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湘西苗族接龙舞
湘西苗族接龙舞
    湘西苗族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是我国700余万苗族人民所拥有的苗族舞蹈之一。早期的接龙是苗家请巫师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法事。流传于湘西自治州内吉首市、花垣、保靖、凤凰以及贵州的松桃县,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

    湘西苗族人民视龙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接龙”的风俗便在湘西苗族地区世代相传,人们认为“接龙”能够祛病除灾,人寿安康,风调雨顺,年丰畜旺。因此,每年秋后的十月和春耕生产大忙前的二月或者大兴土木和办喜事时,都要举行“接龙”,龙司(苗老司)带领龙公龙母和苗族器乐演奏及手持各色彩旗的男女,跳起优美的苗族舞蹈即接龙舞。

    苗族接龙舞源于何时,因苗族没有文字,无史籍记载。194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淩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1947年商务印书馆发行)中记载:“苗人为求家道兴隆,而许愿接龙。时期在九月至十一月之间。拟定了日期以后,在一月或半月之前,就要闹龙。寨上人于夜晚常至主人家打锣鼓、吹号筒、唢呐等,辄闹至深而止。在接龙的前天,须请人去舅母家专诚报信。主人亲自去请苗巫二要来家,并把寨中亲族也都请来帮忙。事前预先做米粑,分雷粑、龙粑、客人粑三种,必须做米龙一条,雷粑共有七堆,每堆大中小三个,层叠成堆,摆在门外的桌子上。龙粑五堆,摆在正屋内的桌子上,龙粑之上放米龙一条,龙身上又装上米粑做的桃子三个。到了正日,过了夜半子时,开始接龙。至早晨,主人预备茶盘一个,内放酒两碗,封儿两个,率领寨人,打锣鼓,至大路上迎接母舅。主人向舅行礼三次,舅将茶盘中两碗酒喝干,与迎接人一同来到主人家。吃过午饭以后,主人家的媳弟们和舅舅同去接龙。主弟头戴银冠,身穿锦花衣裙,坐轿;舅舅头戴乌纱,身穿袍服,骑马。同去的人亦须盛装,禁忌怀孕的妇女同去。帮忙的男人吹打鼓乐,燃放鞭炮。由一位巫师领头,至离寨三四里路远的三岔路口,大队停下,由巫师喊龙。喊完了,乐声爆声大作,一路回来行至寨外,主人和家中男子各拿香纸,由在家的一位巫师率领前来迎接。接到以后,二位互相问答一番,主家的男子们向舅舅行礼三次,由巫师摇铃引来人进屋,大吹打,放爆竹。舅舅和其余的亲戚就回去。以后再在正屋的地上挖一小坑,内放朱砂水一碗,用一岩板盖上,岩板上放一大石卵,谓之龙室。巫师摇铃念咒,主人家中男女绕小坑走三次,又放炮作乐然后用土掩上;唯龙室的上端露在土外,以作标记。”

    关于苗族接龙舞,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一说:苗族地区,聚有四十八贤龙,人民生产年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六畜兴旺。皇上知道后,不甘心苗民过好生活,派兵前来苗区,驱走了贤龙,从此,苗区人民遭灾受难,生活困苦。所以,二月和十月都要进行“接龙”,跳优美的接龙舞表达苗族人民把贤龙接回家和对龙的敬爱及愉快的心情。

    二说:从前,苗族的祖先有三兄弟,三人分别出门学艺。三弟为人聪明伶俐,他学吹竹唢呐,技艺纯熟。某日,他从桥上吹起竹唢呐走过,悦耳动听的唢呐声,传到了水底的龙宫。龙王听了以后,将三弟请到了龙宫,三弟在龙宫内尽情吹奏各种各样的曲牌,供龙王欣赏。龙王深受感动,赞不绝口。为了感谢三弟,把自己心爱的宝瓶(实为龙王的三女儿)献给了三弟。三弟获得宝瓶,爱宝如命,时刻不离。宝瓶通过长期和三弟接触,知道三弟为人忠厚善良,技艺超群。因此现了原形,与三弟结为夫妇。三弟和龙王女恩爱和睦,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的生活。后人为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忘三弟和宝瓶,年年都要“接龙”,跳接龙舞以求幸福吉祥。又因龙王喜欢吹唢呐,所以,跳接龙舞时 ,必须吹唢呐伴奏,后来加进了其他伴奏乐器。

    1954年,花垣县文化馆石成鉴和麻栗场中心俱乐部石成业合作,加工整理接龙舞,将之第一次上舞台,参加州、省1955年举行的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好评和鼓励。1957年,由州、省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工整理,推荐接龙舞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会演期间,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接见了全体演员,并一起照了相,接龙舞首次登上了怀仁堂舞台。1959年,接龙舞舞台演出节目整理成文字资料,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接龙舞由花垣县代表队排练,参加州里举办的文艺会演,荣获传统优秀节目奖,使原始的接龙舞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8月举办了接龙舞集体舞,由州、市文化局联合举办,州文艺工作室舞蹈编导龙健珍等整理传授。目前接龙舞已普及全州。接龙舞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创新提高和发展,为丰富湘西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

    接龙舞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情节、基本动作、伴奏伴唱音乐、接龙舞祭祀。

    一、基本情节

    接龙舞是最受苗族人民欢迎的代表性舞蹈之一。跳舞时,一般为八人参加(也有多人)的集体舞,参加舞蹈者为漂亮的青年男女(多为同族同宗)。途中的舞蹈,动作舒展柔美,虔诚大方,基本步伐多用半圆行走,似游龙蜿蜒,线条流畅。接到龙后,情绪热情奔放,舞者撑开了青布伞,伞伞相接,起伏旋伞,队形变化似龙腾虎跃,有活龙驾雾之感。伞立起来,表示龙来必有雨,风调雨顺。伞横持于左右侧旋动,似贤龙徐徐向主户家游去,势不可当,美不胜收。此时,步伐有小碎步、跑跳步,轻快活泼。接龙舞的动作特征是模拟龙的形象,表现龙的性格。苗人心目中的龙,温驯可爱,美丽贤惠。表演的动作有龙翻身、龙现爪、龙穿花、龙跳门、龙抢宝、龙护宝、龙进门、关龙门等。龙穿花、龙起伏尤为美观,逼真、形象,很受欢迎。苗族人民世代爱龙、尊龙、敬龙、安龙,是因为苗族人民把龙当作幸福吉祥的象征,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基本动作

    (一)单人动作

    1.出门接龙

    准备:同“半圆步”准备。

    第一~二拍:做左、右“半圆步”各一次。

    第三拍:左“蹉步”一次,双膝稍屈。

    第四拍:右脚向左前抬起25°,立左腿,双臂姿态不变。

    2.拜井一

    准备:“斜丁步”。

    第一拍:左脚跨步半蹲,右脚向后抬起25°,上身稍俯。

第二拍:右脚向前蹬出25°,立左膝,上身稍仰。

    3.龙现爪

    准备:“正步”左手叉腰,右臂于右侧举伞。

    第一拍:左“半圆步”,右手向内转腕至胸前(伞向左移动),左臂摆至身后。

    第二拍:脚做第一拍对称动作,右手向外转腕至右侧(伞向左移动),左臂摆至身前。

    第三~四拍:左脚上一步,右脚向左后撤成右“踏步”,左手“龙爪手”,向左前掏出屈肘,同时右臂举伞,扣左腰,眼视左前。

    4.龙翻身

    第一拍:右“移步”。左脚上成“前点步”。右臂屈肘于右侧向外转腕旋伞。左臂自然前后摆动。

    第二拍:左脚“移步”,右脚跟成“靠步”。右臂划向左前内转腕旋伞。

    第三~四拍:右“移步”,左脚向左后撤成左“踏步”,右臂屈肘,伞把靠在肩上,左手叉腰。

    5.龙进门

    准备:“正步”双臂屈肘,伞斜伸向右前。

    第一~七拍:向前走“圆场”,双手向左旋伞,身稍前作俯。

    6.龙关门一

    准备:做“龙进门”结束姿态。

    第一~二拍:左脚向前小跳,右“吸腿”,左臂屈肘举伞于左侧,向外转腕旋伞。右臂向右后摆手,向右拧腰。

第三~四拍:右脚向前小跳,左腿前抬25°,双臂于胸前交换拿伞,右臂屈肘举伞于右侧向外转腕旋伞,向左拧腰。

    7.龙关门二

    第一~四拍:双腿向后退“跑跳步”各一次,双手于胸前换手举伞转腕(左手举伞,右手叉腰;右手举伞,左手叉腰)。

    8.拜井二

    准备:同“拜井一”准备。

    第一~二拍:做左、右“半圆步”各一次。

    第三拍:左侧迈步,上身前俯。

    第四拍:右脚上步成“正步”,起身。

    9.耍龙

    做法:“圆场步”,双手握伞把从左肩前经头后旋伞绕身一圈。

    (二)双人动作

    1.龙出井

    准备:右“斜丁步”,男在前,女在后,双臂屈肘于身前平握伞。

    第一~二拍:男左脚向后撤步,右脚“盖步”磨转一圈,同时右双“晃手”。女左脚向前上步,右“盖步”磨转一圈,同时右双“晃手”。

第三~四拍:男女同时右“踏步”半蹲,双手胸前开伞(伞尖朝前),再向左旋伞。

    2.龙相望

    第一~四拍:女做“龙现爪”动作,最后一拍蹲下,眼视男。

    男第一至二拍:做“龙翻身”第一至第二拍动作;第三拍:右脚向左前上步,同时右转身四分之一圈;第四拍:左脚盖成“踏步”,同时左手于胸前“龙爪手”,内转腕向前推出,向右拧身,仰头视女。

    第五~八拍:男女换位,女做男第一至四拍动作,男做女第一至四拍动作,最后一拍左叉腰半蹲。

    3.抢粑粑

    第一~六拍:女向前走“圆场步”,双手抓住围裙两角,双肩向前向后微划“∞”臂,手随肩稍晃动;男向前走“圆场步”,双手叉腰。

    第七~八拍:女左脚“盖步”向右磨转一圈成左“踏步”半蹲,同时双手将围裙从左向右平摆做接粑粑状,眼视右上方;男左脚上步,右脚跟离地,同时虚拳右“高低手”,左手向前,右手原位同时摊掌做甩粑粑状,眼视左下方。

    4.龙起伏

    准备:“八字步”,两人同时胸前握伞,伞面朝前遮脸。

    第一~四拍:女右脚撤成右“踏步”,向右旋伞,慢速全蹲,

    面向右,男左脚撤成左“踏步”,向左旋伞,面向左。

    第五~八拍:女起身旋伞,男慢速全蹲旋伞。

    (三)苗族接龙歌(略)

    三、伴奏伴唱音乐

    接龙舞主要伴奏乐器为竹唢呐(后发展为双管竹唢呐或木管铜唢呐)。后来加进海螺、芦笙、牛皮制的圆形小鼓、中间凸起一坨的圆形铜质包包锣(铜锣)、铜钹、纯铜大长号等。小鼓、包包锣、钹三件打击乐器缺一不可。吹奏乐器中,海螺一个,芦笙或双管竹唢呐一对,长号和唢呐必须成双吹奏,才能达到舞蹈的要求。合奏时,声音浑厚洪亮,震撼深峪山冈,气氛十分热烈。节奏多用2/4拍或自由节奏(指不规则和无限延长的节奏)。

    ①打击乐(略)。

    ②苗族唢呐曲牌(略)。

    ③苗歌。

    湘西苗族民歌声腔类别,可分五大腔类:

    1.高腔,是湘西苗族最具特点的腔歌。

    2.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

    3.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

    4.飞腔,是湘西苗族中花苗(着花头帕)演唱的一种歌腔。曲体只有一个乐句,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腔结尾句非常相似。

    5.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

    此外,湘西苗族民歌的平腔运用广泛,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以下一些常用歌调:接亲调、送亲歌调、古歌调、情歌调、功夫歌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扛仙歌调、赶秋调。

    四、接龙舞祭祀

    接龙,要选择吉日良辰举行。日子选好后,就要请龙司。龙司,必须由两个精通本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族史(族谱、家谱)和风俗习俗的苗老司来担任。据说,苗老司度了法师后,有驱邪除恶和引善聚良的本领。所以,只有请他们来充当龙司,才能把贤龙接进家门。

    龙司请得以后,主户首先要通报舅辈(即后辈亲)家族兄弟和亲朋。接龙时,必须备一头小黑猪和一头小白猪及一只大白公鸡。另外,还需要备齐精制的苗族服装和各式银饰、糯米糍粑和小米糍粑、五彩纸和一匹白布。龙司按接龙的程序,首先需将龙座设置于堂屋的正中点。

    龙座设置富丽堂皇。屋前门上,几扇大门板全部都要下下来,屋内敞亮明朗。堂屋正中铺新晒席(又名“晒簟”、“簟子”)一床,周围放置稻草杂以彩色纸屑。晒席正中靠后位,放一张小方桌,桌上纸糊篾扎有龙屋一座,要求龙屋扎得美观大方。堂屋大门前放置一张大方桌,从大方桌铺开一匹白布至屋内的小方桌上的龙屋门口。大方桌上放白米一升,扎一个龙头插在桌上,在白米升内,插上燃烧的香烛。在大、小方桌上各放酒碗五个、糯米糍粑五堆。大方桌后两侧,各捆梭镖一把和柴块一块,桌子边沿贴有彩色纸剪成的图案,垂于桌边四周。堂屋内的小方桌四角下和桌前下,放有五个精美木制茶盘(苗语“个拔”),盘内放有龙形大糍粑和五个青龙花碗(名叫“龙粑”、“龙碗”),晒席空间垒上若干堆糯米粑和小米粑,称“金柱银柱”。席内还放置有各种精绣的苗族服装和金银装饰品,席周围插有各色彩旗,布置如龙皇室。

    屋外,龙司将黑白小猪各一头捆住四蹄,绑在木桩上。据说,白小猪用来祭龙神,黑小猪用来祭雷神。另外,大方桌下边还系有一只大白公鸡,专用于祭家龙。

    接龙之前,首先祭雷神。接龙当晚,天亮之前,必须祭完雷神。传说,雷、龙是不和的。因此,先祭雷神是为了封住雷神的嘴巴,截住雷神的出路,防止雷神在正式接龙时兴风作浪。

    祭完雷神后,敬家仙(即“敬祖先”)。在“板藏夯果”(苗语)(大堂靠后,中柱前处)摆放三碗酒、三碗肉、三碗饭和三双天竹筷子。在酒饭前,放置一个“各西”(苗语)(竹桥),龙司右手拿一根三尺五寸长的小天竹(与筷子一样粗细),坐在苗族家用的靠椅上,左手持铜铃,在有节奏的“多、多、多……”和“昆令、昆令……”的竹柝和铜铃声中,不停念诵苗族史诗、族史、家史……要敬满十二代祖公和三代祖母。并虔诚地请祖公祖母进屋就座,并设宴招待,合族合家欢聚一堂,这完全是龙司的意想,主要表达主户家族对祖先的怀念。

    吃过早饭后,鼓乐齐鸣,两个龙司坐在龙座后面的小方桌前,一个龙司敲“各西”,一个龙司右手摇铜铃,一边摇铃一边喃喃地背诵苗族史诗、家谱,这就是祭龙神。

    祭龙神,要祭五方之龙(即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中方黄龙),之后把五方之龙都请来苗山,接进风景秀丽的苗寨。各方龙神穿戴各式各样的盛装龙袍,坐骑各式各样的龙马轿,带着各种礼品,奔腾而来。龙司朗诵道:东方来的什么龙?东方来的青地青龙,骑的青龙青马,坐的青龙青轿,穿的青龙青衣,戴的青龙青帽,脚穿青龙鞋。带的什么礼?左手带五谷,右手带白米,左边带五男,右手带五女。

    南方来的什么龙?南方来的赤地赤龙,骑的赤龙赤马……带的什么礼?左手带猪栏,右手带猪槽,左边带玉女,右边带虎狼。

    西方来的什么龙?西方来的白地白龙,骑的白龙白马,坐的白龙白轿……带的什么礼?左手带千家,右手带万本,左边带金银,右边带宝贝。

    北方来的什么龙?北方来的黑地黑龙……带的什么礼?左手牵黄牛,右手带水牯,左边带耕鹿,右边带牧羊。

    中央来的什么龙?中央来的黄地黄龙……带的什么礼?左手带大官,右手带大布,左边带宫女,右边带扁担。

    传说五方之龙由五方龙王带队,率领龙公龙母和龙子龙孙三千余人,伴着三百麒麟和狮子,带着礼品,浩浩荡荡,跋山涉水,来到苗寨。龙司问:“龙来了,请问户主要不要?”户主答(全家合声):“要、要、要。”于是,龙司把龙接进屋来。龙司高声朗诵:

    堂屋点火亮堂堂,点火堂屋做哪行?

    堂屋挂彩亮堂堂,点火堂屋等龙王。

    ……

    堂屋挂彩亮堂堂,挂彩堂屋接龙王。

    龙司从米升里抓起一把白米向五方撒出去,边撒边念道:“我一手白米撒在地,五方龙王来坐位,我二手白米撒上门,白米落地变金银。”

    祭完龙神后,龙司和龙公龙母及吹打乐队与童男童女,穿着节日盛装,向寨外清泉边走去——“引龙”。龙司领头,身穿花条格新衣新裤,头包青丝帕,脚穿一双高鼻梁布鞋,背一个小布包袱,左手持小瓦罐,右手拿一把青布伞;龙公身穿长衣盛装,腰束五色绑带(右腰旁留有尺许飘带),头戴青色包巾,脚穿鞋袜,手持青布伞,背小包袱;龙母身穿花衣,腰围百褶花裙和五色飘带(花带)银饰,佩戴项链、耳环、手圈,手指戴满银戒指(未婚者中指禁戴),脚穿船形绣鞋,头戴折叠好的青布(或花格)头帕,手持青布伞,背一个小包袱,后边跟着一群盛装的乐手和童男童女。到了泉边,首先龙司带领大家拜井。然后,龙司象征性地舀出半罐清泉水(或加捉一虾一鱼),象征龙已装进罐里,队伍即将龙接回家中。此时,龙司左手伸出三叉指(即中指、无名指勾向手心,小指、食指、拇指向上伸直,手心朝上,伸直的三指呈三角形),尔后,将一个大花碗放置于三叉指上,右手拿一双天竹筷子,走在接龙队前面,边走边有节奏地敲击花碗。龙公龙母全部把伞打开,跟着龙司旋伞行进,童男童女沿路插着五色彩旗,唢呐齐奏,锣号齐鸣,鼓锣紧响。一路上鞭炮声、火铳声和观众的笑声,伞一把随着一把上下起伏,蜿蜒行进,像一条活龙游回户主家,整个寨子沉浸在一片欢庆龙接回来的祝贺和恭喜声中。

    龙接到堂屋后,接龙队伍在龙司的带领下,从左至右环绕三周,踏着节奏,跳起抒情愉快的传统接龙舞。之后,将龙头从门前大方桌上移插在堂屋后壁,插好后龙队下装解散。接着,户主就散撒龙粑粑坨,大人小孩争接龙粑,见者有份。然后,敬献龙猪,砍下四腿让舅辈背走。当天晚上,举行歌会,宾主双方进行赛歌。歌会停止,才进行安龙皇(即龙位位置),龙位安好后,接龙乐队奏乐,环绕着龙位的那个圆石头(河里流水长期冲刷而成)转三圈,鸣炮表示祝贺。事后户主家自己还要鸣炮奏乐三早三晚,并绕圆石头转三圈,以示敬奉。

    上面祭雷神和龙神,完全是寄寓于怀之事,仅限于龙司个人的活动。引龙、接龙、跳接龙舞、赛歌,场面隆重、热烈,是众人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中,表演生动活泼,反映了龙接到家后的幸福感。此接家龙之习俗,一直流传至现代,为苗族人民所喜爱。

    “接龙”苗语为“让戎”,是祭祀共工的仪式。相传共工是开天劈地第一个化成龙的人,苗族称共工为仡戎或卜戎,汉译为龙神或龙王。

据传共工逐鹿中原,沉于深渊,被称为蚩尤,花垣苗族认为蚩尤为龙,就是共工的化身,所谓“接龙”就是要到河边或水井里把龙接到家里,祈求蚩尤带来吉祥。

    接龙,也有“牙戎苟”(汉语“接路龙”)的记载,称“接村龙”。《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记载说:“又有一村之接龙,土名谓之牙戎苟,村龙家祭法略同,所异者是不用猪,以白水牛祭之。神座设在公共场所,布置同前(即接家龙之所置)。接龙时,每家主人——妇女装饰焕然一新,人数众多,鱼贯而行、蜿蜒如龙,颇觉美观,诚一时之盛会,贺客观之,热闹非常。若遇晚间无事时,男女唱和,通宵达旦。虽有所俗,少有此举,近数十年,未闻有接村龙也。”此记载颇像苗家“椎牛”盛会情况,名曰“接村龙”,近似“椎牛会”。《永绥厅志》有载,曰:“又有接龙一祭与椎牛大略相同。”接村龙之俗,似乎已被“椎牛”所代,融合进了“椎牛”盛祭。所以接村龙早已失传,而“椎牛”保留至现代,是苗族文化活动的一个典型缩影。

    五、相关器具

    与接龙舞相关的器具有:

    服装:男穿长袍,腰系五色飘带,穿布鞋,女穿苗族盛装,花裙,戴银项圈,手戴银饰,中指、无名指、小指均戴银戒指,穿绣花鞋。

    在花垣,接龙舞的服饰很讲究,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上身穿花衣、下身着白褶裙(也有穿花裤的),头发挽成球状或戴银头饰,脚穿花鞋,全身佩戴银饰。

    衣为满襟、无领、大摆、大袖、布扣。一般三件套、两件套,最有特色的是三件套,第一件沿领处到下摆、袖口都绣花,外层衣短;第二层衣的前襟要超出第一件,形成阶梯层次,绣工精致,花样多,有牡丹、芙蓉、山花、鸟、凤之类。“百褶裙”短,布质较厚、较硬,手工制作。打绑腿,是防荆棘和毒虫的一种生活装,对舞美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头饰:男、女包青色头巾(女也可包花巾,戴吊须银耳环)。

    道具:青布伞(或花伞)和一匹自织的家机布。

    乐器:包包锣,铜质圆框,深边,约1分厚,8寸宽,锣面中心隆起一个包,故叫做包包锣,经常与锣、双钹配合演奏。

    钹:苗族的钹,分头钹、二钹,铜质圆形,中心鼓起,两片相击发音。经常和锣一起配合演奏。有闷打、闪打、边打的演奏方法。

    鼓:苗族的鼓有大鼓、小鼓、手鼓等。大鼓的鼓面直径有4尺多,用杉木或楠木制成鼓框,打起来声音洪亮, 振奋人心,此鼓一般作跳鼓用。小鼓的鼓面直径一般1.5尺左右,多用于鼓乐牌子的演奏。手鼓较小,拿在手中演奏,多起着舞蹈的道具鼓的作用。

    六、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接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有:

    吴牛振,吉首苗区接龙舞传承人。男,苗族,高中文化,生于1943年8月7日,住吉首市社塘坡乡坪云村第六组(蟒车)。精习苗族巴代(苗老司)法事、苗族绝技、苗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祖吴法灵,曾祖吴法好,师太吴法显,师祖吴法胜、吴法能,师伯吴法富、吴法兴,师父吴法望,正名吴天印。

    石成鉴(1913—1982),男,苗族,花垣县麻栗场乡老寨村人,新中国成立以前,习苗族音乐舞蹈,1954年从事接龙舞收集整理。1954年、1955年、1956年参加县、州、省文艺会演均被评上优秀节目,1957年3月参加国家文艺节目调演,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石成业(1923—),男,苗族,花垣县麻栗场乡老寨村人,从小热爱苗族艺术,1956年参加接龙舞排练演出,获得省级“甲等奖章”。

    湘西苗族接龙舞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苗族接龙舞动作优美、生动别致,基本步伐多用半圆步行走,似游龙蜿蜒,线条流畅。接到龙后,情绪热情奔放,舞者撑开了青布伞,伞伞相接,起伏旋伞,队形变化似龙腾虎跃,有如活龙驾雾之感。伞立起来,表示龙来必有雨,风调雨顺。伞横持于左右侧旋动,似贤龙徐徐向主户家游去,势不可当,美不胜收。此时,步伐有小碎步、跑跳步,轻快活泼。接龙舞动作特征是模拟龙的形象,表现龙的性格。表演的动作有龙翻身、龙现爪、龙穿花、龙跳门、龙抢宝、龙护宝、龙进门、关龙门等。

    2.苗族接龙舞伴奏音乐欢快喜庆,优美动人。苗族接龙舞伴奏音乐由苗族打击乐、唢呐、苗歌组成,打击乐节奏鲜明,唢呐吹奏曲牌与打击乐融为一体。苗歌在接龙仪式中演唱多采用苗歌平腔,在接龙舞中多采用高腔及其他声腔。

    湘西接龙舞是中国苗族特有的舞蹈艺术,形成的历史悠久,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湖南省文化厅于1994年分别授予凤凰县山江乡(现改为镇)、古丈县龙鼻嘴乡(现默戎镇)为“民族艺术之乡”,以示保护。

    1.历史价值:湘西苗族虽然长期生活在一种刀耕火种、自主自立的氏族部落状态,但是与外来势力的争斗也时有发生。特别到了明朝、清朝,由于对当时朝廷政策的不满,被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接龙舞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心脉跳动,反映了苗族人民团结和睦,在被压迫中憧憬美好生活的历史。

    2.民族精神价值:龙是湘西苗族的信仰图腾,自古以来,苗族接龙舞的表演包含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上接龙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舞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接龙舞进行发掘、抢救,对民族舞蹈、音乐以及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旅游开发价值:接龙舞朴素、热情、大气,民族、地方特色浓郁,在景区表演深受旅客喜爱,对旅游开发有一定促进作用。

    2008年,湘西苗族接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