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祁剧
祁剧
    祁剧,旧称祁阳戏、大戏,又称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1950年后,定名“祁剧”。是湖南省主要地方大戏剧种之一,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明朝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本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形。明嘉靖时,祁剧已粗具规模,明末清初相当盛行,流传相当广泛。在湖南,主要活跃在永州、衡阳、邵阳、郴州、怀化五市。20世纪80年代,国内共有22个市、县办有祁剧团,民间祁剧团多达近千个。至今祁剧还在广西的全州、桂林、柳州,福建的宁化、清流、永安,广东的韶关、梅州、潮州、汕头等地区流传;在新疆、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方也有祁剧演出。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祁阳先民的祈祷、庆典的原始歌舞就已经存在着戏曲的基因,后经汉代百戏、唐代歌舞、宋元杂剧、江西“弋阳腔”等戏剧基因的融入,凝聚升华,再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形。

    据传,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东京留守宗泽的部下王春回归故乡祁阳白水小镇,开办了第一个教习杂剧的科班。明代初期,弋阳腔传入湖南,其后昆曲、西皮二黄等声腔亦相继进入祁阳戏班,这种以祁阳官话为舞台语言的戏曲剧种日臻成熟。

    据《湖南地方戏曲史料》记载,祁剧形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明末清初已相当盛行。此后500余年来,祁剧先后融会徽调、汉调和秦腔,从而形成了高腔、昆腔和弹腔(南路和北路)的多声腔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我国戏曲精华,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两大流派,即以祁阳、永州为中心的永河派,以邵阳为中心的宝河派。

    祁剧之所以形成于祁阳,原因有三:(1)祁阳人素来喜爱歌舞。宋代大词人晏殊在评价祁阳地方习俗时曾言道:祁阳人“俗尚弦歌”。因之,民谚云:“打不过东安,唱不过祁阳。”极为丰富的祁阳民歌小调,是祁剧得以产生的重要基础。(2)祁阳地当湘、桂要冲,为永州东面门户,有驿道贯穿境内,城临湘江北岸,交通发达,商业繁盛,物资丰富。商贾频繁流动,歌舞、戏曲活动亦随之兴旺。(3)祁阳乃明岷王之子祁阳王分封地。藩王就藩备女乐,蓄歌伎,倡导搬演《琵琶记》,这对祁剧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祁剧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政治、经济条件。

祁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备受弋阳腔影响。《目连戏》为弋阳腔最早的剧目,因之祁剧艺人向称目连戏为祁剧高腔之祖。明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神州,祁剧又大量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浣纱记》中的《歌舞采莲》一折,祁剧至今尚能演唱。后弹腔又在湖南流行,祁剧又深受影响。随着声腔增多,剧目日益丰富,祁剧逐渐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足迹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形成“祁阳子弟遍天下”的鼎盛局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祁剧发祥于祁阳,但很早就流行于邵阳。湖南省祁剧院所在地即在邵阳。清朝中叶,祁阳人组班来临武演出,祁剧传入临武。在两百余年的时间中,形成了临武特色。1949年后,临武县内祁剧团增多,几乎村村都有剧团。此外,黔东的黎平、都匀,云南的昆明、曲靖,新疆都曾有祁剧班社演出。

    祁剧与衡阳湘剧交往甚多,有交换剧目的传统习惯。清光绪时,祁剧用《目连传》换衡阳湘剧的《混元盒》即为典型事例。

    一、剧目

    古老的祁剧,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有941出之多,其中整本272个,散折669个;弹腔剧目占80%以上,高、昆约占20%。

    高、昆剧目中,永河派称《目连传》、《精忠传》(《岳飞传》)、《观音传》、《西游记》为四大部;宝河派四大部有《夫子戏》,无《西游记》。《目连戏》正传五本,另加外传两本,共七大本可连演七天;《精忠传》七本,连演七天,高腔三本,昆腔三本,第七天高、昆合演;《观音传》高腔演唱,连演三天;《西游记》高、昆合演三天;《夫子戏》俱高腔,能连演一个月。

    祁剧早期高腔剧目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等;昆腔有《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劝农赏花》等,而《武松杀嫂》、《醉打山门》、《林冲夜奔》、《琴挑偷诗》等昆曲剧目,至今盛演不衰。

    祁剧弹腔,又称南北路。故事题材大都出自各种历史小说,如《黄飞虎反关》、《八义图》、《鸿门宴》、《玉连环》、《卖马当锏》、《七郎打擂》、《贺府斩曹》等。

    祁剧有一批独特剧目,为其他剧种所鲜有。整本戏如《阴阳树》、《闹沙河》、《瑞罗帐》、《铜桥渡》;散折戏有《泗水拿刚》、《琵琶宴》、《马刚带镖》、《张节反戒》等,思想内容较好,艺术效果亦强,长演不衰。

1950年后,先后整理了《昭君出塞》、《闹严府》等传统戏,创作《燕子与兰兰》、《松坡将军》、《甲申祭》等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在国家和省级会演中屡屡获奖,为祁剧宝库增添了珍贵财富。

    二、音乐

    祁剧音乐由高、昆、弹三大声腔和杂腔小调组成。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曲牌有1079支,其中高腔240支、昆腔289支、弹腔打击乐与过场曲牌550支。

    高腔是祁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声腔,至今仍保留有帽形噪鼓等古老乐器。演唱时,以鼓击节,高腔配有锣鼓、唢呐伴奏,以渲染气氛,颇具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之特点。曲牌分南、北、大、杂。南、北的区别在旋律和乐曲的情绪上,同一曲牌,南抒情欢畅,北悲壮激越。大、杂之分即连台大戏为大高,如《目连传》;其余为杂高,也称耍高腔。大高曲牌较正规,曲词格律严谨,如《会缘桥》之[孝顺歌];杂高较清新活泼,限制较少,如《昭君出塞》的[北驻马听]。

    祁剧昆腔,分正昆和耍昆两类。正昆腔有曲牌近300首;耍昆腔也有几十首。曲牌板式大体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种。伴奏有唢呐和笛子。唢呐多用于激昂唱段,如[九回头]、[满江红]等;笛子多用于抒情、轻松唱段,如[小梁州]、[风入松]等。

    弹腔分为南、北二路。因弹腔声调高亢激越,配备乐器也有所不同。打击乐中,采用特制的高音战鼓、帽形噪鼓和低音大锣等。弦乐中的祁胡,是祁剧的主要乐器,因其筒口小,琴柱内装有铁条,弓内又安有铅丝,因而其声特别高亢尖脆。唱腔中的“吊句子”(又称“丢句子”)和“四门腔”为祁剧所特有。

    祁剧在演唱上要求极严。有严格的舞台语言体系,咬字注重单、双、空、实、满;出音区别抑、扬、顿、挫,务求字正音清。祁剧过场音乐分大、小牌子两类。大牌子用一对唢呐齐奏,故也称“唢呐牌子”,既可渲染威武雄壮、庄严肃穆,又可表现热情欢快、沉痛悲切。小牌子的笛子、胡琴、三弦等演奏,曲调轻快流畅,以配合表演及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小牌子多吸取民间小调,成为民间丝弦合奏。

    临武地域祁剧在传统弹腔基础上,吸收了筱玉梅、伍福秋等祁剧名艺人的演唱风格,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把受众面广、易于交流沟通、节奏疏朗、发音饱满的郴州语系与临武官话引入祁剧,区别于以祁阳官话表演的祁剧,在县内外群众的接受度大为提高。同时,在音乐改革中,吸收京剧节奏变化自如和桂剧委婉动听的特点,大胆将临武民间小调融入祁剧唱腔中。 并根据戏曲与音乐的内在联系,结合时代进步对乐声的审美倾向,借鉴其他剧种乐器的优势,对祁剧的乐器组合进行改良,把高音小锣改为中音小锣,将道州高音战鼓与京剧班鼓、南京大锣与苏州中虎音锣完美结合,在传统乐器“鸣声”生硬、粗犷、洪大特点基础上赋予了祁剧以细腻、宛转、动听的乐声特质,满足了人们对乐声的审美需要,使祁剧的乐声增添了新的活力。临武地域祁剧还继承了传统祁剧艺术表演程式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发扬了祁剧动作的粗犷、干练、利落和充满激情、热情奔放的特点;传承了祁剧以“红、白、黑”三色调成七色脸谱的技法,传承了祁剧以明代服饰装扮为主体的特点,箩口圆袖,灵动飘逸,收撒自如,灵活可动的硬盔,可前后旋转的软巾,烘托出人物性格、内心情绪。

    三、表演艺术

    祁剧表演艺术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亮相”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理鬓之后;“开衫子”(即起霸)分全衫和半衫子两种,表现出征前的战斗准备,动作繁难,规格严谨。创造了一系列的名目,如“海底捞月”、“苏秦背剑”、“开门望月”等数十种程式。“出手”、“出脚”等程式,各行当有严格的区分。

    “出手”:花脸过头;武戏用虎爪;蟒袍戏用龙爪;须生平肩;旦角平乳房;生、旦两行武戏用剑手;文戏用兰花手(过去旦角用菊花手)。祁剧演员腕子功极讲究,务要练到关节不响,柔若无骨之境地。

    “出脚”亦各不相同:花脸盘腿,踢出时脚稍弯,要见靴底,用大踏步;须生偏腿直踢,脚尖落地,脚跟提起;小生出脚与须生相同,但文小生多用踏踏步;旦角出脚,脚尖不能高过五寸,多走八字步,又叫剪刀步。表演动作要求“归子午”,即眼睛、鼻子、胸膛、手指、脚尖的动作同目标一致。

    祁剧尤重眼功,白天对镜练眼,夜晚随香火眼珠转动。表情多种多样:吃惊或焦急时用“斗眼”;发怒或威胁时用“瞪眼”;气愤时“睁眼”;沉思时“梭眼”;动脑时“滚眼”;威武时“颤眼”;左右环顾时“分眼”;人之将死时“阴眼”;多情时“俊眼”、“媚眼”等。

    祁剧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粗犷、朴实而富于山野气,这与祁剧表现古代战争的剧目比重较大有直接关系。如《夜战马超》中的赤膊张飞;《马刚打闸》的锏打闸门;《秦府抵命》的扑桌、丢桌等,惊心动魄,视觉效果强烈。祁剧特别重做工,传统剧目中,做工戏比重较大,如《烤火下山》、《刘高抢亲》、《假演奇功》、《拾玉镯》等,唱、白俱少,皆用做工表现剧情,开展矛盾,塑造人物。尤值一提的是祁剧表演名家辈出,多特技,多绝招,如“变脸”、“打叉”、“翎子功”、“罗帽功”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四、舞台美术及服装

    祁剧的舞台美术富于地方特色。花脸、小丑均有脸谱,用红、黑、白三种基本色调。花脸脸部有共脸和专人脸两种。粉脸是共脸,用于昏君奸臣。专人专脸,亦有分忠奸、别善恶、富褒贬等特点。丑行脸谱,除程咬金、孙悟空、了空和尚有专用脸谱外,一般都按人物类型开脸。前辈艺人,在艺术实践中经历了从简到繁、自低而高阶段,逐步完善。小旦化妆,还画眼填眉、施粉涂朱,较讲究。其他行当,则从简就便,老旦只加粉,生角只挂胡须加冠带,而不施脂粉,小生亦然。

    服装上的特点是:新中国成立前不用水袖而用圆口罗袖,用以表现腕子功;靠旗开展的幅度不大,扎在腰上,便于头顶耍枪花。发式很有特点,不用打发,而用披发,披发分红、白、黑三种。

    五、器乐

    1.曲牌。祁剧的曲牌分唢呐曲牌、笛子曲牌和丝弦曲牌。唢呐曲牌有91支,其中[武九腔]10支,[文九腔]11支,散呐70支。笛子曲牌18支。丝弦曲牌56支。它的运用有专用性和规律性,发兵、坐帐、升堂、迎客、喝酒等,都有专用的曲牌。

    2.锣鼓经。祁剧的“锣鼓经”就是祁剧打击乐所使用的“谱子”。旧时祁剧乐师们摸索总结出一套以汉字记录、有地方语言特色的“牌子”(谱)就是“锣鼓经”。祁剧“场面行”(乐队)分“文武左右场”,打击乐属于“右场”(武场),对舞台上演出剧目的约束性很强。因为演员的唱、做、念、打,必须依赖武场的配合,“锣鼓经”的节奏有4/4、2/4、1/4等。

    祁剧具有特色的主要乐器有:

    文场乐器。祁胡:用上好毛竹(南竹)制作琴筒,精好的蛇皮蒙内端,形状呈喇叭口,细竹(紫竹)制作琴杆(担子),黄洋木制作轴子,蕙竹和马尾制作琴弓,配以竹雕琴码与丝质弦线而成。其音色嘹亮高亢。大筒:与祁胡形状相似,制作材料除弓以外,均为木质,琴筒呈六角形,内端蒙蟒皮、蛇皮,施以丝质琴弦木码子,制作而成。其音浑厚圆润。月琴:由少数民族乐器改良而来,全国所有皮黄剧种几乎都离不开它。状如满月。整件由木质构成,音阶“朝子”起定格指法作用。弦为牛筋制成。音色清脆明亮,素有“月琴闹台”之效果。三弦:系红木等名贵木材制成,共鸣箱呈鼓形两端蒙蟒皮。祁剧使用的是小三弦,以广东产为上乘,俗称广弦。其音色沉稳,富有张力。笛:系黄竹或紫竹制作,以苏州制作为佳品,其音色优美,感染力极强。大呐、小呐:系梨木制作,发音用哨片(俗称叫子),属民族双簧管乐器。大呐与小呐音阶相差基本上是四度音阶,大呐音色热闹辽阔,小呐高亢明快。

    武场乐器。高音战鼓:原产于道县寿佛圩(今道县寿雁镇),鼓身(桶子)高11厘米左右,直径24厘米左右;杉木、杂木制作。两面用牛皮蒙制,以水牛肚皮为佳,俗称雪皮,发音高亢,穿透力极强,近听有“炸耳”的震撼,远听(几公里外)“崩崩”有音,清亮刚劲有力,富有战斗性。一个好鼓师能演奏出多种音色来。噪鼓:呈帽形,产于广东佛山,发音高尖、清脆,与京剧中班鼓相近。大锣:用“响铜”制作,产于衡阳(亦有产于南京的),直径63厘米左右,锣边3厘米,音圈7厘米,音圈深度1厘米,厚0.2厘米,重约4.5公斤,能奏出“刚”、“狂”、“强”三种音色,高手能奏5种音色。大钹:也用响铜制作,以两片“叶子”为一副,直径36厘米,重量1.8公斤左右。钞子:外形与“大钹”相似(小一倍)。小锣:俗称鼎锣,响铜制作,直径20.8厘米左右,重量约1公斤。发音尖锐,穿透极强,在“武场”中位置极重要,起到祁剧“锣鼓经”中的舌头作用。

    临武地域特色祁剧主要的打击乐器是:道州高音战鼓、京剧班鼓、中音小锣、南京大锣、苏州中虎音锣、苏州钹。管弦乐器是:唢呐、笛子、京胡、京二胡、中阮、月琴、三弦、扬琴等。

    六、戏班、演员、传承谱系

    祁剧的传承谱系,据传说和文字记载,以班社作为传承的主要方式。祁剧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类。

    1.科班。据传,祁剧最早的一个科班,是祁阳人王春(一说是黄绍连)在白水开办。之后,零陵蒋旺、桂阳萧吉、祁阳罗琼、蒋新等相继开班,时为清道光、咸丰年间。科班亦分三类:(1)达官豪绅的家班,主要为享乐,如东安席宝田的“目字”、“品字”、“韵字”科班;(2)富人办的科班,既牟利,又享乐,如黄文莲的“丽华科班”;(3)艺人自办科班,在于发展祁剧事业,如名小生唐有余的“柱”、“语”字科班。目的、性质不同,但组织形式都差不多,由下列人员组成:(1)本家;(2)教师;(3)办事人员;(4)学员,一般为30人,入学年龄以十一二岁为宜,入学按辈取名。3年出科,之后还要帮师3年。今知祁剧科班78个,祁阳县44个,东安县14个,宝庆府所属各县9个,湘南各县11个。

    2.中班。科班的延伸。学员科班学艺3年,还须帮师3年,这3年即为中班。不同的是,中班学员有微薄薪俸,但本家赚大钱。这也是本家办班的主要目的。

    3.江湖班。渊源更深,大约是祁剧形成之初即有。最早的江湖班为清康熙时的老春华班,曾在武冈渠渡庙戏台中留有题字。江湖班亦分两种:名牌班、杂牌班。前者为本家负责,多为包帐班;后者多由艺人自愿组合,多为分帐班。

    1949年后,艺人纷纷组织剧团,据1956年剧团登记表统计,全省共有祁剧团29个,从业人员1972人。各地祁剧团还开设小演员训练班,省戏校也于1963年设祁剧科,共招收学员254人。“文革”期间,许多剧团解散。1979年后,全省已恢复22个祁剧团。

    (一)湖南省祁剧团演员代表

    湖南省祁剧院曾经荟萃了生、旦、丑、净各个行当的表演艺术家,也拥有一批造诣颇深的优秀艺术人才,一批中青年演员正在茁壮成长,青老结合,一脉相传,他们都成为祁剧代表性传承人,计有:

    主创人员:导演刘锡林,编剧曾贤,演员兼导演宋纪元、仇荣华,舞美设计倪湘林,音乐设计赵培基、邓尧民。

    演员:李文芳、王利彪、严利文、罗文通、李远钧、戴丽云、王连喜、金琼珍、杨文芬、刘登雄、李和平、申桂桃、肖笑波、黄红华、何国妮、张朝国、官国兴、郑红旗、陈刚、魏小勇、徐仿红、吴玉屏、卢美珍、黄文娟、黄娟、姚媛媛等。

    演奏员:吕国强、吕祥红、王任贤、马卫国、徐开勇、刘龙达、蒋枫等。

    舞台工作人员:朱合民、胡国强、袁邵长、彭丁云、刘亚惠、李俐丽、凌长青、朱维新、杜叶林、黄桂林、黄君、郝建华、雷建桥等。

    (二)临武地域特色祁剧传承谱系

    在临武县境,祁剧的传承有清晰脉络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行当的传承为经,计有4代。

    小生传承谱系:

    一代:欧汉南,已故。

    二代:唐仁贵,生于1922年,小学文化,师传,临武县土地小湾人,已故。刘翠生,生于1937年,小学文化,11岁得师传,住临武县城老街。

    三代:陈海燕,女,生于1958年,高中文化,18岁得师传,现工作于临武县工商局。雷正明,生于1948年,现在临武县祁剧团。谢太军,生于1963年,初中文化,13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新华书店。

    四代:唐利民,生于1973年,中专文化,13岁进省艺术学校学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旦角传承谱系:

    一代:筱玉梅,女,生于1914年,文盲,7岁得师传,已故。伍福秋,女,已故。廖明翠,生于1928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二代:陈嫦娥,女,筱玉梅之女,家传。袁杭菊,女,生于1936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现已故。季湘芝,女,生于1943年,小学文化,17岁得师传,现已故。陈国云,女,生于1941年,小学文化,18岁得师传。

    三代:黄晓珍,女,生于1959年,高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工商局。李雪波,女,生于1965年,高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城东开发区。

    四代:许云,女,生于1971年,中专文化,14岁进省艺校学习,现在临武县城关镇。罗艳霞,女,生于1972年,中专文化,13岁进省艺校学习,现在临武县武装部。

    净角传承谱系:

    一代:刘浯德,生于1918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已故。

    二代:汤华遂,生于1941年,小学文化,15岁得师传,已故。黄呈祥,生于1946年,小学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三代:夏宝贵,生于1961年,初中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政协。肖宁泰,生于1966年,初中文化,15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四代:黄艺兵,生于1971年,中专文化,14岁进省艺校学习,现在临武县国税局。

    丑角谱系:

    一代:傅上元,生于1915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已故。

    二代:肖其力,生于1941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贺义冠,生于1943年,小学文化,12岁得师传,现住永州市新田县城。

    三代:黄凯荣,生于1962年,初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烟草公司。

    四代:陈勇军,生于1973年,中专文化,12岁进省艺校,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老生传承谱:

    一代:张汉华,已故。王艳腾,生于1922年,小学文化,12岁进艳字科班,祁阳天马山人,已故。张巧明,生于1920年,小学文化,12岁进科班,临武县下河街人,已故。

    二代:何桂鹏,生于1938年,小学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高克贵,生于1938年,小学文化,15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石世松,生于1945年,初中文化,14岁得师传,宁乡县人。

    三代:邓庭斌,生于1952年,高中文化,23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农科所。黄党胜,生于1962年,初中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广电局。

    四代:王贤忠,生于1969年,中专文化,16岁进省艺校,现在临武县法院。

    老旦传承谱系:

    一代:罗世强,男,生于1937年,小学文化,14岁得师传,住临武县通济街。

    二代:吴瑞英,生于1944年,小学文化,12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邮政局。

    三代:文菊梅,生于1969年,中学文化,16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检察院。

    司鼓传承谱系:

    一代:欧汉南,已故。黄朱文,生于1910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已故。王清明,生于1917年,小学文化,14岁进科班,已故。

    二代:杨玉钦,生于1946年,小学文化,12岁进科班,现住郴州裕后街。

    三代:李国全,生于1959年,高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邮政局。王贤珍,生于1965年,大专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四代:陈临军,生于1972年,中学文化,13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琴师传承谱系:

    一代:唐仁术,生于1920年,小学文化,24岁得师传,已故。乐月恩,生于1924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二代:曹夏光,生于1947年,高中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公安局。贺武行,生于1946年,中专文化,18岁得师传,临武县汾市南岸人。

    三代:王贤仁,生于1951年,高中文化,22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曙光学校。王剑兵,生于1955年,大专文化,18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音乐创作传承谱系:

    一代:乐月恩,生于1924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二代:曾庆清,生于1941年,大专文化,16岁得师传,现在郴州市群艺馆。

    三代:陈宋生,生于1950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现在郴州市艺校。曹夏光,生于1947年,高中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公安局。

    四代:王剑兵,生于1955年,大专文化,18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七、艺术特征

    祁剧作为地方大戏剧种,有其独自的特征:

    1.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即便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7)算起,也有500余年。况且,远不止时间上的宏远,更兼有辉煌的存活。就在徽班北上进京之前,京剧尚在襁褓之初,祁剧就已成功地占据了衡阳、邵阳、零陵、黔阳、郴州、娄底等大半个湖南省;在省外,大举南下广东、广西;数次东进江西、福建,足迹遍及桂、粤、闽、赣、黔、滇及新疆,甚至港澳,湘南乡音曾一度唱响外埠洋场,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2.剧目丰富,曲牌上千。悠久的历史,频繁的交流,自然使古老的祁剧剧目异常丰富,拥有941个剧目的庞大体系。音乐集高、昆、弹及祁阳小调于一身,各类曲牌达1079支。故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戏剧种。

    3.表演独特,自成体系。祁剧表演艺术特别重做工。不但行当、体制齐全规范,“四功五法”系统全面,功夫技巧精湛,百戏杂陈,琳琅满目,特技绝招,粗朴简洁,风格粗犷、质朴,艺术体系宏大。

    4.具有独自的舞台语言体系。以祁阳官话为基础,借鉴、吸纳中州韵的特点,咬字行腔,讲究空、实、单、双、满,这是其他地方剧种少有的特征。

    音韵:祁剧唱词甚多,都讲究押韵。弹腔的句子是隔行押韵,而且要“上骑下牵”。意思是说,单句末尾一字要用仄韵,双句末尾一字要用平韵,用同一的韵,将整段唱词统一起来,和谐顺畅。祁剧的韵辙有13个半,最后的“子耻”算半个。

    咬字:祁剧咬字特别讲究单、双、空、实、满。这种咬字方法是口传身教的,用标准的单、双、空、实、满咬字,有抑扬顿挫、铿锵有致的效果,别有一种情趣。

    小丑的特殊语言:祁剧的小丑是插科打诨的角色,语言幽默而又丰富,除了单、双、空、实、满,还必须“学乡谈”,掌握几种特殊的、或近似某地的方言。

    祁剧从祁阳传入临武,并在临武生根发芽,发展至今,循着戏剧艺术传承发展规律,继承和发展了祁剧艺术特征,并融入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特别是在被誉为“南方梅兰芳”的著名祁剧演员筱玉梅先生及弟子陈嫦娥、袁杭菊等人的亲授、教学、指点下,使流传于临武的祁剧在唱、念、表方面独具一格,艺术特点明显。

    1.把郴州语系与临武官话语言运用于祁剧的念、唱中。传统祁剧源于祁阳,它的唱腔及道白以祁阳方言为基调,俗有“湘不向南,祁不往北”之说,这就造成了传统祁剧流通范围的局限性。临武方言深受外地方言影响,带有湘语、赣语、粤语及北方方言的某些特征。临武官话是当地人与外地人交流的工具,具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比较接近普通话。 临武地域的祁剧艺人把受众面广、易于交流沟通、节奏疏朗、发音饱满的西南官话语系——郴州话与临武官话引入祁剧,以与用祁阳官话表演的祁剧相区别,大大提高了县内外群众的接受度。

    2.对传统剧目的唱腔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按照“既是戏曲的,又是时代的,是时代的戏曲”的创新精神,临武祁剧团立足现实和时代,遵循艺术创新的规律,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精神,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对传统剧目的唱腔音乐进行创新。筱玉梅先生在郴州祁剧团的几十年中,与本团著名演员伍福秋一道致力于祁剧唱腔音乐和表演的创新改革,唱腔音乐不但高亢激越,而且优美委婉动听。为了使这一成果后继有人,先后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培养出了以陈嫦娥、袁杭菊、季湘芝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优秀祁剧演员。如传统剧目《二度梅》中的“陈杏元跳崖”这场戏,将传统曲目采用的南路平板,改为阴皮,更符合当时剧情的发展和剧中人物的心境,将原旋律的平淡,变成了旋律的高潮,产生强大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临武地域祁剧在音乐改革中,还大胆将地临武民间小调融入祁剧唱腔中。如《游查关》中小丑索里亚的唱腔就融进了临武小调《十杯酒》的旋律。

    3.对传统的表演程式进行大胆创新。筱玉梅先生等祁剧艺人对某些传统的表演进行了大胆改革,采用了一些合乎情理的新颖表演动作和舞台调度,使传统剧目的表演更贴近人物和剧情。如祁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开始进场的那一段表演,筱玉梅先生把传统祁剧的慢步进场,变为跳步和碎步进场,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杨贵妃闻听君王要到百花亭与她共饮的喜悦心情,与后面君王驾转西宫的失落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对传统的伴奏乐器进行了新的搭配。传统祁剧采用的乐器主要是道州高音战鼓、祁胡、高音小锣、南京大锣、月琴、三弦、川钹。临武地域的祁剧演奏艺人对祁剧的乐器组合进行改变和重新组合,把高音小锣改为中音小锣,将道州高音战鼓与京剧班鼓、南京大锣与苏州中虎音锣完美结合,使传统乐器在“鸣声”生硬、粗犷、洪大的特点基础上增添了细腻、宛转、动听的乐声特质。

    八、祁剧价值

    1. 历史文化价值。祁剧已有数百年历史,而不同于昆曲的是,它是地地道道的湖湘历史文化。祁剧的形成,与它的语言、音乐的地域性有密切的关联,随着时代的演变,祁阳方言的消失,地方音乐的趋同,祁剧的语言和声腔音乐都将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祁剧的真正载体是演员和演出团体,随着演员和演出团体的不复存在,它也随之消失。祁剧是一种活体文化。

    2.观赏教化价值。祁剧高亢优雅、清丽委婉。它将高腔、昆腔和弹腔融为一体的唱腔特色,影响着桂剧、巴陵戏等其他地方大戏剧种的唱腔。祁剧的脸谱更具有独创性,祁剧净行多在额头上画有代表人物的出身、经历、本领、名字的象征物。它丰富的剧目能够适应各个层次观众的心理需要,它不仅能够为本乡本土的观众所喜爱,而且还能使不同区域的观众所接受。

    3.文化交流价值。祁剧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各地的表演艺术,与祁阳本地的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和戏剧结合,特别是祁剧的目连戏集中反映了当地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祁剧远播广东、广西、赣南、闽西及新疆等地,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987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举办了国际专题讨论会,对祁剧古老剧目之一的《目连传》作了很高的评价,评论说《九殿不语》一折就够他们研究10年。

    2008年,祁剧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祁阳县祁剧团、衡阳市祁剧团、湖南省祁剧院等三家祁剧表演艺术团体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2008年,临武地域特色祁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临武县祁剧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