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统戏剧
涟源特色湘剧
湘剧的一脉流行于娄底市的涟源一带,被称为有“涟源特色”的湘剧。主要演出于娄底市的娄星区、双峰、涟源、冷水江、新化,邵阳市的新邵及毗邻的益阳市安化、湘潭市湘乡、长沙市宁乡等县市。
据相关文献记载,清康熙三年(1664)就有湘剧班社在涟源及湘中一带的神王殿、关帝庙、水府庙、祠堂等场所及大户人家的喜庆聚会上演出。嘉庆、道光年间,原安化常安乡(现涟源桥头河)车田廖家的廖光台、邱泰山等人,组建湘剧班社“国庆班”在桥头河、蓝田、娄底、杨家滩等地演出,兼传艺带徒,使班社不断发展。道光六年(1826),两江总督陶澍在天符庙观看“国庆班”廖光台的演出,观后亲笔题赠“高唱入云”四字匾额。到同治、光绪年间,班社增加到十多个,当时较著名的有“湘华班”、“庆华班”。民国期间有“春和”、“春台”、“庆升”、“楚华”等班社。一直坚持演出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演出地域也扩展到宁乡、湘乡、安化、邵阳、益阳等地。
1950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陈浴新先生(涟源人)向安化县蓝田镇(现涟源市蓝田镇)捐赠京剧行箱一副,由镇工商联邀集原“春和”、“春台”、“楚华”3个湘剧班社30多人组成蓝田人民戏院。1952年涟源建县,更名为涟源县湘剧团。20世纪80年代又更名为涟源市湘剧院。
湘剧艺术在涟源的300多年传承中,出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如廖光台(花脸)、蒋永兰(旦)、李桂林(丑)、李保民(靠把)、张小楼(生)、金竹笙(鼓师兼演员)、邱泰山、吴石生、贺桂复、李清辉、童晓阳、吴甫田、梁永莲等,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流行于涟源的湘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包括文学剧本、导演表演艺术、唱腔音乐、乐器演奏及服装、道具、灯光、音响、人物脸谱、舞台美术。由演员、演奏员及舞台工作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通过舞台演出形式,体现出故事全貌。其中演员的功底(唱、做、念、打)是其核心部分,曾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它继承了传统湘剧的四大声腔,但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梅山山歌的韵味曲调,使其更具湘中一带的生活气息。
湘剧剧目在道光、咸丰年间多达千余个,经几百年的传承,不断消长更迭。20世纪50年代,涟源市湘剧院能演出近600个剧目。目前掌握的约有400个(折)左右,有些剧本不甚完整,遗失损坏现象严重,亟须整理。从1950—2000年50余年间,涟源湘剧院创作了30多个现代湘剧,如近十年创作的《热土忠魂》、《人民税官》、《兵妈妈》、《篾匠闯兵营》、《乡村吉尼斯》等,其中大部分得到过省市各种奖励,演出受到观众好评。
湘剧伴奏乐器有大鼓、堂鼓、梆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京胡、高胡、电子琴、琵琶、扬琴、大小唢呐、笛子、二胡等。还有各种服装、袍套靴帽,以及剧中所需各种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及流动演出车等。
1949年前,涟源一带的湘剧艺人大都是因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为了有口饭吃,而拜师学艺的。因学徒文化水平低,有的根本未进过学校门,都是由师父口授身教,很少有人能看懂剧本和识别曲谱。但因为生活所迫,故学艺练功特别刻苦,加上师父要求严格,有的艺术上造诣很深。另外也有出身梨园世家,父教子承,从小受艺术熏陶,酷爱艺术的。1950年后,开始由单位集中培训演艺人员。涟源湘剧院曾于1956年招收学徒36人集中培训,1974年又与蓝田中学合办文艺班招生70人,剧团派优秀演员、演奏员做专职老师,使学生在文化和专业上都得到良好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湖南省艺术学校分配湘剧种毕业生来剧团工作。20世纪80年代剧院又选派定向生20名到省艺术学校湘剧科进行培训。在涟源,传承湘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有:
罗义申,男,1962年出生,1978年文艺班毕业进剧团工作。三级演员,
净角兼演老生。1984年娄底地区青年演员会演获优秀青年演员称号。1997年参加湖南省专业剧团新剧目会演,在湘剧《热土忠魂》中饰游木匠获表演奖。主演剧目有《薛刚反唐》、《访贤记》等。
蔡建明,男,1962年出生,1987年进涟源湘剧团,三级演员,生角,1997年参加湖南省专业剧团新剧目会演,在
湘剧《热土忠魂》中饰刘湘玉,获田汉表演奖。主演剧目有《篾匠闯兵营》、《兵妈妈》等。
刘桂林,男,1967年出生,1982年进剧团工作,三级演员,小生,先后在《访贤记》、《九龙山》、《兵妈妈》等剧中任主演。
王一波,男,1972年出生,1985年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1991年毕业进剧团工作,丑角,曾在《潘金莲》、《三打白骨精》、《人民税官》等剧中任主演。
江朝阳,女,1968年出生,1986年进剧团工作,三级演员,旦角,曾在《三打白骨精》、《柜中缘》等剧中任主演。
涟源地域的湘剧除了具有长沙等地域湘剧同样的特征外,还因地域和方言、生活的不同,形成了独自的特征:
“涟源特色湘剧”源远流长,这株艺术奇葩,在湘中及其周边地域活跃了几百年。从清代至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是这一地域的民众仅有的精神食粮,影响极其深远。湘中人民对“涟源特色湘剧”艺术情有独钟,现涟源湘剧院每年巡回演出200~300场,观众百看不厌,演出经久不衰,可见人们对“涟源特色湘剧”艺术很有需求。
“涟源特色湘剧”剧目大都是歌颂正义、宣扬正气、鞭笞邪恶、针砭时弊的;故事起伏波折,表演别具一格;台词高雅、严谨、幽默诙谐、含蓄隽永。唱腔融入梅山山歌音乐元素后,演唱更为高亢清亮,悦耳动听,特别在新剧目创作上以本土题材为主,讴歌时代先进人物,既可使观众受到正面教育,又能得到艺术享受,可谓一举两得。
“涟源特色湘剧”有其重要的价值:
历史价值:“涟源特色湘剧”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深深地扎根在湘中人民的心中。它是为人民带来艺术享受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粮。传统的优秀剧多为歌颂正义、正气和高尚道德情操,鞭笞邪恶,针砭时弊,教育人民奋发向上,为国为民多作贡献的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湘剧艺人自编自演节目,用此唤醒和发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外来侵略,鼓舞前线战士的斗志,为抗日战争作出过应有的贡献。
现实价值:古为今用,湘剧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湘中地区人民对湘剧艺术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台词、语言带有地方韵味,老少皆懂;唱腔、曲调耳熟能详;故事情节感人;爱憎分明,接近生活,人们喜闻乐见。既能满足娱乐需求,又能受到教育。
文化价值:湘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多代艺人辛勤劳作的结晶,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很高知名度,它代表着这一地区的繁荣进步与文明,缺少了湘剧,湖湘文化就像少了一条胳膊,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必须发扬光大。
2008年,涟源特色湘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涟源市湘剧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