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土家族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
    “跳丧舞”是石门县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蹈。主要流传于石门县的皂市镇、白云乡、维新镇、三圣乡、太平街乡、子良乡、磨市镇、雁池乡、罗坪乡、所街乡、壶瓶山镇、南北镇的地区。

    石门县位于湖南北部边陲,澧水中游。县境内群峰起伏,层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壶瓶山主峰高2099米,为湖南最高峰。由于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负。直到1959年建成石青公路后,交通状况才得以改善。因此,历史上由于交通闭塞,来往不便,于是便构成了民间文艺生长、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跳丧舞究竟有多长的历史尚无定论。但石门皂市镇石家坪是石门原始人生活的地方,经多次考古发掘,殷商文化层(距今3400年)、新石器文化层(距今7000年)相当明显,且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打磨石器的工厂(见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和炼铜的坩埚。在石家坪上游五里处,在距渫水河岸河床40米高的岩壁上有一燕耳洞,考古工作者在此处发现人类股骨化石,被称为“石门人”化石,距今10万年以上。在石家坪上面磨岗隘和石家坪下面的新关先后发现了20多件东汉以前的虎纽口于。还发现了明代有“风搅雪”舞蹈动作的魂瓶。

    以上文物和跳丧舞的特色,充分证明了石门跳丧舞产生于石门本土。起初,原始人生产力低下,用石器猎取野兽常常收效甚微,饥饿的时候多,偶有所获则皆大欢喜,围着猎物,又蹦又跳,这便产生了原始舞蹈。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群的繁衍,人死了他们也围着跳舞。在父母死后,他们便跳着舞蹈表达孝心,这便产生了跳丧舞。

    随着炼铜业的发展,石门人祖先制造出虎纽口于,他们继之用其作军乐器指挥战斗,欢庆胜利,且敲且舞,也用之为在战斗中牺牲的人跳丧时作为伴奏乐。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口于在人们生活中消失了,但跳丧舞蹈却保留了下来,且从皂市一带,传到了壶瓶山区及更远的地方。再后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先发达的皂市地区跳丧舞慢慢衰亡,而壶瓶山地区,由于山高路险,相对闭塞,因而至今还有跳丧舞存在。

    “跳丧舞”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据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1.6万年前,石门县皂市燕耳洞内就有原始先民围火烧烤猎物的痕迹,专家学者认为“有火就有舞”,先民因烧烤猎物炙热左右摆动形成一种原始舞蹈的雏形。后逐渐演变为石门古代巴人的一种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巴人的原始舞蹈又用于悼念阵亡勇士进而转化为悼念民间亡灵的跳丧舞。发展到现代演变为土家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性舞蹈。

群众性的跳丧活动,是尊重死者和丧家的礼俗,也有自娱自乐的需要。江坪河乡老艺人说:“跳丧是让死者在入土前再一次享受人间的娱乐,死了的人不能光听哭声,还要看点舞蹈高兴一下。”因此遇有丧事,跳丧的群众往往走上几十里山路去“热热闹闹跳夜”。

    舞蹈在死者灵柩前进行,柩前挂幕布,上绘“二龙戏珠”等画,幕前供灵牌,在小竹签上扎小白花,亡者多少岁,则插多少竹签,称为“寿签筒”。按规定,青、壮年人有了子女,上面无老人,死后均可进行跳丧,不具备这两条便不能进行。舞蹈开始,由掌鼓人指挥发歌领唱,两人一组对舞。参加的人越多越好,分批在灵前边歌边舞。

    现在已知的舞蹈套式,有下面几种:

    “四大步”。这是《跳丧舞》的基本动作。两人对舞时先在地上踩出两个平行四边形,故又称“升子底”、“踩线扒子”,这种动作在起跳和转换曲牌时用。

    “风搅雪”。这是主要的套式,前半部唱《吆娘吔吙》,后半部唱《吆姑姐》,《吆姑姐》以下蹲、挽手花动作为主。

    “凤凰闪翅”。是一种较为优美、抒情的套式。

    “滚身子”。有全滚、半滚。全滚即两人背相对转一圈,半滚为两人肩相对转半圈。

    “武打丧”。这是比较激烈的套式,又称“武把子”,需要一定的武功训练,难度较大。此外,还有“美女梳头”、“螃蟹打架”等。在各种舞蹈套式中,有许多模拟自然界动物、劳动生产的舞姿和造型,如“牛擦痒”、“虎抱头”、“犀牛望月”、“观音坐莲”、“饿马悬蹄”、“大王下山”等。“脚踏升子底,手挽链子扣”,舞蹈讲究对称、均衡,是其主要特点。如果下一步踏错,不仅构图不美,而且舞蹈就要乱套,甚至进行不下去。舞者个人的动作风格,则因人而异,有的刚劲稳重,有的舒展潇洒,有的轻松活泼。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整个舞蹈没有静止的时候,艺人们的口诀是:“头儿摆两摆,身子歪两歪,屁股甩两甩,脚步踹两踹”,全身配合,连续不断,才灵活美观。

    跳丧舞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动作,主要由人与自然斗争舞蹈语汇、仿生舞蹈语汇组成。

    《跳丧舞》有较固定的音乐曲牌。唱词中除“起跳”时偶尔有一两句是悼念死者的内容外,均与丧葬无关,更没有什么封建迷信的内容。有时前一组跳累了,要求另一组接跳时就即兴演唱:“把人换,把人换,要让舞师擦把汗,你不跳了我又跳,一人难挑千斤担。”

    跳丧舞的音乐粗犷、热烈,有《吆吙吙吔》、《吆娘吔吙》、《吆姑姐》等主要曲调,还有的是直接吸收民间小调,如《螃蟹歌》、《十劝》等,这些曲调有时是各套式的固定曲牌,如跳四大步必唱《吆吙吙吔》;风搅雪必唱《吆娘吔吙》与《吆姑姐》。但有时也不受局限,如跳《美女梳头》有的地方唱《吆姑姐》,有的地方则唱《吆吔吙》。这些曲调实际是唱腔中的衬词,是古老的劳动号子,由鼓师发歌,一唱众和。没有其他乐器,全由鼓师击鼓指挥调整节奏。各套式均无固定唱词,唱词均取自当地山歌、民谣。除起跳时偶尔有几句悼念死者的内容外,均与葬丧无关,反映了土家族人把老人的丧事当做喜事的乐观向上的生死观。

    跳丧舞无特定服装,跳武打丧时男人可以打赤膊。过去只有男子跳,现在女子也开始跳了,过去只在丧时跳,现在有些地区的群众,劳动休息时也跳。古老的《跳丧舞》正在逐渐改变着为丧葬而舞的性质,朝群众自娱性舞蹈方向发展。

    古老的传承谱系已无法查考,只能从现在艺人上下追寻。代表性传承人有:

    康北海:壶瓶山江坪河村人,现年88岁,善跳丧,自幼跟父亲学,自我介绍带有几百徒弟,但绝大多数已出外打工。

    刘远正:壶瓶山镇管山村人,现年57岁,善跳丧,1984年从胡顺坤学跳丧,未带徒弟。

    湖南省石门县土家族跳丧舞历史久远,有以下特征:

    1.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多挽手,靠手动作,多仿生动作,如“牛擦痒”、“虎抱头”、“犀牛望月”、“饿马悬蹄”、“大毛下山”(一说“大王下山”——即老虎下山)等,反映了古人类狩猎的场景,而“风搅雪”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

    2.音乐粗犷、热烈。如《吆吙吙吔》、《吆娘吔吙》这几个跳丧舞的曲牌,全系无歌词的劳动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可能就是“石门人”的狩猎号子的遗存)。

    3.伴奏乐简单,只一面鼓。

    4.服装无要求,表演者跳丧时就穿平常穿的衣裳,不用更换。

    5.跳丧舞所表达的情绪是热烈、欢快的。

    石门土家族跳丧舞具有独特的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湖南石门土家族跳丧舞的历史是悠久的,它反映了初民的生活,而这样的舞蹈还在世上的已是十分珍稀了。

    2.文化价值:在未出现文字以前,研究原始人的文化,除考古发掘、岩画上能了解一些外,几乎别无他途。而跳丧舞是“石门人”最早的狩猎舞,“石门人”居住的燕耳洞内有16000年前用火的遗留物,“石门人”由生食到熟食围着火堆边烤肉边跳舞,使舞蹈得以发展。后来,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巴人部落,石门炼出了铜(有文物为证),制造出了虎纽口于(有文物为证),口于除用于鸣金集兵、鸣金出兵、鸣金助威、鸣金收兵、鸣金贺捷外,还鸣金跳舞为战死者招魂祈福。后来,由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便向外地迁徙,跳丧舞也便带到了外地,而随着近现代文明的冲击,发达的平原地区的跳丧舞逐渐消亡,而偏僻的壶瓶山地区却还保留着,这对研究古代文明、人类进化是难得的资料。

    3.艺术价值:跳丧舞是土家族所独有的,而舞步、音乐的古老则是难得的原始艺术的保留。

    4.科学价值:是先民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可通过它研究原始舞步、原始音乐以及原始人的生活,而它表现出的乐观情绪,则反映土家族人认死为喜的葬丧观、生死观。

    5.社会价值:它是土家人特有的民俗风情,可开发利用为当前的旅游服务。

    2006年,土家族跳丧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石门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