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临武地域特色祁剧
临武地域特色祁剧

  祁剧发祥于祁阳,但很早就流行于邵阳。湖南省祁剧院所在地即在邵阳。清朝中叶,祁阳人组班来临武演出,祁剧传入临武。在两百余年的时间中,形成了临武特色。1949年后,临武县内祁剧团增多,几乎村村都有剧团。此外,黔东的黎平、都匀,云南的昆明、曲靖,新疆都曾有祁剧班社演出。

  一、音乐
临武地域祁剧在传统弹腔基础上,吸收了筱玉梅、伍福秋等祁剧名艺人的演唱风格,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把受众面广、易于交流沟通、节奏疏朗、发音饱满的郴州语系与临武官话引入祁剧,区别于以祁阳官话表演的祁剧,在县内外群众的接受度大为提高。同时,在音乐改革中,吸收京剧节奏变化自如和桂剧委婉动听的特点,大胆将临武民间小调融入祁剧唱腔中。 并根据戏曲与音乐的内在联系,结合时代进步对乐声的审美倾向,借鉴其他剧种乐器的优势,对祁剧的乐器组合进行改良,把高音小锣改为中音小锣,将道州高音战鼓与京剧班鼓、南京大锣与苏州中虎音锣完美结合,在传统乐器“鸣声”生硬、粗犷、洪大特点基础上赋予了祁剧以细腻、宛转、动听的乐声特质,满足了人们对乐声的审美需要,使祁剧的乐声增添了新的活力。临武地域祁剧还继承了传统祁剧艺术表演程式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发扬了祁剧动作的粗犷、干练、利落和充满激情、热情奔放的特点;传承了祁剧以“红、白、黑”三色调成七色脸谱的技法,传承了祁剧以明代服饰装扮为主体的特点,箩口圆袖,灵动飘逸,收撒自如,灵活可动的硬盔,可前后旋转的软巾,烘托出人物性格、内心情绪。

  临武地域特色祁剧主要的打击乐器是:道州高音战鼓、京剧班鼓、中音小锣、南京大锣、苏州中虎音锣、苏州钹。管弦乐器是:唢呐、笛子、京胡、京二胡、中阮、月琴、三弦、扬琴等。

  二、临武地域特色祁剧传承谱系

  在临武县境,祁剧的传承有清晰脉络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行当的传承为经,计有4代。

    小生传承谱系:

    一代:欧汉南,已故。

    二代:唐仁贵,生于1922年,小学文化,师传,临武县土地小湾人,已故。刘翠生,生于1937年,小学文化,11岁得师传,住临武县城老街。

    三代:陈海燕,女,生于1958年,高中文化,18岁得师传,现工作于临武县工商局。雷正明,生于1948年,现在临武县祁剧团。谢太军,生于1963年,初中文化,13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新华书店。

    四代:唐利民,生于1973年,中专文化,13岁进省艺术学校学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旦角传承谱系:

    一代:筱玉梅,女,生于1914年,文盲,7岁得师传,已故。伍福秋,女,已故。廖明翠,生于1928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二代:陈嫦娥,女,筱玉梅之女,家传。袁杭菊,女,生于1936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现已故。季湘芝,女,生于1943年,小学文化,17岁得师传,现已故。陈国云,女,生于1941年,小学文化,18岁得师传。

    三代:黄晓珍,女,生于1959年,高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工商局。李雪波,女,生于1965年,高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城东开发区。

    四代:许云,女,生于1971年,中专文化,14岁进省艺校学习,现在临武县城关镇。罗艳霞,女,生于1972年,中专文化,13岁进省艺校学习,现在临武县武装部。

    净角传承谱系:

    一代:刘浯德,生于1918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已故。

    二代:汤华遂,生于1941年,小学文化,15岁得师传,已故。黄呈祥,生于1946年,小学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三代:夏宝贵,生于1961年,初中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政协。肖宁泰,生于1966年,初中文化,15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四代:黄艺兵,生于1971年,中专文化,14岁进省艺校学习,现在临武县国税局。

    丑角谱系:

    一代:傅上元,生于1915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已故。

    二代:肖其力,生于1941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贺义冠,生于1943年,小学文化,12岁得师传,现住永州市新田县城。

    三代:黄凯荣,生于1962年,初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烟草公司。

    四代:陈勇军,生于1973年,中专文化,12岁进省艺校,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老生传承谱:

    一代:张汉华,已故。王艳腾,生于1922年,小学文化,12岁进艳字科班,祁阳天马山人,已故。张巧明,生于1920年,小学文化,12岁进科班,临武县下河街人,已故。

    二代:何桂鹏,生于1938年,小学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高克贵,生于1938年,小学文化,15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石世松,生于1945年,初中文化,14岁得师传,宁乡县人。

    三代:邓庭斌,生于1952年,高中文化,23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农科所。黄党胜,生于1962年,初中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广电局。

    四代:王贤忠,生于1969年,中专文化,16岁进省艺校,现在临武县法院。

    老旦传承谱系:

    一代:罗世强,男,生于1937年,小学文化,14岁得师传,住临武县通济街。

    二代:吴瑞英,生于1944年,小学文化,12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邮政局。

    三代:文菊梅,生于1969年,中学文化,16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检察院。

    司鼓传承谱系:

    一代:欧汉南,已故。黄朱文,生于1910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已故。王清明,生于1917年,小学文化,14岁进科班,已故。

    二代:杨玉钦,生于1946年,小学文化,12岁进科班,现住郴州裕后街。

    三代:李国全,生于1959年,高中文化,17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邮政局。王贤珍,生于1965年,大专文化,14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四代:陈临军,生于1972年,中学文化,13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琴师传承谱系:

    一代:唐仁术,生于1920年,小学文化,24岁得师传,已故。乐月恩,生于1924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二代:曹夏光,生于1947年,高中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公安局。贺武行,生于1946年,中专文化,18岁得师传,临武县汾市南岸人。

    三代:王贤仁,生于1951年,高中文化,22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曙光学校。王剑兵,生于1955年,大专文化,18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音乐创作传承谱系:

    一代:乐月恩,生于1924年,小学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祁剧团。

    二代:曾庆清,生于1941年,大专文化,16岁得师传,现在郴州市群艺馆。

    三代:陈宋生,生于1950年,小学文化,9岁得师传,现在郴州市艺校。曹夏光,生于1947年,高中文化,20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公安局。

    四代:王剑兵,生于1955年,大专文化,18岁得师传,现在临武县图书馆。

  三、艺术特征

    祁剧从祁阳传入临武,并在临武生根发芽,发展至今,循着戏剧艺术传承发展规律,继承和发展了祁剧艺术特征,并融入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特别是在被誉为“南方梅兰芳”的著名祁剧演员筱玉梅先生及弟子陈嫦娥、袁杭菊等人的亲授、教学、指点下,使流传于临武的祁剧在唱、念、表方面独具一格,艺术特点明显。

    1.把郴州语系与临武官话语言运用于祁剧的念、唱中。传统祁剧源于祁阳,它的唱腔及道白以祁阳方言为基调,俗有“湘不向南,祁不往北”之说,这就造成了传统祁剧流通范围的局限性。临武方言深受外地方言影响,带有湘语、赣语、粤语及北方方言的某些特征。临武官话是当地人与外地人交流的工具,具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比较接近普通话。 临武地域的祁剧艺人把受众面广、易于交流沟通、节奏疏朗、发音饱满的西南官话语系——郴州话与临武官话引入祁剧,以与用祁阳官话表演的祁剧相区别,大大提高了县内外群众的接受度。

    2.对传统剧目的唱腔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按照“既是戏曲的,又是时代的,是时代的戏曲”的创新精神,临武祁剧团立足现实和时代,遵循艺术创新的规律,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精神,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对传统剧目的唱腔音乐进行创新。筱玉梅先生在郴州祁剧团的几十年中,与本团著名演员伍福秋一道致力于祁剧唱腔音乐和表演的创新改革,唱腔音乐不但高亢激越,而且优美委婉动听。为了使这一成果后继有人,先后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培养出了以陈嫦娥、袁杭菊、季湘芝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优秀祁剧演员。如传统剧目《二度梅》中的“陈杏元跳崖”这场戏,将传统曲目采用的南路平板,改为阴皮,更符合当时剧情的发展和剧中人物的心境,将原旋律的平淡,变成了旋律的高潮,产生强大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临武地域祁剧在音乐改革中,还大胆将地临武民间小调融入祁剧唱腔中。如《游查关》中小丑索里亚的唱腔就融进了临武小调《十杯酒》的旋律。

    3.对传统的表演程式进行大胆创新。筱玉梅先生等祁剧艺人对某些传统的表演进行了大胆改革,采用了一些合乎情理的新颖表演动作和舞台调度,使传统剧目的表演更贴近人物和剧情。如祁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开始进场的那一段表演,筱玉梅先生把传统祁剧的慢步进场,变为跳步和碎步进场,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杨贵妃闻听君王要到百花亭与她共饮的喜悦心情,与后面君王驾转西宫的失落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对传统的伴奏乐器进行了新的搭配。传统祁剧采用的乐器主要是道州高音战鼓、祁胡、高音小锣、南京大锣、月琴、三弦、川钹。临武地域的祁剧演奏艺人对祁剧的乐器组合进行改变和重新组合,把高音小锣改为中音小锣,将道州高音战鼓与京剧班鼓、南京大锣与苏州中虎音锣完美结合,使传统乐器在“鸣声”生硬、粗犷、洪大的特点基础上增添了细腻、宛转、动听的乐声特质。

  2008年,临武地域特色祁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临武县祁剧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