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城步吊龙舞
城步吊龙舞

  城步吊龙舞是龙舞的一种,流传于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各乡镇,它是用长篙将龙头吊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龙舞。城步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城步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龙,在全县五峒四十八寨苗族聚居地都有春节舞龙的习俗。尤以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扎制工艺独特,舞龙技艺独特超群,是苗乡龙舞的代表。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位于湖南西南地区,古为“五溪苗疆之地”,是湖南“湘、资、沅、澧”四水中的沅水源头,系城步“五峒四十八寨”中的“扶城洞”,距县城西12公里。该村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漫山遍野的树木和南竹将该村围得严严实实。没有水的污染,没有空气的污染,也没有噪音污染。一条扶城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人们生活、生产以农耕为主,劳务输出作为经济补偿。苗族村民居住在扶城河两岸,房屋大多数为青瓦盖顶,少量仍保持杉树皮盖屋,杉木结构的中国南方自由式民居鳞次栉比,人口居住相对集中,隔河相望,一呼百应,民风淳朴。

    下团吊龙舞在这块美丽、神奇又原始古朴的地方诞生,并世代相传至今,既是苗族群众对龙图腾的信仰崇拜,对龙文化的创造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该村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强身健体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龙、敬龙、爱龙,将龙作为图腾。传说唐朝初年,有年大旱,玉帝下旨命龙王降雨,救民稻田,解民干渴。东海老龙年老耳背,听错御旨,将城内降雨七滴,只将乡间稻田降雨三滴,结果田间禾苗缺水枯死,粮食无收,饿殍遍野,城内却暴雨成灾,街可撑船,店铺被淹。玉帝大怒,下旨要唐朝丞相魏征于某时某刻处斩老龙,不得有误!唐太宗李世民念在老龙多年来适量降雨,滋润大地,使得唐朝物华天宝,逐年强盛,老龙虽触犯天条,也罪不该死,想保住老龙一命。他故意约魏征在宫中下棋,拖延魏征处斩老龙的时间。到了玉帝下旨处斩老龙的时刻,魏征恪尽职守要去斩老龙,而皇上又拖住魏征下棋不放,魏征无奈,假借下桌捡棋子,留个假身在桌下昏睡,而真身却手持宝剑在午门外将老龙斩为12节,之后又回到宫中继续与李世民下棋。时辰一过,李世民就对魏征说:“魏征丞相一向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想不到今天也有疏忽的时候,现在斩龙时辰已过,我看就免了吧!”魏征手握棋子,不紧不慢地对皇帝说:“启禀皇上,我已按玉帝规定时刻将老龙斩为十二节,现龙头挂在西门外,龙身留在府朝中,若皇上不信,请您亲自前往察看!”唐太宗亲临现场察看,顿时大惊失色,只见西门外满地是血,挂着的龙头还在滴血。老龙当晚托梦给李世民,若能恢复龙形龙身,亦能保证民间风调雨顺。唐太宗当即下令,民间各地春节按老龙形状,扎制龙灯,高高举起,耍闹新春!从此苗族群众把舞龙称为“活龙活现”,认为这样“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下团这个苗族聚居的寨子独创了用长杆将龙头高高举起,名叫“吊龙”的表演艺术。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吊龙是集手工艺、扎制技巧、绘画、布艺、剪纸、贴花、光学、音乐、武术、气功、表演、巫傩文化、梅山文化和礼仪习俗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反映了该村土著苗族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智慧、创造了艺术。展现了才干,并以舞吊龙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又丰富了山野村民的文化生活,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准备充分,制扎精细。

    下团吊龙需要的材料特别多,手工劳动量大,需要提前一个月做准备。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日,吊龙的组织者就将村寨的群众召集拢来进行部署,称为“初发”。一是凑集钱物。村民将家里的香油、桐油、糍粑、米酒主动捐献出来,他们热爱舞吊龙,所以非常乐意捐特捐钱,而且都将所捐凑成“8”的数目。二是分派劳力。有的往集市采购,有的上山砍竹破篾。对竹子的要求非常高,要选三年中熟南竹和金竹,表面要泛红光,竹节要长,老竹和一年生嫩竹都不要。三是龙灯老师傅挑选聪明能干的小伙子做帮手,协助制扎。每条龙要58根竹子,南竹用于破篾,金竹用作舞龙吊杆。吊杆长为1.28丈,细篾长为3.6尺,宽约2分,然后扎成1.2尺直径的圆圈,按16个箍扎成一小节,上下分别扎一片木条,称为龙脊,腹下的木条要钻4个孔,用于插蜡烛。现在的吊龙在上面的木条再加2个钩,用于连接电灯线。一截龙骨,长为2.4尺。整条龙要扎12~18节。最难的要数扎制龙头,首先用一块长8寸、宽4寸的木板做基骨,上面钻4个孔点蜡烛,下面凿一个孔穿撑杆。在基骨上先扎制龙头、龙鼻、龙角、龙耳、龙须、龙睛。龙睛是用两个竹篾圈制成,中间用一根轴杆连接在头骨上,再用一根麻线连接活套。然后扎制下颌骨,下颌骨与龙舌固定,再在基骨上穿一根轴,系上一根麻线连接活套,这个活套利用篾的弹力,龙头在舞动时自然地龙口一张一合,龙睛一开一闭,非常逼真。整个龙骨架成形后,中间要穿一根金丝线,两根麻线,用于连接,也称“通龙脉”。完成骨架制作后便开始裱糊,两条龙要按青龙、黄龙定主色,在主色基础上贴龙鳞。龙扎制好了之后,再扎制伴灯,每条龙要扎制一对小龙头、一对鳌鱼、一对鲤鱼、一对蚌壳、一对龙虾,还要四对牌灯,贴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繁荣富强”、“文武双全,子孙昌盛”等字。整个扎制、裱糊要20天时间。

    第二,团结合作,舞艺高超。

  舞龙有接龙、出灯、封龙三个程序。

  接龙——正月初二傍晚,人们摸黑(接龙时不准打火把、点灯)举着扎成的龙灯到溪河边,将龙头向着流水方向。然后摆香案敬龙神,摆上猪头、糍粑、水果、米酒,点燃香烛,杀一只雄鸡向河神点血,然后点燃鞭炮迎接龙神归位。龙师傅念念有词,围着龙灯转圈、跳傩舞,将鸡血雄黄、朱砂洒向龙头、龙身、龙尾,称为点睛、画鳞、开光。此时,大家将龙灯蜡烛全部点燃,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个灯笼及所有伴灯点亮,簇拥着“神龙”回寨。进入村寨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鞭炮齐响。寨门口早已预备好接龙香案,举龙头的人问:“龙神问道谁家好?”摆香案的人答道:“土地答言此处高。”接龙完结,大伙儿就舞着龙灯在自己团寨里挨家挨户送吉祥,除秽气。每进一户,户主必摆香案,焚香点烛,燃放鞭炮,还要给每位舞灯人敬茶敬烟,举止要十分虔诚和恭敬。龙头进入堂屋向家仙点头时,“会首”便向户主致颂词:“神龙头上三点花,来龙恭贺主人家;主家接龙有诚意,又放爆竹又敬茶;今夜神龙贺过喜,吉庆长留主人家。”主人即敬奉一个红包,并将一块红绸系在龙角上表示感谢。自此每户日夜香火不断,供品常备,直至出元宵。

  出灯——是指到已发出邀请预约的邻村团寨舞龙。年前会首已向相邻各村送达预告帖,收到预告帖的寨主村长便于正月初一去会首家拜年,送邀请帖。会首按先来后到顺序安排出灯时间,并预告舞灯人数。出灯时要配好大小乐器,每条大龙有两人抬大鼓一只,两人抬大锣一只,两人抬的大唢呐一支,小唢呐四支,棒锣、小鼓、班锣、碗锣各一只,八个牌灯、八对伴灯、两个小龙头、舞龙宝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身12~14人、舞龙尾一人,加上组织者、引导者、礼仪师及燃放爆竹、挑蜡烛、点灯的人数,共计在80人左右,两条龙则需160人。舞龙队伍庞大,声音洪亮,夜晚在山寨蜿蜒盘行,十分壮观,美不胜收。舞龙进邻村时,邻村照样家家户户摆香案迎接,还要置办酒席热情款待舞灯的客人。在村口接龙灯时,寨主要摆香案迎接,并祝词道:“远方来龙到我村,我寨老少都来迎,可惜缺少供果美酒摆香案呃,又少礼动步五里迎;奉请来龙多关顾呃,我们慢步来完情!”会首则答词道:“神龙头上三点青,来龙恭贺众乡亲;八十公公来看灯,牙齿脱了又转生;八十婆婆来看灯,头发白了又转青;各位乡亲来看灯,家里添子又添孙;种田哥兄来看灯,风调雨顺好阳春;经商老板来看灯,财源滚滚生意兴;读书伢崽来看灯,京城赶考第一名;十八妹子来看灯,针线功夫手艺精;十八后生来看灯,乖态婆娘早进门;年幼娃娃来看灯,易养成人好聪明。今晚神龙来过后,贵寨人旺财源兴。”颂辞对答过后,大家便簇拥着龙灯往寨子中央的晒谷坪里去耍龙。此时鞭炮阵阵,锣鼓喧天。耍龙人趁着这欢乐的高潮,快速地将龙划进中央,然后随着龙宝升降起舞,仿佛巨龙出山,动作快速而猛烈,上下左右摆动,把龙的无拘无束、无所畏惧、豪迈向前的气势尽情地表现了出来。然后龙灯沿全场画圈、起伏,动作渐缓,龙头向四周人群点头,龙口龙睛一张一合,仿佛在呼风唤雨,布施人间,又好像在安抚人们,降福吉祥,让大家兴旺发达、万事胜意。在绕场三圈后,龙头转向中央,两条龙围着金光四射的龙宝上下争夺,然后相互致敬,分左右盘缠,越盘越高,高昂的龙头直指蓝天,最高时可达7~8米,好像在含珠养神,又像在向苍天承诺,永远保佑人间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盘龙过后,则依左青龙、右黄龙的方位出场,去各家各户送吉祥,报平安,各家各户依礼节接灯、送礼。龙灯到哪家,哪家就要留客,所有的龙灯客都要请到家里,或两三个或四五个一直要把龙灯客“抢”完;甚至还要到大坪里和村头去看一转,只要是外地人都要请到家里去吃饭,唯恐漏掉。不管过去有过邻里纠纷或亲仇怨恨,此时全抛到九霄云外,大家一起欢笑着,喝油茶,呷糍粑,然后上席喝酒,你敬我,我敬你,直到酩酊大醉方休。龙灯出游团寨在10公里之内一般不留宿,当晚赶回。如果因路途太远,又加上大雨或大雪,就留宿,名为“弯灯”。第二天,龙灯队伍再向其他村寨出发。

    封龙——过了元宵就要“封龙”,表示舞龙结束了。正月十六晚上人们把龙灯舞到原来接“龙神”的河边,摆上香案,举行过祭祀仪式后,便将龙灯和伴灯全部烧掉,在熊熊大火中,锣鼓鞭炮齐鸣,人们欢呼着,呐喊着,表示欢送神龙化作青烟顺江河而下回归大海。

    综观下团吊龙的扎制和表演,从直观上来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技艺,如果不是老艺人的特殊创作,龙灯不会如此传神,活灵活现;更是一项高超的表演艺术,舞龙艺人集武艺和表演技艺于一身,如“巨龙出山”、“腾飞奋进”、“双龙抢宝”和“盘缠养息”等几个高难度的连贯动作,快如疾风骤雨、惊雷闪电;动如流水飘云,阳雀过山;静如丹鹤独立,仙佛养神,这是一般的舞龙艺人叹为观止的。 从表演气氛来看,下团吊龙也发挥着激发人们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精神的作用,许多观众看一次下团吊龙,精神就感到特别的兴奋。来城步参加自治县50周年大庆的中央、省市级领导都说,看了吊龙的表演,就看到了奋发向上的城步苗族人民的精神。从社会文明建设角度上来论,吊龙的表演过程,渗透了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气氛。舞一次吊龙,邻里纠纷自然化解,私怨消释。

    与城步吊龙舞制作和表演相关的器具和物品包括:柴刀、篾刀、木工斧、锯、刨、彩笔、颜料、剪刀、麻线、铁锅、香油、桐油、灯草、雄黄、朱砂、猪头、雄鸡、米酒、糍粑、水果、桌子、蜡台、菜碗、酒杯、米酒、茶盘、香火、冥钱、冥纸、石蜡、大鼓、大锣、大钹、长唢呐、短唢呐、铁铳、小鼓、小钹、小碗锣、服饰、糯米糊、棍、刀、板凳、白布、红布、黄布、绿布等。

    城步吊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有:

    丁志文,苗族,城步丹口镇下团村人,1932年7月生,读过两年私塾,自幼随父学武,精通丁家散打拳术,并爱好舞龙,20岁时学扎龙。他在继承父辈扎龙、舞龙的手艺时,独创了龙眼活节和龙口活节,让龙头在舞龙时,龙眼和龙口一张一合,仿佛在开口大笑,又似在与人讲话,让龙灯在舞动时特别生动逼真。他又善木工手艺,在为苗家山寨建造吊脚楼时,要为户主雕刻出檐枋龙头,家仙牌位也刻双龙抢宝,橱柜门、筷子箱和茶盘都刻上龙,在苗乡很有名气,被称为“龙灯师傅”、“鲁班师傅”。他带出的木工徒弟和制扎龙灯的徒弟有七八人。

    丁志凡,城步丹口镇下团村人,1936年1月生,自幼随父学武功,学舞龙。16岁学扎龙,与兄丁志文创造了活龙头。20岁随兄志文学木工,亦会雕刻龙的手艺。

    兰立校,男,苗族,农民,1952年生,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五组人,为吊龙队长。

    杨洪国,男,苗族,农民,1976年生,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二组人,村党支部书记,吊龙组织者。

    吊龙的制扎和表演过程,融合苗族人民传统的手工技艺、气功、古苗傩戏、梅山教和武术表演、民族医术等民族文化于一体,是一项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艺术。表达了苗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期盼五谷丰登、子孙发达、繁荣昌盛的精神状态。概括来说,基本特征体现在六个方面:

    1.包含古苗傩文化、梅山文化和民族医药元素。

    在请龙神的仪式中龙师傅依照祖传的请神礼节,边念颂词边向天地敬酒。在点燃三炷香后,龙师傅念道:“我一请上天,太上老君下凡,我二请土地,神龙土地在前;我三请东海老龙,速速来到我身边;奉请青龙黄龙下凡,随我弟子调遣;青龙黄龙下人间,保护苍生得平安;青龙黄龙显神灵,风调雨顺是好年;青龙黄龙到我寨,子孙发达福寿全;龙神处处来护佑,兴旺发达万万年。”然后杀雄鸡点血开光,由龙师傅带领嫡传弟子,围着龙灯转三圈,边转边跳傩舞。龙师傅手捧雄黄、朱砂调和的鸡血酒洒向龙口、龙睛、龙头、龙身、龙尾,并念道:“我弟子今请龙神,有喊有应,点到显灵,点到开睛。百呼百应,百喊百灵。龙神龙神,今起出行;龙到神到,灾害不生;龙到神到,福寿康宁;龙到神到,五谷丰登;龙到神到,人旺财兴。”这时大家齐声喊;“好啊!”随即点燃鞭炮和龙灯、伴灯的蜡烛,锣鼓齐鸣,唢呐吹起,将神龙接回村寨。龙灯游村入户时又融合了梅山文化。龙师傅带引龙头先在堂屋向家仙三鞠躬,然后在堂屋四方驱邪。如果户主家有患病的人,还要到住房门口贴巫咒。师傅念动咒语:“我上请祖师到庭,有喊有应,百呼百灵;疾病莫生,妖邪快行,龙神今夜来到此,主人无病快康宁,太上老君急急如令!”吊龙的五代传承人丁立顺有苗家草药和骨科专长,在舞龙过程中他把草药随带在身边,驱邪时,给病人一些草药。如果户主家人是跌打损伤,他则靠一碗神水和推拿功夫,硬是将断骨接合,将淤血堵气病痛一下子清除。当时的人们称他是神龙附身,手到病除的“丁法师”。他的功夫载入《丁氏族谱》中。

    2.扎制艺术高超,手工精细。

    下团吊龙在用料、下料上非常讲究,一般要用两年生中年竹,嫩竹、老竹均不采用。细篾都要用青皮开丝,粗篾一定要过火定型。除龙身由大家一起扎制外,龙头都由掌坛龙师亲自动手。丁姓祖传龙师傅制扎龙头没有蓝本可仿,全凭自己心意创作。特别是龙头在制扎中设计了活套杠杆,让龙睛、龙口能够随着竹篾的张力自然一开一合。再加上装裱色彩,和谐映衬,在舞时便有栩栩如生的感觉。

    3.鼓乐伴奏龙舞,渲染场面气氛。

    音乐随着龙舞的动作或悠扬、或激烈、或昂奋、或和缓,说不清是鼓乐配合龙舞,还是舞龙配合鼓乐,反正是那么的相互融合、相互衬托、协调一致。

(1) 龙灯进行时:

(2) 巨龙出山时:

(3) 施云布雨时:

(4) 盘缠修养时:

    这些鼓乐的伴奏使观众融入了神话的世界,好像看到的就是一条真龙。

    4.舞龙艺术超群独特。

    下团吊龙的历代传承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擅长武功。

    丁姓传承人的功法是散打,他们在拳脚舞动上注重手力、脚力,出手快、站桩稳。尤其舞龙宝、龙头之人,手里拿着的1.8丈长的吊杆,长细杆头上面吊挂着10余公斤重的龙宝龙头,在空中翻转舞动长达2个小时,没有扎实的臂力功夫和握力功夫是难以达到的。特别是表演“巨龙出山”、“盘缠养息”的环节,舞龙头之人几番跃起,踏在三层舞龙身艺人的头上,将龙头举至七八米高处,形成昂首望天,居高临下的势态,因为是高杆吊龙,将龙身置于空中,十多位舞龙人通过高举竹竿制动,互相配合,首尾呼应,让龙起伏、逶迤、腾起,忽儿翻滚,忽儿交叉,忽儿盘缠,忽儿腾飞,旋转自如,如同神龙在空中活灵活现。巨龙出山时,随出场锣鼓呼啸而出,动作快捷,一起一伏,忽而旋转,忽而升天,舞龙人要聚精会神,配合前一位的动作,迅速做好自己的动作,要神到、心到、意到、手到、脚到、力到。看舞灯是一种艺术享受,对舞龙人来说却是一次练武练功。一场约两个小时的表演,舞龙人一个个筋疲力尽,汗流浃背。

    5.团结合作,互相配合,浑然一体。

    舞龙队伍达百余人,全靠一人指挥,一宝导引。从龙灯到伴灯,既要注意自己的表演手法,又要做到整体协同,首尾呼应,光、声、色协调一致,体现了舞龙艺人互相配合、专心一致、步调一致、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所以,舞龙表演既给人一种吉祥喜庆的艺术享受,又是一次团结互助、万众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教育。

    6.舞龙讲究整体效应,具有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舞龙所到之处,不论是否有过邻里纠纷还是有个人恩怨,都置之于不顾。逢村必进,逢户必入,一样地驱邪恶送吉祥致祝词。户主也不管舞龙人是谁,是否有积怨有过节,都按民族礼节送茶、递烟、留客呷油茶、吃糍粑,好酒好菜奉为上宾。所以,邻里的纠纷不需调解,个人的恩怨不需解释,几杯油茶,几个糍粑,几杯米酒就将纠纷和恩怨消除了,舞龙过后大家见面相亲,有难相助,招之即来,有呼有应,形成了一种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风气。

    城步苗族人民十分崇尚龙的文化,认为天上有龙星、龙神,地上就是龙的传人,龙是神灵,龙的传人必然有杰出的才干,超人的才华,龙神护佑,子子孙孙文武双全,男人能文能武,女人贤淑贞烈,所以苗族人民崇敬龙神,认为只要龙神显灵,子子孙孙就会出人头地;只要敬龙、舞龙,一年四季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城步吊龙舞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突出的历史价值。

    丹口下团吊龙舞文化传承了千百年,在启龙、开光、点睛、接龙、舞龙、送龙、封龙的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古傩文化程序,渗透了苗族先民的巫教、梅山教等文化,可以说舞龙是苗傩文化的艺术。

    2.突出的文化艺术价值。

    下团吊龙是集手工艺术、绘画、布艺、剪纸、贴花、文学、光学、表演、音乐、武术等一体的古老艺术,舞吊龙、扎吊龙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祖传绝技,从中可以探究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文化生活和手工技艺。

    3.较广泛的社会教育价值。

    舞龙是苗族人民崇尚龙的精神的升华。下团吊龙通过艺术表演把观众敬龙爱龙演变为精神文化的享受,在表演中自然地表现了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主宰自然界的主人翁精神,展现了龙的传人的聪明、智慧和高尚情操,对青年一代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4.团结协作、和谐生活的凝聚力。

    在舞龙表演的过程中,从灯光、音响、舞艺、伴灯到礼仪、组织、引导等一系列,参与者达百余人,他们协力同心,步调一致,配合默契,自然一体,体现了艺术团队的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同时,舞龙所到村寨,苗族群众主动地、无偿地接龙、接客,即使过去曾有邻里积怨,在舞龙接客中,自然消除了。由此可见,舞龙也是一项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独特艺术。

    2008年,城步吊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城步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