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祁剧高腔目连戏
祁剧高腔目连戏
    目连戏是一个以演《目连传》为主、掺演其他连台本戏的演出习俗,是一个庞杂的剧目演出体系。在湖南,过去的众多庙会祀神活动中,都要演唱目连戏。这些剧目包括:中元节唱《目连传》,观音会唱《南游记》(又名《香山》),关王会唱《三国》(又名《夫子戏》、《老爷戏》),岳王会唱《岳传》(又称《金牌》),还有在庙会中唱《西游》、《封神》、《混元盒》、《水浒》、《梁传》(敷演梁武帝故事)。确切地说,《目连传》是一个独立的剧目,目连戏的名称来源于《目连传》。

    《目连传》演述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救母故事源于佛经,佛经在西晋时期传入中国。唐代中期,产生了说唱形式的《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北宋时期,京都汴梁(即开封)出现了杂剧《行孝道目连救母》。到了明代,文人郑之珍将其括为100出的大戏《劝善记》。清代《目连传》已进入宫廷,康熙年间命名的《劝善金科》(张照集成)多达237出。至此,《目连传》由一个单折戏发展成能连演七天七晚的连台本戏(七本)。这是由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中,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为佐料,加进饱蘸民俗民风的故事情节、武功杂技、表演绝活,形成以劝善行孝、积德载功为主题,会聚民间草台班社、家庭戏班和皇家戏班的各种表演特色,具有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学等学科价值的剧目,是我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积淀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剧目连戏以祁剧高腔《目连传》为核心剧目。祁剧高腔《目连传》是全国《目连传》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元末明初传入湘南,经与当地的宗教、风俗、语言、艺术相结合,而形成具有浓郁特色的祁剧目连戏演出体系。祁剧艺人称它是祁剧高腔的“戏祖”或“戏娘”。全剧共7大本,以萝卜成年前后分为《目连前传》(共2本)和《目连正传》(共5本〉,每本演出8~10个小时,可连演七天七晚。其中,《目连前传》情节为《劝善记》所无,是祁剧艺人的创造。全剧共保留高腔原型曲牌200余支和许多大鼓戏打击乐曲牌子。剧情中有许多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故事,表演中百戏杂陈,哑剧、曲艺、武功、杂耍、绝活等穿插接续,各尽其妙。许多大量外加的成分,还能独立成折子戏,民间称为“花目连”(意即添姿加彩、如花艳美)。祁剧高腔《目连传》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中《目连传》演出最完整、最具体系特征的代表,也是中国南方诸省《目连传》演出的翘楚。

祁剧目连戏分布在祁剧流行地区。湖南省内主要布点于湘西南的衡阳、邵阳、零陵(今永州)、郴州、黔阳(今怀化)等5市近50个县境。

祁剧目连戏曾多年停演。1984年,由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组织40多名祁剧艺人,在祁阳县进行过《目连传》内部演出,共演出73折,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了录像,留下了累计24小时的音像资料。自1996年始,省祁剧院排演了《目连传》中的《奈何桥》,由吴剑兰、陈韬、肖笑波扮演刘青提,先后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和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比赛中获奖。2006年,省艺术研究所和省祁剧院联合整理排演《目连救母》(浓缩本),在湖南艺术节中获田汉戏剧金奖特别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和9个单项奖,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祁剧目连戏,向沿旧制,连演7天,正传5天,外传(或称前传)2天。正传的情节结构,与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基本相同。1982年省戏曲研究所根据祁剧已故著名鼓师刘道生所遗手本和祁剧老艺人罗金梁所藏民国八年(1919)邵阳木刻本及老艺人周昆玉所藏手抄旦行(刘氏)边本等校勘付印的《湖南戏曲传统剧本》丛书中的祁剧高腔《目连传》(上、下集),从《敷演上场》至《盂兰大会》共124折。祁剧目连戏,无论正传、外传,都是围绕傅家的生、死、祸、福这条主线来进行的,结构严谨,自成一格。虽然也有像《海氏悬梁》、《活捉王魁》等戏穿插其间,但未将《岳传》、《观音戏》、《西游记》、《梁传》等包括在内,这是祁剧目连戏的独特之处。

    祁剧演出史上最早演出的剧目是《目连传》,正因此,其演出特点也最突出。强烈的祭祀仪式、丰富的感情色彩、浓厚的乡土气息、写实的表现手法、多样的表演手段、灵活的舞台处理等等,均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1.高度的灵活性和极大的伸缩性。祁剧目连戏的故事主体是目连救母。但剧中掺入了许多与目连救母无关的表演片断。如《哑子背疯》、《三匠争席》、《僧背老翁》、《尼姑下山》、《和尚下山》、《僧尼相调》、《活捉王魁》、《海氏悬梁》等,内容丰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2.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祁剧《目连传》里,许多地方都采取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手法来反映生活。如:分吃萝卜、打三朝、冲锣、回煞、烧拜香等,由演员和观众共演。如刘四娘生下傅罗卜后,按照当地风俗,要“打三朝”,班主请当地有声望的绅士夫妇充当傅罗卜的外公、外婆上台祝贺,公堂首事要事先备办婴儿衣帽鞋袜、围裙尿布和果品红蛋,装入抬盒,送上台去,还要给观众品评,并拿出部分给台上人吃……这种表演虽然显得原始,但有浓厚的地方民俗色彩和生活气息。

    3.多样的表演形式与奇特的表现手法。《目连传》中百戏杂陈,民间技艺繁多。诸如武功、杂耍、魔术、特技、哑剧……武功如《罗汉演武》中的“堆罗汉”,大、小罗汉表演许多武术套子。特技如“倒大树”、“大上吊”、“踩高脚”、“打飞叉”、“耍獠牙”、“吐火彩”等等。杂耍如《五殿寻母》中的“两头忙”,一人扮作两人嬉戏殴斗。哑剧如《九殿不语》、《鬼打贼》,整折戏没有一句台词,单凭几张字条或演员的形体动作,就演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还有变形表演,《请僧开路》中刘氏戴假面具掰开路神,押刘氏下台后抬棺绕场一周,预先埋伏的五鬼押刘氏狂奔上台,开路神去面具后即成刘氏阴魂等。

    4.生动活泼的场面和无时空拘束的舞台。祁剧《目连传》扎根民间,演出场所有时是临时搭起的草台,有时是固定的万年台,都是三面敞开,面向观众。这种舞台可以任意扩展和延伸,可以从台上演到台下,演到街镇村野。如《元旦上寿》,刘贾带着夫人、儿子抬着礼盒,放着鞭炮,走上舞台给傅员外及姐姐拜年;《追荐亡灵》,益利受命从台上下来去经堂请和尚念经,和尚引僧众上台真做法事;《雷打拐子》,雷公电母追打两个拐子,拐子要在观众中奔跑,并可随意攫取摊贩上的任何物品;《罗卜化缘》,刘四娘死后,傅罗卜为超度母亲,要化缘求助去西天取经,他身着袈裟下台,走至小镇村野,逢人下拜,上门求施舍……这种把演出和生活紧贴在一起的舞台处理,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祁剧高腔《目连传》唱腔属于曲牌体。弋阳腔传入祁阳后,被当地艺人所接受。具有“改调歌之”传统的弋阳腔,吸收当地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养料,经长期衍变,便形成祁剧高腔。同时,在弋阳腔处于演唱《目连传》时,佛、道两教争相演唱,因此接受了佛、道两教的影响,佛家音乐元素和道家音乐元素都被融入高腔音乐之中。至今,祁剧《目连传》唱腔中还保留了不少的佛曲,如《盂兰大会》折中的“佛赞”、“香赞”基本上就是佛曲。

    祁剧《目连传》有曲牌214支,占祁剧高腔总计240支曲牌的80%以上。在214支曲牌中,源自唐、宋大曲曲名的曲牌共有10支,源自唐、宋名曲的曲牌为72支,源自诸宫调名的曲牌为15支,源自佛教有关的曲牌为9支,与元曲同名的曲牌6支,共计112支,占《目连传》全部曲牌的一半。还有一半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后人编创出来的,一部分是吸取元曲曲牌,其余的则源自各类民间歌曲、说唱、号子等曲调。因而它具有浓郁、古朴、原始的南国民歌风味。

    祁剧高腔有“数板”和“滚唱”(祁剧称吊句子)两种形式。唱腔的拖腔以打击乐和人声伴唱,永河派由场面和后台人帮和、锣鼓帮腔;宝河派除人声帮和、锣鼓随腔外,还加用唢呐帮腔。

    祁剧《目连传》的演出,其特殊的地方在于演出的场所和纸扎的舞台制品。演出场所有:戏台——临时搭建的草台或固定的万年台;经台——在戏台对面设立经堂,整个演出过程中,和尚要在经堂上诵念经文;舞台——台上挂一幅“福禄寿”、“三星图”,“出将”、“入相”二门挂两块画有“求寿图”与“和合二仙”的门帘。演出时,根据需要设立“玉皇台”、“莲花台”、“阎王台”、“点将台”、“禅台”等。

纸扎的舞台制品主要用途是帮助人物造型。如“大头罗汉” 戴在饰演罗汉的演员头上,“老人头”和“女人身”在“老汉驮妻”时使用;“牛头”、“马面”则戴在五鬼使头上;“狗头”则在刘氏变犬后戴在头上,以体现她作恶的报应;“仙鹤”则为傅相升天时使用;“菩萨圣像”为最后一折《盂兰大会》所用。在天幕前两边摆若干尊似真人大小的菩萨圣像,案前香烛供品齐全,加上演员扮演的僧尼、神仙等,济济一堂,显得庄严神圣,对体现全剧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祁剧《目连传》演出的传承谱系很是久远,能追溯到宋代,但文字记载不详。

有文字记载的是从清咸丰二年(1852)办的胜利班、洪字科开始,至1949年之前,已知祁剧有79个科班。其中祁阳县创办洪、元、荣、浯、丽华等科班44个;东安县创办月、品字等科班14个;宝庆府属各县创办宝、华字等科班9个;湘南各县创办文、汉字等科班11个。这些科班出身的艺人都唱过祁剧《目连传》。但到1949年,《目连传》已成绝唱。直到1984年由省戏曲研究所邀请并组织零陵、衡阳、邵阳、郴州、怀化五地市40多位祁剧名老艺人和少数中、青年演员,在祁阳县组织祁剧《目连传》内部演出。共演出73折,分8场演出,累计24小时。全省不少青年祁剧演员观摩了演出,见识了祁剧目连戏。自1996年始,湖南祁剧团吴剑兰、陈韬两位青年演员先后排演了《奈何桥》,分别获得了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银奖和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比赛二等奖。此后又有肖笑波等青年演员接演此戏。

    祁剧目连戏主要是通过活体传承的,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祁剧目连戏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艺人,他们创造的表演艺术和经验,通过以师带徒而得代代相传。湖南省祁剧院曾经荟萃了生、旦、丑、净各个行当的表演艺术家,可惜他们都已谢世。省祁剧院还拥有一批造诣颇深的优秀艺术人才,虽然他们都已退休或即将退休,但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一批中青年演员茁壮成长,青老结合,一脉相传,成为祁剧目连戏的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计有:

    主创人员:导演刘锡林,编剧曾贤,演员兼导演宋纪元、仇荣华,舞美设计倪湘林,音乐设计赵培基、邓尧民。

    演员:李文芳、王利彪、严利文、罗文通、李远钧、戴丽云、王连喜、金琼珍、杨文芬、刘登雄、李和平、申桂桃、肖笑波、黄红华、何国妮、张朝国、官国兴、郑红旗、陈刚、魏小勇、徐仿红、吴玉屏、卢美珍、黄文娟、黄娟、姚媛媛等。

    演奏员:吕国强、吕祥红、王任贤、马卫国、徐开勇、刘龙达、蒋枫等。

    舞台工作人员:朱合民、胡国强、袁邵长、彭丁云、刘亚惠、李俐丽、凌长青、朱维新、杜叶林、黄桂林、黄君、郝建华、雷建桥等。

    以祁剧高腔《目连传》为主体的目连戏有其独自的特征:当高腔《目连传》传入湘西南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民间艺术、民间音乐和民间风俗相结合,逐渐显示出其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山野气息。

    祁剧《目连传》是一出很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大型剧目。除了主体剧目以外,还增加了许多宗教内容或世俗内容的剧目,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要。在演出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演出时有不少观众直接参与的场面,把演出舞台与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和观赏性。在全国众多地方戏曲的《目连传》中,祁剧《目连传》有相对的完整性。一是有完整的目连戏剧本,与明郑之珍整理的《劝善记》基本一致;二是1984年由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组织的祁剧《目连传》内部演出,共演出73折,基本上恢复了传统《目连传》的演出原貌,并录制成了完整的光碟。同时还召开了全国性的目连戏座谈会,以后陆续出版了几本目连戏论文集。这些珍贵资料,为保护、传承祁剧目连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祁剧目连戏有着重要的各种价值:

    1.研究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副院长张庚《在目连戏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目连戏里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吸收,批判地采用。”目连戏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祁剧艺人则称为祁剧的“戏祖”、“戏娘”。祁剧目连戏取材于宗教故事,但通过戏曲艺术百戏杂陈的形式淡化了宗教理念,强化了汉民族孝道的内涵;祁剧目连戏又是一幅幅绚丽的民俗图画,演唱的内容涵盖了湘西南一带民俗的千姿百态,还生动地记录了古代湘西南民众的生存状态。因此,保护和研究祁剧目连戏,在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艺术价值。祁剧目连戏是一座雄伟壮丽的艺术殿堂,它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手段新奇独特。它采用无时空拘束的舞台,演出千姿百态的生活情景;它用意识流、夸张、浪漫多种手段,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它在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以及砌末装扮诸方面都为现代戏曲打下了基础。保护、研究、开发祁剧目连戏,对今天的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3.文化价值。祁剧目连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在中国地方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文化领域内也有重大影响。198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织的目连戏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看了祁剧《目连传》的部分录像以后,惊叹不已,盛情夸赞:“中国的传统是伟大的。”“《九殿不语》这场戏,十年都研究不完。”

    4.开发利用价值。祁剧目连戏是一座艺术宝库,有多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一是为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二是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三是进行旅游开发,提高旅游文化的品位。

    2008年,祁剧目连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湖南省祁剧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