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炎陵三人龙
炎陵三人龙
    炎陵三人龙是炎陵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类。“炎陵三人龙”是流传于炎陵的各种龙舞的总称,是当地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龙文化表现形式,流传悠久,影响深远。从诞生到演变的漫长过程中,由三人布龙和三人火星龙所衍生的香火龙、竹节龙、草药龙、蓼叶龙等已遍布全县,并辐射到周边县的邻乡近村。

    炎陵县地处湖南湘东南边陲,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境内山多林密,沟壑纵横,河流溪水密布,自然环境特别优美,因此,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几千年来,由农耕文化所产生的“炎陵三人龙”,是炎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给农耕文化赋予了龙文化的具体内容。从远古的炎帝时期,炎帝组织黎民百姓夜间三五成群在田埂举着艾草火把驱虫禳灾,发展到后来的佳节吉庆、民间娱乐,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炎陵三人龙”。“炎陵三人龙”有很多表演和竞技形式,主要有白天表演的“三人布龙”和夜间表演的“三人火星龙”等。这一炎陵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与竞技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和实用性、艺术观赏性,早已深深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已成为高贵的象征,更是先祖的象征。总之,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大事喜事,都必须请三人龙增添祝福氛围,尤其是在神农祭典、时令节庆、寿丧嫁娶、乔迁新居,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三人龙的表演能使场面特别热烈欢快,加上锣鼓、唢呐的伴奏和爆竹礼花的助兴,更显得色彩缤纷,红红火火,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表达了人们喜庆的愉悦心情和祈福求财、企盼丰收、保佑平安等美好愿望,令人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意气风发,激情昂扬。同时它还具备宏伟雄浑、遒劲刚健、灵巧舒展的阳刚之美和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幸福生活的热烈憧憬和追求。所以,“炎陵三人龙”在民间民俗以及文化体育等活动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时至今日,“炎陵三人龙”已先后获得了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舞龙一等奖、湖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舞龙银奖、湖南省农民运动会舞龙银奖等;中央电视台五频道《早安中国》栏目对“炎陵三人龙”作了专题报道,并将“炎陵三人火星龙”的表演作为栏目的片头;湖南卫视、广东卫视等众多媒体都一一作了专题采访和报道,湖南电视台还把“炎陵三人龙”请到演播厅作特别节目表演并向全省直播。“炎陵三人龙”在炎陵人民世代传承中已不断完善,并赋予了更广泛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已成为神州第一陵——炎帝陵祭祖大典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祭祀形式。

    (一)“炎陵三人龙”的传承和发展历经了形成、确定和发展三个时期

    炎陵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在炎帝时代之前,先民们不知耕种,不知米谷是重要的食物,只知采摘各种草木果实以果腹。是炎帝独具慧眼,首倡种谷,带领子民们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跨越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相传,农历六月,稻花飘香,丰收在即,也是虫灾为患的时节,为了驱虫禳灾,炎帝教人用稻草、艾叶扎成火把,夜间行走田边地头,飞虫逐火即亡。炎帝部落种植谷物,连年丰收。这种早期的火把长队不断游动,形如一条火龙。

    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龙视为“龙麟凤龟”四灵之首,“龙龟象鹤”四寿之头,更是吉祥庆瑞被膜拜的神兽之冠。炎帝时代,先民们认为“耕桑得利,究年受福”是龙带来的福祉,于是,炎帝教民扎龙,再授以“五音”,欢庆丰收。在丰收季节,先民们都会在白天舞布龙,夜间舞火龙。火龙是用稻草扎成长束,草束上插满香火,载歌载舞,表达对先祖的感激之情。火龙在夜空中舞动,上下翻滚穿行,尤为壮观。这一时期为“炎陵三人龙”的确定期。

    炎陵地貌以山地为主,峰壑交错起伏,为便于携带和表演,炎陵的布龙、火星龙都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三人表演。这样,腾跳挪闪,运用自如。

    在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舞龙是最热闹的助兴节目。随着民间艺术活动的广泛开展,“炎陵三人龙”的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炎陵三人龙”进入发展期,并派生出了香火龙(用线香插满龙身)、竹节龙(用直径20厘米~25厘米的青竹做龙身)、蓼叶龙(用蓼叶和藤扎成龙身)、草药龙(用各种鲜草药扎制龙身,有纪念炎帝尝百草,为民疗疾,后误食断肠草而身亡之意)等等,除了就地取材扎制的各种龙外,在舞动过程中,配以当地民间最流行的鼓乐,极大地提高了“炎陵三人龙”的艺术观赏价值。

    “炎陵三人龙”是集舞蹈、音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炎陵三人龙”肇始于本土民间文化,积淀在民间,成为既体现节庆习俗文化又展现乡村市井的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

    中国舞龙表演形式十分丰富,炎陵舞龙,更多的是对农耕文化的慰藉。“火星四射,气势如虹”是火星龙的突出特征。

    “三人火星龙”早先是用草、藤扎成龙形,外裹黄布,按一定间距拴上金属网兜,内装用糯米、木炭屑、艾草、檀香粉等材料做成的炭球,夜间点燃随风起舞,翻腾之处火星四射。因为炭球中有檀香粉和艾叶草,民间舞火星龙常在虫灾发生时,虫逐龙身的阵阵香味和点点火光飞去,人们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

    “三人布龙”则用于白天,相同的是,都是在佳时佳节盛典活动或百姓家寿丧嫁娶中增添气氛。不同的是,“三人火星龙”和“三人香火龙”在夜幕下,锣鼓鞭炮齐鸣中,更显恢宏气势。现在火星龙的制作工艺愈来愈精致,各种彩绘也愈来愈美观。火星龙也由此从较强的实用性转为较高的艺术观赏性。

“龙乐相和,闻鼓起舞”是舞龙的又一特征。舞龙是集体技艺,讲究动作协调,相互配合,与锣鼓音乐相融,表现出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动无静的阳刚之美。

    (二)沿用的乐器和音乐曲牌

    吹奏乐器:最初,用南瓜藤和鲜禾秆做准乐器,后来才改用唢呐。

    打击乐器:开始是用大竹筒蒙蛇皮做成鼓,后来改用堂鼓、锣、钹。

    常用音乐曲牌:《八板头》(民间又称《狐狸闹街》)、《双蝴蝶》、《倒碟》、《南山比武》等。

    “炎陵三人龙”源于炎帝农耕文化,与炎陵人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活动、人们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日趋多元化,以及“炎陵三人龙”的外延和拓展,脉传谱系十分复杂,既有家族性的“一脉相传”型,又有非家族社会性的松散型,即舞龙的制作、表演的程式、套路的规范等呈网状交织传承。这里仅以李振源、安春发在炎陵一带的师承脉络作简略说明。

    李振源(1886—1961),男,十都晓东村人,是早期制作火星龙和火星球的传人,一生带了16个徒弟。

    李源林(1917—1987),男,十都晓东村人,李振源之子,对火星球的制作配方做过改良,使火星喷射的色彩更加灿烂。他还被当地称为“舞龙高手”,能在4只鸡蛋上架上八仙桌,然后在八仙桌上完成各种表演套路。

    李红辉(1960—),男,十都晓东村人。5岁起就跟父亲学耍龙,后来又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方面改良火星球制作,一方面将“草龙”分节用红布连接,使表演更加灵活。他还把火球的制作传给了洋歧的兰忠勇、麻莱的刘帮凤等人。

    谭丰云(1941—),男,沔渡晓阳村人。12岁起学习扎香火龙,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扎龙艺人。

    安春发(1953—),男,十都车溪人。1995年,对流行在炎陵各地方的三人布龙进行了整理,在创新表演套路的基础上加进了故事情节,带队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舞龙一等奖,参加湖南省农民传统运动会获银奖。他在对炎帝陵祭典仪式龙队的编排表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舞龙新人,有畲族的兰周平、兰中平、兰中辉的三人布龙表演队员等。他还在全县各乡镇指导其他品种的舞龙表演。

    (三)“炎陵三人龙”的特点

    1.多样性:“炎陵三人龙”种类多样,除三人布龙、三人火星龙外,香火龙、蓼叶龙、竹节龙、草药龙在炎陵也广为流传。还有如代表五大洲华侨的五色龙,56个民族的56节长龙等;表演形式多样,有节庆圣典活动的表演形式,有平民寿丧嫁娶的礼仪形式,还有有组织的龙队之间的竞技形式。

    2.综合性:三人龙集舞蹈、鼓乐、竞技于一体。

    3.规范性:三人龙尺寸统一规范,制作讲究,舞者之间动作协调一致,套路严谨,寓意深刻。

    4.民众性:三人龙是炎陵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都能感受到一种浓郁厚重的龙文化。

    龙,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是我们祖先崇拜的图腾象征。当时,出于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和需要,人们塑造出了一种神灵之物——龙,目的是祭龙求雨,希望得到龙神的庇佑,企盼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家家人财两旺。由于“龙”和人们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上,“龙”与我们民族的思想性格、民间风俗、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紧密相连,影响深远。“炎陵三人龙”就是本地现存农耕文化当中的典型代表和重要体现。

    从炎陵三人龙的早期形态和发展过程来看,它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致,各种彩绘既美观又富有寓意,如布龙以黄色为主,黄色,民间视为高贵;火星龙用红布连接,红色表示红红火火。⑵表演套路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即便是在三个重叠的八仙桌上穿腾翻越,依然灵活敏捷。⑶使用的乐器和节奏,既原始又古老,早期是用南瓜藤和鲜禾秆做准乐器,节奏模仿自然高山滴水声,沿用的《高水滴水》是炎陵最古老的“活化石”。⑷从实用性转向艺术性,经过了从自娱到娱人的过程。

    三人龙从实用性到艺术性,历经数千年演绎,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的追忆。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文化所包含的血缘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创造和谐社会,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反对分裂的牢固精神纽带。

    2006年,炎陵三人龙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炎陵县文化体育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