏柱,戏台下面四周用邵阳蓝印花布制作的被套围成帷幕。构成戏台的还有一条特制的长条木凳和一根扁担。长条木凳长3尺6寸,宽7寸,板凳上有10个小孔,设计有敲打锣、钹、钞、铛和鼓的机关,机关用套在表演者脚上的细绳索制动。扁担长5尺,用上等红木或桑梓木做成,一头装有钢制铁插,坚韧耐用。被套、扁担和长凳除了用来固定戏台、承装锣鼓乐器外,还是艺人们风餐露宿的睡觉用具和防身武器。

    邵阳布袋戏的吹奏乐器主要是“叫子”,用两片猪小腿骨磨制而成,长5分,宽3分,中间有一薄钢片,用细线绑扎,含于口中,能吹奏过门音乐、模拟鸟啼虫鸣、装扮男女之声、仿说老幼之言。

    邵阳布袋戏的基本特征是:神秘,精致、新奇、简便而富于流动性。

    神秘:独家单传 600余年来,刘氏子孙一直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把布袋戏作为族人谋取生计的看家手艺,父传子,子传孙,口传身教,单线相传,代代不息。邵阳布袋戏传承600余载,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初创时期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成为独家技艺,自成流派,始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精致:手工手艺 。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民间手工制作艺术和表演艺术,邵阳布袋戏非常精致,突出表现在木偶的雕刻、戏台的制作上,在剧目和曲谱的传承方面全凭口传心授,在表演技巧方面,更是具有不少手上绝技。

    新奇:一专多能 。群众爱看布袋戏更在于演出的新奇,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凭艺人一个人的手脚并用、声腔变化和十指的灵活调度。如艺人刘恒贵,演技精湛,他的双手能同时耍动5个小木偶,而且每个木偶的表演动作不同。1959年9月,他随中国木偶艺术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表演布袋戏《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的一个跟头竟翻出戏台,钻入戏台顶帘,使全场观众惊叹。他口含“叫子”,吹唱同声,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山呼海啸,惟妙惟肖,在捷克获得巨大成功。

    简易:演出方便 。表演时,艺人将木凳摆稳,把锣鼓等乐器装在板凳的机关上,将扁担插在板凳上的固定孔里,用装着铁插的一头顶起戏台,把蓝印花布的被套围在戏台下方的四周,然后躲进布帷里,在双脚上套上制动乐器机关的绳索,锣鼓一响,声腔一开,邵阳布袋戏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无论是田头、树下、槽门边、堂屋里,只要有三尺空地,板凳摆稳,扁担竖起,搭上戏台,围上帷布,手指上套上木偶,一个人就可以开演各种各样的小曲大戏,十分简便。

    邵阳布袋戏虽然是一个特定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但它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特征。它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持了600多年前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独具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明清时期木偶戏和戏剧文化、艺人状况、社会发展,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邵阳布袋戏古朴新奇,内涵丰富,它将人与木偶连为一体,唱与表演融会贯通,把人的悲喜愁苦、万千情感通过巧妙的演技,用僵死的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让人受到启迪和感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邵阳布袋戏要求演员演技高超,表演精湛。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万千角色,出出进进,全凭双手操控,男声女音,虎啸猿啼,只靠喉嗓变化;锣音鼓点,响板碰铃,全凭双脚踏动。

    邵阳布袋戏自2002年被抢救复活后,经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后 ,它的古朴和神奇引起英、法、日及港澳台地区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我国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珍品。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了邵阳布袋戏专题节目,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2006年,邵阳县布袋戏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邵阳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