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平江九龙舞
平江九龙舞
平江九龙舞,是我国众多的民间龙舞中较为独特的一种龙舞艺术,它以艺术套路复杂、演出阵容强大、打击乐地方特色明显而著称,流传于平江伍市镇一带。

    平江县伍市镇地处罗霄山脉的红土岗地低丘陵地区,地势自东向西渐低,发源于江西黄龙山的汨罗江自东向西流过全境,最后注入洞庭湖。千百年来,农民世代沿袭着种田、家庭养猪、养鸡、养鱼的生产方式。农耕之余,人们崇文尚武,民间艺术在这里繁荣发展,世代传承。盛行玩“九龙舞”的白杨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交通相对闭塞,外来文化很少侵入,“九龙舞”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发展和传承。

    平江白杨九龙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始于汉,兴于唐,演绎至今。”(参阅《平江县文化志》)初始名曰“龙灯”,人们用布或纸做成如龙形状的灯,由几个或多个青年举着,伴以锣鼓节奏,逢年过节、庙会、婚嫁、添丁、庆寿、过屋等,串村走寨去表演,以求龙赐予吉祥平安和烘托浓郁的节日喜庆气氛。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象征,备受世人的尊崇,故发展迅速,自汉至今,平江境内先后流入或派生出了稻草龙、火龙、板凳龙、布龙、水龙、藤龙、玉龙、蛟龙、九龙舞等十余种民间民族龙舞。龙文化在古老的平江积淀十分深厚,在文化娱乐元素十分单调的封建社会里,舞龙、观龙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大餐。以气势磅礴、表演精湛而著称的大型龙舞“九龙舞”流传至今,已逾2000年的历史。它发源于平江县伍市镇的白杨村的姚姓家族,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后,洞庭湖龙王不让其忠魂返回人间,龙王的九个儿子常在汨罗江遨游,得知老百姓深深爱戴、怀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都驾起龙舟,打捞屈原忠魂,他们对龙王依仗权势,迫害忠魂不满。于是,他们请来玉皇大帝,接来南海观音,在洞庭湖畔掀起巨澜,迫使龙王将屈原忠魂送还人间。据姚氏健在的老人姚佩凡回顾,白杨姚姓曾有一本祖上留下来的九龙舞《龙谱》,“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将这本世代留传的《龙谱》付之一炬,化为灰烬。《龙谱》的凡例曾这样记述龙舞:“三皇五帝定乾坤,伏羲文王八卦灵,龙光普照兴万业,仁义忠孝治国兴。”

乾隆庚子年起,白杨村九龙舞已进入历史上发展较快时期,全村参与玩龙者达两百余众。龙会会长、九龙舞的第六代传人姚三俊技艺高超,声名远扬,1935年率领龙队在浯口镇进镇的石拱桥上表演时,姚三俊将龙珠抛出数丈高,落下来时,手已无法接到,说时迟,那时快,姚三俊跃上拱桥的护栏,伸出左脚,将眼看快要掉入江中的龙珠接住,化险为夷。此举令数以万计的围观者齐声喝彩,从此,九龙舞和姚三俊名声大振,外县外府都争着前来邀请他们去表演。后因战乱和汨罗江两岸水旱灾害频繁,人们生活饥寒交迫,九龙舞逐渐衰亡,濒临失传。解放初期,为了欢庆胜利,九龙舞曾一度兴盛。而“文化大革命”中,九龙舞被列入“封、资、修毒草”予以查禁,又一次被打入冷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于繁荣发展九龙舞艺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怀,多次派员深入伍市镇白杨村搜集、整理九龙舞的舞蹈素材和表演艺术,与当地老艺人一道,重新组织了一支200人的龙队,一招一式,恢复排练,精雕细刻。1988年,九龙舞参加平江县“金龙杯”民间艺术节,一举夺魁。后继续挖掘、整理、排练,推出了《九龙闹洞庭》、《威风中国龙》等一系列大型民族龙舞。1991年,《九龙闹洞庭》在岳阳国际龙舟节表演获得巨大成功,荣获表演金奖,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湖南日报》等十余家新闻媒体争相采访报道。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街头迎接

载誉归来的九龙舞队,这在平江文化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2000年,特邀参加“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艺术节总编导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你们的表演相当成功,真不愧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龙队。自1992年起,九龙舞先后28次参加省、县、市的艺术表演,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扬。

    九龙舞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白杨村成立了“九龙舞”艺术基地,耗资17万元,建立了集展览、培训、研究为一体的“三室”一场。龙队的队纪、队规和龙会班子得到健全,龙队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中央电视台将九龙舞拍成专题作为“中国一绝”向世界推介。2000年文化部授予伍市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九龙舞从起源至今,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推陈出新,表演套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已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阵容庞大:九条龙同场表演,每条龙由10位青壮年舞动,包括司锣、司鼓、司号、旗幡手等,每场演出都得有200人同场献艺。舞龙者传统称为龙兵,阵势复杂:大小表演套路20多个,整个套路表演完毕,需要3个半小时,大套路套小套路,环环相扣,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九龙舞在中国龙舞中可谓独树一帜。

    一、九龙舞步骤

    (一)匡龙(又名祭龙)

    匡龙是舞龙活动中一道重要而又相当严肃的程序,按传统说法就是邀请龙神下界,保佑乡民们庆吉平安、五谷丰登。首先开坛、立案,由主祭者将无污染的井水置于案头盆中。接着进文疏,即告知龙神此次舞龙活动的具体时间、沿途路线等事宜。然后由主祭者进裱,即向龙神宣读龙规龙约,相当具体,非常严格,诸如舞龙期间不能拉帮结派,不得扰乱乡民,不索要赏钱,男女不能同床……由龙会会首或舞龙头、玩龙珠的龙兵画押,如有违反,严惩不贷。匡龙最后一道程序为画龙点睛,即将制作好的龙头置于坛上,由主祭者对龙头开光、亮相,用明珠粉(珍珠粉)点亮龙眼睛(传说龙点了眼睛就能飞),然后行三献龙礼,披红敬酒,玩龙头、龙珠的各敬一杯,每个龙兵对坛作揖,喝一碗龙坛水,自保安全,不出事故,再鸣金、擂鼓、发炮,威风凛凛冲出龙坛,玩一个扭丝圈。匡龙仪式结束,龙兵们就可串村走寨舞龙表演了。

    (二)九龙舞艺术套路

    (1)九龙出水。随着鼓、钹之声响起,龙分两边,摆开阵容,紧随着呜、呜、呜三声长号鸣响,咚、咚、咚三声鼓响,龙兵一齐呐喊,嗬嗬……从两边龙门同时发出,来回穿插,队员脚步距离40厘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扒与扒之间的距离保持相等,抬脚高度为20厘米~25厘米,形

    似跳跃,基本以迈步为准,停顿之时,步高15厘米~20厘米;跑场:九条龙每齐集一方必须原地踏步10秒左右,不停晃动龙身,保持距离均匀,形成方阵式,左右、前后一条直线,意为东南西北四方,每到一方都有这个程序,表示对四方的敬重,形成一个威武、浩大庄严的画面,显龙恩浩荡,如出水蛟龙问世。

    (2)龙腾虎跃。随着牛皮鼓声的节奏由慢而快,龙兵的步子由慢变快,逐步形成由20厘米~80厘米以上的的跨步,抬脚高度由15厘米猛升至30厘米~40厘米,形似腾飞,来回穿插。在这个场合当中,龙头要比龙身高出2尺左右,尾扒一般以肚脐高低为准。在2节当中,尾扒最

    低不低于肚脐,由肚脐至胸部以上,上下摇摆,形成一个波涛起伏的状态,意如龙在大海中兴风作浪,然后龙头自下而上连续五至六次跃起,形成一个猛虎下山之势,形似“龙腾虎跃”。

    (3)八个宝笼灯。由舞珠者引领,所有龙兵向右转动,在四角定位,相互对称,每个位置2条龙,中间一条为九龙,号称“龙王”,组成一个盘状转动,表示观灯。由五扒拖出,龙头跃过五扒龙被,尾巴从左边跃过,五扒龙被与龙头尾成交叉状,全部举起,接着由四扒、八扒下沉,两扒跳跃交换,之后全部下沉,将龙被上下拍打,组合成一个梅花形象,后由三、五、七、九扒在下,二、四、六扒在上,龙头在中央,两扒一联组成四个相等角度,八条龙以相同做法,形成八个灯形,名曰“八个宝笼灯”。

    (4)阳光普照。龙灯改组之后,每条龙在原地转两圈,中间九号龙在中央摆成一个360°圆圈转动,八面三角龙旗、八个珠坨、八个龙头同时向中间九号龙成直线靠拢,旗、珠、龙扒同时向上抬举三次,每次向上抬举时喊一声“咳”!连续三次。在此图案中,九号龙形似太阳,旗珠代表火花,八条龙成直线,表示光芒,把九龙围绕中央象征为核心,然后由一龙左转,二龙右转,三龙左转,四龙右转,五龙左转,六龙右转,七龙左转,八龙右转,两条龙一组,头向四角,八个龙尾同时与中间九龙会合,表示四海龙王各住一方,龙光普照四方。

    (5)九龙下水。中间九龙面向观众主席台方向,由八个扒子向上跃成一条直线并拢,龙头在中央五扒,不停摆动,龙兵同时从左向右微行转动,形成排头之势,四角八龙,左侧向右,右侧向左,拉匀各龙距离,跳跃与对方四角交换位置,来回两次复原。

    (6)九龙相伴。

    (7)九龙上水。

    九龙下水造型复原之后,龙分两侧,中间形成一条行道,以便九龙由主席台位置跃入指挥台。然后盘旋由八个龙扒组成一个圆形,形似井口,然后龙头伸入“井中”吊水,名曰“龙吊水”,两方的各四条龙来回相伴,龙头在相反方向,龙尾与对方龙尾交配15秒左右,意义是相识与友谊,两边八条龙,其中四条向右一方并拢,另外四条向左方并拢,龙头与龙尾成直线面向主席台。

    (8)龙字大阵。

    九号龙在指挥台方向,由五扒直向主席台成双形横跨,一龙、二龙从七、八扒与二、三扒之间穿过形成一撇,由三、四、五、六龙组成弯钩,七龙小撇,八龙在上方组成为一点,龙队已成为一个巨大的龙字,然后,龙兵高举龙扒过头顶,鼓钹静音,少顷,三声鼓响之后,全体龙兵蹲下,龙扒下放在地,形似龙舟竞渡,随着三声呐喊:咳呵—咳呵—咳呵,紧接鼓声咚咚、咚咚、咚咚……进入高潮,左右盘旋。

    (9)黄河阵。

    一龙左、二龙右、三龙左、四龙右地左右盘旋,有如黄河波涛咆哮,步伐快速激昂,行进两圈之后,一龙与二龙交织,然后,一龙与三龙,二龙与四龙,三龙与五龙,四龙与六龙,五、七、九、六、七、八龙交织在一起,龙头全部面向主席台,龙尾在后形成一个方纵队形,步调整齐,摇头摆尾,鼓乐齐鸣,伴着《九龙吐珠》的打击乐节奏,9条龙、11个龙兵在中央向右奔驰,有如奔腾的骏马,编织成90多个方形格块,有如一张撒向大海的大网。接下来单扒上,双扒下,双扒上,单扒下,一起一伏,有如黄河波涛翻滚,突出黄河之气魄。咚、咚、咚,紧接着又是一圈高速奔跑,黄河阵原地拆散,由龙珠带路进入下一个艺术套路。

    (10)九龙献彩。

    由九条龙各自结合成一个小套路,成为九个花样:彩篷船、凤凰展翅、双推磨、龙吊水、竖排头、宝龙灯、喜鹊搭桥、双龙出洞、二龙献珠等,充分展示每一条龙的特色,如彩篷船,五扒拖出,龙头龙尾相互交叉,跃过五扒龙被,然后三七扒跳跃相交,成一个梅花结形状,再将五八扒做船尾往上翘起, 龙头在前作船头,经尾部高一尺左右,龙尾紧随龙头后部,三七扒做船篷,高过人头顶,四五扒与六八扒做船舵,成型之后,龙兵前行几步,后退几步,成迈步状来回六次为准,龙球靠边,反向跑动,撑船人弯腰舞珠,龙珠斜向下形似撑船前行。凤凰展翅,龙头做凤头,龙尾做凤尾,中间八扒组成一个扇形,向右慢慢展示,接着展示凤凰飞行,龙头龙尾造型依旧,五、八扒做凤颈,二、四、六扒做凤身,向上撑起,三七扒做翅膀,上下拍打,要求两翅同时上下舞动,节拍均匀,亦如展翅的凤凰。

    (11)九龙特色。由上节中的中间一二三龙为一组,另外六条龙每两条为一组,分别编织成三星拱照、二龙戏珠、喜鹊搭桥、双龙出洞图案,其三星拱照在中,另外六条龙分别在全场三个点造型,结构标准分别为三星拱照,由三条龙组合,一龙造型成梅花图案,图案中心形成圆圈,三条龙头依次进入圆圈。龙头朝外,均匀摆放。然后,一龙八个扒平胸平反向外张开,二龙跟一龙八个扒会合,会合之后由二

    龙跟三龙八扒会合,外围龙兵向内踏一步,做一个后转身,全部人员都进入内圈之后,中间龙下沉,扒鼓一个接一个地连,形成一个盆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二龙戏珠,两条龙各编一个花结,将五扒与五扒连接,龙头靠在五扒之上,高于五扒70厘米,其余八扒分两行并拢重合,龙珠在两个头部中央不停跳跃,此图为戏珠图。喜鹊搭桥,由两条龙组合,龙头朝同一方,两龙并拢,相互交叉,扒与扒连接,两人一组,组成拱形,最高处齐肩,然后珠坨上桥,由东西两头朝中央会合,然后分开,意为“天河相会”。

    (12)五龙奉圣。

    由前部分解体,一龙在中心定位,接着二、四、六、八龙各定一方,三、五、七、九龙伴一龙四周,然后五条龙同时编织成一个相同的梅花结图案,龙头定在梅花格中间,一龙的二、四、六、八扒向外伸出,其余四条的五扒,各面一龙二四六八扒会合连接,其余外扒不停上下拍打,牛皮鼓咚咚两响,由下一齐举起龙头在五扒之上,为会合部分,面向中间一龙中心,一龙头尾相随,不停地晃动,外四条龙扒并拢,成一个七尺龙身,尾随在后不停摆动。一龙要求高于其余的龙50厘米左右,其余四条龙的龙身天面保持一致平坦,向右转动一周后,鼓咚一声,一齐化成四个圆形,龙头在中央不停地摆动,欣喜欲狂,称为五龙奉圣,龙腾五岳。外四条龙在四方造成四个圆形图案,龙头在圆外向井中不停地上下吊水,要求图案平,同时向右转动,跟中间五龙保持四角分明,构成一个既有山、也有水的画面,俗称“龙腾五岳,四海升平”,五龙奉圣。

    (13)七层花楼。

    由中间一龙原有图案的梅花结定位中央,外围八条龙解体,二龙与三龙围绕一龙左右转两圈后,两龙各扒相互距离匀称,然后二龙龙扒与三龙龙扒一个接一个地连接组成一个圆,人员在圈外,三龙后转身与二龙同步左转,中心一龙右转,组合成圆,扒鼓高度保持一致,以160厘米高度为标准,然后慢慢上升至180厘米高度为限度,向左转五至六圈。中间一龙向右转时,天面图案保持莲花图形,龙头、龙尾在正中央摆动,周边八扒距离均匀地向八个方向斜升,构成花瓣,保持2分钟左右,四龙与五龙绕二、三龙外围向右周转,相互交叉,扒与扒结合,五龙在下,四龙在上,围着中间三条龙转,然后外层四条龙由六、七龙排在前,八、九龙排在后,向左周转,头尾相接,相互交叉之后,两扒相合,扒鼓在外,两人一组右转两周,快速如飞,九条龙左右周转构成七层图案之后,中间五层原型周转不停,外两层由六七龙头与八九龙尾解交,各龙兵将扒成行高举,两行距六尺宽,七尺高,产生一条通道,龙头内转通入行道尽头和八九龙尾部之后的20米处,然后龙头朝上,龙扒依次尾随至八九龙尾部20米左右处翻滚,形似脱壳,俗称龙翻身,名为“老龙脱壳”。

    (14)铁笼关象。

    一龙原地不动,固定梅花结,其余解体,二、六、八龙右转,三、五、七、九左转,一龙在中心,从内向外依次与外围各龙相接,其中二龙头在龙尾相交,其余三、七扒相交,二、三龙五扒与一龙三、五扒相交,一龙与二、三龙连成一体,二、三龙再分别与四、五龙的龙头与尾部相交,三、五、七扒相交,四、五龙的龙头与尾部跟六、七龙的龙头尾相交,三、五、七扒相交;六、七龙的龙头与尾部跟八、九龙的龙头、尾相交,三、五、七扒相交,保持阵中格式均匀。各龙扒鼓落地,击鼓一通,扒鼓全部举起,按鼓声节拍踏步姿势前后对称,左右看齐,龙扒不停摆动,时间在30秒左右,尾扒倒入平胸,中间两扒相连,周围单扒横放平胸,由慢而快,跑场一周半,先单后双扒各现一次,每次半周之后,中间一龙将龙头高举在中央,四、六、八双扒斜向四角举起,低于龙头40厘米,再由三、五、七、九扒斜举,在双扒之间低于双扒40厘米构成一朵大型莲花图案,外面两边八条龙两扒一组高举,分八组,龙头在两扒一组之上,高于两扒40厘米,头尾结合,头部同朝中间一龙,其余扒鼓按平胸横放,中间最高部分突出一朵莲花形象,中间龙头突出如一座观音塑像,故称“观音坐莲”。然后下沉,由周边两扒一组扒鼓一上一下组合,形似铁笼钢柱,竖立周围20多柱,中间一龙组合成一条形似麒麟,身似象的龙独立在中央,由龙头举起,四、六、八扒鼓一个接一个成直线,三、五、七扒鼓一个接一个成直线,八扒在龙头后,两条直接并排成行作龙身,龙尾在后,整个造型外似铁笼,内似象,故曰“铁笼关象”。

    (15)大采莲船。

    由龙字旗伞作为船头头部定位,二龙三龙龙头朝船头方向,尾在后定作船篷,船中央由两龙单扒一边,双扒一边相交,单扒扒鼓连接,双扒扒鼓连接成直线,然后一齐举起,竖一个天篷,一龙从篷中间穿过,五、七扒做篷梁高举,达到中间两边分水为宜,塑造一个人字屋栋形状。九龙头作船头,一龙头作船尾,四、五、六、七、八龙作船身,形似梭形,两边扒鼓向上,向外轻斜,作为船舷,内扒平肚脐,高于内部90厘米~100厘米,成一个盆状,周边九面三角龙旗相称,珠坨分两边撑篙,前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有“五谷丰登,四海升平”对联,翘首昂尾,奋勇向前!

    (16)龙舟渡大海。

    一龙八扒与尾部拉直,做一个门框形状,九个龙头一齐并排在一起,面朝主席台方向,跃出龙门,一齐排立主席台前,齐声高呼“龙的精神,龙的传人”两遍之后,谢幕。

    (三)灿龙(又名送龙归海)

    传说中,龙生活在海里,舞龙活动结束后要送龙归海,名曰“灿龙”。即在河滩上立案,祈告上苍,然后点燃事先铺垫好的干柴草,由龙兵操着布龙从火上跳过,接着取下龙头龙尾在大火中焚烧,送龙归大海。最后,龙兵们带上演出服装和龙被,不回头,不走原路地回到龙会。舞龙活动告一段落。

    三、九龙舞表演器具

    九龙舞表演所需器具主要是:布龙、打击乐、器乐、旗幡等。

    布龙制作:一共制作9条黄布龙。

    龙头:龙头2尺6寸长,用竹篾织成龙头骨架,绷上红布,用黑白两种油漆画上龙鼻、龙眼晴,选择上等黄麻,切成若干6寸长段,黏在龙嘴的下颌,作龙须。龙舌以竹篾作形,绷大红棉布。龙角,早期选择开叉木棍,稍加工插入头部,后改作铁丝定形,绷上棉布,涂上褚色。龙牙以厚纸制作,缝入龙口中,然后对龙的脸部用漆加以描画。

    龙被:长30米,选择比较紧密的纯棉布,染上黄色,然后用黑漆画上龙鳞,置阴凉处风干。

    龙扒(亦称龙把):九龙舞所舞的龙,称黄龙,亦称蛟龙。每条龙需有9个龙扒,用竹篾制作篾鼓,蒙上龙被,每个长度1.6尺,下装杉木把,4.5尺长,油上红漆,扒与扒之间间隔1丈,龙头与第二扒间隔1丈3尺,龙尾与第8扒间隔1丈3尺。选择竹篾和杉木制作,比较轻便,便于龙兵们操作。

    龙珠:龙珠近似乐队中的指挥棒,由舞珠者操持,指挥着龙舞的节奏及阵式变化。珠坨,系用竹篾织成圆球,上绷大红棉布,装上3寸长的铁珠叉,然后将铁珠钉入4.5尺长的红色杂木棒,铁珠叉与红杂木棒之间安装4片铁制响片,这样,龙珠无论是在手中转动,还是抛入空中,都会发出清亮悦耳的响声,既能吸引观众,又能引导龙兵更好地掌握舞龙的节奏变化和阵式变换。

    龙尾:竹篾制作,蒙上龙被,竹鼓后面龙被缝成扇状,用红、黑漆勾勒尾巴线条。

    表演服装是龙兵头戴英雄冠,身穿蓝色民族服,腰系红色腰带,脚穿稻草编织的草鞋;乐手头戴英雄冠,着黄色民族服,腰系红色布腰带,脚穿稻草鞋。

    伴奏乐以打击乐为主,辅以吹奏乐。

    大汉锣:9面,由两人抬着,按锣鼓曲谱用杂木棒击打,大锣直径80厘米,由平江本地铜匠打造,做工粗糙,打造痕迹明显,凹凸不平。

    大牛皮鼓:9面,其中主鼓直径120厘米,其余8面直径100厘米,均分别由两人抬着按锣鼓曲谱用杂木棒击打。由平江本地鼓匠制作,选用毛孔小、无洞的优质黄牛皮作鼓皮,质地优良、硬度适中的杉木作鼓桶,蒙上牛皮钉上炒制的竹篾鼓钉,鼓桶漆大红或黑漆。

    大钹:9面,钹面直径30厘米,由本地铜匠打造,做工较为粗糙,打造痕迹明显。

    中汉锣:9面,锣面直径36厘米,由本地铜匠打造,做工较为粗糙,打造痕迹明显,以杂木棒击打。

    抛天锣:9面,锣面直径15厘米,由本地铜匠打造,做工较为粗糙,打造痕迹明显。按锣鼓曲谱边击边抛,善抛者,锣能垂直上升高空数丈,余音绕梁,令人叹为观止。属平江独有的打击器乐。

    长号:铜制长号9把,每把长1.5米,音色厚重,洪亮。

    旗幡:大旗幡、大龙旗、竖旗、三角龙旗。

    大旗幡:1面,圆形,以竹篾制成上下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圈,直径1.5米,顶部和两边绷大红布,篾圈以小杉木条对径支撑,固定,中装杉木旗杆1根,4.5米高,旗的底边缝上黄色须,幡上缝制“中国湖南平江九龙舞”大字。

    大龙旗:1面,长方形,宽2米,高3.5米,大红布作旗,两边及底边缝上黄色须,顶部缝制直径1寸的孔洞,制作大小相等的圆木条插入,木条两头系上黄色的绳子,选择直径在1.5寸左右、长7米的小楠竹作为旗杆,系在绳索中央,红布上缝制繁体大“龍”字。

    竖旗:4面,长方形,宽0.8米,高2米,选择大红布作旗,两边及底部用黄布镶边,顶部缝制直径1寸的洞,制作大小相等的圆木条插入洞中,在木条的中央固定好4.5米的小楠竹旗杆,旗上分别书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字样。

    三角龙旗:9面,小楠竹作旗杆,长3米,黄绸布作旗,镶红布边,旗上彩绣龙的图案,旗的顶部系上用彩色布制作的长2米的飘带。

    四、九龙舞代表性传承人

    平江白杨九龙舞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

    姚三俊:男,伍市镇白杨村人,初小文化,出生于1905年,承师祖传(姚斌山),善舞龙、玩珠、打击乐,1935年率九龙在浯口桥上表演时,珠已落桥外,姚三俊抱桥墩,用脚抛珠,接在手中,名声远扬。传承后代姚炯秋、姚迪华。

    姚大明:男,49岁,高中文化,伍市镇白杨村人,承师姚炯秋、姚迪华,继承传统的套路外,对九龙舞套路进行挖掘、整理,其龙舞先后获得县民间艺术节金奖和岳阳国际龙舟节金奖。其后多次率队在省、市表演。

    五、九龙舞的艺术特征

    平江伍市白杨九龙舞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众多的龙舞表演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它的起源、发展、兴盛对于推动平江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提高老区平江的知名度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艺术套路复杂。九龙舞属大型集体龙舞,经过千百年来艺人们的不断推陈出新,使之源于凭吊屈原忠魂的九龙舞表演艺术套路已自成体系,与整个故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整个舞蹈按故事的发展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九龙戏水》。九条栩栩如生的黄龙在龙兵们精湛的表演中,时而在波峰浪谷中穿行,时而“龙摆尾”,时而“凤朝阳”,时而浪里翻滚,时而“水上飞旋”,随着龙兵们阵阵震撼山谷的呐喊,龙头晃,龙身抖,龙摆尾,威风凛凛,势不可当,其舞蹈语汇,形象地体现了九龙们要与老龙王决战,救出屈原忠魂的雄心壮志。第二部分《九龙献采》。属单龙舞,充分展示各条蛟龙为拯救屈原忠魂所施展的绝技风采。如《金盆吊水》,九龙组成巨大的金盆,龙头往天上吊水,意在将洞庭湖水吊干,逼老龙王低头。如《喜鹊搭桥》、《凤凰展翅》、《三星拱照》,其舞蹈语汇所表现的就是九龙借助神的力量,共同对付老龙王。第三部分《大闹洞庭湖》,整个套路集中展示着九龙集体舞的独特艺术和风格。如《铁笼关象》,九龙紧紧缠绕在一起,盘旋飞舞,坚不可摧,象征着要把邪恶势力的龙庭怪象死死关在其中。如《老龙脱壳》,所体现的是老龙王抵挡不住九龙排山倒海的攻势,只得将屈原的忠魂送回人间,老龙王脱壳而逃。最后一个套路《龙船渡海》,群龙飞奔,龙兵们将九条龙组成一条大龙舟,将屈原的忠魂送回了人间。整个舞蹈着重体现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力量。

    2.演出阵容庞大。整个舞龙表演上场200人,这在现今舞龙界来说应该是罕见的。咚、咚、咚三声演出鼓响,霎时,演出场地锣鼓阵阵,号角齐鸣,龙旗猎猎,群龙飞舞。200名舞龙手号令统一,编排有序,顷刻间九条彩龙交织缠绕,组成一幅幅精美图案,转眼间图案散开又变幻成新的阵式。舞到腾飞处,势如排山倒海,力似雷霆万钧,摧枯拉朽,锐不可当。

    3.打击乐地方特色明显。九龙舞所使用的大锣、大鼓、大钹、中锣、抛天锣均由平江的民间铜匠、鼓匠制作,工艺较为粗糙,打造痕迹相当明显。大锣、大鼓由两人抬着打,非常粗犷、威风,音色浑厚;抛天锣小巧玲珑,击打着抛向空中,音色清脆、悠扬,与大钹、大锣等浑厚的音色形成强大的音差,可达到16度,对比非常强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六、九龙舞价值

    平江伍市镇白杨村的九龙舞形成的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平江的历史、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历史价值:平江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平江人民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如1358年王世明、汤旷因不满朝廷,率众起事。

    2.民族精神价值:自古以来龙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白杨村九龙舞的表演包含了平江人民对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保护白杨九龙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平江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平江人民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文化艺术价值:白杨村九龙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深入地对其进行挖掘、抢救、整理、推陈出新,对于中国民间龙舞、民间音乐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对外交流价值:通过在国际龙舟节的成功表演,九龙舞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高度赞赏。

    5.旅游开发价值:九龙舞表演气势磅礴,民族特色鲜明,在国际龙舟节成功演出之后,许多外国游客争着与龙兵们合影留念。九龙舞已成为平江乃至岳阳的文化品牌,许多大型会议、商贸活动都要邀请九龙舞参与表演,在湘鄂赣三省商交会、连云山漂流节和其他景区的表演,深受游人青睐。打龙舞品牌对于做大做强平江的旅游产业有着十分美好的前景。

    2008年,平江九龙舞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