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张家界高花灯
张家界高花灯
    张家界高花灯是湘西北土家族地区较古老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张家界高花灯流传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等地区,在与沅古坪地区接壤的沅陵、桃源、慈利等周边区县也有少量玩高花灯的习惯。

    永定区为张家界市县级区,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

    永定区历史悠久,三国时属天门郡,隋属澧阳郡,唐初属澧州,五代属澧州慈利县,明洪武初置大庸县,后改永定卫,属湖广都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单设永定县,民国三年(1914)复名为大庸县,1985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县改大庸市(县级),后成立张家界地级市,原大庸市改名为永定区。

    高花灯,亦称高皇灯,据唐代欧阳询《文艺灯聚》记载,灯火始于汉,那时灯为圆形,象征团圆安全之意。相传683年武则天专权,参与国政,曾于西京长安举行一次盛大灯会,宫内扎起高达50丈的大灯楼,五光十色,极为豪华。唐高宗与武后坐在上面,皇子皇孙、宫娥彩女伴立两旁,同观花灯。海内293州的文武百官,奉旨备办各式各样的花灯,前来表演。唯西南夷人的“高花灯”、“车灯”别具一格,引得武则天眉飞色舞,笑逐颜开,即传谕嘉奖,赐名“皇灯”。并颁旨:以后非西南人不得玩此“皇灯”,违者以“冒皇”论处;同时以御酒两杯,山珍三盘,赏赐各地州官人等,使其沉醉于狂欢之中。并有薛刚醉酒,大闹花灯,踢死太子,惊死老王,惹下弥天大祸,薛家满门抄斩,导致薛刚反唐之传说。因此,后来凡是玩“高花灯”的,禁吃人家盘中荤菜、杯中之酒。

    高花灯的灯代表着光明幸福,12个灯表示12个月,月月平安无事。每年春节,每个村寨都要操练一班高花灯辞旧迎新。接灯人家要设盛宴款待,但不喝酒,亦不吃盘中荤菜。制作时,艺人用篾和纸扎糊成12或24个灯笼(其中有伞形引灯两个),在灯笼下加上一个长柄灯托,并在灯笼上用纸扎成五颜六色的“故事”,如:“盘古繁人”、“耿氏送子”、“八仙”等。表演时,由12人或24人身着挑花边对襟衫,腰系挑花板带和摆带,头扎白挑花手巾,脚穿布鞋或草鞋组成灯队。在灯笼里点上木油蜡烛,一人举一个灯笼。一般在黑夜进行表演,白天不玩灯。

    高花灯表演队由12至24人组成。表演时随机应变,富有“进攻”、“退守”、“布阵”、“破阵”的兵法在内,含意很深。在黑夜一人举一个点着双蜡烛的灯笼,由头伞引路,锣鼓伴奏,和着“啊嗬”声狂舞,同时组成“太极图”、“单八字”、“双八字”、“连八字”、“六耳节”、“四耳节”、“正反推骨牌”、“双龙出洞”、“螺丝转顶”、“二龙戏珠”、“荷花出水”、“烈马回头”、“滚柱头”、“织篱笆”、“半边月”、“九连环”、“踩上亢”、“踩棋盘”、“羊打架”、“秦王点兵”、“狗寻骨头”等几十种队形。黑夜望去,流光闪烁,犹如银河戏舞,使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此种民间集体舞的灯笼,后来也有演变成五谷六畜灯的,多用于喜庆丰收。(参见《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自治州卷》)。

    高花灯伴奏与道具:

    伴奏乐器:以土家打击乐为主,主要有锣、鼓、钹,也有配唢呐的,曲牌较为简单。

    音乐:打击乐||:七 才 七 才|七 才 匡 :||匡 才 匡才||

    无字歌:么嗬呵……

    高花灯制品:长方形木板,齐眉高的木棒,竹篾,红、黄、蓝、绿色纸,白纸,皮纸,金色纸,糨糊等。由木工先做成托子,尔后由纸扎艺人扎成精致的灯笼。另外,玩灯时备蜡烛若干支。

    永定高花灯源于沅古坪地区,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松散型。绝大多数的玩灯人是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高花灯名师授艺多在冬闲时,自愿学艺的人上门请师,是传承的主要方式。临春节前夕,学灯人再掌灯排练数次即可出灯。高花灯艺人常是师出多门,故师承关系就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

    高花灯传承人:

    秦汝曾(秦汝曾以前传承人失考,沅古坪高花灯艺人)→秦太林(谢家垭人)→秦福雄(谢家垭人)。

    纸扎传承人:

    秦文定(秦文定以前传承人失考,谢家垭人)→秦太守(谢家垭人)。

    “高花灯”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集体舞。除了一般的民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动作整齐、节奏感强、覆盖面广、道具简单、不受场地限制、艺术美的共同特征外,它的突出特征是:

    1.“高花灯”之所以“高”,是因为它有一个齐眉高的灯托(灯托是由一根齐眉高的木棍和木棍上面的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组成),再在上面扎成一个“长方形”的立体灯笼(一般灯笼呈圆形),玩灯时,由玩灯人将灯托举起,夜晚在灯笼里点上木油蜡烛1~2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在人多的情况下,不易弄烂。

    2.“高花灯”是一种流动灯,而不是固定灯。一般的花灯是固定的,挂在临街的屋檐下或大门口,多半呈圆形。而“高花灯”是由玩灯人举着玩的,表演时,可随机应变,富有“进攻”、“退守”、“布阵”、“破阵”的兵法在内。

    3.“高花灯”融“红”、“白”喜事于一体。它具有喜庆、祈祀祭祖的迷信色彩。如果是喜庆活动,特别是婚嫁,灯笼必须用红纸扎成,灯托染成红色,灯笼上必须扎“八仙”、“六畜”等,灯内点上红色蜡烛。玩灯人身着红色土家族服装,脚穿布鞋,头戴红色包头。按土家族习俗,嫁女一般在凌晨3点进行,这时,高花灯既可在路上照明,又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宛如一条火龙,十分壮观。如果是丧事,灯笼必须用白纸扎成,灯托改成白色,灯上扎土家族八大英雄,抡枪仗剑,盔甲森然,横眉怒目,栩栩如生。玩灯人身着素色土家族服装,脚穿草鞋,灯内燃白色蜡烛,以示不忘祖先亡灵。

    一般玩灯人进入接灯人家时,由接灯人家在庭院或坪坝上分别在东西南北中五个位置上点上香烛(意为摆下阵势,有“双喜临门”、“三星在户”、“一字长蛇阵”、“棋盘阵”),玩灯队伍进入接灯人家时必须按点香烛的位置玩拜五方,玩灯人履行“拜灯”规矩以后,主东便收去香烛的为“和”,如果不收,灯班子进入阵中,先走“太极图”,尔后为适应形势,以各个击破的方法,玩遍每一处香烛,就为“破”。破阵后,还踩出“上元一品”四字回答东主。于是越玩越快,花灯像龙蛇飞绕,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玩灯人哼着无字歌,鞭炮齐鸣,观众拍手叫好。

    4.“高花灯”引头举旗伞的人是以土家族的无字歌来指挥队伍变换的。“高花灯”的玩法很多,其队形变化无穷,但队形的变化,不是靠音乐而是靠引头舞旗伞的人用土家族的无字歌——“么嗬呵”来指挥队伍变换,黑夜远眺,如斗转星移,炫人眼目。

    玩灯人拜五方后,绕成一个圈子,团团旋转。引头人一声“么嗬呵——”,一解围,变成“半边月”,又一声“么嗬呵——”,扭回头,形成“太极图”,形式多样,变化无常。

    “高花灯”历史悠久,很有人类学、历史学和文化科学等研究价值。

    高花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舞蹈代表,它以其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中国舞蹈的血脉。以其悠久的舞蹈历史和多元文化特征,被舞蹈界认为是“中国舞蹈历史上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高花灯古朴优雅,清丽委婉,不但为本乡本土的观众所喜爱,而且受到海内外游客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高花灯是研究张家界社会历史变迁和人们繁衍生息的一部活字典。具有不可替代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价值。

    2006年,张家界高花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家界市永定区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