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民间旧称花鼓子、瓮琴戏,是在新墙河流域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小戏剧种。有锣腔(打锣腔)和琴腔(川调)两种声腔,以今岳阳、临湘一带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流行于岳阳、临湘及湘鄂、湘赣毗邻的数县市。

    岳阳花鼓戏究竟形成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凿史料可考。但新墙河流域受楚文化影响至深,却是有史可据的。该地域战国时属楚,汉王逸《楚辞•九歌注》云:“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该地又为屈原放逐之地,今新墙镇尚有相公岭,建有相公庙以祀屈原。唐刘禹锡《竹枝词》序云:“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在这里,信鬼好巫、歌舞娱神的古老习俗已世代沿袭下来。

    新墙河流域自古以来流行着许多地方风俗音乐,民间有“栽田不唱歌,谷少稗子多”的谚语,因此,插秧有栽田歌,薅草有薅草歌,采茶有茶歌,其形式有独唱、齐唱、盘歌对唱、一唱众和等多种。民间凡有嫁娶喜庆,必有鼓乐吹打,逢有丧事,皆请僧道吹吹打打,“坐夜”、“唱歌”。宗祠祭祖,举行隆重的“开堂行礼”,必有音乐,大多一唱众和,锣鼓间奏,唢呐托腔。这些在岳阳花鼓戏的条锣腔和唢呐牌子锣鼓经中,有明显体现。

    新墙河流域还流行“扎故事”的民间艺术。清嘉庆《巴陵县志》载:“一元日,剪彩为灯,饰以五彩,或成山岳,或拟楼台、人物,车马必具,里巷相庆。”这种被称为“天星故事”的民间艺术活动保留至今,玩耍中配以一旦一丑演唱,已有简单的表演。

    岳阳花鼓戏还与迎神游傩的演剧活动关系甚密。清嘉庆癸亥(1803)《巴陵县志》载:“元旦后二日,乡人迎傩,歌舞达旦。沿村遍历,弥月乃止。”这种迎神游傩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每逢游傩接神,必备车马龙灯,配以一旦一丑演唱。新墙河一带演唱的叫“楚鼓”,筻口地方演唱的叫采莲船,毛田地区演唱的叫车马灯。其演唱的形式和声腔,已是戏曲的雏形,即对子花鼓,或“二小戏”。岳阳花鼓戏成为较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当在清同治年间。同治十一年(1872)修《巴陵县志》载:“惟近岁竞演小戏,农月不止。村儿教习成班,宛同优子,荒弃作业,导引淫媟,实为地方大患,则绅士与官府宜急急禁绝之。”这说明岳阳花鼓戏在清同治年间已是一个“教习成班”的地方小戏剧种了。

    岳阳花鼓戏早期的“二小戏”,均以专用锣腔散曲演唱。随着大型剧目的出现,受大戏剧种声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声腔打锣腔,艺人们称之为锣腔正调。其中首先出现的是南路锣腔,以《雪梅教子》等剧目为代表。继而在南路锣腔的基础上,产生出北路锣腔,以《孟姜女》等剧目为代表。后来,又传入了琴腔。琴腔剧目的进入,使岳阳花鼓戏在剧目内容、唱腔音乐、角色行当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日臻完善的阶段。

    1940—1949年间,岳阳一度禁演花鼓戏,而唱大戏巴陵戏的岳舞台班又一度处境不佳,其部分名演员如李筱凤、杨岳武、丁艳龙、易光林等,曾进入岳阳花鼓戏班搭班演出。政府禁演小戏,他们就唱大戏,有时,白天唱大戏,晚上唱小戏,群众称为“蓑衣班”,或“二弦班”。巴陵戏的演员参与岳阳花鼓戏的演出,使其表演艺术中的扑、跌、翻、打和袍带、官衣、罗帽戏的表演技艺,直接促进了岳阳花鼓戏表演艺术的完善。

    岳阳花鼓戏形成后,以岳阳、临湘两县新墙河流域为基点,逐渐向临近的汨罗、平江,鄂东南的通城、崇阳、通山、蒲圻,赣西的铜鼓、修水等县市扩展。岳阳花鼓戏在鄂东南地区,习称为“提琴戏”;传入赣西的岳阳花鼓戏,习称为“半班戏”。

    岳阳花鼓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是1949—1965年间,政府办起了岳阳花鼓戏的专业艺校,培养了一代代新艺人,表演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补背褡》一剧于1955年12月在湖南省戏曲会演中获奖,并于1956年1月荣幸晋京,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87年《三子争父》一剧受到好评。1989年创作演出的《艾多事坐堂》及《儿大女大》、《洞庭春》、《血防情》等剧目参加中国(湖南)第一、二、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分别获得演出、导演、舞美、音乐、剧本一等奖。目前,剧团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在培训岳阳花鼓戏新秀。他们必将迎来更加和谐灿烂的春天。

    岳阳花鼓戏的传统保留剧目有123出,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锣腔剧目72出,19出为专用锣腔散曲演唱的“二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都是表现人们的劳动和爱情;53出用锣腔正调演唱,多属多角色大本戏,为反封建道德,追求自由,惩恶扬善的内容。51出琴腔剧目中,34出为“单句子”一腔到底剧目,17出用“单句子”结构曲调或“单句子”与“夹句子”混合使用曲调演唱。“单句子”剧目情节完整,多大、中型正剧,如《郭巨埋儿》、《曹安杀子》、《经堂变牛》、《五娘行孝》、《打刀救母》等,多随川调传入。

    岳阳花鼓戏的声腔音乐主要有锣腔和琴腔两种,另外还有专用锣腔散曲和民歌小调,分别归属于锣腔和琴腔。

    锣腔,又称打锣腔,分正调锣腔和专用锣腔散曲。正调锣腔是岳阳花鼓戏的基本声腔,因音乐素材不同,又分南路锣腔和北路锣腔。在123出传统剧目中,锣腔剧目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过去,锣腔无管弦器乐伴奏,只在唱段的起头和结尾句用锣鼓连接并用人声帮腔。它语言性强,长于叙事。南路锣腔婉转、抒情;北路锣腔低沉、悲壮。20世纪50年代后,创作了伴奏、过门曲谱,增添了伴奏器乐。

    正调锣腔使用广泛,基本板式是:起头、数板、梢腔。曲调可随需要作不同的变化处理。南路锣腔与北路锣腔在调式和音乐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增加弦乐伴奏后,主要伴奏器乐为大筒。南路锣腔用C调,26定弦;北路锣腔用D调,15定弦,有时也可26定弦。

    南路锣腔:为五声征调式,地方色彩浓郁,板式较灵活。它的板式组合形式常为:起头(分单、双起头)、数板、梢腔(分单、双梢腔);导板(哀子)、数板、梢腔;起头、牛转舵、数板、梢腔;起头、牛转舵、数板、快板、梢腔。

    特殊的称呼“牛转舵”是指南路锣腔的第二腔,是个花腔性的唱句。用于“起头”之后再转“数板”,不单独使用。“快南路”(紧板):是南路锣腔的快板,节奏紧凑,用于表现急促、紧张情绪。岳阳花鼓戏,男女不分腔,男旦唱小嗓,小生用本嗓带小嗓。在唱法上,生、旦、丑仍有各自的特点, “单句子”(正板)分三种行当演唱,显然都能体现自己的差别。“紧板”:是“单句子”的紧缩,犹如“二流”,速度稍快,与“正板”连接使用,以增加唱段的节奏层次。

    过场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丝弦曲牌除[小桃红]外,其余多借用于巴陵戏,但也渐具自己的风格。经常使用的有[一枝花]、[香烛恋]、[九腰巾]、[秋海棠]、[小桃花]、[九板子]等20多个曲牌。唢呐牌子有[大开门]、[闹堂]、[牌子]等,都具有明朗的民间风味。其中一部分是来自当地的宗教唢呐牌子,亦有些来自其他剧种。

    锣鼓点子:今记谱保存的有60个。它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出场锣鼓”,包括〔小出场〕、〔小五槌〕、〔小课子〕、〔四击头〕等9个点子。“唱腔锣鼓”,包括〔地牌〕、〔挑槌〕、〔八哥洗澡〕、〔扑灯蛾〕等31个点子。“梢腔锣鼓”,包括〔老鼠尾巴〕、〔一二三〕、〔梢三槌〕、〔小一槌〕等8个点子,大多专用于不同的梢腔形式。此外,还有一些小点子,如〔老大牌子〕、〔水底鱼〕等等。

    岳阳花鼓戏源于生活,是在对子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泼轻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的表演既细腻生动又粗犷质朴。小生的褶子功,小丑的鼻须功,有着浓郁的特色,尤为注重扇子功的表演,“无分天气寒暑,无分角色行当,扇子不离身旁”。以八步图、三盘、四门花等组成各种扇舞,用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旦角的表演,以“三娇”、“三妖”、“三俏”独具特色。创造完善了一整套扇子功的表演程式,脚抛鞋、甩发功、抛伞等特技绝艺,丰富了岳阳花鼓戏的表演程式。

    岳阳花鼓戏脱胎于一旦一丑的“二小”戏。随后增加了小生一角,成了“三小”戏。随着剧目内容的丰富,在 “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行又分小生、老生、奶生,旦行分小旦(花旦)、二旦、正旦、婆旦。旦行扮演各类妇女。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少女或丫环。多以扇子功和“扯媚眼”等技法来塑造“娇、妖、俏”的艺术形象。

    二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戏路。一种为深阁闺秀,身份稳重,性格温柔。表演讲究风度,以水袖、台步见长。这类戏实为闺门旦戏,故以后称这类二旦为闺门旦。另一种多为悍妇,嫉妒、残忍。表演轻佻、放荡,俗有“半个小丑”之称。

    正旦:多扮演悲剧人物,常穿苦褶子。她们之中既有名门闺秀,也有平民妇女,心地善良,循规蹈矩。表演上行为稳重,讲究唱、做,以跪步和甩发功见长。

    婆旦:扮演人物中,有善良的老妈妈,也有歹毒的恶家娘,有家境贫穷的农村老妪,也有豪门富户的尊贵夫人。表演老迈龙钟。还分贫富两种做派:贫婆要“三弯三躬”,即腰弯、手弯、膝弯和背窍、拐窍、膝窍;富婆要大方爽朗。

    生行:扮演不开脸的男性角色。小生:扮演不挂须的青年男子。有文弱书生、文雅小生、风流小生、烂布子小生、武小生几种戏路。文弱书生:扮演贫寒书生。表演稳重,步法、身段、手势都要求斯文规矩,形体优美。文雅小生:扮演富家公子。表演稳重、大方,既有刚直的秉性,又有温柔的外貌,给人以庄重、秀丽、文雅之感。风流小生:一般饰演爱情戏中的放荡青年,讲究潇洒、风流。表演上舞眉弄眼,一摇三摆,举止轻浮,重眼神和扇子功、褶子功。烂布子小生:扮演落魄潦倒、穷困寒酸书生。精神萎靡,闭目躬身,语言缓慢,行动拘谨。

    武小生:扮演身怀武艺、见义勇为的青年。穿袍子、打衣,英俊大方,动作敏捷,架势庄重,以武身段为主要表演特征。老生:扮演挂须的角色。不论挂青须、白须,以步法、身段来体现身份。一般注重唱功、做功,有唱做并重的“三赶”、“三杀”六出戏。“三赶”即《赶春桃》、《赶子上川》、《青风亭赶子》,“三杀”即《错杀奸》、《宋江杀惜》、《曹安杀子》,均系老生的功夫戏。奶生:扮演天真活泼、稚气可爱的儿童。表演要求天真无邪,性格开朗。

    丑行:即小丑,分五种戏路。官衣丑,多扮演蠢笨、糊涂的官吏。表演时,不注重官体,指手画脚,舞眉弄眼,吹须摆袖,时而盛气凌人,时而反复无常卑躬屈膝。其中也有糊里糊涂办出好事的。花褶子丑,一般扮演花花公子。表演上舞眉弄眼,耸背摇肩,轻佻放荡,时而嬉皮笑脸,时而凶相毕露。青褶子丑:一般扮演商贾、书吏、行医郎中一类人物。心直口快,举止大方,诙谐幽默。表演上转眼吹须,以动鼻须、玩折扇和褶子功见长。打裙丑:扮演贫穷诙谐的劳动者。一般性格诚实,见义勇为。表演动作粗犷,借扇助舞,风趣横生,多矮身段。讲究上、中、下三盘,重腰、腿、裆功和扇子功、鼻须功。烂布子丑:一般扮演乞丐、小偷之类人物。油腔滑调,浪荡无羁。但也有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好汉。表演重矮身段。

    净行扮演角色少,表演与一般小戏剧种略同,无明显特点。

    岳阳花鼓戏过去有“七紧八松九快活”之说。当剧中人物多,某行演员不够分配时,由其他行当的演员来代演。什么角色由哪个行当去代,都已形成定规。如《青龙桥》中扮演鸡冠山大王的老生,要代花脸包文拯;扮演鸡冠山丫环的花旦代杨未成黑店的二旦店婆子;婆旦代老生太白金星,下场后,接着又代地保。

    岳阳花鼓戏的舞台美术,在艺术手法上有其特有的手段。舞台美术含化妆、服饰、砌末。

    (1)化妆主要分旦行、生行和小丑的化妆。旦行:旧时用白、红、黑三色。水粉上妆作白底色,再以胭脂涂红色,后用黑墨画眉。头面简单:花旦和二旦在包头上戴用一串小亮珠子做成的勒子;正旦只用水纱包头,必要时加甩发和彩色帕子;老旦用一根老色帕子系在头上,帕子两端从两耳侧向胸前下垂,不戴网子。生行:小生和旦行化妆颜色相同。老生多不用水粉,只有胭脂和黑墨,一般上淡妆,以便“堵狗血”(气急时将头抖动,面部涨红)。小丑:多用水粉和黑墨,分少年、青年和老年三种脸谱。脸谱与本省小戏剧种小丑脸谱相近。岳阳花鼓戏的脸谱,唯《刘海砍樵》中的狐狸精开“阴阳脸”,左面部为俊俏的花旦脸,右面部开凶煞花脸,以示人妖同体。

    (2)服饰:岳阳花鼓戏的服装,旧时多为自制。花旦、二旦的服饰,常在演出时向当地妇女借用士林布上衣或其他颜色的上装,艺人自制一条长裙。有的老板除小生褶子和一字巾等自制外,还购置官衣和蟒。纱帽、头巾和刀枪把子,都是老板自制。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基本服装如下:蟒一件、官衣一件、马褂一件、女帔一件、开氅一件、蓝褶子一件、青褶子一件、黄道服一件、袍子一件、彩裤四条、裙子四条、兵褂子四条、员外巾一顶、小生巾一顶、一字巾一顶、铁幞头一顶、纱帽一顶、兵帽四顶、罗帽二顶、小丑青打衣二件。

    (3)砌末:岳阳花鼓戏的传统砌末较简单。舞台常用有笔、砚、签筒、签票、惊堂木、请柬、书贴、酒壶、酒盏、印盒、三角旗四面、令旗二面、圣旨一封、玉带三根、长枪四支、大刀一把、手刀四把、剑一支、双锏一对、弓箭一张、马鞭三根等。除这些必用之物外,有些剧中的道具由使用该道具的演员临时制作,或用它物代替。

    场面上打小锣者兼捡场,管理砌末,他手提小锣可以满台走。剧中人需用椅子时,他就送去椅子;饮酒时,他就送去酒壶酒杯,有时还手提马鞭上场为带马者。1949年前,舞台陈设简陋,道具一物多用。自1952年剧团在岳阳县城定点演出后,逐步增设舞台美术专业人员,演出条件逐步改善,服饰、道具不断革新,舞台美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岳阳花鼓戏的戏班组织,主要分为科班和戏班两种。

    (1)科班:岳阳花鼓戏科班的历史较长。清同治《巴陵县志》就有“村儿教习成班”的记述。科班的组织形式,大都是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联合,由一二人为首招集十至十六名青少年,请一艺人为师组科,也有单独由一艺人为首组科的。一科的学习时间大体为一至六个月。入科前,必须履行拜师仪式。在堂屋中立上老郎神位,点灯焚香,学徒们首先在老郎神位前下跪磕头,接着在师傅面前磕头。拜完后,由师傅宣讲班规,确定各人学习的行当。

    科班学习内容,大都由授艺师傅自定。基本功不单独教授,学习期满,就登台演出。主要科班有:

    黄梅阶科班:为首者黄梅阶,临湘县云白乡烂柴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云白乡墩上袁家起科,为岳阳花鼓戏培育了一代名艺人,被誉为“三秋”中的袁金秋(花旦)、袁银秋(花旦)即出自该科,李南林、杨会南在湖北的通城、崇阳和本县都享有一定的声誉。此外,还有袁桃生、王继堂等人。

    和平科班:民国二十八年(1939),由龙国贤在岳阳的兰田吴家桥起科。龙国贤为岳阳县杨林乡城山舟双龙村人,从小学戏,先学花旦,后改婆旦。此科于农历三月初三拜师,开荒戏为《喻老四拜年》。学习时间三个月,于农历六月初一在杨林街正式登台演出。演出的第一个戏是《董永卖身》,由当时有名的小生涂四斌饰董永,该科学徒邓谓元扮演张七姐,演出较成功。接着请来梅南香领班演出,时间两月余,八月中旬散班。这科学徒今尚知其名者还有张凤初、张贤右、龙凤筹、龙丙元、易汗平、胡忠元、李栋材、张奉明等。

    (2)戏班:旧时,岳阳花鼓戏无常年固定班社,多为临时组合,有“正五八腊”组班之习俗。正月初起唱至春耕大忙止,多唱游傩戏。五月初五起班唱至十五,为端阳戏。八月农闲,农村普遍唱戏,一直唱到腊月散班。此外,尚有临时性的贺戏或愿戏。一年中,除农忙季节外,大都为其活动时间。

    在一些盛行岳阳花鼓戏的地域,有固定的戏班班主。班主称为“老板”或“起班”。有的艺人备有行头,自己唱戏又兼“起班”。有的老板自己既无行头也不唱戏,起班时,租用行头,聘请艺人,负责联系演出事务。艺人的工资有两种付给形式:一为“包账”,由老板将艺人的工资按月包下来,演出收入为老板所有。另一为“分账”,即按艺人的技艺高低定“爪子”(底分),按“爪子”分钱,演出收入多少分多少,“起班”同样按“爪子”分账,行头则按一个或两个最高的“爪子”分账,若有亏损,“起班”概不负责。

    岳阳花鼓戏(包括湖北提琴戏)流传下来十大班规,每个艺人都得遵守。艺徒入科学艺时,首先是学班规,要求背诵,严格遵守。班社起班后三天,也要宣讲班规,由演老生的艺人主持“上公堂”(即开会),在“公堂”上严肃宣讲。谁要是违反班规,就得按规惩罚。犯者,轻则“八斤四两”,重则“去以后跟”。“八斤四两”系指犯规者出钱称八斤四两猪肉给全班人吃,吃完肉后再上“公堂”评理,谁理亏谁出钱。“去以后跟”,即将犯规严重者的后脚跟用刀割断,使之成为再也不能登台演戏的残疾人。

    岳阳花鼓戏旧时舞台,栽六根大树立为台柱,离地丈余处横扎树梁,铺板而成台面,故称“六根柱子”。前面四根柱子之间为前台表演区,后面两根和中间两根之间为后台,作化妆和穿服装用。在六根树的顶端,均绑上一束青翠的竹叶。在横梁、立柱铰接处之下顶上一只扮桶或踏水车的踏它杠作加固用,以防垮台。前台和后台之间,用晒簟间隔。晒簟两侧开有小门,即上下场用的“马门”,均用门帘遮挡。旧时四个瓦钵盛满清油(植物油),再放入棉纱做成的粗灯芯,点燃照明。民国时期,有的用煤气灯照明。而更多的是用四盏马灯。戏台的前柱上,常贴一副红对联。

    岳阳花鼓戏的传承谱系,以戏班为例,从清咸丰年间至民国末年,各种文字记载,先后建有20多个班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七个。

    陈兴泰班。清咸丰年间,由岳阳花鼓戏艺人陈兴泰组建。

    杨洪发、杨春发班。清同治年间,唱遍了新墙河沿岸地区。

    吴茂南班。清光绪十年(1884),演出于汨罗和岳阳地区。

    许默章班。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科班改戏班,演出延续至民国后期。

    杨占魁班。鼎盛于清光绪后期至民国初年,演出在岳阳县、临湘县等地。

    燕窝戴班。为戴姓宗族戏班,自清宣统至民国二十七年(1908—1938),演出于岳阳沿湖农村。

    毛胜清班。民国初年由岳阳花鼓戏艺人毛胜清起班,演出于岳阳、平江、等地。

    岳阳花鼓戏,一为科班,一为跟师,也有业余爱好者。艺人流动性很大,若按班社续谱,传承脉络难于分明。故其传承谱系,只能按其行当、知名艺人的师承关系分代记叙。

    第一代:陈兴泰班的陈兴泰,花旦。燕窝戴班的戴维寿,二旦;戴君泽,老生;戴德保,小生;戴华阶,花旦。戴维寿班的晏维武,正旦;戴作艳,小生。谌伯林班的谌伯林,小生。李齐观班的李齐观,老生;魏登元,小丑。庶塘班的孙茂南,正旦。元洪戏班的金元洪、谌平发,小旦;谌百才,小丑。

    第二代:黄梅阶班的黄梅阶,老生。戴维寿班的姚五湘,花旦;张露林,小生。杨洪发班的杨洪发,小生;杨春芳,小生。吴茂南班的吴茂南,花旦;李庆祥,小生。庶塘班的罗来献,正旦;徐世齐,老生。红胜班的敖春荣,正旦;董君里,花旦。许默章班的许默章,正旦;胡九龄,花旦;易湘琴,小生;刘松林,二旦。陈兴泰班的蒋河清,小丑;陈言则,琴师。杨占魁班的杨占魁,老生。李普华班的李普华,老生。

    第三代:杨会南班的杨会南,花旦。黄弟元班的黄弟元,花旦;许笃元,花旦。黄梅阶班的袁金秋,花旦;袁银秋,花旦。李普华班的王仲秋,花旦;芦远泽,小丑;潘胜先,小生。陈兴泰班的涂四斌,花旦;陈景权,上手;陈礼权,司鼓。杨占魁班的杨楚书,小生;杨南书,小生。尧林班的李尧林、元洪班的陈权保,正旦。毛胜清班的毛胜清,小生;冯春辉,婆旦;胥贤清,上手。李德昭班的李德昭,老生。张继舟班的张继舟,小生。和平班的龙用贤,花旦。吴素年班的吴素年,花旦。

    第四代:黄弟元班的邓丙坤,正旦;蒋春奎,正旦。李齐观班的张月海,正旦。杨伯成班的杨伯成,小丑。尧林班的李南林、李吉成、张修齐。元洪班的杜胡德,二旦;陈作武,小生;刘耀武,小丑;麻继塘,小丑;李先后,老生;李继康,正旦。仁和班的胡中元,小生;李栋材,小丑;邓渭元,小旦。方友珍班的易保仲,花旦,李学成班的李学成,小生。

    第五代:杨伯成班的余灿华,小生;方文珍,花旦。李普华班的李少南,花旦;曾纪裕,花旦。毛胜清班的毛玉衡,小生。罗海清班的罗海清,小生。李德昭班的李月楼,老生。张继舟班的李海云,小生;胡南筹,小丑。左学文班的左学文,小生;李广林,老生。仁和班的兰胜全,老生。

    第六代:吴敏,花旦。方杏芝,花旦。杨南香,花旦。王长青,乐师。王梅香,正旦。

    第七代:岳阳花鼓戏剧的传承人代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活跃在1960—2000年间。晏湘凡,小生;周正如,小花;陈亚先,编剧;余定保,小丑;周继兵,老生。

    第八代:岳阳县花鼓戏剧团传承人代表,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活跃在1969—2005年间。徐志龙,小生;张厚德,小生;王解山,老生;余新忠,大花;吴玉光,老生;陈森林,主胡;徐南秋,老生;余长舟,二胡;易立勤,打击乐;刘大为,舞美;龚永波,小花;钟朝晖,二胡;漆玲玲,女,闺门旦;傅良模,花旦;周曼良,女,二旦;傅望龙,女,花旦;刘波,老生;杨岳楼,编剧;张三六,小丑;许裕农,老生;吴平生,大花;陈赐明,音乐;毛真强,老生;何征奇,武生;谢小妹,女,小生;方永根,彩旦;关雅丽,花旦。

    第九代:岳阳县花鼓戏剧团的代表传承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后,大多为艺术学校毕业。许安全,唢呐;马春莲,女,花旦;孙和平,女,正旦;黄晓荣,女,彩旦;邹成伍,女,正旦;张爱荣,老旦;吴德九,主胡;杨五红,司鼓;任晓红,小生;魏显柏,小花;赵胜平,小生;汪和清,小花;胡飞跃,音响;李倩,女,小生;赵武斌,小生;李仲春,二胡;陈红娟,女,花旦;方楚生,司鼓;柳六荣,女,花旦;方凤媛,服装;戴五定,花脸;邹玲,女,扬琴;罗红,女,小生;蒋泽兵,小生;何细霞,女,正旦;刘美娥,女,正旦;方伟,司鼓;杨克红,主胡;周民主,老生;李辉群,女,正旦;易文,小生;何细华,女,二旦;刘素娥,女,扬琴;孙春归,打击乐。

    第十代:龙双球,女,正旦;龙冬梅,女,正旦;毛召丰,唢呐;刘望平,打击乐;万燕瑞,主胡;杨涛,司鼓;胡涛,司鼓;李学琼,女,正旦。

    岳阳花鼓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

    2.在早期的祭祀形式“正五八腊”节日和平常的婚寿、喜庆活动中,形成了一批特定剧目和活动形式,因而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规律性。

    3.已经整理的剧目有123出(折),因此传统剧目具有丰富性。

    4.剧目题材有反映历代政治、军事事件的故事剧,也有反映民间日常生活的劳动与爱情小戏,还有艺人、文人创作的时装戏,也有百姓在田间,山中创造的情歌戏调。剧目题材具有多元性。

    5.岳阳花鼓戏声腔音乐,分锣腔与琴腔两大类。其旋律轻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深受观众喜爱,因此声腔具有多源性。

    6.演唱中运用地方语言,吸收了民间艺术进行表演,引起了声腔艺术的变化发展,又丰富了表演艺术程式,深受群众欢迎,因而形成了声腔和表演艺术的地域性。

    7.表演艺术从生活真实出发,粗犷细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以“八步图”、“三盘”、“四门花”等组成各种扇舞,用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旦角的表演以“三娇”、“三妖”、“三俏”独具特色,小生的褶子功、小丑的鼻须功深受观众喜爱,因此具有戏剧技艺的稀有性。

    8.既有官班、科班的城镇演出,也有专为乡村酬神求水、消灾、灭病的演出,还有围鼓堂的围鼓坐唱,因此,具有形式多样和演出的灵活性。

    岳阳花鼓戏,在湖南省及全国地方戏剧中占有其重要地位,它是岳阳地区及周边市、县优秀戏剧艺术及民间艺术的代表作,挖掘、保护、抢救和继承的价值主要是:

    (一)学术价值:岳阳花鼓戏形成、发展、流行于湘北及湘、鄂、赣毗邻地区,深深地植根于岳阳民间。其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场所和演出习俗,都承载着大量的岳阳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宝贵财富。

    (二)文化价值:岳阳花鼓戏保存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声腔、音乐和表演艺术,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地方剧种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挖掘、抢救和保护岳阳花鼓戏,可以丰富完善中国戏曲发展史,推动地方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历史价值:岳阳花鼓戏剧目大都来自历史演义、民间故事和话本,也有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的剧目。因此,能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的生活、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人们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四)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岳阳花鼓戏,对岳阳地区及周边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8年,岳阳花鼓戏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岳阳市花鼓戏剧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