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统舞蹈
桑植白族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仗鼓舞”是白族的传统舞蹈,因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二,用木棒为杆而得名。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代表性舞蹈。主要分布在桑植外半县一带,包括芙蓉桥、马合口、麦地坪、洪家关、官地坪、瑞塔铺、刘家坪、走马坪、淋溪河、白石、汨湖、空壳树、天星山林场、澧源镇等乡镇。尤其马合口等7个白族乡仗鼓舞普遍流行。随着民族大融合的不断促进和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相互包容,白族仗鼓舞也逐渐向内半县一带延续和发展,特别是凉水口、桥自湾等乡镇,因为有白族人的加盟,受白族传统文化影响,白族仗鼓舞也开始流行。
桑植外半县一带,是白族主要聚居区,有15个乡镇,生活着土、白、苗、蒙古等8个少数民族,其中以马合口等7个白族乡聚居白族人最多,达10万人,占桑植县总人口的23.4%。
据考证,仗鼓舞系张家界白族始迁祖和他们的子孙创造而成。白族《甄氏族谱》载:“……甄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仗鼓舞广泛用于祭祀、节日喜庆、农事丰收庆贺、表演等活动中。
关于白族仗鼓舞的来历,书上有四种说法。一是以武打为背景,突出白族人强悍勇猛的性格。白族《钟氏族谱》载:“……打糍粑,斗官差,拿木杵,做武器……”1288年腊月,白族聚居地马合口廖坪一带,钟迁一大儿子钟涵盛等兄弟三人正在打糍粑,几名官差突然闯入,无理取闹,钟氏三兄弟与官兵发生打斗,用木杵当武器,打得官兵七零八落,狼狈而逃,官差再也不敢到马合口一带闹事。为了庆贺这场胜利,钟迁一的子孙们就把木杵做道具编成舞蹈,习称白族仗鼓舞。二是以表演为依托,向兄弟民族展示艺术文化。白族《谷氏族谱》载:“跳仗鼓,玩武术套路,招招刚劲,灵活多变……表演性强。”白族始迁祖来桑第三年,土家“摆手舞”、苗族“猴儿鼓”等民族舞蹈都已盛行。谷均万等祖先决定创造打粑粑舞,并将武术套路等招数穿插进去,创造了白族仗鼓舞。三是以比赛为动力,打造本民族舞蹈特色。白族《王氏家谱》载:“仗鼓舞,多人跳……擅比赛。”据说仗鼓舞由被明成祖朱棣授予“昭武将军”的谷永和创造,他以打糍粑为背景,把军队中的武打动作揉进舞蹈,随后在土家“六月六”文艺演出比赛时,一举夺魁。为纪念胜利,谷永和为这个舞蹈取名“白族仗鼓舞”。四是以消瘴为目的,强化自娱自乐特征。相传有一条恶龙经常出山危害生灵,三个白族土匠得知后,相邀一起斩了恶龙,饱食龙肉。但是恶龙肉在他们肚内兴妖作怪,极为难忍。三人为消瘴,将剥下的龙皮拿来蒙长鼓,通宵达旦,起舞消瘴,因此,又名为“瘴鼓舞”。至今“仗鼓舞”既娱神又娱人,世代流传,深受群众欢迎。
桑植白族仗鼓舞经历过两个大的发展时期。一是白族迁始祖来桑落脚,由于势单力薄,迁始祖和他们的子孙一边艰苦创业,一边创造发展仗鼓舞,形成原始白族的舞蹈雏形白族仗鼓舞。当时由于参与人数少,动作套路不多,仗鼓舞在运用方面受到局限。到了明初年间,白族居住地人口增多,仗鼓舞得到发展,许多有武术功底的白族艺人对仗鼓舞进行加工和编排,逐渐形成“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等套路,仗鼓舞广泛用于游神等大型民俗活动中。二是元末明初许多外省人逃避战乱来到桑植外半县一带,白族后裔为了将祖先创造的舞蹈发扬光大,树立白族人自己的舞蹈品牌,不断完善,不断加工,形成了套路多,节奏明快,粗犷朴实的白族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在白族聚居地区很流行,白族人跳仗鼓舞欢度节日、祭祀、庆贺丰收。1956年,白族仗鼓舞参加湖南省群众艺术会演。195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将桑植白族仗鼓舞提炼,成为该团上演保留节目。“文革”期间,仗鼓舞一度被当做“四旧”被禁演。1980年责任田下到户后,仗鼓舞又开始活跃在舞台上。1984年桑植成立7个白族乡,白族仗鼓舞被当作传统舞蹈加以传承,开始在外半县一带盛行。2001年,桑植白族仗鼓舞《跳年》参加湖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三等奖,后又多次参加市、省大型活动开幕式表演,曾被德国邀请赴欧洲演出,为中华民族文化赢得了光彩。
桑植白族仗鼓舞,古朴明快,粗犷大方,跳时以仗鼓为道具,以打击乐器为主,同时还用横笛吹奏主旋律,夹以海螺、长号和唢呐伴奏。伴奏舞蹈时强弱节拍鲜明,情绪高昂时,乐队和演员连连发出“哦、喂”的吼声助兴。
桑植白族仗鼓舞一是套路多,这些动作有“幺二三”、“三二幺”、“硬翻身”、“狮子坐楼台”、“野猫戏虾”、“兔儿望月”、“五龙捧圣”、“翻天印”、“野马分鬃”、“文王访贤”、“观音坐莲”、“霸王撒鞭”、“魁星点斗”、“雷公扫殿”、“二龙戏珠”、“玉女扫地”、“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等,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套路。跳时,以“倒丁字步”为步伐,但必须是每三人一组,鼎足而立。二是杂以武术动作。桑植白族仗鼓舞有许多武术动作,如“苏公背剑”、“霸王撒鞭”、“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等,这些武术动作以仗鼓为武器,左冲右突,刚劲有力,显示出仗鼓舞强劲的威力。三是鼓、钹、小锣、笛、唢呐、长号等打击乐器参与演跳,节奏明快,纯朴优美,灵巧多变,兴致高涨时,还发出“哦、喂”的吼叫,给人以粗犷激越,朴素美感。四是在一些大型民事民俗活动中,不受道具约束。人们参跳时,可以拿农具或生活用具等作为道具,如羊叉把、火钳、饭篓子,踩着节拍翩翩起舞,给仗鼓舞增添苍老、古朴、原始的美感。
桑植白族仗鼓舞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一直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与土家族“摆手舞”、苗族“猴儿鼓”并称为湘西少数民族三朵艺术奇葩。
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器具为仗鼓。有鼓、锣、钹、笛子、唢呐等伴奏器具。但在游神时跳白族仗鼓舞,需抬本主(祖先)神像,在三元老司的带领下翩翩起舞,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游神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有:
钟会龙,男,1930年出生,白族,高小文化,桑植麦地坪白族乡杨家峪村人。6岁开始随师学仗鼓舞,能熟练掌握白族仗鼓舞的各套基本动作,同时对仗鼓舞的某些动作进行改进,使仗鼓舞更加具有动律和武打娱乐特征。1984年桑植白族乡成立后,先后到马合口、芙蓉桥等白族乡指导和演跳仗鼓舞,他跳的仗鼓舞原始、泼辣、强劲、洒脱。同时,他还熟悉桑植跳丧舞、花灯、傩愿等舞蹈的基本套路。他拿手的是在白族游神仗鼓舞中担任仗鼓舞师,领跳仗鼓舞。几十年来他传授的仗鼓舞徒弟在白族乡崭露头角,被人们称为“白族仗鼓舞大师”。
谷春凡,女,1942年出生,高小文化,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人,8岁随师学白族仗鼓舞。从小受师父和父母的文艺熏陶,她不仅能唱几百首桑植民歌,还善跳白族仗鼓舞,1984年马合口成立白族乡后,长期在乡里当文化站辅导员,辅导该乡及周边乡白族仗鼓舞参加演练工作。1986年湖南电视台举办“洞庭之秋”音乐大赛,她获全省二等奖。她多次带领仗鼓舞队参加湘西自治州文艺调演,均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她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文化与生活》栏目做客。
五安平,男,1963年出生,高中文化,芙蓉桥乡梅家桥人。8岁开始随父学游神。他能唱能舞,特别是在游神时,他跳仗鼓舞,动作纯熟,技艺惊人,达到出神入化境界。他组织的游神,娱乐性强,民俗味浓厚,善于在游神活动中增添一些有趣味的唱歌、赛歌节目,深受白族人喜爱,被称为“仗鼓舞传人”。
黎连城,男,1920年出生,高中文化,走马坪乡走马坪村人。6岁开始学游神。他熟悉游神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曾多次游神。他组织仗鼓舞表演,动作优美,观赏性强。他能唱能跳能舞,还能当三元教老司,背诵《拜祖词》、《安神调》等。特别是他能对仗鼓舞的部分曲调进行收集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他独特有个性的仗鼓舞演跳特色。
桑植白族仗鼓舞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有如下特性:
1.社会实用性特征。多用于白族系列民俗活动中,用途广泛。如游神、赶庙会、节日庆典、祭祀、庆贺丰收、表演等。白族仗鼓舞不仅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进行表演。如游神时跳仗鼓舞,人多势大,场面隆重热烈,叫“游神仗鼓舞”。在本主庙会上跳仗鼓,叫“祭祀仗鼓舞”。在过年杀猪打糍粑时跳仗鼓舞,叫“粑粑仗鼓舞”等。
2.舞武合流的特征。受战争和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白族人把能陶冶坚强意志、增强体质的武术充分运用到舞蹈中,“唯善舞者善武也”。仗鼓不仅是一种道具,还是一种原始的武器,在跳舞时,呼呼作响,颇具威力,或挡、或冲、或攻击、或防守,进退自如,左右开弓。武术套路中“魁星互斗”、“雷公扫殿”等讲究“疾风扫劲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又有“快、准、狠”技巧,突出仗鼓舞的实战技术。跳“四十八花枪”仗鼓舞又变成“花枪”,勇猛、强劲,使仗鼓舞具备原始的杀伤力。
3.程式化的特征。跳仗鼓舞时,以打击乐为基本伴奏,鼓点跟动作必须配套。鼓点在敲“咚咚咚咚锵”时,舞者必须持道具摆动。在敲“锵锵锵锵锵”时,舞者必须移步变换方位。在节拍、节奏、动作等方面,均要与鼓点密切配合。
4.动作有地域性特征。因受地域环境影响,仗鼓舞基本动作明显带有地域特点。仗鼓舞动作为跳、摆、转、举手,脚步先左后右,手与脚同向摆动。其特点是顺拐、屈膝、悠放、下沉。白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当身负重物走在盘山小道时,只能顺拐前行;爬坡逾岭时,必须屈膝下沉,才能安全通过;走平地时,又悠放自然,步履灵活。仗鼓舞动作带着明显的地域标志。
桑植白族仗鼓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桑植白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几百年来,桑植白族仗鼓舞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品性,提升白族人民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研究价值。桑植白族仗鼓舞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对白族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等,无不与白族历史年代、人物、历史事件等息息相关,这对于研究白族历史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2.文化艺术价值。桑植白族仗鼓舞顺拐、屈膝、悠放、下沉的动律特征形式,与白族人民身处高山峻岭,背负重物行走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为研究白族生产、生活习俗等古老文化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白族舞蹈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3.精神探讨价值。桑植白族仗鼓舞,特别是在游神中跳仗鼓舞,将神与人,娱与乐,人与自然,神与信仰、宗教、文化等巧妙结合,融合为一体,以人为本,展示着白族人雄强勇猛的进取精神,反映出白族人团结、豁达、开放、豪爽的民族性格。
2008年,桑植白族仗鼓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