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雪峰断颈龙舞
雪峰断颈龙舞
    雪峰断颈龙舞是雪峰山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间龙舞艺术。雪峰断颈龙舞形成于我国湘西雪峰山区的洪江市洗马乡,流传于雪峰山区的怀化市各县市区、湘西自治州、黔东南地区和重庆秀山地区等50多个县市区。

    雪峰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洪江市境内的雪峰山冒子岭、苏宝顶,海拔1443米和1934米,是雪峰山脉的两座至高主峰,向东西南北延伸数千里,山势险峻,以雪峰山区为中心,以沅水为干流,包容舞水、渠水、巫水、辰水、酉水等河流溪水100余条,即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溪蛮荒大地”。

    “五溪蛮荒大地”自古为汉、侗、苗、瑶、土家族多民族聚居地,多种宗教并存传播,民族文化沉积深厚。雪峰断颈龙舞就是五溪地区独特的民间乐舞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五溪文化撞击融合的历史活标本。

    雪峰断颈龙舞源于我国古代中原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派遣渭河龙王和泾河龙王分治两河流域的雨水气候,泾河龙王按旨降雨,管辖区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唐太宗李世民重赏了泾河龙王。渭河龙王因妒生恨,派出一条玩世不恭的孽龙,潜入泾河,为非作歹,致使泾河流域时而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时而连降暴雨,两岸决堤。泾河龙王发现后,与渭河孽龙展开殊死搏斗,一时间,泾河流域狂风大作,雷雨倾盆。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惊异,指派宰相魏征率兵进入泾河流域察看。渭河孽龙闻讯脱逃,泾河龙王奋力追杀,魏征未见渭河孽龙,但见泾河龙王狂奔怒吼,误以为泾河龙王滥施淫威,一气之下,命众兵捉拿泾河龙王,斩下龙头,并将龙身斩成13截,仅有龙皮相连。被蒙冤误斩的泾河龙王死不瞑目,夜夜托梦于皇上,诉说不白之冤。唐太宗李世民寝食难安,亲自深入泾、渭两河流域,查访究竟。皇上查明真相,怒不可遏,下令千军万马,斩除渭河孽龙,又痛心疾首,亲率宰相官员,登门告知黎民百姓,为泾河龙王平反昭雪。此事轰动泾河流域,传遍中原大地,黎民百姓烧香祭龙,奉龙为神,流传至今。

    时至唐末五代,梁、唐、晋、汉、周逐鹿中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而以雪峰山为屏障的“五溪大地”,成为朝廷无暇顾及的边陲,远离战争,民众安居乐业,于是中原大地先民纷纷迁入五溪地区,休养生息,繁衍至今。洪江市洗马易姓村民,他们的祖先就是来自泾河流域。

    迁入雪峰山区今洗马乡的易氏先民,模仿被误斩的泾河龙王,用竹篾扎起龙头、龙身,取名“断颈龙”,家家接龙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断颈龙的最早传人。他们把龙做成泥塑,镶嵌在宗祠屋脊,让龙至高无上,他们还专门修建了祭祀断颈龙的风雨桥,取名“接龙亭”。

    千百年来,雪峰断颈龙历经了初始、成熟、发展和创新的漫长历史,成为流传五溪大地独特的民间乐舞文化,传承至今。

    雪峰断颈龙舞作为五溪地区民间文化圈里的一个名词,已发展成以“断颈龙灯”为基本内容,将“故事灯”、“蚌壳灯”、“狮子灯”等相关灯会融为一炉的综合性民间乐舞文化,已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固定词语,标志着雪峰断颈龙舞综合艺术的确定。

    雪峰断颈龙由“万岁牌”、“宝珠”、“龙头”和13节断开的“龙身”组成,其中“万岁牌”象征皇上,代表皇上开路,寻访百姓;“宝珠”象征宰相,代表官员领队,随皇上看望百姓;“龙头”和“龙身”是传说被宰相魏征误斩的泾河龙王,象征龙王现身,保国泰民安。

    “故事灯”主要以治水为主题,彰显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如“大禹治水”、“魏征斩孽龙”、“八仙过海”、“哪吒闹海”、“龙宫借宝”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还有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象、猪、牛、羊、马、兔、鹤等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

    “蚌壳灯”演绎打鱼郎与蚌壳仙女歌舞相恋的动人故事,表达了蚌壳仙女对美丽人间的向往,乡绅、媒婆以及法海和尚的掺和,诙谐妙趣,其乐无穷,唢呐、笛子、胡琴以及锣鼓点子节奏明快,赏心悦目。

    “狮灯”呼啸而出,翻滚跳跃,登台望月,象征镇妖驱邪,龙灯、故事灯、蚌灯各摆阵式,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鼓乐齐鸣,喜庆欢呼,松明烟火,冲天燃放,把断颈龙灯会推向高潮。

    在雪峰山区,断颈龙灯会于正月初四“点灯”,灯会时间长达10天,是当地百姓过大年的主要文化生活,直至正月十三结束。结束这天,他们焚烧龙衣,叫做“残灯”,以表达对龙的哀悼。

    雪峰断颈龙用竹子作原材料,先把竹子破成大小不同的竹篾,然后造型编织,固定形状的材料,用细小竹篾或金属细丝,然后固定在“丁”字形木柄上。用白色透明的棉纸把编织的竹篾笼子包装成一个内空外美的整体,使断颈龙的每个独立的部分都是一个灯笼,把裱好棉纸的灯笼喷上“茶油”,干后明亮剔透。灯笼里的“灯”,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蜡烛,把固体蜡加热熔解,用竹针包上棉花,做成棉花棒,将棉花棒放入被熔解的液体蜡中,冷却后成了蜡烛,将蜡烛插进固定的托底,点燃后便成了灯笼。

    泾河龙王被斩成13截,就有13个灯笼,用一条整长的布质龙衣连接起来,便成了龙身。雪峰断颈龙的龙衣之所以采用白布,传说有祭祀意义,但为了美观,后人也采用彩色布料做龙身,或在白色衣上加色彩。

断颈龙舞的传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是家家都有舞龙人,人人都会舞龙灯,目前尚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物,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和提高,传承和传递。

    雪峰断颈龙舞属雪峰山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间龙舞艺术,它具有一定的民俗学、民族学价值以及民间艺术研讨价值,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1.“雪峰断颈龙”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之所以久传不竭,这是因为它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完善于明清,迄今1400多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尽管历经战乱和“文化大革命”,但改革开放中又获新生,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2.我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舞虽遍布中华大地,但舞的都是整龙,唯有雪峰断颈龙身首分离,独树一帜,反映着中华民族战胜邪恶,顽强不屈的本质属性,有着无比的独特性。

    3.雪峰断颈龙系列灯会,龙体灯光通明,酷似火龙,故事灯游若萤光,灯若繁星,它是龙的灯,又是灯的龙,有火的美感,有灯的效应,夜间舞龙,异常壮观,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4.断颈龙系列灯会,其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有节奏明快的打击乐,有喜气洋洋的唢呐曲,有婉转悠扬的竹笛音,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有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有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具有综合的艺术性。

    5.“雪峰断颈龙”来源于黎民百姓,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群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自觉参与,村村组组有龙灯,家家都有舞龙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雪峰断颈龙”是兼容中原文化和五溪文化、古典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综合艺术品种,尤以其“断颈”特色,成为我国“龙灯”文化类群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雪峰断颈龙起源于中原地区,形成于雪峰地区,发展于五溪地区,凝聚和浓缩了我国民间众多的习俗,是我国南北先民文化艺术的合成,是研究中原文化和五溪文化的重要历史活标本,见证了华夏民族审美取向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具有绝无仅有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价值。

    2.雪峰断颈龙因为“断颈”、“分身”,有别于传统“龙灯”中整体的龙,它断中有连,连中有断,时断时连,变幻莫测,龙头灵敏多变,龙身灵活自如,自成套路,别具一格,其原生态的鼓乐点子,原生态的独唱、齐唱,原生态的粗犷舞步,给人们以回归自然之美感,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3.雪峰断颈龙附有“故事灯”、“蚌壳灯”、“狮子灯”,融历史故事、生活习俗于一炉,是反映历史面目和人民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体现和传承了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研究五溪地区传统音乐、舞蹈、文学、说唱、戏剧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雪峰断颈龙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既歌颂了人民群众战胜邪恶的英勇气概,又表达了人民群众向往幸福的共同愿望,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联系民族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价值。

    2008年,雪峰断颈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洪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