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傩戏“杠菩萨”
傩戏“杠菩萨”
    傩戏“杠菩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的高椅村,位于怀化市会同县城东北46公里处,属雪峰山的南麓。沅水上游的主要支流巫水自村前流过。村子的另三面环山,形同椅状,“高椅”因此而得名。

    高椅自古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巫水的航运在唐代就已经开发,王昌龄诗句“沅水通波接武冈”说的便是当时巫水的航运。元代至大四年(1311),少数民族十峒峒主、威远侯杨再思的五世孙杨世隆来此定居后,杨姓侗族人逐渐成为这里居民的主体。高椅村现有594户居民,2205人中,杨姓人占85%。高椅的侗族居民今全部操汉语,侗语已在这里失传。

    高椅现存有自明洪武十三年(1381)至清光绪七年(1881)的古民居建筑104栋,鳞次栉比的窨子屋构成了庞大的古建筑群。2000年,这里的古民居群已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杠菩萨”是一种由巫师演唱的古老傩戏,分布于沅水上游广大地域,包括中方、洪江市、洪江区、会同、靖州、绥宁等地。

    沅水上游(今中方县铜湾以上河段)是五溪的腹地,侗、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历史上巫风盛行。这一带以杨公为河神(沅水中下游以伏波将军为河神),构成了独有的巫傩体系。这里的巫师将行傩作法称为“内教”,将搬演傩戏称为“外教”。山民“凡酬愿,巫神戴假面歌舞”(见乾隆《黔阳县志》)是最早对于傩戏“杠菩萨”的文字记载。而它的存在,还要早许多。这里的山民将一切神祇统称为“菩萨”,“杠菩萨”即“搬演菩萨”,也有称其为 “降菩萨”的,取菩萨降临傩坛之意。“杠菩萨”为沅水上游汉族、侗族、苗族和瑶族各族群众所喜爱。

    高椅傩坛的创始人杨光召(1775—1827)生活在乾隆至道光年间,《杨氏族谱》中称他是太学生,应该是一位识文断字的读书人。他到今洞口县(当时为武冈县)那溪瑶族自治乡的铁山,向巫师蓝法隆学艺,回高椅发扬光大。至今,高椅傩坛的巫师行傩,都要请“对山公”到坛场,对山公便是杨光召的师父蓝法隆。“杠菩萨”在高椅已有200年的历史。

    高椅巫师的行傩,大多由本村的巫师组班进行,有时也邀请外村的巫师。人数一般为七至九人,俗称“七紧八松九快活”。规模盛大的傩事,巫师班可多至12人,有“十二个老司还堂愿”之说。他们既在本村从事巫傩活动,也被邀请到外村。其内容分为乡民私家的“冲傩还愿”(私傩)和乡民共同筹办的“庆庙”(乡傩)。“冲傩还愿”和“庆庙”都要演唱“杠菩萨”。

    巫师班有掌教师一人,其余为帮教师。掌教师统领巫师班的“内教”和“外教”。祈禳灾疫为“冲傩”;酬谢神明为“还愿”。这些私傩的名目繁多,或为求财,或为求福,或为求子,应验之后,都要还愿。私傩在私家的堂屋布置傩坛行傩作法,“杠菩萨”的演唱或在傩坛前,或在门前的空坪,讲究的人家在门前空坪扎制戏台。私傩的时间一般为一天。

    旧时,高椅一带多神庙,如高椅有五通庙,其他各地有杨公庙、飞山庙、火神庙、龙王庙、灵官庙、天王庙等等。乡傩“庆庙”,多在该庙所祀神灵生辰进行。由某村寨或若干村寨联合筹办,主持人称“头工”,负责资金的募集和傩事的接洽。“杠菩萨”的演唱,多在神庙的戏台上进行。庆庙的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天。

    不论是私傩或乡傩,“杠菩萨”的演唱都在白天进行。山路崎岖,夜间行走不便,夜晚才是巫师行傩作法的时间。

    高椅的巫师班代代相传 ,其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前间或有活动。“文革”中,五通庙被拆毁,巫师班的活动被禁绝,“杠菩萨”所用的面具散失,行头焚毁。80年代中期,仍然未得到解禁,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松动。这时候,傩艺高超的艺人,只剩下杨宏远一人了。1990年,怀化市艺术馆派员前往高椅,对“杠菩萨”进行抢救性发掘,会同县文化馆予以积极的配合。当地的有识之士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到1994年,75岁的杨宏远去世之前,已经将“杠菩萨”的所有剧本进行了笔录,所有的音乐曲牌进行录音和记谱。有关专家并撰写论文,多次在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对“杠菩萨”的广泛关注,高椅的傩戏在杨宏远的指导下得到了恢复。

    随着古民居的发现,高椅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杠菩萨”的演唱已成为旅游项目,对游客开放,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杠菩萨”的剧目比较丰富,现将一些代表性剧目介绍于下:

    《郎君杀猪》:郎君是傩神派往冲傩还愿人家或庆庙地方的使者和监察神。剧中的郎君又是一个屠夫。剧情为郎君为傩坛买猪、杀猪的过程。全剧只有郎君一个角色。傩戏在郎君与打鼓佬的对白中推进。

《发功曹》:天、地、水、阳四值功曹,为了××人家或地方的巫事,分别到天宫、地府、水府和阳府,恭请众位神祇同赴坛场,领受供奉。

    《和神》:巫师将天上的皇母分为上桥皇母、中桥皇母和下桥皇母,合称为“三桥皇母”。剧情为某家冲傩还愿或某地庆庙,三桥皇母与侍者六伢崽并邀约三元盘古,一同赶赴坛场。途中众神多戏谑、调侃,体现神灵之间的和谐相处。

    《杠杨公》:杨公是这水上游的河神,沿江口岸多建有杨公庙。巫师们把供奉的神祇分为天、地、水、阳四大群落。因“杨”与“阳”同音,杨公又成为阳间血食之神的代表,即地方的保护神。许多地方即使不在河边,因此也建有杨公庙。“杠杨公”便成为演唱最为频繁的“杠菩萨”剧目。剧中杨公为一武将,在收到功曹发来某处庆庙的请柬后,与马扶刘洪同往,沿途多有调侃。到达目的地后,有一段跳神。届时,要煮一锅滚烫的甜酒,杀一只雄鸡,将鸡血滴入甜酒中。乡民取回,给小孩吃。谓小孩吃了杨公的鸡血甜酒,成人后胆子大。

    《划干龙船》:巫师李法兴奉太上老君之命,至人间掳五瘟。前半部为独角戏,叙述他打点行装,动身掳瘟,剧情在他与打鼓佬的对白中推进。后遇海氏三娘。海氏三娘47岁,丈夫死了13年,仍敬神求子。李与海调侃,并为其跳神,反为海所奚落。李法兴复遇游家五娘。游家五娘是五瘟的化身。李法兴几经周折,将游家五娘(五瘟)赶走。结束时,李法兴宰杀公鸡,以鸡血在主东门前的地上画“一”字,意为拦断五瘟的来路。

    《土地送子》:冲傩求子时必搬演。玉皇闻城隍启奏,某家积德好善,奈无子嗣,祈神灵送子,以继香火,遂命太白金星传旨送子土地为其送子。送子土地和他的两个夫人,抱着两个用布包扎的襁褓,把一对双生子送到求子妇人的床上。

    《杠梅香》:在沅水上游,民间称梅香为“歌仙”。在《杠华山》和《杠和得》的演出过程中,小婆和汤九娘在场时,若有任何一个观众向巫师班提出要《杠梅香》,即由扮演小婆或汤九娘的巫师饰梅香,与这次观众对唱。台上台下,二人你问我答,其内容既有戏谑调情、劝世贤文,也有整体演义小说的内容。这一关目是庆庙中最吸引人的场面之一。若是遇到对手,要连唱几天几晚才能分出胜负,观众也自然从头到尾奉陪到底。《杠梅香》时,头工要备办猪头、猪尾和四蹄(象征一头整猪),若是台下对唱的观众得胜,可获此奖赏,被视为大吉大利。一俟《杠梅香》结束,再继续《杠华山》或《杠和利》的演唱。

    《杠华山》:冲傩求子必演剧目。华山土地娶妻二房,均无生养,遂与小婆同去求子,行至凉亭,大婆赶至,吵闹一番,后和好。三人同往颠倒庙求子。颠倒庙有规矩,出言必须颠倒。华山土地说话不慎,得罪神灵,小婆忽然不见。后华山土地学唱《颠倒歌》,小婆得以复出。三人同在颠倒菩萨跟前许愿求子。

    《杠和利》:又名《打求财》,是冲傩求财必演的剧目。剧中的秦和利戴一个歪嘴的面具(民间称其为“扭口和利”),他却是沅水上游民间供奉的财神,即“求财买卖四官大神”。其中《单求财》只有两个角色,即秦和利和他的妻子汤九娘。叙述秦和利外出经商13年,因听说汤九娘在家行为不轨,回家试探,吵闹不休,经邻人(打鼓佬)劝说,双方和好。《双求财》内容与《单求财》大致相同,只是增加了秦和利之弟秦二夫妇、翁皮匠夫妇和补锅匠五个角色。

    《杠勾愿土地》:勾愿即了愿。勾愿土地又称勾愿仙官,是受傩公傩母的派遣,专司勾愿之神。要经过他的认可,主东家所还的愿才能算数。全剧仅勾愿土地一个角色。剧情在他与打鼓佬、掌教师的对白中推进。他进到主东家,说了许多吉利的话。勾愿土地被称为“喜乐神”,说许多逗趣的话,还在台上啃猪蹄、喝酒,毫无顾忌。最后,他为主东一笔勾销良愿。

    《傩娘探病》:某人患病,巫师手持傩娘神像,在演唱中探视病人,并为其开列“药方”。演唱结束时,将神像立地,进行占卜。是一出有戏剧雏形的演唱。

    《送下洞》:某人家家门不顺,多口舌,请巫师作“送下洞”傩仪。下洞即下洞娘娘,是一长约五寸的木偶,民间称其为“捣家精”,是致使家门不和顺的邪神,必须将其送走,家门才得安宁。演唱时,行傩的巫师坐在木偶前进行演唱。内容为:张公家门兴旺,九代不分家。自从下洞娘娘娶进家后,便终日吵闹不休,要求分家,并以开水烫死了门前的摇钱树,公公无奈,应允分家。演出时,巫师先唱下洞娘娘特殊的身世和劣迹,而后作法将其送走。巫师先是用叙事体演唱,到送下洞娘娘漂洋过海离开主东家时,由巫师手持木偶,载歌载舞,以下洞娘娘的口吻用代言体演唱。

    沅水上游的巫傩,供奉的神祇众多。巫傩的每一个祀神在“杠菩萨”中几乎都有相应的剧目,如《杠盘古》、《杠五岳》、《杠五通》、《杠三元将军》、《杠梅山》、《杠泗山》、《杠阴公》、《杠耕田土地》、《杠家先》、《石三太打铁》、《二郎学法》等。

    高椅巫师班的活动中,除了傩戏“杠菩萨”的演唱之外,在行傩作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傩歌、傩舞的表演,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傩歌。巫师在行傩作法中常常伴以傩歌的演唱。如在“送亡师”(巫师死去的葬丧仪式)中由作法巫师扮演亡师,用傩歌与亲朋好友道别,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有特色。

    傩舞。主要是巫师行傩时的“踏罡步斗”,其中有“九州罡”、“七星罡”、“三台罡”等,这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宗教舞蹈。

    高椅“杠菩萨”的音乐, 称为[巫师腔],其曲牌有[傩歌腔]、[菩萨腔]、[送神腔]、[划船腔]、[和神腔]、[劝酒歌]、[化财腔]、[催兵腔]、[了愿腔]、[冲傩腔]等,根据录音记录的曲谱共有14支。

    高椅巫师班现仍保留部分古老傩技,其中主要有:爬刀梯、踩火犁、捞油锅、滚刺丛等。

    冲傩还愿“杠菩萨”时,必须在主东的堂屋扎制傩坛,傩坛又称“桃源洞”,是巫师行傩作法的场所,有些“杠菩萨”剧目的演出,就在傩坛进行。傩坛要供奉傩神——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的神像,要悬挂绘有傩坛诸神的《总坛图》。还须以竹篾扎制拱门三道,缠以花纸彩练,书有“桃源仙境”、“华山宝殿”、“金阙云宫”的坛匾,挂在拱门之上。每道拱门的两侧,都贴有对联,堂屋的房梁上,悬有层层吊挂。

    “杠菩萨”的面具分为“专用面具”和“通用面具”:

    专用面具:剧中角色专用的面具,这些角色是皇母、杨公、郎君、盘古、汤九娘、六伢崽、李法兴、土地、大婆、小婆、秦和利、刘洪、海氏三娘、游家五娘等。现不全,出于无奈,演出时改为涂面化装,急需添置。通用面具:分生、旦、净、丑,每个行当有几个,依据剧情需要选用。

    “杠菩萨”的演唱不托管弦,只是在锣鼓声中由打鼓佬帮和,所用的打击乐器有:鼓一面、大锣一面、钹两副、小锣一面;使用的法器主要有:祖师棍、牌印、师刀、雷令。

    “杠菩萨”是流行在沅水上游侗、苗、汉、瑶等多民族地区,为各民族群众共同喜爱的民间戏曲。“杠菩萨”的演唱依附于巫师的巫傩活动,巫师同时有着宗教业者和民间艺人的双重身份。 “杠菩萨”的演唱,密切地配合了驱瘟逐疫、纳吉迎祥、求福、求财、求嗣等巫傩法事,二者相得益彰。“杠菩萨”的某些剧目形成以后,逐渐替代了相应的傩仪,即巫师通过演唱“杠菩萨”,便不再进行相关的傩仪。如《郎君杀猪》取代傩仪“上熟”;《划干龙船》取代傩仪“掳瘟”;《土地送子》取代傩仪“求子”等等。使枯燥的傩仪变成了生动的戏曲演唱。“杠菩萨”所有剧目有主角,都是傩坛的一位神祇。它的每一个剧目,都打上了民间宗教的印记。剧目的最后,都有神祇自我介绍出身的情节,并宣示对主东、对村寨有求必应的允诺。“杠菩萨”的大多数剧目,都情节简单,属于原始形态的戏剧。其中一些剧目体现了曲艺向戏剧的过渡。“杠菩萨”的演唱中,有许多群众参与的场面。主东和头工每每和剧中的角色进行直接交流,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杠菩萨”的演唱中,有许多性文化的内容。据资深巫师解释,原因有二:一是傩神是生育之神,必定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他们甚至说,如果没有这些内容,菩萨便不高兴,还愿便还不了。二是戴着面具演唱,观众看不到角色的面部表情,很难被吸引。通过语言的宣示,这些内容便成了吸引观众的手段。

    傩戏“杠菩萨”,流行于五溪的腹地沅水上游,与沅水中下游的傩堂戏(即辰州傩戏)迥然不同,更具有原始和古朴的风貌,也更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

    1.民族学价值。“杠菩萨”在多民族地区流行,为各民族群众所喜闻乐见,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它的一些剧目(如《送下洞》)还体现了民族的迁徙,便是这种融合前提。

    2.宗教学价值。依附于巫傩而产生、发展、传承的“杠菩萨”记录了当地群众的多神民间信仰,也记录了由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进程中产生的某些奇特现象,值得研究。

    3.民俗学价值。“杠菩萨”对沅水上游古代的信仰民俗、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作了充分的展示,堪称一部民俗的小百科全书。

    4.戏剧发生学价值。“杠菩萨”的剧目中,有的仅具有戏剧的雏形,有的则已是成熟的戏剧。通过对“杠菩萨”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由民间宗教产生的戏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人类学价值。傩仪的戏剧化,使得“杠菩萨”具有傩仪同样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在繁衍生息过程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演出过程中群众的参与,更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杠菩萨”因此而成为这里古代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傩戏“杠菩萨”,一方面为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古老文化的生动例证;另一方面它依托高椅的古民居,共同打造成一个旅游品牌,使游客在领略物质文化遗产风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他们带来的惊喜和愉悦。

    2006年,傩戏“杠菩萨”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会同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