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桑植花灯
桑植花灯
    桑植花灯是湘西花灯有代表性的一支,有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的分类。主要流行于桑植县39个乡(镇、场)及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其中澧源镇、瑞塔铺以文花灯为主;空壳树、芙蓉桥、利福塔、沙塔坪乡以武花灯为主;廖家村、上洞街、陈家河、两河口以丑花灯为主。

    桑植花灯是桑植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据传起源颇早。五代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书》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此记载所称年代,距今1300余年。“花灯”一语由此而来。据清乾隆版《桑植县志》记载:“元宵剪纸为花灯,或制花灯,扮演楼台故事。街衢鼓乐社日,乡村结彩赛会,悬牲醪于树下,祭毕享其胙。”花灯的种类繁多,据清同治版《桑植县志》载:“上元灯有龙灯、狮灯、鱼灯。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目打花鼓。”

    明代以后,桑植花灯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是明末清初,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汉人被迫搬迁到桑植,也将境外花灯带了进来,桑植各族人民很快将境外花灯吸收融汇于桑植花灯和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二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桑植各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生活习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武花灯等,形成了第二个发展时期。

    桑植花灯是桑植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原生态桑植花灯主要在桌子上打,由两个男人打,一个扮女的,一个扮男的。桑植花灯种类繁多,有文花灯、武花灯、拐子花灯、老人花灯、丰收花灯等。桑植花灯动作极为丰富,桑植花灯艺人这样描述桑植花灯:“花灯形象三百六,禽兽妖魔龙鱼猴,日月雷雨山草木,打好花灯不用愁。”

    桑植文花灯代表节目《四季花儿开》,通过对四季花鸟形象的塑造,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希冀幸福美满的爱情像花儿一样。桑植武花灯代表节目《十打》,通过塑造流传于民间天地精灵的形象,反映桑植各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桑植拐子(丑)花灯有《莫学花椒黑良心》,老人花灯有《十办》,丰收花灯有《聚钱罐》等代表性曲目。

    桑植花灯讲究套子和圈子。套子指手、脚、身、步相关联的动作。圈子则是许多动作的组合。桑植花灯套子有开山、尖子、捎马、花手、海底摸沙、金盆泼水、关云长挑袍、抱石开弓等100个,还有“嫦娥奔月”、“鳊鱼上滩”、“昭君出塞”等80多种组合动作。花灯圈子有三翻身、三转、三摸、一把弓、半边月、扯四门、剪刀夹、双边出场、游扇、流筒篙子、荷花出水等。

    桑植花灯演出,都用乐器伴奏,伴奏乐器有锣、鼓、钹、小锣、大筒、唢呐、笛子、三弦、课子、琵琶。表演道具有扇子、手帕。

    依文字记载,桑植花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相传,形成谱系。影响较大,传承至今的有四大谱系:

    一、谷志壮谱系

    谷志壮,白族,1917年出生,洪家关乡人,小学文化,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分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12岁拜谷晓丰为师学演花灯,丑、旦行当皆精,吹打弹唱全能,年轻时曾到永定、桃源、沅陵、湖北五峰、四川秀山、酉阳等湘鄂川黔周边县、乡献艺,十分走红。曾在本地传教花灯、灯戏、阳戏,桃李满园。他在继承本地传统花灯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地表演艺术,提高和丰富了桑植花灯艺术。他创作的花灯动作《八大块》被纳入原湖南文艺学院舞蹈教材;传授的花灯《四季花儿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他的表演朴实而富有情趣,动作灵活轻盈,扇花丰富,有较深的艺术造诣。

    该谱系共四代:第一代:谷晓丰,生卒年不详,谷志壮之师;第二代,谷志壮,生于1917年6月,

    小学文化,12岁学艺,洪家关乡洪家关村,已故;第三代,满元恒,1946年生,初中文化,9岁开始学艺,澧源镇人;蒋炳然,1950年生,中专文化,20岁开始学艺,澧源镇人;第四代,王翠云,女,1956年生,初中文化,芭茅溪乡人;王昭娣,女,1962年生,高中文化,澧源镇人。

    二、满元恒谱系

    满元恒,1946年出生,土家族,初中文化,澧源镇人。9岁起开始随民间花灯班子走乡串户演出,为他以后从事花灯艺术打下了良好基础。1962年被招进桑植花灯剧团,师从老艺人毛利之、谷志壮、向宏治、刘芳豹,掌握了48套花灯套子和54种花扇表演艺术。他在传承传统花灯技艺的同时,还将传统花灯分成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多人花灯、拐子花灯、老人花灯等多种表演形式,基本形成了桑植花灯表演程式。他的代表作品《四季花儿开》、《聚钱罐》、《赶花》参加州、市、省文艺会演时均获得大奖。1974年参加全州文艺会演,因其精湛的花灯表演艺术,被文艺界誉为“湘西花灯王”。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参加全县土家族摆手舞、花灯舞、跳丧舞、九子鞭及白族仗鼓舞等民族民间舞蹈的搜集、整理工作,是桑植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该谱系共五代:第一代,满元恒,1946年生,初中文化,1955年起学艺,尚家坪乡人;第二代,王招娣,女,1962年生,高中文化,1980年开始学艺,澧源镇人;邓忠国,男,1963年生,高中文化,1980年学艺,淋溪河乡人;第三代,钟声,1968年生,高中,1994年学艺,澧源镇人;尚春霞,女,1972年生,高中文化,1994年学艺,廖家村镇人;第四代,周凤梅,女,1964年生,初中文化,2000年学艺,澧源镇人;袁建伍,男,1968年生,高中文化,2000年学艺,澧源镇人;第五代,钟岳琴,女,大专文化,2007年学艺,麦地坪乡人;吴琦,男,大专文化,2007年学艺,吉首人;彭召娣,女,大专文化,2007年学艺,澧源镇人。

    三、钟学芝谱系

    钟学芝, 1876年出生,白族,初小文化,走马坪乡走马坪村人。1883年拜郑光旁学唱土地戏、汉戏、花灯、打击乐,15岁开始四处演唱花灯。1956年参加桑植县艺人座谈会,传授武花灯等民间艺术,同年获湘西自治州优秀艺人奖、省优秀民间老艺人奖。他从小学花灯艺术,对桑植民间艺术有较深的研究,他保泰持盈的“武花灯”表演套子成为桑植县花灯舞蹈的宝贵素材,保泰持盈的花灯小戏《王三卖货》经整理加工赴州会演获得大奖,为弘扬桑植民间艺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该谱系传有五代:第一代,郑光旁,生卒年不详;第二代,钟学芝,1876年生,初小文化,1883年学艺,走马坪乡走马坪村人,已故;陈才应,1878年生,10岁学艺,瑞塔铺乡人,已故;陈才生,1876年生,11岁学艺,空壳树乡人,已故;第三代,黎运旦,1910年生,14岁学艺,走马坪乡卓家峪村人,已故;第四代,黎连诚,1928年生,中专文化 ,20岁学艺,走马坪乡卓家峪村人;钟会龙,1936年生,初中文化 ,20岁学艺,走马坪乡走马坪村人;第五代,钟以章,1975年生,初中文化,18岁学艺,走马坪乡走马坪村人。

    四、杨声明谱系

    该谱系记载不全,据传有四代,目前只知两代。第一代,廖兴佐,1933年生,初小文化,得师传,沙塔坪乡人;杨茂名,1927年生,初小文化,得师传沙塔坪乡人;第二代,杨声明,1948年生,初中文化,得师传,沙塔坪乡人。第三、四代传承人不详。

    目前确立的代表性传承人有谷志壮、满元恒、蒋炳然(1950年出生,土家族,中专文化,桑植县河口乡河口村人。1970年进桑植花灯剧团,师从谷志壮、向宏治。表演的武花灯《抢扇》被评为州、省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一、二等奖。1981年调县文化馆任戏剧专干,从事戏剧、舞蹈编导工作,为桑植花灯、仗鼓舞、九子鞭等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等三人。

    桑植花灯的主要特征是:

    1.源于生活,追求动作的完美性和表现力,呈现粗犷、健朗、节奏鲜明的动律特征。

    2.动作广泛,桑植花灯能表现多方面的事物,动作形象富于变化,除了表现人们的生活内容外,还能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姿态。

    3.表演灵活真实,手眼身法步法结合统一,充分展示出人物的精、气、神,呈现原始古朴、自然天成的舞蹈特征。如“鸦鹊口”、“柳叶掌”手势;“矮子步”、“鸭子步”步法;与演员情绪紧密结合的“脆扇”;用来传递感情、表达各种动物和人物性格的道具花扇。

    4.音乐优美动听,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活泼,结构严谨规整。桑植花灯唱腔大量运用衬腔,曲调小巧细腻,明快流畅,富有表现力和生活气息,突出地方风味,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生活气息。

    桑植花灯具有多方面价值:

    1.艺术价值。桑植花灯大量运用桑植民歌的曲调,又吸收了丰富的打击乐艺术,增强了音乐表现力。音乐主要从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

    2.社会价值。桑植花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娱性、模仿性,是桑植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本来形态的存在方式。桑植花灯是反映桑植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美学价值。桑植花灯是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其舞蹈、曲调有着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2008年,桑植花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桑植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