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南县地花鼓
南县地花鼓
    南县地花鼓系洞庭湖区汉民族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地花鼓主要流传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及周边地区。各地的地花鼓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地方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样式。

    南县俗有“地花鼓窝子”之美誉。南县地花鼓是其境内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湖南的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地花鼓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南县地花鼓的启蒙期是对子地花鼓。一丑一旦(丑、旦都是男人扮的)持扇持绢,同歌同舞,配有锣鼓唢呐,欢娱在屋场乃至渔舟之上。它的发展期为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北河口、牧鹿湖等地马戏团盛行,后与对子地花鼓糅合,演变出了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即竹马地花鼓。清代道光年间,境内垸落粗成,移民纷至沓来,闹元宵、庆中秋加围龙与之吻合,便把南县地花鼓推向了兴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欢庆土改和合作化人民公社成立的庆典,把地花鼓推向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被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走过了冷落沉寂禁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

    南县地花鼓主要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三种形式。动作朴实粗犷,音乐明快高亢,三种地花鼓表演各具特色,表演有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和祝愿祥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扮一旦一丑。丑角以系红头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蓝色或黄色、黑色服装,手拿芭蕉扇、纸扇、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画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小”字,故称小花脸。旦角以顶绸帕、系手巾、扮仙头、巴巴头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用被面做的红色的彩衣彩裤或彩衣彩裙,手拿丝织红绸、酒杯为道具。二人载歌载舞,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等曲调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特别是用扇子和手帕子来表达人物的情绪与性格。

    竹马地花鼓,一丑一旦的服饰打扮、歌唱内容、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相同,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他头戴红色仙头或白色礼帽,身穿白色或红色武打衣,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铺上各种颜色的竹马,与地花鼓的丑、旦穿插表演,走“8”字(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绕“圈子”,玩“套子”,场面威武,表演细腻。

    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龙头龙尾连接11节或13节龙把子,配合地花鼓舞出“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彭德怀、段德昌、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传播火种时,最爱看地花鼓的表演,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倡红军士兵唱“花鼓调”。

    地花鼓的调子很多,有:

“十二月望郎”、“拖地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送喜歌”、“对花”、“五更观灯”、“蝴蝶歌”、“闹五更”、“十月怀胎”、“小送郎”、“小识字”、“阳雀歌”、“三请歌”、“铜钱歌”、“向四方”、“请郎歌”、“送郎歌”、“十字调”等。

    如“十二月望郎”根据月份秩序表演,每个月份一个段落,一个段落一层意思:

    正月新年望郎君、二月花朝迎君郎、三月清明来送伞、四月农忙郎种田、五月郎姐闹端阳、六月郎姐叙衷肠、七月炎天来祝福、八月中秋好团圆、九月重阳把君劝、十月寒冬好念郎、十一月木屐雨伞来传情、腊月雪夜盼君郎。

    南县地花鼓的伴奏乐器分吹奏、打击、胡琴三大类。

    吹奏类:主要是唢呐,唢呐有两种不同规格。

    大唢呐,高度为33.3厘米,音质优美、悦耳动听;

    小唢呐,又称叽呐子,高度为21厘米,音色清亮。

    打击乐:分南边锣鼓、西边锣鼓两个种类。

    南边锣鼓:有堂鼓与手鼓、汉锣、大钹、小钹、小锣、云锣、碰铃;

    西边锣鼓:有大堂鼓(需用两人抬着走)、大苏锣、大钹、小钹、小锣。

    胡琴:地花鼓专用胡琴名曰大筒,用竹子制作,声音洪亮,包腔圆滑。

    在地花鼓伴奏的乐器中,最主要的是唢呐与锣鼓。

    南县地花鼓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各有其代表性传承人:

    李元六:是对子地花鼓的祖师爷。长沙人,清代嘉庆元年(1796)下洞庭,落脚乌嘴乡小港子打鱼为生,他白天捕鱼、卖鱼,夜里吹唢呐,拉胡琴,一到正月间就组织打地花鼓送恭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3月间,他应邀开场收徒,教唢呐、胡琴、对子地花鼓。这就是人们传说的“桃花班”,于是对子地花鼓就在南县红火地传开了。

    薛春山、龙佑明:是竹马地花鼓祖师爷。龙佑明,南县北河口人,是李元六的开门徒弟。主攻地花鼓的旦角,他个子矮小,相貌长得好,很会唱民间小调,逢年过节就在北河口领班打地花鼓。一次,在马戏团为头的薛春山来给他母亲拜年,两人商量合作玩花鼓拜年的事。薛春山是骑马来的,第二天就以“骑马地花鼓”走村串户了。龙佑明在马上可以翻筋斗,其表演很受欢迎,丢的包封、打的彩用箩筐挑。到了第二年,薛春山带团去湖北演出,不能骑马打地花鼓了。龙佑明就用篾扎纸糊的竹马与地花鼓穿插表演,亦受到民众的欢迎,从此,竹马地花鼓就在北河口一带代代相传了。

    围龙地花鼓在南县产生的时间不详,创始人不明,通过调查没有找到准确答案。据老艺人赵长生(90岁)讲述:这种形式不是在某一个时期突然形成的,也不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广大劳动人民逢年过节互相磋商,互相融汇,加上历代艺人的加工创造,逐渐形成的。直至1920年以后,才逐渐形成了传承谱系。

    南县地花鼓这个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代嘉庆初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丰富性:南县地花鼓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对子地花鼓演变出了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自如地呈现着表现形式的丰富性特征。

    2.规范性:不论“十二月望郎”,还是“拖板凳”、“采茶调”、“辞东歌”,演员的动作都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招一式颇具规范性特征。

    3.灵活性:无论是在传统的佳节里,还是在重大的庆典活动中,无论是在舞台上、街道上、屋场上、门店前,还是在渔舟中、扮桶上都可以表演,显示出地花鼓独特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特征。

    4.简朴性:不论是吹奏乐还是打击乐,虽然热烈喜庆,但调式和板式都不繁杂。质朴、简洁构成了其调式和板式的简朴性特征。

    5.稳定性:虽然近年来受到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南县地花鼓陷入濒危状态,但群众还是在怀念,还是想看。这说明这种文艺形式已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现代竞争社会里,存在着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6.地方性:人民群众不仅爱看,而且爱演,因为它源于生活,扎根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因此,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

    具有上述多种特征的南县地花鼓,在整个洞庭湖区占有重要地位,长沙花鼓戏中的“西湖路子”就是在南县地花鼓这种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花鼓戏始于地花鼓。发掘、抢救、保护南县地花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学术价值:地花鼓是民间舞蹈,表演生动、曲调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发掘、抢救和保护地花鼓,这对于振兴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实用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群众喜闻乐见的地花鼓,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6年,南县地花鼓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南县文化旅游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