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娱乐性(娱神)舞蹈。土家族铜铃舞源于土家族“梯玛跳神”,是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做宗教法事程序中,手握八宝铜铃的表演,又称“八宝铜铃舞”。 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以及周边湖北省的来凤县、重庆市的酉阳县、秀山县等地区。

    “梯玛神歌”是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土家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据民间传说,“八宝铜铃”象征土老司的一匹宝马。因此,铜铃道具必雕刻一个马头,马头颈部系的五色彩带象征马的鬃毛。土老司摇铃舞蹈时,常出现一些喂马、逗马、上马、跨马、奔马和下马的形象动作。铜铃舞有“行堂”和“座堂”之说,“行堂”铜铃舞的铃只有七个。传说很早以前,土家族祖先有四个兄弟,四人有八子,某日上山割麦,被野兽吃掉了一个。后人“梯玛”为祭祀四兄弟,模拟余下七子做成了相似的铜铃,行走唱咒,摇铃起舞以示怀念。“座堂” 铜铃舞的铜铃只有六个。传说“梯玛”原有铜铃八个(称“八宝铜铃”),在一次出祭途中,土家族的“梯玛”遇到了苗族的“巴呆香”(即“苗老司”)和汉族的巫司,梯玛当即分送各人一颗铜铃,表示团结友好。故现在“巴呆香”的大苗铃上系有一颗小铜铃,汉族巫司师刀圈项也系有一颗铜铃。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阶段的铜铃舞表演已经脱离了宗教仪式,以群众性的自娱舞蹈形式表演,丰富了土家族节庆活动。

    土家族铜铃舞分梯玛独舞(或加伴舞)和铜铃群舞两大类。

    1.梯玛铜铃独舞。

    基本内容有:“安神”、“祭土王”、“请师傅”、“请众神”、“洛神”、“起兵与发兵”、“坐马”、“下扬州”、“闯地府”、“过天河”、“上天坛”、“求子女”。

    基本动作有:手部有“上摇铜铃”、“下摇铜铃”、“前摇铜铃”、“后摇铜铃”等;腿部有“跑”、“跳”、“跪”、“蹲”等。

    唱念(略)。

    2.铜铃群舞。

    基本动作:

    (1)铜铃的拿法:竖握铃,斜握铃,横握铃,斜倒铃。

    (2)单人动作:

    扫堂摇铃

准备:“正步”,右手“竖握铃”,左手握“虚拳”,双手自然下垂。

    第一~二拍,左侧身前倾,左腿勾脚向斜前上一步,“左掏手”于右斜前平划至左旁抬起25?,手心向上。右侧身右脚跟上,成“正步”,同时右手“竖握铃”,在右胯旁摇铃一次,第二拍身转向一点后,同时右手“竖握铃”抬至右腰旁摇铃一次。

    第三~四拍,左脚后撤一步,右脚收成“靠步”,双手姿态不变,右手每拍摇铃一次。

    左右摇铃

    准备:“大八字步”,双手屈肘于胸前,两手同时“竖握铃”。

    第一~四拍,双手“竖握铃”由右向左一拍一次摇铃三次,最后一拍静止,摇铃时上身随手向左摆动,同时双膝颤动。

    第五~八拍,与一~四拍动作对称。

    八字步摇铃

    准备:“左丁字步”,双手屈肘于胸前“竖握铃”。

    第一拍,双腿屈膝,左脚稍提起,“外撇步”落于右脚前,脚跟与右脚尖靠拢,同时双手“竖握铃”,由右往上向左画半圈,铃至左腰前成“横握铃”。

    第二拍,与第一~二拍动作。

    第三~四拍,同第一~二拍动作。

    第五~六拍,双手胸前“竖握铃”,双脚原地向左磨转一圈。

    第七~八拍,左腿全蹲,右腿稍屈前伸脚跟着地,同时右手“竖握铃”,向右斜前推出,左手屈肘于胸前向后拉与肩平,掌心朝里。

    十字步摇铃

    准备:“正步”,右手“横握铃”屈肘举于肩前,左臂自然下垂。

    第一~四拍,左右脚交替走“十字步”,右手一拍摇铃一次,左手随身自然摆动。

    踩五方

    准备:“正步”,双手“竖握铃”屈于胸前。

    第一拍,左脚向前上一步,同时双手自胸前打开平抬。

    第二拍,右脚收成“正步”,以左脚为轴心向左转半圈,双手屈肘合于胸前,“竖握铃”面向后。

    第三~四拍,双手保持第二拍姿态,左脚向左移一步,以左脚为重心,向左转3/4圈,右脚稍提起随身转动,第四拍落于身后,重心在右脚,左腿前伸勾脚脚跟着地,双手于第四拍由胸前打开平抬。

    第五~六拍,左脚向右斜前上一步,以左脚为重心向左转一圈,面向后,右脚跟上,前伸勾脚着地,重心在左脚,双手在第五拍时于胸前“竖握铃”,第六拍双手打开至两旁平抬,面向后。

    第七~八拍,左脚移一步,转法与结束姿态同五至六拍动作。

    打八铃

    准备:右腿全蹲,左腿稍屈勾脚前伸,脚跟着地,左手半握拳向前平伸,拳口朝右,右手“竖握铃”于右旁。

    第一拍,右手握铃,打在左小腿内侧。

    第二拍,打左大腿。

    第三拍,打左手小臂内侧。

    第四拍,右手向外“翻腕”,经左肩向后绕头,打右肩,同时换成左腿全蹲,右手铃交换给左手后,握拳向前伸出,拳口朝左,左手“竖握铃”屈肘于胸前。

    第五~八拍,做一~四拍对称动作。

    跳火坑

    第一拍,左脚步起向左后侧“单起双落”,同时右脚“靠步”半蹲,左手“单晃手”回胸前“端掌”,右手“横握铃”盖至左腰旁,扣左腰旁,眼看左下方。

    第二拍,双腿与左手姿态不变,右手由下向上“翻腕”经胸前屈肘举于右肩前“横握铃”,上身随手稍后仰,眼看右旁。

    跑马摇铃

    准备:“八字步”半蹲,上身前俯,左手屈肘于左肩前,右手“斜握铃”抬于后斜上方。

    第一~四拍,保持“准备”姿态,双腿同时连续向前跳跃,一拍一次。

    转马摇铃

    准备:同“跑马摇铃”准备姿态。

    第一~四拍,保持准备姿态,左脚为重心向左点转一圈(转时右脚在后连续踏地随左脚转动),右手在后连续上下闪动。

    马步摇铃

    准备:“左斜丁步”,右手于胸前“盖掌”,右手“横握铃”,垂于右胯旁。

    第一~四拍,保持准备姿态,连续颤动,左手在腹前平绕∞字,右手持铃连续打胯。

    第五~八拍,手的动作同一~四拍动作,以右脚为重心,左脚连续点地向右转一圈。

    上下摇铃

    准备:“正步”,双手“竖握铃”于胸前。

    第一拍,“左撇脚”上一步,双手捧“竖握铃”向左摆。

    第二拍,“右撇脚”上一步,同时双手向右摆,眼看右斜前。

    第三拍,左脚向右撤成“大踏步”,双手握铃向左摆。

    第四拍,“大踏步”向左后转身半圈,成“右大踏步”,同时双手往上翻腕右摆铃。

    第五拍,起身,双脚收成“正步”,双手向上翻腕左摆铃。

    第六拍,左脚撤成左“大踏步”,双手向上翻天覆地腕右摆铃。

    第七拍,起身,右脚后撤成“大踏步”,上“分掌”举铃。

第八拍,双腿姿态不变,双手由肩前向下按铃。

    过门坎

    第一~二拍,左脚移一步,同时左转身半圈面向后,右脚收成“正步”,左手半握拳,拳口打胯两次,右手“横握铃”打右胯两次。

    第三~四拍,右脚原地踏一步,向左转身半圈,左腿勾脚前抬45?,右腿单起单落跳两次,双手动作同一~二拍。

    第五~六拍,左脚落地,右小腿后抬,左脚单起单落跳两次,双手动作同一~二拍动作。

    拜菩萨

    第一拍,左脚向斜前跳一小步,面向右斜前,右腿后吸起,同时左手半握拳拳口打胯一次,右手“横握铃”打胯一次。

    第二拍,右脚由后向左斜前跳一步,左腿后跟起,面向左斜前,双手动作同第一拍动作。

    第三拍,做第二拍对称动作。

    第四拍,左腿前弓,右膝在后跪地,双手同第一拍动作。

    第五~六拍,腿的姿态不变,双手胸前捧“竖握铃”,摇铃两次。

    第七~八拍,腿的姿态不变,上身前俯埋头,双手分开撑地;第八拍起身,双手于胸前“竖握铃”。

    打神堂

    准备:左“斜丁步”,双手于胸前“竖握铃”。

    第一~二拍,向后闪腰,同时双手从胸前拉开与肩平,前后摇铃两次。

    第三~四拍,右脚向左“盖步”,同时转1/4圈成“左大踏步”,上身前倾,双手左“掏手”,右手“斜握铃”,举于右上方,左手提襟位。

    第五~六拍,准备姿态不变,同时双手原位向外摇铃两次,向左扭头,眼视左下方。

    第七~八拍,保持姿态,原地向左磨转3/4圈,左“斜丁步”,面向前,双手原位摇铃两次。

    跳莲花

    第一~四拍,双起双落前后交叉换腿“插秧跳”,一拍跳一次,同时左手屈肘与肩平,拳心向里,右手“竖握铃”打右肩,再向前斜上方推出,反复一次。

    移步摇铃

    准备:“正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横握铃”。

    第一~四拍,面向前,右脚起向旁移三步,连续屈膝颤动,双手在“提襟”位上下摇铃四次,第四拍左脚“靠步”。

    大八字步摇铃

    准备:“大八字步”,双手于胸前“竖握铃”。

    做法:“大八字步”移动由左向右,同时双手“竖握铃”,从左向右摇铃三次,停止一次,上身随手摇铃摆动。

    十字步摇铃

    做法:左脚起走“十字步”,四拍一次,动作与“十字步摇铃”相同,在第三~四拍,左手由右胸前向外“推掌”平划至左旁。

    转圈摇铃

    准备:“小八字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横握铃”。

    做法:左脚为重心向左辗转,右勾脚脚跟随之前、左、后、右蹬地,同时双手在两侧上下摇铃四次。

    跪地摇铃

    准备:右膝跪地,左腿屈膝前伸脚跟着地,左手“竖握铃”,一头朝上,一头按于左大腿上,右手自然下垂。

做法:左手原位连续向前压铃,一拍收,一拍压,“斜倒铃”,上身先俯后仰,右手由胸前至右旁随着上身起伏,连续平绕“∞”字。

    踩八卦

    第一~四拍,左脚起走“十字步”,第四拍时双脚成“正步”,双膝颤动一次,同时双手在“提襟”位,左手拳打左胯,右手“横握铃”,打右胯。

    第五~六拍,右脚向右前上一步,左脚跟成“左靠步”,双手同一~四拍动作。

    第六~七拍,左脚向左前上一步,左转身四分之一圈,右脚跟成“右靠步”,双手同第一~四拍动作。

    望神

    第一~二拍,左脚为重心,右勾脚向左“扫堂腿”蹲转一圈,同时双手于胸前“竖握铃”。

    第三拍,右膝跪地,头后仰,右手举至头上方“斜倒铃”,左手提襟位。

    第四拍,同三拍姿态。

    斋玛

    做法:“大八字步”,双臂左右屈肘与肩平,仰头挺胸,双腿伸直,双脚连续向前小跳,同时右手“横握铃”,一头打右胸前,左手拳口打在左胸前,随双脚跳动连续打胸。双脚“小跳”脚尖不离地,身体保持平稳。

    跳马摇铃

    准备:“左丁字步”,双臂自然下垂。

    第一~二拍,右脚前“吸腿”、“小跳”一次上步落地半蹲,左脚勾脚蹬弹前伸,脚跟着地。同时,右手“竖握铃”向里屈肘,左手拳口朝上屈肘于右手外,双手端于胸前,同时向外互相绕一圈。

    第三~四拍,二拍姿态不变,上身前俯,右手持铃打在左小腿内侧。

    勒马摇铃

    做法:面向前,右“商羊腿”,向右扭腰,上身稍前倾,左臂屈肘握拳,肘部靠在右大腿上,右手稍屈肘“斜握铃”举至头上方,左扭头,眼视下方,同时左腿向右跳转,一拍一次连续进行,越转越快。

    踩四方

    准备:右腿半蹲,左腿伸向左侧,内撇脚全脚掌踏地,右手持铃,弯肘撑在右膝上,左手持铃屈肘于左胯旁。

    第一拍,右脚半蹲原地向右辗转,左内撇脚,腿伸直由左移踏至一点钟方向,身体向右转1/4圈,同时左手持铃打左旁胯一下。

    第二~四拍,动作同一拍,二拍右辗转,左腿由一点钟方向移踏至三点钟方向;三拍右辗转,左移踏至五点钟方向;四拍踏回七点钟方向。

    横步双铃打肩胯(以右为例)

    第一拍,左脚原位不动,右脚向旁移一步,右手屈肘抬起翻腕,将铃上端转成下端,打在右肩上,同时左手持铃打左旁胯。

    第二拍,右脚不动,左脚收至右脚旁成“正步”,同时右手持铃伸开至斜上方,左手持铃伸开至“提襟”位。

    双铃逗打

    准备:面向正前方,双腿半蹲。

    第一拍,前半拍,左脚原地踏一步,左手持铃竖起打在左腿上。后半拍,右脚原地踏一步,同时右手持铃竖起打在右大腿上。

    第二拍,前半拍,左脚原地前迈一步,双手不动,后半拍,右脚原地小跳一次,同时右小腿向后抬起25?,右手屈肘抬起向外翻肘,左手自然停于左旁,右扭头,眼视右肘下方。

    抖肩摇铃

    准备:右膝在后跪,左腿在前屈膝成“弓步”。

    第一拍,右手持铃向前击地,左手持铃向后平伸。

    第二拍,双手做第一拍的对称动作。

    第三拍,双手持铃在胸前相碰。

    第四拍,双手持铃向前后拉开,同时双肩抖动一次。

    金鸡独立(以左为例)

    第一拍,左脚原地小跳一下,同时右腿向前吸腿,左手自然向前甩出,右手向后一甩。

    第二拍,左脚原地再小跳一步,右吸腿姿态不变,左手自然向后甩,右手屈肘向前伸,肘弯撑在右膝上。

    (3)动作组合。

    勒马望神

    准备:“小八字步”,双臂自然下垂。

    第一~四拍,做“转圈摇铃”。

    第五~八拍,做“跳马摇铃”。

    第九~十二拍,做“勒马摇铃”。

    第十三~十六拍,做“望神”。

    与铜铃舞相关的器具和物品有:

    凤冠:又称“五佛冠”,用硬纸制作而成。下端平整,上部呈锯齿状,五个锯齿状的突出部位下面绘有神像,即中间为三清仙师,两边为天将各一。梯玛在整个法事过程中系于头上。

    法衣:大红布缝制,黄布滚边,对胸开衩,胸前用黄布绣太极八卦,八卦下面绣有云钩,胸肩上左写“千千天兵”,右写“万万神将”。后背与前胸一样绣有太极八卦,左右背肩分别有“日”、“月”二字。下摆开衩,袖不长,袖口大。法衣是梯玛的主要上衣,整个法事过程都必须穿在身上。

    八幅罗裙:它是梯玛的主要服饰,用八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的八幅布料缝制而成。裙下摆吊八枚铜钱,裙长一米以上,系在法衣里面腰部。

    八宝铜铃:用响铜铸制为鸡蛋大小的马口挂铃。传说原为八颗,分了两颗给“苗老司”和汉族巫师,现只剩下六颗,分别装在长约一尺二寸左右、直径近一寸的一根木柄两端(各三颗)。刻着马头,系着五色布条的一端为头,舞时朝上,另一端为尾,舞时朝下,不可颠倒。梯玛将其撞击大腿或用力抖动,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司刀:全部用铁打制。刀柄刻有南北星斗字样,柄前连一直径为一尺的铁圈,铁圈上又连有9、13或24个小铁圈。主要用作舞具和占卜。舞时可发同沙沙之声。

    长刀:铁制,长一米,刀柄连一铁环,环上系五色布条,用作舞具兼作占卜。

    牛角:系水牛角制成,吹口安装用杂木制作而成的哨子,能吹出激烈高昂的“吾哩吾哩”声调。主要用于“起兵”、“解兵”等激烈场面的吹奏。

    竹卦:有大、小卦之分。大者用长21厘米~24厘米的大竹蔸,小者用长9厘米~12厘米的小竹蔸,从中劈开 ,一分为二,精细制作而成,它是梯玛用作占卜的主要工具。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代表性传承人有:

    向光权,生于1936年,保靖拔茅乡(今碗米坡镇磋溪)人,梯玛,土家族,12岁随其父向顺银[宣统六年(1914)]学艺,与邻近比耳、隆头、马王等乡的梯玛同为一师之徒(即向顺银的弟子)。祭中梯玛操持的仪式程序,久传之后,有少许差异,但出入不大。

    向宏清,梯玛,少年随姑父彭天禄(禾沙梯玛)学艺,艺成之后,即自立门堂,香火很旺。他演唱的《请四都衙门》与向光全为同师所传,但各有衍变。

    与八峒地区上游梯玛有联系的是下游仙仁(即今阳朝乡)的龙利民、李宗央两梯玛。

    龙利民,系本家十代梯玛的继承人,曾任村秘书、会计等职,记性好,翻译有条不紊。

    土家族铜铃舞主要特征:

    土家族铜铃舞动作特点鲜明,保持了土家族舞蹈的独有风格。在舞蹈时,双膝稍曲,顺拐摇铃,颤抖摆扭,粗犷有力。有的动作技巧很高,如龙山县的“跳火坑” ,腾空跳起,双腿向前伸右腿跨过左腿转身360?;又如“打八铃”全蹲,两腿交替向前伸出,双手交换不断打小腿、大腿、手板、肩,反复两次为八铃,动作难度大,风格特点浓。其基本步伐,有走十字、踩三角、屈膝辗转、交叉撇步、左右摇铃,整个土家族铜铃舞给人以感情炽热,活泼愉快和美的享受。

    舞蹈音乐,多用2/4和3/4节奏。原始铜铃舞唱腔曲调优美舒展,唱词古老史籍性强。跳铜铃舞时,梯玛自己清唱,摇铃伴节奏,边唱边舞,打铃伴奏。铜铃是舞蹈的独有伴奏,间隙夹吹牛角,烘托气氛。根据需要和情绪的变化,可边唱边舞,只舞不唱,只唱不舞,无乐器伴奏,是一个自摇铜铃自伴奏的舞蹈。

    土家族铜铃舞主要价值:

    1.铜铃舞早期的表演集歌、乐、舞、词为一体,讲述了土家族起源、迁徙、生产、生活、战争的历史,对研究土家族族源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2.铜铃舞表演动作粗犷豪放,道具铜铃配合舞蹈技巧高超,具有中国民族舞蹈中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3.铜铃舞是土家族节庆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表演,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及群体性,对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4. 铜铃舞表演中,其铜铃声响清脆嘹亮,极具娱乐性,对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2008年,湘西土家族铜铃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