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平江花灯戏
平江花灯戏

   湘北花灯戏由于以平江为代表,故有平江花灯戏或平江灯戏、平江花鼓戏之称。

 

   平江花灯戏在平江境内流传甚广,戏班分布于全县85%以上的地区,三阳、南江、三市、三墩、长寿、城关等地区为主要流行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县灯戏各类业余剧团曾发展到300多个。

 

平江花灯戏由宋代滑稽和民间说唱、表演、舞蹈等综合艺术发展而成。它的形成,民间传说不一,有的说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将,无一善终,阴魂不散,人们于野外架台张灯演戏,慰之遣之,故曰“灯戏”;有的说宋仁宗大建清醮,国人张灯结彩,演戏奉神,流传至今。不论何说,平江花灯戏自明末清初以来,一些著名戏班常年在江西的修水、万载,湖北的通城、崇阳,本省的长沙、浏阳、汨罗、岳阳等地演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乃至民国,将平江花灯戏列为“花鼓淫戏”之列,四乡立有石刻禁碑。然而艺术来自人民、人民需要艺术,平江花灯戏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改革、充实、完善,成为艺苑里一株常开不败的鲜花。五四运动以前,花灯戏几乎是无人不知,几人、十几人、几十人自发组成的业余“花灯戏班子”比比皆是。五四之后,尤其是苏维埃政府时期(19271934),平江花灯戏受到进步知识分子和苏维埃政权的保护,成为民间和红军中一种流行的文艺节目。民国时平江县县长张慕槎、齐耀荣曾接花灯戏班进县政府内献艺献技。1950年,余导南等组成楚剧团,实行戏曲改革,专演平江花灯戏。从此,平江花灯戏步入剧院,改变了以往“野台戏”、“半班戏”的地位。这时期,全县业余花灯戏团、班已发展到300多个。1956年,县剧团正式成立,多次以平江花灯戏参加地、市、省的调演或会演,并获奖,灯戏得到了社会和专家的承认,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

 

   据《平江花灯戏》一书载,平江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丰富,有“四十八围”之称。清代、民国时史传、通鉴盛行,花灯戏艺人或以史传、通鉴编剧,或由原剧本改编。一围扩大为三四围或七八围,故又有花灯戏“七十二围”或“一百二十围”之说。现保存的传统剧目有:林三守花、买纱逗火、麻城打卦、池塘洗澡(新增哭夫、寻夫)、兰桥挑水、爱女嫌媳、麻姑姐姐过江、张氏劝夫、吕洞宾点药、湘子化斋、金精试杜、张三卖肉、紫金瓶(后改为八围)、买罗裙、当罗裙、洗罗裙、晒罗裙、晒绣鞋、王妈骂鸡、花子嫁妻、柳秀英还魂、钱眼子闹店、借嫂回门、姚驼子讨亲、正德遇饭、四郎反情、张三盘姐、讨学钱、杨戬打刀、闹碓房、背包过河、教子、训媳、砍樵、得珠、戏蟾、卖纱教打、私怀胎(后改为二围)、马房三报、三喜临门、皮庆滚灯、双畏妻、争虎、审虎、送友、访友、青龙桥夺宝、黄桂英焚香等,后新增贫富拜寿、嫖情、杀惜、活捉三郎、放羊、投羊、成亲、三赶春桃(八围)等。

 

   1949年以后,整理、新编历史故事和现代题材的平江灯戏节目大量涌现,其中历次获奖节目有:

 

   1.整理改编历史故事花灯戏《荷花仙子》,是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神话故事。195311月湘潭专署会演优秀节目。作者彭生成、导演陈砥柱、主演李国珍等。

 

2.整理改编花灯戏《闹碓房》,写一对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由。195610月获湘潭专署会演优秀节目奖。剧作者张炎午,导演唐崇英,配曲唐纯志,主演郑大成、易如玉、唐崇英。

 

   3.现代花灯戏《水乳交融》,由现代舞剧《沂蒙颂》片段改编。1975年地、省调演优秀节目。作者童升平,作曲唐纯志。

 

   4.现代花灯戏《观灯》,获1976年地区业余文艺会演一等奖、省二等奖,作者汤世平,导演童生成、李国珍,作曲苏裕和,主演余瑞香、李富忠。

 

   5.现代花灯戏《两个炊事员》,获1976年地、省优秀节目奖。作者吴傲君,导演童生成,主演余弼成、郑大成。

 

   6.现代花灯戏《送香茶》,歌颂火热的劳动场面。获省197712月优秀节目奖。作者吴傲君,导演童生成,主演郑大成、李逢春。

 

   7.现代花灯戏《剪窗花》,写一对青年夫妇对理想的不同追求。获1978年地区一等奖,省调演优秀节目奖。作者吴傲君,导演李国珍,作曲余建民,主演洪冬梅、江涌涛。

 

   8.整理改编的历史故事花灯戏《张三赶驴》(原名《神驴传》),写神驴帮助一个正直、善良的青年战胜邪恶。获1981年地区创作、音乐、演出奖。作者李纯,导演吴楚东,配曲余建民、余六初,主演张小玲、邹跃进、廖战凯。

 

   9.现代花灯戏《菊花诗》,写一个医学知识分子受极“左”路线迫害而坚信党和光明,反映了人性的复苏。1980年获岳阳地区创作奖,作者李纯,导演童生成,作曲余建民,主演李概纯、郑大成、童生成。

 

   10.现代花灯戏《今年七月七》,通过一对农村青年夫妇的离合,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深刻变化。1985年获省创作奖,编剧童升平、汤世平,导演彭自兴,作曲余建民,主演李新平、王密根。

 

11.现代花灯戏《还魂香》,反映山乡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新事。1986年获岳阳市调演演出等4个单项奖。作者汤炜、李纯,导演童生成,作曲余建民、余六初,主演洪冬梅、肖平、郑大成。

 

   平江花灯戏的音乐,以弋阳腔演变的罗罗腔(或南罗腔)为基调,结合当地的民歌、山歌等地方音乐元素, 融会为平江花灯戏音乐。其句式固定,旋律跳跃,节奏明朗,曲调活泼诙谐、轻松风趣、柔和愉悦。唱腔以中平音为主,很少高腔。按花灯戏七十二围的曲调分类为:老花灯戏调、花灯调(即小调)、山歌、大戏调四类,以表现各行当角色的性格、心理、情绪。老花灯戏调的闷板,以4/4拍锣鼓腔表现心焦、低沉情绪;用散板转折感情,表现惊、喜变化;用慈调4/4拍,平音(音中),表现悲哀、忧伤;用尺戏的4/42/41/4拍,鼓腔起头,表现欢乐、舒畅、诙谐;从尺戏派生的快板,1/4拍表现激动、高昂的情感。小调一般用2/44/4拍,全部琴腔,以上、中平音为主,发出清亮、秀丽的音色,随情感任意延长或缩短,表现欢乐、愉快、轻松、娇柔的情感。山歌表现粗犷、超脱、自由的情绪。文武场面繁简不一,分琴腔、锣鼓腔、丝弦、弹子、清唱。原始乐器为尿端琴(即胡琴)、二胡(即京胡)、战鼓、锣(中锣、当锣或碗锣)、大钞、击子、尺鼓(一面皮)。以后发展为月琴、钢琴、琵琶、京胡、胡琴、唢呐、笛子、洞箫。打击乐:鼓锣、钞、击子、尺鼓。主要曲牌有大过场、八宝图、琴房送灯、大开门、过门闹、兰花跑马、喜鹊噪梅、张古老闹台等。

 

七十二围花灯戏所用老花灯戏调有:川调、卖纱斗火调、麻城打卦调、锣鼓腔、慈调、四字调、神调、过江调、比古调、谢师调、送郎调、骂调、劝夫调、渔鼓调、尺戏、闷板、王妈骂鸡调、花子嫁妻调、阴调、半调、四郎反情调、浏阳调、还字调、骂牌、倒板桨、李四调、张三调、鹅笼调、十字调、哭五更、开山调、巴陵调。所用小调(即花灯调)有:十匹调、放风筝、送郎上京、酒调、送哥姐、十杯酒、四季相思、十块花钱、买杂货、朝神调、四川下来一条河、十月飘、五转、比古、十双鞋、贩红茶、闹五更、送老者、贩杂货、贺新年、白牡丹、十绣、赏月、三盘瓜子、老十送、新老怀胎、修岳阳桥、洗菜心、采莲调、摘菜苔、十送、下棋、茶调、锄棉花、绣汗巾、十八摸、采花、跳粉墙、双探妹等。

 

   传统平江花灯戏行当为生、旦、丑及“点余相”、“三个半柱头”。“点余相”介乎丑、净之间,后来发展为净,形成四个行当。每个行当角色的表演技巧和别的剧种相同之处讲究“四功”、“五法”。但具体程式的内容和技巧动作是有一定区别的。唱、做、念(叫白口)、打,讲究神、意、形具备,根据人物特定性格,通过“四功”、“五法”塑造完美的舞台人物形象,做到身心合一,情技合一,神形合一。例如表演“眉飞色舞”,则要求“眼珠如流星,眉毛要挺直,两颊要发抖,鼻翅要闪息”。传统功法有:(1)口法:除挂髯的撇、吹、捋、翘、抖、燕子吹外,三花口法居多,主要有荷叶口、梭口、直一字口、鲜鱼嘴、肛门口、吞口、吊舌、横一字。(2)眼法:共有的是喜眼、怒眼、忧眼、悲眼、惊眼、疯眼、醉眼、斜眼、邪眼、瞎眼;特有的是旦的蛇丝眼、吊广子。(3)手法:主要有八法指、剑指、一指、列折手、转腕、平手、拱手、引路指、丢哀子、拈花手、兰花手、姜形手、云手、反手、螃蟹手。(4)身法:滚灯、凳轴飞轮转身、扣手、翻筋斗、拱桥(铁板桥功)、抢背、跌子等。(5)步法:金钩挂、交叉步、荷花渗水、搭桥钻拱步、云步、碎步、莲步、梯步、丁桩步、跷走、双眼镜步、单眼镜步、叫鸡采水步、醉步、螃蟹步、鸳鸯步、藤缠步、溜滑步、猫步、蛤蟆跳、跛脚步、马步、龙滚步、蹬步。此外,整冠、整巾、整头、耍袖、甩发、掏翎、端带都有一定程式。特定人物有固定的程式,如武生起霸、开山字、起霸时、关刀手、连三个蹁马等。

 

   平江花灯戏的舞台美术有一定的规程:

 

   台景:用大门板、大板凳在家神下搭台,台的四角立柱挂灯,台中摆方桌一张,乐器摆在桌上,桌后为乐手座位,桌前为表演舞台。布景简单,一般用长方桌一张,椅子若干,不设景片,不用幕布,道具一般用手扇、签筒、笔架、锄头、花篮,兵器有刀、剑、棍、斧、钯、鞭、锤、锏。

 

   脸谱:三花:刘海为蛤蟆脸,从奶生至30岁以下不戴口髯的为“倒康鸡”(即蜻蜓)脸,戴髯的为“花蝴蝶”脸。生行:奶生、文生、老生不画脸谱,老生兼净的开红、黑脸,武生画剑眉。旦行分花旦、正旦、摇旦、老旦,通过化妆色彩浓淡表现角色。古代和民国初,化妆颜料用红(土朱)、白(砖粉)、黑(墨)三种,茶油抹底。

 

   服饰:旦一般用头扎(包括水鬓、网巾、假发、包头、花鬓、插凤、辫子)、云肩、彩衣、彩带、彩裤、裙(又叫扫脚),但因人而异,如摇旦、婆旦不用云肩、花髫,只戴翠微、网子,或顶一块头巾布,或系挑花抹裙。三花:一般头戴驼帽、彩秆子、礼帽等,奶三花则什么也不戴,大多着便衣、彩裤、彩带,有彩背心亦可。总之,可简可繁,因人而定。生:一般文生头戴小生巾,武生头扎英雄结,老生用它帽,身着褶子,分红、绿、青三色。

 

   砌末:小生用白扇、老生用青扇,旦用花扇、手巾,丑用破青扇、破薄扇。其他锄头、花篮、兵器等因剧情而定。

 

   平江花灯戏在发展过程中,留有大量口诀、谚语:“锣鼓半台戏”、“千斤白口四两唱”、“做死的兰桥、唱死的访友”、“斗米笛子石米箫,二弦子扯起狐骚”、“学戏三年哼,学打三年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唱戏的癫子、看戏的蠢子”、“厨子汤碗里张,戏子口里腔”、“三个教师难打一个戏子,三个戏子难打一个三花”、“琴靠扯、三花靠bia(阴上)”、“生怕荒腔旦怕哑,三花不怕bia(阴上)”、“戏子藠子脸——剥一层又一层,哭得笑得”。

 

   平江花灯戏在演出时除通用一般道具外,剧中所需标志性和装饰性道具,主要是扇子、草帽、手帕等。因演出条件粗陋,舞台搭在草坪、沙洲或堂屋家神牌位下,用几条长凳或箱桶做底,铺上门板或木板即成,照明用的是桐油灯,甚至是松明火,装扮也很简单,不甚讲究,小旦穿窄袖彩衣扎腰带,下着彩裤或裙,脚穿布鞋,头上梳头插花,水粉扑脸,小丑一般穿对襟短袖便衣、彩裤,脚穿布鞋或草鞋,脸上两腮一点红,红中一点白,倒八字眉,花鼻子,头上包巾或戴草帽,道具是一把扇子,小旦扇子加手巾。流传至今,演花灯戏主要是灯,四盏、六盏、八盏灯,旦、丑在灯下做戏。

 

   打击乐采用马锣和低音大锣,形成十六度音差对比。

 

   据可靠文字记载,平江花灯戏班社出现于同治五年(1866)。艺人相传明末清初,平江有忘思班、三里班、大和班,并推该班欧阳潞文为祖师爷、为始祖。光绪十九年(1893)和三十三年(1907)有传黎园、鲁光三花、三里班,艺人们能回忆出班名、艺人和活动地点、时间、班社,科班共有38个。

 

   平江花灯戏演员的培养途径,一为科班,二为跟师,也有业余爱好,瞟学成才半途出家的。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业余爱好自学成才,均必须拜师,参师学艺,才能“乘行当”,即扮演所有传统剧目中该行当应工、兼工的全部角色。花灯戏自古以来多是每年两次散班,两次起班,艺人流动性很大,虽有只搭一个班社演出的,但人数较少,若按班衣续谱,脉络很难分明。再者,平江花灯戏由于受平江独特的地方方言所限制,故其传承谱系,就只能按其主要行当、知名艺人的师承关系来分代记叙。

 

   第一代(明末清初):欧阳潞文(大花);

 

   第二代(同治五年—1866)忘思班:戴茂先(生)、何雪凡(生);

 

   第三代(光绪年间18741908)三里班:傅黎园(生、丑)、周斡凡(旦、生)、鲁先三花(大花);

 

   第四代(1920年前)保全班:方立宣(生)、方乾龙(靠把)、何翠凤(正旦);

 

   第五代(1940年前):徐懈谷(生、丑)、黎积成(大花)、方碧汉(生、旦)、张代清(老生);

 

   第六代(1949年前):余有章(生)、李梦华(女)(旦)、欧阳湘(生、大花)、欧遇波(旦);童治安(生、旦、丑)(1956年后);

 

   第七代(1958年后,县花灯戏剧团成立始):郑大成(生、旦)、余弼成(生)、钟德建(生、旦)、朱梅芳(司鼓);

 

   第八代(县花灯戏剧团):童生成(靠把)、邓九英(正旦)、易如玉(生、旦)、唐细成(生、旦);

 

   第九代(蔡海科班):邹扩军(丑)、游灿池(生)、邹弼玉(老生、丑)、邹亚玲(净)、张有规(生、丑、净)、张铁成(司鼓)、李巧装(正旦);

 

   第十代(蔡海科班):邹敏(闺门)、邹红球(丑)、邹壮志(生、旦)、邹乾坤(生、净)、邹贺爱(旦)、邹武松(司鼓);

 

   第十一代(县花灯戏剧团):洪奇志(闺门)、张琳(旦、生)、洪冬梅(旦)、邓水源(净、丑)、邹跃进(大花)、余树香(旦)、朱立新(司鼓)。

 

   平江花灯戏艺术有以下特征:

 

   1.即兴发挥性表演:不少剧目中,几乎都是闹笑、逗趣的噱头,大多是从平日生活和演出现场中吸取笑料,即兴表演。

 

   2.一丑一旦或二丑二旦甚至几丑几旦,可边走边演,载歌载舞,如有故事情节的戏曲,可由唱、做发展为唱、做、念、打。

 

   3.平江历来有渔鼓、莲花落、送春牛、赞土地等说唱表演,把故事、传鉴以唱为主,加上道白和表演动作用说唱艺术技巧表现出来。

 

   4.舞蹈动作丰富独特,吸收了民间大量狮舞、龙舞、巫舞及民间彩龙船、扎故事等艺术元素,融会成鲜活的舞蹈。

 

   5.使用平江方言,其声母、韵母及有七个声调的发音,都与其他语言有明显区别,在全国方言学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

 

   6.唱腔声调多,调值低,音韵仄起平收,唱腔中音程关系改变极大,具有独特风格,形成个性鲜明的唱腔流派。

 

   7.在早期的民间婚寿喜庆活动中,形成了根据活动所需的一批特定剧目,也有反映历代政治、军事事件的历史故事剧,其演唱题材丰富、具有多元性。

 

   平江花灯戏具有重要价值,它在本省、市和湘鄂赣边区十多个县的人民生活中具有极深的影响,是全省19个地方剧种之一,已写进省和国家地方剧种丛书。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1.学术价值。平江花灯戏的剧目、道白、声腔、音乐、表演及演出场所和演出习俗,都承载着大量的平江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平江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文化价值。平江花灯戏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剧目,声腔、音乐和表演艺术,是研究中国民间戏曲流变、地方剧种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

 

   3.历史价值。平江花灯戏剧目很多取材于历史的故事和传鉴,也有新编的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的剧目,因此,可以了解历史的演变,传统的习俗,人们的情感和审美的意识。

 

   4.实用价值。平江花灯戏历来是平江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平江和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2006年,平江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县花灯戏剧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