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统戏剧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又称永州花鼓戏,是湖南六大花鼓戏流派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零陵花鼓戏高亢优雅,清丽婉约,乡土韵浓,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零陵花鼓戏,旧称花灯,或名调子。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个艺术路子,是在民间歌舞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剧种。新中国成立后,祁、道两路合流,定名为零陵花鼓戏。
祁阳花鼓灯与道县调子戏的分布,大体以零陵与道县接壤的宜山、麻山、大垒山为分界线,山北为湘江流域,山南为潇水流域。花鼓灯以祁阳为基地,流布于湘江流域的今祁阳、东安、双牌(原属零陵)及邵阳、新宁和衡南、常宁、祁东等地。调子戏以道县为基地,流布于潇水流域的道县、宁远、江永、江华等地。因零陵与广东、广西、江西、贵州毗邻,所以零陵花鼓戏在广东、广西、江西、贵州许多地区都有流传。
祁阳花鼓灯源于两种不同的歌舞演唱形式。一是源于民间“车马灯”。每年正月,“车马灯”跟在鱼龙、狻猊的后面,一丑骑马前导,一旦乘车后行,锣鼓管弦伴奏,载歌载舞。二是源于巫师“出脸子”。祁阳习俗,群众为祈求人畜平安,驱瘟消灾,在立冬前请巫师唱“庆神戏”,或三年、或五年一届,村村如此。
道县调子戏源于民间“戏狮子”的歌舞演唱。每年正月,村人演唱“狮子大调”先耍狮子,再耍武术,最后由一旦一丑唱“对子调”,由此逐渐发展为情节简单的“狮子戏”,这也就是道县调子戏的雏形。
零陵花鼓戏至今已有了100多年历史,大致可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三个演变时期。
地花鼓演出时期。这是花灯、调子的萌芽阶段。禾堂坪、院墙内均是其演出场地,故名地花鼓。
草台戏演出时期。这是花灯、调子的形成阶段,即从歌舞型的演唱形式,逐渐过渡到以说唱为主的戏曲形式。这时已由地花鼓转向临时扎的土台上演出,谓之“草台戏”。
城镇剧场演出时期。这是祁、道合流,形成零陵花鼓戏并趋向成熟、完善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班社开始进入城镇剧场(院)演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成立了专业剧团,进行改人、改制、改戏的三改工作,提高了艺人的政治觉悟,革除了旧的陈规陋习,健全了组织机构,使零陵花鼓戏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
零陵花鼓戏的舞台语言,花鼓灯说祁阳话,语气平稳,声调柔和。调子戏说道县话,语气高亢。同为一字,祁阳话念平声,道县话念仄声,新中国成立后,祁、道两路合流,舞台语言逐渐规范化,统一使用祁剧永河路的舞台语言。
零陵花鼓戏剧目比较丰富,多来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大多是根据现实生活、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又掺杂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惩恶扬善、崇俭戒奢、褒勤贬懒、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剧目,既体现了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又让人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深受群众喜爱。
传统剧目有《三看亲》、《赶子牧羊》、《打鞭进城》、《王祥卧冰》、《闹酒楼》、《跑菜园》、《乌英晒鞋》、《私访华容》、《打安徽》、《王三戒烟》、《嫖院》、《卢秀英上门》、《大闹图》、《阴阳扇》、《兄妹观花》、《补鞋》、《补碗》、《打铁》、《蓝桂芳打酒》、《王婆骂鸡》、《瞎子闹店》、《艾伯伯讨账》、《翠鸟衣》、《摸花轿》、《哑姑泉》、《荔枝换降桃》、《王二讲理》、《娘送女》、《打腊里婆》、《寡妇上坟》、《放火救夫》、《双划船》、《磨豆腐》、《孟姜女》、《双采莲》、《李正耕田》、《云南寻夫》、《娘送女》、《服药》等118出;现代剧目有《水牛》、《四亩大丘》、《韩梅梅》、《谈不拢》、《山村兽医》、《白毛女》、《杜泉山》、《雷雨》、《洪湖赤卫队》、《红珊瑚》、《中秋之夜》、《红灯密码》、《琼花》、《山乡红梅》、《祝福》等100余出;自创剧目有《零陵大火》、《红娃》、《冰雪红梅》、《红哨》、《把一切献给党》、《拆墙》、《夜奔瑶寨》、《莲花吐艳》、《月明心亮》、《献礼》、《渡口把关》、《响姑》、《蜂场新人》、《雕龙宝扇》、《破瓢记》、《野坳谷》、《古松下的旋律》、《贵客来》、《算命记》、《死去活来》、《三个和尚》、《有样看样》、《考验》、《黄荆树》、《双喜临门》、《双还账》、《两亲家》等28出。
音乐。零陵花鼓戏的音乐,主要是由祁阳和道县调子戏合流而成,包括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部分。声乐曲即唱腔音乐,由各种不同特点的声腔结构而成。器乐曲即伴奏音乐,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
唱腔。音乐源自山歌、民歌、小调、巫曲、说唱等民间音乐,属于调子腔,为曲牌连缀体。分为走场调、川调、小调(分为地方小调和丝弦小调)等三大类型。
伴奏音乐分为文、武两场。文场为管弦乐,以皮琴(道县调子为碗胡)为主奏乐器。武场为打击乐,以战鼓具有特色,
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高音乐器,音高厚实,清脆明亮,战鼓两面用上等水牛皮蒙扎,鼓面直径约2.4分米,鼓身呈圆形,桶高1分米,用数块0.33分米宽的杂木板拼装而成,牛皮鼓面用竹钉在鼓身密密钉牢。鼓槌一般长2分米多,大端直径1厘米,末端直径1.6厘米,多用羊刺木制成。另外,其小锣呈碗形,故有“碗罗”之称,也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高音乐器。
零陵花鼓戏是在“对子调”的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表演是旦舞手帕,丑挥纸扇,走矮前,绕旦回旋,相互对唱的一种生动活泼的演唱形式。因此,矮步、扇花就成为零陵花鼓戏表演艺术最重要的基本功。
在语言方面,零陵花鼓戏从本地方言发展定型为以零陵官话为主,显得通俗易懂。在北派祁阳路子里,善于对不同角色用不同的语音来表达:如老生用沙音;小生用子音;旦角用窄音;花脸用霸音或喝音。在南派道州路子里,则多加以衬词如“哟衣哟”、“哪嗬嗨”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零陵花鼓戏有丑、旦、生、净(花脸)四大行当,从年龄、性别、出身、职业等几个方面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零陵花鼓戏表演手法和技巧吸取众家之长,融合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技巧,形成唱、念、做、打四种功法,并提炼出更进一步的手、眼、身、腰、步相配合的艺术技巧。零陵花鼓戏主要以扇子舞和矮子路为表演手段。
扇子舞各行均用,但以旦行用得较多,通过不同的扇花表现人物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场景。
矮子路是零陵花鼓戏表现力极强的一种技法,屈膝或半屈膝,蹲身,抬头、直腰,右手持扇在头上或腰间舞花,左臂前后摆动,以跑跳节奏行走,可快可慢,可左可右,可进可退,也可原地踏步。矮子路为丑行专用,功在腰、腿、脚上。
零陵花鼓戏的唱腔圆润流畅,悦耳动听,非常优美,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零陵花鼓戏的脸谱很有特色,通常用红、黑、白三色为基色,在脸部勾勒出精巧的图案、明晰的线条,把不同人物形象勾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动感十足。
舞台美术脸谱。在“两小戏”演出初期,化妆用手或羽毛勾画,用色单纯,为红、白、黑三色。脸谱简单粗糙,随意性强。以后发展到多角行当,唱半戏、半调时,受祁剧影响,开始用笔化妆,勾画始有讲究,要求五官突出,轮廓分明。在服饰方面,初期没有行箱,服饰简单,穿破袄、缚草绳,就是小丑的打扮;“月蓝衫子套背褡”,就是小旦的装束。职业班兴起以后,才有班主自置的行箱。专业剧团成立后,服饰基本上齐备。
零陵花鼓戏艺人的培养,1949年前为“科班”,一般是利用农历二月或秋收的腊冬季节开科教戏。坐科年限少则一月,多则半年,也有续学二届的。教学方法:一人教,集体学。教学内容:先学对子调,后学“两小戏”、“三小戏”,学会几出戏就搭班演出,参师深造。比较有名的科班或教馆有: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班址设立于道县上追塘的“学字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班址设立于道县桥背街的“清字馆”。
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班址设立于道县上追塘的“老人丑班”。
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班址设立于祁阳闵公祠的“双字馆”。
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班址设道县现石洞的“廖有仔班”。
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班址设立于祁阳于碧町的“玉字馆”等。
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祁阳花鼓灯立有班名的计有:民国时期有,赵明友、王南宁的同乐园,曾昌茂的喜元班,曾庆官的三喜园,周祖连的喜庆园,邓龙林的福兴班,唐子文的春兰园,肖定杨、刘兰秀的双和班,胡腊的幸福班,龙发苟的洪福班,肖桂林的三星班,以及以丑行艺人为班主的清宣统年间的石和尚班,民国时期的陈松林班、胡明友班、周上仁班,龙发班等。
道县调子戏半职业班有:民国时期和尹告告班、杨元品班,及1953年的杨元启班。
江永调子戏半职业班有:民国三十年(1941)的蒋建苟、罗喜友班。
宁远花灯戏半职业班计有:民国三十六年(1947)曹福龙的胜利班和唐开明、唐忠发的义和班。
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民营剧团成为集体所有制演出团体,近年来一些民营专业剧团和半职业剧团也陆续出现。
与零陵花鼓戏艺术相关的制作作坊有:
道县“入花堂”,手工纸艺作坊。道县湾里街人杨韶清,生于道光年间,二十多岁时开设入花堂。先扎纸马,后学做盔头、髯口、刀枪把子等。家艺渊源,四代相传,迄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永州“惠生堂”。惠生堂迄今已有113年历史。惠生堂以做盔头为主,兼做髯口,还刺绣戏剧服装。销售于永州所属各县的祁剧、花鼓戏班社及桂北、赣南和粤北的连州、来昌、韶关等地。
零陵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极具欣赏价值。零陵花鼓戏虽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但在戏剧路子、音乐唱腔、表演手段等方面,都由两种不同的风格合成。如南派表演歌舞,北派表演正剧;再如,同一剧中的曲牌,南派用商调式,北派则用角调式,这些个性特色,是其他剧种与流派中所没有的。零陵花鼓戏通过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和丑、旦、生、净四个行当的区分,刻画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那种旦舞手帕,丑挥纸扇走矮步,绕着旦转圈,相互对唱的形式,显得十分生动活泼。零陵花鼓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感染观众,怡情悦性,极具观赏价值。
零陵花鼓戏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零陵花鼓戏的剧目很多,土生土长,多来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哲理、名言,通过舞台呈现,让广大观众看到了民族的智慧,领悟到了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零陵花鼓戏曾一度攀越巅峰,声名远播,不仅在永州境内的11个县区流传,在邵阳、衡阳、郴州以及广东、广西、江西、贵州部分地区都广为流传,并且与邵阳南路花鼓、桂林彩调、粤北和赣南的采茶戏等有过交流和借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零陵花鼓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零陵花鼓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中经典的篇章。它的生成、语言、音乐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音乐也将向现代音乐进化。因此,零陵花鼓戏必然会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2008年,零陵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永州市零陵区花鼓戏剧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