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凤凰县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南端,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8%。凤凰县由于交通闭塞,原始古朴,文化科技不够发达,原始古村落多达数百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原生态文化艺术的一块宝地。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存在于凤凰县境内的山江、腊尔山、禾库、麻冲、落潮井、阿拉、吉信、三拱桥乡。

湘西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明代以后,对侗、苗带手饰的史料记载就较为全面系统了。《炎微记闻》载:“以银若铜锡为钱,编次绕身为饰。富羡者,以金环缀耳,累累若贯珠也。”说明苗族用金银器具作为首饰,在明代才真正开始。《百苗图汇考》记载:“妇人编发为髻,近多圈以银丝扇样冠子,绾文以长簪,或双环耳坠,项圈数围,短衣,以五色锦镶边袖。”这段记载说明苗族妇女用银铸造成银冠、耳环、项圈,精心地装饰自己,显得风韵多姿、美艳动人。苗族同胞广泛使用银质饰具,已经形成一种普遍而广泛的习俗。

    清代以后,苗族使用银饰装束更加普遍深入,饰件的样式更加丰富多彩,名目繁多,几乎进入极盛时期,《乾隆志•风俗篇》记载:“苗人富者以绸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枚,上扁下圆,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腰缠青布……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行素皆如男子,唯两耳皆贯银环两三圈,甚有四五圈者,以多夸富。”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载:苗族用银饰作为装饰品不分男女,皆为盛行,唯妇女更甚。清道光《续修凤凰厅志》记载:“富者经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枝,长如七,上扁下圆,两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腰缠青布行滕。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行滕皆如男女,唯两耳皆贯银环三四圈不等。”到清代晚期,苗族男女用银器作为装饰十分盛行,并且达到了高潮。20世纪30年代,苗族学者石启贵在其《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指出:“银首饰是湘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今凤凰县三江区、腊尔山区、阿拉营区等地苗族妇女仍然十分讲究佩戴。如项圈、银链、银扣、银花、手镯、耳环、戎子等,仍为常见之品。”石启贵只强调苗族妇女喜戴银首饰,但没有提到苗族男子戴银首饰,大约在清光绪年间,因战争频繁,苗族男子戴银首饰的习惯才慢慢消失。

    一、苗族银饰制作的种类和工艺

    苗族银饰(又称苗族银首饰),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发明的独特民间手工技艺。苗族银首饰种类繁多,根据佩戴和使用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大件、中件、小件。

    第一类:大件银饰。这类银饰制作复杂,工艺流程较长,花工时很多。其主要品种有:

    1.银冠:又叫银凤冠或接龙帽。苗语叫“纠”,也有的地区叫“本信”。制作一件银凤冠,要用银子30~50两,一般需要5天时间。制作时先要把制作的银两称足数,然后把银两分期分批在土炉内炼成银液,再将纯银液倒在长形的铁槽内,冷却后,就成银根,然后将银根打压成一块块银薄片,再将部分银片抽成银丝。根据银冠的结构和花色品种的需要,又将银薄片置于铁模型或铅模具里,制作龙、凤、虫、鱼、蝴蝶、雀鸟、花等各种小品饰件,然后就可从事银凤冠的组装了。银凤冠制作的工艺流程是:先用约3毫米的银丝做骨架,再将上百个小件的银花簇缠满铁丝架之上为帽顶,然后再将帽的周围缠上钻花的银片,下缘缀上数十枚银链系着的银坠,银坠覆盖在额眉、耳朵之上,这是一种制作法。另一种银凤冠的制作方法是,将先制作好的银花、银泡等缠缀在无顶帽周围,夹层插以四五束银花簇。花簇的构造,是在银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长短不一的银签,每根签顶都焊接一朵精致的银花,髻后插一把木梳,木梳背包一块薄银片,外围缀满银坠,只留梳齿。髻上插一只银凤和一副银角。银凤以模型压成凤身,以精钻花纹的薄银片镶合为凤的身首。另将薄银片作尾,翼焊接于凤身,尾羽为身长的数倍,银角是用薄银片制成,上面精钻双龙戏珠,龙的双角之间另插精钻花纹的“银扇”,与银角配合。再按照原来设计的模型图案,在银凤冠上面焊接各种大小不等的银花,即梅花、菊花、桂花、桃花等花形。花形之中和旁边还要焊接或捆扎蝴蝶、蜜蜂、秋蝉等。在双龙抢宝和双凤朝阳的图案间,焊接上形象逼真的云纹图案。

    在银凤冠的冠沿下端,将百十余件小银链缀在帽下端边缘,银链的下端都要吊垂一个瓜子形的银坠子和小银铃,行动时晃动摇摆,发出一阵阵银铃声。另外,还要在银凤冠的空隙间,焊接数十朵银簪花,使凤冠的每个空间都有装饰品。银凤冠的饰品种类很多,但多而不乱,组合有序。这种银饰,在凤凰县的山江、腊尔山、禾库、阿拉等地区广泛流行。

    2.银帽:又称大花帽。耗银子40~50两。制作方法是:先用厚块布壳制成帽坯,上面钉上9块银薄片。银薄片钉成后,用已制作好的昆虫、鱼类、鸟雀、兽类、牡丹、芍药、菊花、桂花等图形,焊接或连缀于银丝上面,构成一朵朵银花,满植在帽子上面,行走之时,摇颤晃动,栩栩如生,跃跃欲飞之状。另外,在银皮上面,有镀金的色彩,闪烁辉煌,美观悦目。在帽顶上面,植银制长羽一对,有的插一支伞状的颤动银花束。帽檐有二龙抢宝或其他花纹。前边,吊以飞蝶花苞,用水银泡子连成网状,吊约四寸长,直到眉额上。在银花帽后面,同样将已制作好的虫、鱼、鸟、兽、花藤各类成品图形,层层连绵,约两尺余长,吊齐花边。制作银花帽与银凤冠大致相同。

    3.空花手镯:空花手镯制作需要银子12两。制作时,先用银丝纡作小花瓣,焊接若干花瓣合在一起成团花,之后,再以若干团花焊接在一起成为花簇,再用薄片制作手指大的小盅,盅的外底焊一小银珠,如乳头状,将4根银签纡成手镯样,最后,再将花簇、银盅覆于银签上面,焊接成为手镯即成。

    4.银线编织手镯:制作银线编织手镯大约需要银子5两或8两。制作时,先用细银丝四根绞成银线,共若干根,将其编为六棱手镯,花纹呈正倒相叠的“人”字形,中空。苗族银饰手镯又可叫做臂环,手镯的品种多种多样,有实心的,有空心的,有担丝的,有扁圈的等,各种钻花花瓣约20多种。

    其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有圆的,也有方形的,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在手镯上面焊接镶嵌上各种美观的钻花,显示富有。苗族男女都喜欢戴手镯,但妇女更甚,成为其主要银饰品。戴手镯时,一般来说是一只手戴一只,多的一手戴三四只。不管怎么戴,但两手所戴的手镯必须是同等的,绝不能一只手少,一只手多。

    5.银绳:银绳又叫银链或者银系链。先用极细的银丝编作四棱,每根棱面宽约一分,花纹呈正、倒“人”字形,长约一丈五尺至两丈,较为柔软。用于挽在髻外,使发髻能承受银角。以银绳挽髻,在明清时代广泛流行于凤凰腊尔山、山江、阿拉等苗族地区。如今以银绳挽髻这一习俗在凤凰一带慢慢消失,仅在凤凰苗族边远落后地区还存在。

    第二类:中件银饰。这类银饰做工细致,种类复杂,流行面广,但工序及制作技艺也较为简单。这类银饰常见的有:

    1.钻花空心手镯:制作时用薄银片钻细花纹,用作手镯的外环,再用一片不钻花纹作内环,各卷如笕,镶合焊接后,再纡成手镯。手镯上面缀上各种小花纹,均系事先用模具压好,然后才镶上去的。

    2.胸牌:汉语叫做“压领”,是挂在胸前的银牌。胸牌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用一块银片,用模型压成花纹绉坯,再细钻花纹。在胸牌下方焊接许多银链,在每根银链的下端焊接银铃、银喇叭等若干小银件。再在银牌上沿焊接一根较粗且长的银链,戴在脖子上。

    3.镶花银链:镶花银链一般是用来套在脖子上的挂围腰链。制作时,用较细的银丝串联多枚约一厘米见方的小银块。小银块是用模型压成花纹的,银块的两面都有花纹,小巧玲珑,美观大方。

    4.泡花项圈:需要银10两或12两。制作时先用数十根方形(宽约一分)的长银条纡成数十根圆圈,交叉反扣,即成长条泡花。最后将长条泡花纡成项圈,两端以细银丝缠牢,顶端做一个环和一个钩,佩戴时一扣即成。最难的是银条制作,先把银子在火炉内加热熔解,再将银液倒在铁槽内,冷却后即成一根银条,数十根就有数十道工序。

    5.钻花系铃项圈:钻花系铃项圈制作时,先将银片多块,制作成圆形项圈,放在模子上压成二龙戏珠等花纹,再钻龙的鳞、须、鳍、爪等纹样,使其清晰可辨。在项圈的前沿钻通17个孔(可略多或略少,但一定要成单数),用短银链穿入即成。银链下端还系有银铃、银花、银片等。钻花系铃项圈较为复杂的技艺是银钻花。制作时,按照大小花形图案,在薄银片上钻成细致的小朵银花,然后将这些钻花一朵一朵地焊接在项圈上。这种方法比起压模图案更为复杂些。

    6.银泡:是银衣上的主要饰件。形式有两种:第一种为大型银泡,制作时,用杯口大的圆银片放在模型中压成盘龙等花纹,必须是镶空。第二种为小银泡圆形,制作时将其压成钹形,在两者的边缘都锥有银眼,方便钉挂在衣服上。

    7.银铃:为球形,如樱桃粒一般大。制作时,用两开薄银片制成半圆,再镶接而成。在银铃内,放置一粒小铁砂,铃下开有衔口,上焊接小银链即成。银铃可单独缀于衣上,亦可作为大银饰的附件进行装饰。

    8.素银项圈:使用的银饰比较朴实,花纹图案较少,故价钱便宜,很多苗族妇女佩戴。这种银项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轮圈、扁圈、盘圈。

    (1)轮圈:苗语叫做“果公银”,是苗族妇女最爱的银饰品之一。银项圈有单根戴的,还有加上扁圈、盘圈戴的,是苗族银饰中的主要饰品。制作时一般需要银子10余两,大的需银20两,最大的银项圈用银子五六十两,这是特号的银项圈。制作的方法和程序是:先制成一条中间是四方体,两端是圆或扁状的毛坯,然后才扭成中间弯曲形状的围圈,在其两端做一公母套钩,以便佩戴时相互钩扣在一起。在钩柄上缠绞一二十道凸状银瓣。银瓣制作是用一个比较大的铁盘模具,上面雕有许多细小花瓣,将熔化的银液倒入其中,冷却后即成。取出花瓣再缠绞在钩柄上。

    (2)扁圈:需要银子10余两。扁圈制作时首先将银片压成扁形,数目要五匝,它是项圈制作的中层饰品。圈心制成一根筋脉状,中间满钻花草。扁圈的两端,也做成公母套钩。佩戴时,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间大。凤凰腊尔山、麻冲、苏玛河一带十分流行。

    (3)盘圈:又叫做绳圈、股圈、绞圈。需要银子10多两。盘圈的结构为三层,有打五匝一盘的,也有打七匝一盘的。匝匝钻花,以增加美观。为使其牢固耐用,在中间打一块银花板横压,变成一盘,又用银丝紧紧绞牢,以免松脱,如同罗盘,因此叫盘圈。盘圈的公母扣安在后面,戴时相互扣上即可。盘图制作技艺是在匝上钻花。使用细小的钢钻,将设计好的花形贴在匝上,然后细心钻雕。在凤凰的山江、阿拉、腊尔山地区一带,很多苗族妇女戴盘圈,作为自己纯洁美丽的象征。

    9.银披肩:又叫“银云领席” ,是苗族盛装时不可缺少的银饰件。将银披肩罩在艳丽服装的肩围上,更显得风姿俊美。在苗族百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话:“戴了银凤冠,不着银披肩,打扮得再美也难看;戴了银项圈,再戴银披肩,生得再丑也好看。”可见银披肩在苗族妇女的银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凤凰县境内的广大苗族地区十分盛行。制作一件银披肩需要银子20两之多,再华丽一些的就需要更多。制作时,先用红缎作底,留领上径直六寸,肩距五寸。先制成圆盘形银模,后以花带镶边。中间嵌三道细花带陪衬,再用八块梯形银片分别依次等距列排底布上,每块银片上分别有龙、凤、狮子、牡丹等花纹,象征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然后,在花后边套上七个银圈,每圈再套两根银链,再用一个个小圆将四方的小银链套起,编成网状,长短不拘,少则两个,多则四个,互相衬成菱形珠网。珠网下吊两至三寸长的银须,分为两层,中间是小梅花,两边是小叶片等。制作银披肩所需的小银饰配件,都要通过银模打压、抽丝、镶嵌、编织、雕刻、剪裁、焊接、串联、连缀等二十多道工序。

    10.银挂扣:是用银质梅花编成的链子,因此又叫做梅花大链,有的地方也叫腰链或腰鞭等。制作方法是先用银薄片编成数十或百余朵梅花,再将一朵朵梅花联成链子。梅花链子有四面梅和二面梅两种。四面梅即花朵的四面都有梅花,制一朵四面梅需要小朵梅花一百余朵,银子八九两。二面梅就是两面有梅花,另外两面用银圈缀着。制作二面梅需要小梅花八九十朵,银圈百余个。在链子的两端,做成梯形或半圆形花边,里面安上挂钩,佩戴时挂在扣上,悬在衣襟的右边。挂扣的梅花链有独链和花链两种。独链是用独根梅花链子制成;花链是在梅花链的两端挂钩下方加缀一两层花束。银挂扣和银披肩同样是银饰件中的陪衬饰件,但它都与整个银饰连成一体,是银饰件中极其有价值的装饰品。

    第三类:小件银饰。这类银饰需求量大,使用十分普遍。价钱便宜,一般人家都可以享用。使用不分男女,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妇,下至一二岁的幼童,人人都爱佩戴。这类银饰的主要种类如下:

    1.指环:指环又称“戒指”,是戴在手指上的银环。品种繁多,有钻细花的,式样有五连环、九连环,多可达二十多连环的。制作指环需要的银子很少,工艺不复杂,主要技艺是在指环上面钻刻花纹。

    2.耳环:是耳朵部位的装饰品。形状有羊丝环、龙头环、桃环、虫环、花环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还增加了单银链吊垂瓜子坠、多银链吊垂瓜子坠、银链吊梅花坠、银链吊荷花坠、银链吊兰花坠等新品种,充分显示耳环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故花色品种也不断创造更新。

    3.银纽:银纽制作需要银子不多,工艺也很简便,只要用银模打压成所需要的装饰图案花纹,经抽丝、剪裁、缠绞、焊接等程序即可。

    4.牙签:是挂于胸前右方,银饰中最小的饰件之一。牙签的制作很简单,上端安小银圈一个,以便于套挂在胸扣上。中间制些虫、鱼、鸟、兽及植物藤草,连缀其间,下端吊以耳挖、牙签、马刀等物品。整个配套制作大约需要银子5两。

    5.后尾:苗语叫做“写龟”。制作时主要是用银子打些花草、藤叶纹样连缀而成,宽约四寸,长二尺五,吊于背后,需要银子约10余两。在苗族妇女装饰品中,从头至肩至腰,装饰齐备,才能佩戴后尾。如果没有牙签,也就不必佩戴后尾了。因此,一旦佩戴牙签就必须佩戴后尾。

    6.银花银蝶:主要是用来作大件饰品的配件,亦有散钉于衣裤围裙之上的。其图案有八宝花卉、麒麟鱼龙。制作时一般可单独进行,不与其他物件牵连,多是用小型银质模具打压而成,最小的图形如龙、凤、鱼、鸟、兽等。有些是用铁剪按照图案剪裁而成,如各种花卉、镶边、小动物、蝴蝶、蜜蜂、金蝉等。

    7.银挖耳匙:是抽出银丝后用银丝缠绞而成。不过在银匙的末端制成一个小勺子,便于挖耳。为了精致美观,有些银匙上面镶花纹,这是极精细的工作。

    8.银大刀:一般由银薄片打压成花纹后,用剪刀按照图案剪制而成,银大刀长约一点五寸,宽约一毫米。

    9.银剑:一般由薄银片打压而成,上有细小图案花纹。佩戴银剑意在避邪消灾,但必须与银刀等小件饰品一起佩戴。

    10.银鞭:是用小型银模具打压而成,上面钻有花纹图案,主要是用于驱魔避邪,但必须与银刀、银剑合组佩戴。

    11.银戟:用于驱恶辟邪,与银刀、银剑、银鞭制作技艺相似,需银子极少,花费工时不多。

    12.银钩:佩戴此物,有钩住人心之意。佩戴时必须与银刀、银剑等小件饰品组合使用。

    13.银针筒:需要银子2~3两,筒身长约25厘米,筒中空心,直径约10厘米。针筒上有筒盖,里面装针时可将筒盖盖严。银针筒制作工艺精细,在筒身上钻有龙凤、牡丹、梅花花纹,小巧玲珑,美观大方。佩戴银针筒是苗族妇女聪明能干的象征。制作银针筒,先将模具摆在铁砧上,再将银液倒入模具中,冷却后从模具中取出,即成针筒。然后再在针筒上钻刻各种花纹图案,工艺极其细致。

    苗族银饰冶炼使用的工具有:

    1.土炉:分炉台、火炉、风箱炉床以及相应的铁钳、铁锤、小铁盒、铁木砧、长槽形铁条等工具。

    2.铁木砧:在火炉旁边放置一个圆柱形木墩,上面安上铁砧,将银条、银根放在铁砧上打制成薄银片用。

    3.铁盒:用于装银子的小铁盒。

    4.铁锤、铁铗、铁钩,这些工具必须联合使用,缺一不可。

    苗族银饰压模工具:种类有大件、中件、小件,品种有铁质的、铅质的,乃至纸质和布质的等,大小共有200多种。

    银饰钻雕工具:有公母铅质饰具、方形铁模板、凸形铁模块、凹形铁模具、菱形铁模具、三角形、四方形、正方形、长方形铁模具等,这些铁模具上面都有事先钻刻好了的各种花纹图案。

    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麻茂庭, 1955年出生,其曾祖父开始制作银饰,前后百余年,成为山江镇民间手工技艺世家。在山江、腊尔山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1974年,麻茂庭随父亲麻清文学艺,从此与银饰品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事银饰品制作31年,创造制作了数千件银饰品,所制作的银饰品古朴典雅、细腻精细,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十分浓厚。他真正地继承发扬了这门手工技艺。

    龙米谷,1948年出生。12岁开始学艺,师从山江镇张云林。从事银饰手工技艺已有45年。他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现在审美观念的更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些新品种,如制作银凤冠时,推出新花色品种,很受苗族妇女的喜爱和欢迎。

    龙喜平,1943年出生,从事银饰品制作45年,凤凰县人民政府授予他“民间手工技艺专家”证书。

    张成龙,1948年出生,12岁开始随父张云林学艺,从事银饰品制作45年。

    苗族银饰锻制手工技艺,包括冶炼、清污除垢、加温冷却、打磨、模具、剪裁、焊接和装饰等,是综合性极强、具有创造性的工艺技术。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美丽纯洁的象征,苗族女性戴上洁白无瑕的银饰,更加显得心灵纯洁、性格憨厚、形象亮丽,以她们特有的精神气质表达了她们追求美好幸福的意愿,从而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深深扎根于民间,世代相传。

    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凤凰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