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矿产资源以瓷土最多,分布于城区周边11个乡镇,储量达1亿吨以上。矿体以石英、高岭土为主,成分稳定,是制瓷的主要原料。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使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得以产生和传承发展。

    醴陵交通便利,素有“吴楚咽喉”、“湘东门户”之称。东邻江西省萍乡市,西连株洲县,南界攸县,北接浏阳市。上个世纪初就有各埠商贩利用这里便捷的交通优势,将醴陵瓷器贩销各地,使醴陵彩瓷得到迅速发展。

    当今,四川天然气已引入醴陵城乡,给烧制高档瓷提供了优质的能源。

醴陵釉下五彩瓷,最初产自醴陵县城北姜湾一带。其后城郊老龙井、石子岭、中和、阳三石等地先后建立国光、星火、永胜等陶瓷厂家,且规模不断扩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釉下五彩瓷开始从县城向周边乡镇扩展,王仙、大林、东堡、八步桥等乡镇均生产釉下彩瓷。

    醴陵产瓷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县城近郊已有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生产出纹样清晰的日用陶瓷。清雍正七年(1723),开始生产粗瓷。据《醴陵县志》记载:“清初,广东兴宁人廖仲威,于邑之沩山发现瓷泥,雍正七年,向沩山寺曾知慧赁山开矿,创设瓷厂,并约同乡技工陶、曾、马、廖、樊等二十余人,共同组织,招工传习,遂为醴陵瓷业之嚆矢。”并以沩山为中心,渐次推广至东乡、北乡广大地区。至光绪十八年(1892),醴陵瓷器生产达到鼎盛,有瓷厂480余家,烧瓷龙窑200余座。

    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改良发展醴陵瓷业,为清政府采纳,次年在城北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并组建“湖南瓷业公司”,开办瓷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产细瓷。光绪三十三年(1907)和三十四年(1908),湖南瓷业学堂创制出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生产出釉下五彩瓷器,成为醴陵特色。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获“武汉劝业奖进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都朗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自此,醴瓷风靡于世,各埠商贩来醴贩运者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起,城北姜湾、中和一带成为细瓷集中产区。后受多次战争影响,百余家瓷厂停产,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民国十九年(1930)倒闭,釉下彩瓷生产中断。

    醴陵解放后,奄奄一息的瓷业,有如枯木逢春。1954年春,县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和手工业联社,从农村请出原湖南瓷业学堂毕业、擅长釉下彩瓷工艺的古稀老艺人吴寿祺,传授技艺,培训学徒,率先在醴陵瓷器公司陶瓷研究所(后改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恢复了中断24年的釉下彩瓷器生产。

1957年,醴陵陶瓷研究所生产出被世人誉为“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釉下五彩薄胎瓷。当年,醴陵陶瓷研究所在城北石子岭创办醴陵艺术陶瓷厂(后改为群力瓷厂),专门生产高档釉下五彩瓷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釉下五彩瓷厂家不断出现,主要分布于城市四周。醴陵群力瓷厂高档釉下五彩艺术瓷生产也从原厂剥离出来,组建成“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

    醴陵釉下五彩瓷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先后被选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瓷、国宴瓷和国家礼品瓷,其作品屡屡获奖。醴陵釉下五彩瓷也有了“国瓷”的美誉,醴陵也由此被称为“瓷城”,釉下五彩瓷发源地。

    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醴陵釉下五彩瓷选用优质原料,如高岭土、长石、石英、滑石等,经科学配方,精制成填料和釉料,手工成型,彩绘,喷釉,高温烧成。整个生产过程有近100道工序,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坯料制备工艺流程;

    (2)釉料制备工艺流程;

    (3)石膏加工与制模工艺流程;

    (4)坯体成型工艺流程;

    有手工拉坯、旋压、液压等成型方法。流程如下:

    备料→粗坯制作→整形→阳干→彩绘→上釉

    (5)制匣(塑性成型)工艺流程;

    (6)釉下颜料生产工艺流程;

    (7)釉下手工彩绘工艺流程;

    (8)装烧工艺流程;

    (9)包装工艺流程。

    生产釉下五彩瓷的主要器具和设施:

    (1)原料制作器具与设施:锄、铲、镐、独轮运料车、堆料场、浸料池、泥筛、过滤池、石磨、木(石)质水碓、料袋等。

    (2)成型、彩绘器具与设施:作坊、拉坯辘轳车、托坯板、刮坯刀、干坯架、颜料缸、绘笔、釉料缸、喷釉器等。

    (3)烧成器具与设施:龙窑、匣钵、垫板、挑板(担)、柴刀、铲、钗等。

    醴陵釉下五彩瓷分为日用瓷和工艺美术瓷两大类;按厚薄可分为薄、中、厚三种;有内销与出口瓷之分。主要制品有:日用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有五彩花瓶、挂盘、花钵、瓷板画、瓷雕等艺术制品。

    三、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陈扬东,男,1941年生,湖南醴陵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5岁进入瓷厂,跟随釉下五彩陶瓷老艺人吴寿祺学艺。40多年来,一直从事釉下彩瓷器的设计彩绘工作,以工笔花卉见长。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特别注重工艺,既继承传统釉下彩工艺技法,又对釉下彩的泥釉颜料与烧制等相互关系作系统的研究,对颜料的运用和技法都有很大突破。在创作中,深入生活,不断写生,搜集素材,运用写实性手法和装饰性的拼图,使其作品更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形成了其清晰明快、格调高雅的风格特点,其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并获奖,并在《中国陶瓷全集》、《中国工艺美术陶瓷珍品集》等画册和刊物中介绍。他多次承担国家用瓷的设计,其作品《荷纹文具》被选作国家用瓷;《秋艳》100cm 大挂盘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72cm《凉瓜瓶》、56cm《芙蓉瓶》、56cm《牡丹瓶》40cm 《茶花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60cm《槐花瓶》等作品为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42cm《春色满园》被国务院选为中央领导办公室陈设瓷。2005年,由他设计制作的《牡丹富贵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选为赠送台湾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礼品瓷。

    温月斌,女,1939年生,湖南醴陵人。1956年考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吴寿祺,系其关门弟子。1958年参与设计研制中国军事博物馆、 民族文化宫、首都工人体育馆“三馆瓷”,并任行政组组长。1963年起先后参加了国家礼品瓷和毛主席用瓷等多种釉下五彩专用瓷器的研制工作。她在釉下彩瓷传统装饰手法上具有很深的造诣。1981年成为首批中国陶瓷美术协会会员,1999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她不仅创作了一大批构思精美、极富时代气息和东方艺术特色的釉下五彩瓷器作品,而且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许多釉下彩瓷方面的人才,为釉下五彩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她设计制作的釉下五彩瓷器作品多次荣获各项大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其代表作品52cm《莺歌燕舞》 和《鸟语花香》花瓶,1997年被选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大名窑设计烧制”中国当代名家特制陶瓷精品展》 一书。同年,52cm 《鸟语花香凸口瓶》 被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选为陈列品;40cm《夕阳无限美》 釉大彩瓶、 50cm《映山红》 和《鸟鸣春来》 釉下五彩瓶珍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邓文科,男,1930年出生,醴陵人。1944年进入瓷器厂学习陶瓷彩绘,1956年春调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吴寿祺学习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投身釉下五彩瓷工艺制作研究达半个多世纪。他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学学会和湖南省陶瓷美协理事。1987年被湖南省人事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3年10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证书,并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擅长陶瓷花鸟画装饰技艺,其作品体现了大气磅礴、不拘一格及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为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社会各界收藏,并在国内外各项比赛、 展览中获奖。他先后组织参与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 国家礼品瓷的设计研制,有《醴陵釉下彩瓷》、《邓文科陶瓷书画作品集》 等多种著作出版。

    彭玲,女,1963年出生,湖南醴陵人,毕业于湖南省轻工技工学校陶瓷美术专业。1981年分配到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温月斌从事彩绘及设计工作。2001年担任艺术陶瓷公司副总经理。1992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其作品先后参加了1995年中央工艺美院在新加坡的展览、1996年北京国际博览会、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名人名作展等各种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各级各类大奖。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主要技艺特征:

原料特征:醴陵釉下五彩瓷选用本地优质原料,包括石英、高岭土、滑石等,其色白、砂质少,易黏合。

    2.技艺特征:釉下五彩瓷从原料加工到烧成,近100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它采用手工制作填料、釉料和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将画面溶于釉下,画面平滑光亮,具有饱满的水分感,尤其是覆盖在纹饰上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变成一种玻璃质落层,更显得莹润、光洁,体现出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所用颜料,以用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其溶剂中不含铅、镉等有毒物质,并能耐酸碱。釉下五彩颜料由最初的五种基色,发展为十多种颜色,并经调兑,可以产生上百种复色。为适应手工彩绘或贴花,成型之坯件须经800℃素烧,以提高生坯的强度。坯件彩绘完毕后,须经喷釉覆盖其画面,再经过1350℃~1410℃高温烧成,从而使五颜六色的画面从釉层中显现出来。

    3.产品特征:(1)不含铅、镉,耐酸碱,耐磨损,花色经久不褪;(2)装饰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分感;(3)装饰纹样五彩缤纷,色彩艳而不俗,淡而有神,变化丰富。

    按照《日用细瓷标准》(国家标准),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检验,产品的白度超过70?。釉面光泽度大于80。釉面显微硬度达到6000兆帕。产品的热稳定性经180℃加热,至20℃冷水中一次热交换不裂,产品透光度1毫米厚≥20%。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陶瓷王国里的瑰宝,其手工技艺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杰出代表。除了具有陶瓷的一般特点外,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其他陶瓷产品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清新雅丽——至美的艺术价值

    釉下五彩瓷是醴陵独创的一个陶瓷品牌,堪称世界一绝。它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将画面熔于釉下,画面平滑光亮,具有饱满的水分感。尤其是覆盖在纹饰上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变成一种玻璃质落层,更显得莹润、光洁,体现出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瓷器也因此闻名于世。

    2.至高品质——共和国的红色经典

    1958年起,醴陵就开始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釉下彩瓷器。1959年国庆十周年,醴陵釉下彩瓷被选为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馆用瓷,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是醴陵烧制的。1964年,成批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瓷和国家礼品瓷。醴陵瓷被毛主席纪念堂、联合国大厦以及一些外国机构选用,被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及国际奥林匹克总部等永久收藏。省陶瓷研究所在1958—1976年为毛泽东秘密制作了生活用瓷1500余件。2001年,醴陵国光集团群力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再制“毛瓷”获得成功。2001套精品“毛瓷”被全国各大博物馆争相珍藏。近几年,醴陵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会议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生产专用瓷。2004年4月,醴陵群力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其主要特色就是“红色官窑”。

    3.金色品牌——陶瓷王国的闪亮明珠

    醴陵釉下五彩瓷问世以后屡屡获奖。1909年,在“武汉劝业奖进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1910年,醴陵瓷器获得“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1912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次获国优产品金奖,部优、省优产品质量金奖及优秀新产品奖。

    4.国礼瑰宝——尊贵的和平使者

    在我国对外交往及国际重大活动中,醴陵釉下五彩瓷充当了重要的和平使者,除为联合国大厦及外国机构提供专用瓷外,更多地被国家领导人作为赠送给外国首脑和友人的礼品,其中有周恩来总理出访用瓷罗汉茶具,专为邓小平制作的赠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鹤文具,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彩盘,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挂盘,赠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挂盘;江泽民主席赠送给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咖啡具;王震赠日本广岛的荷花瓶等。

    5.绿色瓷城——健康的品牌形象

    釉下五彩瓷绿色环保,是具有人本色彩的健康瓷。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磨、耐酸碱、无铅镉、永不褪色的特点。釉下五彩瓷的基础是颜料,是用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掺和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溶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熔烧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溶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黏合,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不仅不存在铅、镉和其他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釉下彩瓷是理想的、安全的、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

    6.强市之路——地方的经济支柱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醴陵瓷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醴陵瓷业在釉下五彩瓷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的地方产业群,花色品种上万余种,还生产金水、电光水、釉下和釉上颜料等100多种陶瓷装饰材料,以及釉下贴花、瓷业机械等配套设施。目前,醴陵有陶瓷企业50多个,从业人员8万余人,陶瓷总产值达70亿元,釉下五彩瓷正在为醴陵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科技新生——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艺术瓷、日用瓷领域,醴陵人以超前的眼光,捕捉社会发展进步的信息,提出 “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的品牌新理念。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釉下五彩瓷,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产品、新品牌出现,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被民间广为收藏。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醴陵市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