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武术在花垣县流传很广,全县18个乡镇的群众都习苗族武术,就是在各民族杂居的村寨,其他民族也习苗族武术。花垣县麻栗场镇、民乐镇、吉卫镇、龙潭镇、雅酉镇、排碧乡、排料乡、董马库乡、长乐乡、排吾乡、猫儿乡、两河乡、雅桥乡、道二乡、窝勺乡、补抽乡等乡镇的群众普遍习练苗族武术。
苗族武术分徒手、器械、对练(策手)三部分。徒手为苗拳,又名蚩尤拳,苗语叫“勾动”。它是苗族先祖蚩尤根据战争实践和健身的需要而总结创造发明的徒手搏击技术。为了便于演练,把各种动作编排连成套路。
到了清代中期以后,苗族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乾嘉苗民起义失败以后,广大苗族人民为了生存,于是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武术,尽可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近百年来,我国的农民革命运动如暴风骤雨接连不断,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些参加起义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在起义被统治者残酷镇压后,为躲避统治者的迫害,纷纷躲进湘西苗区这块被统治阶级称为不可王化的地方,他们带来了其他民族的武术,极大地丰富了苗族武术的内容。这些外来的武术,经过历代苗族拳师的吸收、消化和加工糅合,使苗族武术更加独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苗族武术由于历代拳师的继承和创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了便于记忆和演练,武术师们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总结,逐步地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演练套路,如“拳打四门脚踩品,进退走之似蛇行”、“封闭擒拿,沉浮吞吐,抓拉撕扯刮,挑打盘拨压;双拉牵虎,暗藏金龙,云卧单捞腿,猛虎滚连城”等手上18字和脚下18字的策手绝招。
苗族武术十分讲究手法、桩法、腿法、身法、眼法。手法包括掌法和肘法;桩法较为繁多,有箭桩、马桩、跪桩、滚桩、夹马桩、标桩、梭桩、子午桩、八卦桩、二步桩、四步桩、六步桩、八步桩;腿法一般有扫堂腿、踩腿、扣腿、连环腿等;身法要求含胸拔背,胸消腹实,起横落顺;眼法十分讲究眼、手、脚相合相连,相互照应。
策手是苗族武术的精华和核心,它是专门用于实战的攻防解脱技巧,概括为36大手、72小手。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为了使策手代代相传,苗族武术师们根据不同策手的实用性及搏击威力的大小,编出策手套路口诀,边练边念,以便记忆。
点穴也是苗族武术的精华和绝技。苗族武术师们认为在一天的12时辰内,人体气血运行部位不同,据此编成12时辰气血运行致伤歌诀,旨在点打穴位,致伤敌手。点穴被称为“神打”,一般不往外传。有点穴绝技者,一般是身怀绝技、武德高尚的苗族武术师。
苗族武术的套路很多,公开流行演练的拳术套路有小四门、穿四门、闭四门、蚩尤拳、六合拳、八合拳、罗汉拜灯、哪吒闹海、八虎闯幽州、十扣拳等。器械套路有棍术、枪术、刀术、铛、钗、剑、尺、鞭等兵器的套路。拳术和器械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武术器械的硬兵器除拳以外有棍、枪、双刀、大刀、钗、铛 、尺、锏、剑、石锁;软兵器有九子鞭、钢鞭、流星锤、两节棍;暗兵器有袖箭。
苗族武术自苗族先祖蚩尤创立以来,历史久远,清代中期以后,汉族武术的传入,如峨嵋派武术、岳家拳、武当拳、少林拳等相继传入苗区,更加丰富了苗族武术的内容。由于历史变迁,许多套路传承谱系有所遗忘,现能确定的代表性传承人有:石仕贞(1928—),花垣麻栗场镇人;向林钊﹙1922—﹚,花垣麻栗场镇人;麻兴思﹙1957—﹚,花垣两河乡人;石兴文﹙1966—﹚,花垣镇人。其中石仕贞已被湘西自治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苗族武术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花垣苗族武术的基本特征有:
1.多样性。苗族武术有苗拳、棍、枪、刀、钗、铛、尺、锏、九子鞭、流星锤(有单双之分)、两节棍等;从拳路上分有二合、四合、六合、八合等;从兵器性质上分有硬兵器、软兵器、软硬兵器等。其内容和形式都较多样。
2.完整性。苗族武术不论拳术还是器械,从创立到继承和发展,武术师们都十分注重其完整,便于习武者演练,每一路苗拳或兵器的演练,都有起势、有结尾收势,形成完整的武术套路。
3.民族性。苗族武术能单独演练,也能集体演练,还是苗族人民在喜庆节日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在苗族“四月八”、“赶秋节”和春节等重大喜庆节日里,武术是营造热闹氛围且群众喜闻乐见而又能积极参与的活动之一。
4.实用性。苗族武术起源于战争,而又应用于战争。苗族先祖创立苗族武术是为了战胜对手,因此苗族武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可以打击对手保护自己,在平时起到强身健体作用。
5.表演性。苗族武术表演不受场地限制,无论场地宽窄皆可表演,只要有一块立足之地,就可表演一套完整的苗族武术套路。
苗族武术是承载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这个民族所以能够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现在苗族人民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总是少不了苗族武术表演这一内容。
苗族是一个崇尚武术的民族,从远古的苗族先祖蚩尤中原逐鹿到乾嘉苗民起义,到20世纪30年代的苗民革屯抗日,正是因为有了苗族武术,才使这个民族前仆后继、不屈不挠。
苗族武术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演进,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不同流派武术的内容,但是它仍然保留着浓郁的苗族特点,如苗族武术适合于山地沟壑间的搏斗,一张饭桌上就能表演一套武术;兵器也极富民族特色,如连枷棒、九子鞭等。
苗族武术从苗族先祖蚩尤发明创造以来一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它具有独特的风格。从苗族武术的演练套路到实用的格斗策手,体现出苗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其主要价值有:
1.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人体解剖学、民族医学价值。苗族武术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类别的典型代表,是现在苗族文化传统体育竞技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苗族先祖蚩尤创立以来,它是苗族从北到南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在花垣县流行,在湘西自治州和黔东南等地,只要有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苗族武术。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苗族人民在喜庆节日或庆祝胜利时,喜用苗拳套路(包括兵器套路)表现欢乐,在现代苗族戏剧歌舞表演中都包含有武术内容。
3.苗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苗族武术是用独特的形式反映苗族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体现和传承着苗族文化传统,具有历史价值。
4.民族认同的纽带。苗族武术反映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教育和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维系民族的一条纽带。
2006年,苗族武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