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凤凰纸扎
凤凰纸扎
    凤凰纸扎的历史渊源,据《凤凰厅志•乾隆志》记载:“元宵节前数日,城乡敛钱,扮各样花灯,为龙马禽兽鱼虾各状……至十五日夜,笙歌鼎沸,灯烛辉煌……” 又据后来的《凤凰县志》较为完整的记载:“本县的纸马人物,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一百多年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就有十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料是竹块、篾条、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各个季节有应时的纸扎工艺品,春季以风筝最为走俏。南门外的向哑子、标营的侯应龙能制作各种纸鸢如飞鹰、蝴蝶、虾、蟹、蜈蚣、美人、戏剧人物,工艺精湛。阳春三月,城墙上,茶叶坡、笔架城等地上空,各式风筝飞舞,蔚为壮观。春节时,城乡人民照例玩灯欢庆,纸扎的狮头、龙头、蚌壳、彩船、虾、蟹、鱼、鳖、云朵、盆花、灯笼等,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是纸扎业的旺季。正街的滕老叫、十字街的刘俸吾所制作的龙头、狮头,不仅行销县内,并有麻阳、泸溪,以及铜仁、松桃等地商民纷纷前来订货。”

    民国时期,凤凰古城的纸扎工艺的确旺盛,不单老百姓喜欢,甚至达官贵人、富庶乡绅都十分爱好。每每这些人为父母、为自己祝寿或为过世老人举丧,都要放“烟火架”、纸扎几对金童玉女,以示热闹,表达对父母的孝敬。“文革”时期,纸扎被作为“四旧”产物,曾一度消沉。改革开放后,纸扎业又重新崛起走向兴旺。

    一、凤凰纸扎工艺的流程

    凤凰传统纸扎技艺,经过著名传承人聂方俊的加工整理,归纳为:龙灯水族系列、狮子走兽系列、人物神像系列、虫草花鸟系列、纸绢风筝系列、宫灯彩灯系列、娃娃面具系列等七种。纸扎工艺流程有如下九个程序:

    1.选竹料: 竹料是纸扎工艺的基础,一定要用深山里的长节大竹。取料有三条标准:春不伐竹,取在山野中生长三年以上的老竹,一年之中,以农历九月上山伐竹最为适宜;选竹要选竹节眼平直、节凸均匀,而且竹节长度达30厘米以上的成年竹;竹竿呈橄榄绿,竹上起着黑斑或表层呈现白灰色的是较为理想的竹料。

    2. 破竹: 为纸扎工艺的基本功,一根上好的竹料如不会破会损坏材料。要有专制篾刀,刀入竹腹,左手悬空横拿,右手执刀顺势挤压进刀,不需使用蛮力,因竹纤维细长紧密,在篾刀的挤压下会自行胀裂,谓之势如破竹。先将竹筒一分为二, 再分为四块、八块,然后再根据扎制对象所需、篾条大小而定。

    3.剖篾、刮篾: 竹条必须剖细刮均匀, 因每条竹篾宽度不会一致均匀,则要用刀口和刀背放宽开口,刀口向窄的一边“抡刀”。抡刀是所有篾匠师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做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节节挤拉,从头到尾,细长一致。待每条竹篾剖细以后,竹条均需用小刀刮削平整光洁,然后刮去外层竹青。刮竹青需小心刮去薄薄一层表皮,刮后无斑印,竹口似椭圆形,便于包纸缠篾。

    4.缠篾: 缠篾即是用皮纸(凤凰人又叫小白纸)全部包裹竹篾条,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扎制的作品在纸糊工序打下基础,增强黏着力;二是在扎捆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竹篾需要弯曲,以增强竹篾的韧性。

    缠篾的方法:即预先将皮纸裁剪成2厘米宽的纸条。操作时纸头的一端揩上糨糊斜粘于竹篾一头,右手拿纸条左手拿竹篾,逆时针方向旋转着竹篾条直至滚到纸尾,缠完一根篾条再揩浆糊粘好固定纸尾。缠篾的皮纸俗称构皮纸,是用一种比麻纤维拉力更强的灌木皮作纸浆原料生产的土纸。

    5.纸捻子搓法和捆法: 竹条骨架的捆绑、绞固全靠纸绳,这种纸绳,民间称为“纸捻子”。纸捻子的制作方法是:将皮纸(规格为67cm×50cm)折剪成10~25cm五种不同长宽的纸条,最窄为1.8cm。多种规格的纸捻才能适应扎制捆绑的不同需要。具体做法有两种:一为手指揉法,二为手掌加腿股搓法。

    纸捻子捆法有四种:交叉形、螺旋形、8字形、交叉带螺旋形。

    6.竹丝曲篾制作法: 取两把竹丝,每把约30条,将两把竹丝相对,就齐的一头上下搭配掺接为一把;左手从中部抓住竹丝,开始从中间夹缠皮纸,向一头包缠;左手大拇指和中指搓动滚纸,包好一头,留出部分尾部,继续接长。

    7.扎制骨架:骨架扎制即是立体造型的竹篾连接,每一根篾均是整体的一部分,各部位的有机配合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纸扎骨架。聂氏纸扎祖传有十六字口诀:“从里到外,方圆对称,指似铁钳,暗里使劲。”扎制的程序十分重要,其顺序是聂氏纸扎和凤凰民间纸扎几代艺人的经验总结。

    8.裱糊:聂氏纸扎祖传的裱糊口诀是:“裱在前,糊在后,先凹后凸,先暗后明,先背后面,先里后外。”聂伯谋常以口语来教弟子:“刷刷刷,刷八字,刷川字,刷介字,刷湿字,刷干的,撕边边,贴补接,要细心,勿性急。”糨糊与用纸:糨糊分硬糊和稀糊两种,只是加水多少和浓度不同而已。用上好面粉加适量清水和明矾调稀,用煤火煮沸到80℃即可。用纸有皮纸(10cm×34cm)、良逢纸(9cm×33cm)两种。一个55cm颈圈直径的狮头,需要两种纸各14张。

    狮头裱糊过程为:先刷糨于桌面,用皮纸贴于桌面后刷浆,贴良逢纸于其上,再揩浆,手揭起已刷浆的纸摆放于湿毛巾上备用;再在骨架上刷浆, 将浆湿的纸片按空间大小灵活地包粘在骨篾上,然后,依此方法加接湿纸片糊住空隙;翻动狮头骨架,在已糊底的形块反面裱糊纸。再逐步湿接裱糊脸面下方两侧,先里后外;后依次裱糊眼圈、鼻圈、鼻球,先凹处,后凸处,留出鼻小孔;再裱糊面部两侧,依次至额头、后脑、口皮、上天平各处,最好边裱边糊,趁湿接纸完成。依此法单独裱糊下天平及桃形双耳。

    做云髻:云髻是安放在狮头脑门上的装饰。用3cm~5cm宽的瓦楞纸条滚出,从宽头滚起,边滚边压(中心夹两根细铁丝),滚至窄头自然形成螺旋形装饰物。

    贴云髻:利用云髻中心细铁丝插入狮头脑门的云髻竹篾两侧,捆扎固定于狮头里层,再用皮纸揩糨糊贴云髻底缝。

    制作眼球和上眼皮壳:眼球是利用木模具裱糊制作。此工艺在凤凰一带称为“盔壳”,春节儿童闹春头罩笑罗汉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做的。眼皮壳则是先做骨架,后裱糊,再在横细篾上捆4个小铁丝环,以便在装配时从狮头里面连接固定。

    9.彩绘:纹饰已形成程式化的装饰画法,以云墨线为形着色,色彩多为民间喜见的紫青、橘黄、粉红、翠绿等色。颜料是通用的水粉色,画笔为大小不同的油画笔。

    勾墨线的程序:先画后脑门墨线,从左右云髻至左右脸,再画口皮、鼻两侧,至上天平,而后单独画两耳、眼珠、眼皮罩壳。在勾好的墨线内,绘以五彩,以红、蓝对比色为主,辅以橘黄、翠绿等色。着色一般采用由深到浅,由里到外的方法,以达到色彩鲜艳、富有律动感的视觉效果。

    贴金滚线:是彩绘之后的一道装饰工序。金线细条随墨线粘贴。金线条系用金箔纸裁成0.2cm宽的细长条,用乳白胶粘贴,部分部位用金箔纸剪成图案装饰,如下天平舌头上贴金“福寿双全”纹样。

    10.配套组装:装胡须:以苎麻为原料,用蓝靛染色后制作胡须。艺人还遵照客户要求染制配色,有红、蓝、黄、黑几种染色。苎麻通过水煮和漂染,染后晒干。在细铁丝上套入一束束苎麻丝,每束用手打一活结,每口须横宽60cm左右,将其捆绑于下口皮沿线。装眼睫毛:眼睫毛采用6片孔雀尾部毛翎用乳胶粘贴。先将鼻毛采用猪鬃贴于纸上, 再沿鼻孔环套入粘固。经过配套组装,一个纸扎狮子头便完工了。

    二、凤凰纸扎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聂方俊 ,生于 1931年,是凤凰聂氏纸扎手艺的第四代传人。子承父业,远近闻名,绰号“聂胡子 ”。其祖父聂世宣,先父聂百谋均为凤凰古城数十家纸扎铺的有名业主。纸扎易学难精,含篾匠、木匠、染匠、裁缝、手绘、剪刻等多道工序,还是集构思应时、能说会道和丰富的民俗内涵于一身的民间综合艺术。聂老的“ 竹丝曲篾” 绝活为其独特创造,其大手“指似虎钳”般粗短扁平。

    1999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聂方俊的民间绝活丛书《凤凰纸扎》,对其狮头扎制技艺作了全面的记述。不少精品被中央美院、 湖北美院和博物馆收藏。32件作品编入《湖南民间美术全集》 ;1999年制作的1999米“ 湖南边城巨龙” 进京参加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获得金奖和民艺“山花奖”;2000年创作的“小青龙”被国家邮政局印成龙年贺卡向全国发行。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全国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称号。现已传承第五代传人聂大勇、王凤莉、聂元朝 ,笫六代传人田儒雅。

    我国的纸扎技艺流传地区十分广泛,遍及东西南北各地。凤凰的纸扎技艺,民族性、 地域性特征十分突出。它的品种寓意、造型和色彩都凸显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如狮子头、龙头,表现出人民群众向往吉祥、平安顺意、风调雨顺、除病祛灾的美好愿望;如荷花灯、凤凰灯、鱼灯,都显示着清平和顺、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美好意愿,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宗教祭祀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纸扎技艺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应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008年,凤凰纸扎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