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
    踏虎村位于泸溪县最为偏僻的西南部,南距麻阳县城9公里,西距凤凰县城20公里,离自治州首府吉首20余公里,是苗族、土家族聚居地。这里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经济滞后,交通不便,连接外地只有一条驿马古道,现在只有一条简易公路从踏虎村通往泸溪县城。在这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环境中,杂居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世代多以“凿花”为业。他们手摇花铃,走乡串寨,逢墟赶场,将“凿花”艺术品销往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苗族和土家族地区。

    踏虎凿花分布在泸溪县踏虎乡的茶山村、三角盆村、铜盆村、老冲村、岩板枪村、梁家人村、踏虎村、塘坎上村、张家人村、黄家人村、龙头寨村、辽冲村、徐家人村。

    踏虎凿花是传承久远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古代有“南蛮断发文身”的传说。从服饰源流看,居住在泸溪县境的苗族先民,很早就将文身术演化为服饰艺术。这种对服饰美的追求,为“凿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苗绣得以普及和提高。

    踏虎凿花在发展流传过程中,不仅用于服装刺绣装饰,还被广泛应用于苗族地区一切祭祀和婚丧喜礼的仪式装饰之中。魏晋南北朝梁代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楚域苗巫文化盛时“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的习俗。这种风俗延续至今,在婚嫁喜礼、丧事灵堂、祭祀活动中,仍时有所见。

    一、踏虎凿花的类型和工艺

    踏虎凿花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演化,已渗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装饰纹样,应用于广大土家、苗、汉的日常生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型:

    1.服饰类:如胸围花、衣袖花、裤边花、围裙花等。

    2.鞋帽类:如狗头帽花、八卦帽花、莲花帽花、福寿帽花、麻草鞋花、嫁娘鞋花、亡人鞋花等。

    3.床上用品类:如帐檐花、帐檐飘带花、被盖堂心花、枕头花等。

    4.生活用品类:如腰包花、烟荷包花、口水袋花、褡裢花、背裙花、门帘花等。

    5.婚嫁喜礼用品:如寿幛花、喜幛花、喜盘花、门窗花、喜字花等。

    6.祭祀用品类:如招魂幡花、神旗花、神像花、纸钱花、灵堂屏风花、寿棺盖花等等。

    这六大类型的传统纹样中,每一类型都有几十种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样式。仅以衣袖边花为例,就有近百种造型各异的花、鸟、虫、鱼、龙凤、蝴蝶及几何纹样,极大地满足了民间绣花女各自的喜好和审美意愿。由此可见,这六大门类的纹样之多,题材之丰富,品种之齐全,是其他剪纸艺术难以比拟的。

    踏虎“凿花”顾名思义,这“凿”字即是雕琢镂空之意,故而当地广大群众称这一艺术为“凿花”或“扎花”,苗语称之为“压本”,将从事这一技艺的艺人尊称为“花客”。凿花工具简述如下:

    1.凿刀:一般长约13厘米,宽约0.6厘米,刀刃部位呈长三角形。凿刀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主要是煅制淬火,把握火候稍有不慎,不是刀软不能用,就是太刚易折断。

    2.蜡版:它由杂木板和“堂心料”组合而成,是凿花工艺最为重要的垫板。杂木板一般厚约2厘米,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挖凹为0.8厘米,宽约20厘米。堂心宽为10厘米,长为8厘米,装“堂心填料”。填料由蜂蜡、石蜡、桐木灰或香火灰、牛油按比例调配而成,其作用主要是凿刻纸时不损刀尖。

    3.粉袋:是用以防止刻纸和蜡版粘连以及纸张间粘连的用品。因为一个纹样加工时,可重叠20多层纸,纸与纸之间拍打一层石粉以后,完工后便于揭开分离,不易撕坏。

    4.纸钉:即纸捻,它的作用是便于压紧纸,以防移动。

    5.剪刀:多用于剪纹样的连框和剪纸钉。

    6.钉锤:打纸钉用,分木槌和铁锤两种。

    7.扎针:相当于锥子,用于扎出纹样中的圆点隐线,提示各种绣法。

    8.花本篾架:保护花本,便于携带的用具。篾架用竹编成,类似画夹。

9.花本:用于存夹各种纹样的自制纸本,用布作封面,宽约30厘米,长约50厘米。

    10.花铃鼓:铁制,带长手柄,用于招徕顾客。

    踏虎凿花的制作:先将花样﹙亦称花模﹚贴在红纸上,因踏虎凿花是常用于服饰刺绣的蓝本﹙底样﹚,一般均为白纸,将花样稿打眼,用纸捻子﹙纸钉﹚固定压紧,放在蜡盘上,按纹样的边线,上下来回垂直抽刀凿刻而成。

    二、踏虎凿花的传承

    千百年来,踏虎凿花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至今,谱系脉络清晰,多数为父传子,子传孙,世代以此为业。他们有的6岁学艺,有的中年学艺,均因师出家门,传承方便之故。由于是封闭型的家庭传承关系,凿花纹样风格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踏虎凿花的代表性传承人有:

    黄冬狗,男,生卒不详,踏虎村三角坪村人,以凿花为业。

    黄科源,男,1877年生,踏虎乡三角坪村人。从父学艺,以凿花为生,其作品在当地广为流传。

    黄科富,男,1899年生,黄冬狗之子,从父学艺,以凿花为业。

    黄靠天,男,1923年生,1998年去世,黄冬狗之孙,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著名凿花艺术家。

    黄晚青,女,1955年生,黄靠天之女,县、州著名凿花艺人,有作品在省内外各级报纸杂志发表,以及在展览中获奖。

    邓兴隆,男,1951年生,12岁随母黄桂兰学艺,现为湖南省剪纸艺术家协会理事,著名凿花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

    邓启刚,男,1986年生,邓兴隆之子,现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生,多有凿花作品在州、县参展。

    还有许多踏虎凿花艺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移居湘鄂川黔各县,如龚玉和移居凤凰县城王家巷,黄启禄移居辰溪县花桥镇,黄科兴移居芷江县落球村,另外移居的还有龚梓芳、龚银甲、龚玉和、龚玉英等,他们移居外地后,也将踏虎凿花带到了外地。

    三、踏虎凿花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踏虎凿花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演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充分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踏虎凿花具有如下特征:

    1.创作的群体性。这些扎根在民族文化沃土中的纹样,凝聚着世代艺人和千家万户绣花姑娘们的心血与智慧。因为凿花艺人们在营销过程中,经常征询绣花姑娘们的意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以求得她们的认同和喜好,所以凿花艺术表达的是大湘西这一地域民族群体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2.审美的独特性。踏虎凿花纹样是根据这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传说故事、心灵意愿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如蝴蝶纹样,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意识;狗头帽纹样反映了他们对盘瓠远祖的怀念和崇敬;鸳鸯采莲纹样,反映了他们对爱情生活美好的追求和祝福;傩神纹样,显示了巫傩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并未完全消失。还有众多纹样,如福寿纹样、龙凤纹样、喜庆纹样等都充满本乡本土独特的题材内容。尽管有些纹样融合了汉族文化的某些观念,但大部分纹样都能显示出湘西苗族人民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和追求。

    3.功能的普适性。长期以来,踏虎凿花艺人为谋生计,足迹遍及湘、鄂、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面对土家、苗、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创作了难以数计的各种凿花纹样。如《龙凤呈祥》、《花好月圆》、《连生贵子》、《双喜临门》、《五福捧寿》等等,成了这一区域“约定成俗”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在人们婚嫁喜礼中应用。

    2008年,踏虎凿花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泸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