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溪砚制作技艺
溪砚制作技艺
    溪砚产于双峰县杏子铺镇。溪口,位于涟水中游的双峰县杏子铺镇境内,这里青山环绕,碧水连天,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雄壮的水府庙水库大坝,就建在溪口村的雪花滩上。因长年的风化、沉积,形成其独特的远古化石及特种石,是制作砚品的上等原料,因地而名,史称溪石。

溪砚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双峰县杏子铺镇溪口村。石料主要产于水府庙水库大坝下雪花滩一带,有闺女山坑、虎形坑、绿溪坑和老爷坑等。

    双峰溪石,石质温润柔腻,色泽暗红,纹理千奇百变。史书载:溪砚质地细腻,坚而不顽,抚之生润;贮墨不高,积水不涸;悬之叩之,其声如磬;纹理多变,石色五彩,呈碧绿、红、橙黄、淡青、紫罗兰诸色。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溪石就颇负盛名,当年的溪口古镇有近百号商铺,还有玉生堂、吉庆砚庄等百年老字号,艺人将溪石琢磨雕刻为砚,称为溪砚,一时市面畅销。

    清代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在《南村草堂诗钞》中写道:“胡竹安明府以湘乡雪花滩石为砚,佳者过端溪,五盖不足言也,顷以二方见赠,报之以诗,云溪口顽矿刮目皆珠玑”,赞誉溪砚为“琳琅稀世之宝”。据同治年《湘乡县志》载,胡竹安即胡钧,浙江镇海人,道光四年(1824)至十二年(1832)任湘乡知县,道光十三年(1833)署长沙知事。道光十一年(1831),竹安赠邓显鹤溪砚二方,以此索诗,岂知邓显鹤“得二犹未足”,并有“请益之语”,竹安只好再以第三方相赠,并于砚阴刻字“我无奢望,酬以诗篇”。求诗者,索砚者,都近于“痴”,可见溪砚为文人墨客争宠之物。

    所谓湘乡雪花滩,又指何处?查同治年《湘乡县志•涟水》云:“涟水……东至溪口(黄花源水自北来注),又东经雪花滩(有石可琢为砚)。” 再查《湘乡县志•宣凤二十都图》,雪花滩就在溪口境内。雪花滩“有石可琢为砚”也是同治十三年(1874),这是《湘乡县志》唯一关于溪砚的记载。

    何绍基是清末书法大师,曾国藩尝谓:“何子贞字必传千古无疑。” 邓显鹤请何绍基鉴别溪砚,何言:“湘石佳者可奴隶五盖,端溪上品无以过。”意指溪砚比郴州五盖山骑田岭所产的“黝砚”不知高多少个档次,广东肇庆产端砚最佳者也不会超过溪砚。由此可见,溪砚在中国四大名砚之上。

    从上述得知,溪砚开发最迟也在清朝嘉庆末年及道光初年之间。

    清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效命朝廷,溪砚始终是他的心爱之物,出任直隶总督时,还将溪砚作为“贡品”敬献皇上,同治帝把玩再三,龙心大悦,置于龙案使用,溪砚从此名声大振,满朝文武争相求之。

    民国时期,抗日名将宋希濂将军的父亲宋樾生和成氏、万氏等组成溪石砚池公司,鼎盛时期有砚工二百余人,砚石产品远销东南亚,享誉海外。《湘乡史地常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载:“溪口化石中有黄色或白色花纹,经雕琢成砚……每于秋后采掘,年约出洋四千元。”可见溪砚在民国年间生产可谓盛矣。

    20世纪70年代初,东南亚人士主动前来订货,由双峰县塑料厂组织生产,产品打入广交会,受到东南亚客商的青睐,后因外商要求雕刻“天女散花”等仕女图案,被有关部门视为封建复古,停止生产。80年代初,双峰县老教育家、书画家曾彩初先生组织开发过溪砚,并留下了优美的《溪砚赞》:“渐渐溪石,涟水之滨。温润柔腻,与玉为邻。琢之磨之,神奇纷呈。香炉映日,赤壁洗尘。玉树交织,远丘吐云。呵气生水,着墨闻馨。惠我艺圃,宏扬斯文。卓哉溪砚,双峰之珍。”

    溪砚制作技艺极为复杂,其传承全靠口传身授,受市场经济冲击,年轻人不愿从事此手艺,都外出务工,老艺人又相继过世,使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溪砚制作技艺处境艰难,濒临失传的危险。好在双峰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工艺,已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有识之士已组成溪砚开发公司,双峰溪砚定当重光于世,嘉惠士林。

    一、溪砚的制作程序

    溪砚具有“呵气生水,着墨闻馨”的特性,其制作过程工序繁杂,历来都是砚匠口传身授:采石的主要过程有采掘、运输、分拣;制作分为选材、构图、雕刻、打磨。整个全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1.采石:名贵的溪石料主要产于闺女山坑、虎形坑、绿溪坑和老爷坑,清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所说的双峰绿就产于大坝水下深处,每年只有等到枯水季节,才能在雪花滩上打捞作业,是不可多得的溪石极品,其声清悦,色呈翠绿,并伴生有金色或银色的线条。在挑选石料开采时,就要揣摩这块石料适合刻什么题材,观察石料的质地、生长规律、花纹的形状和纹理的走向,从接缝处下凿,轻敲细打,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

    2.选料、维料:制璞维料又称选料制璞。将采得的石料经过筛选后按照其形状大小分类,将有瑕疵、裂痕或烂石、石皮、顶板、底板去掉,剩下“石肉”,形成雏形。这个过程中要懂得看石,预测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

    3.设计、构图:设计是根据相石时的构思和石料的形状,画出简单的草图。砚的设计要求:因材施艺,天然造化。充分利用天然石皮,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知识于一体。常见的有表现诗词名句意境、描绘四时花鸟、吉祥如意等题材,是将砚品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的重要环节。

    4.雕刻: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随创意、构图来确定雕刻的刀法、刀路。溪砚雕刻主要有深刀与浅刀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镂空,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艺术效果,多采用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古朴,细腻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细刻要求雕刻精细、准确、生动;线刻则要求线条细腻、流畅,繁而不乱,繁简得当。

    5.打磨:雕刻成形的砚台都要经过打磨,首先用油石加细河沙粗磨,目的是磨平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细砂纸、水砂纸反复磨滑;再用蜂蜡抛光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打磨完成后经过一到两天的“浸墨润石”,就可得到一方上好的溪砚。

    6.配盒: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的造型一般按砚石形状而定,砚与盒必须吻合。砚盒本身要稍比砚石四周宽些,以便于砚石取出、洗涤。

    制砚常用的工具有:岩锄、凿子、木锤、铁锤、锉刀、手柄、磨石、幼河沙、水砂纸、蜂蜜黄蜡、描图画笔、会刷、吹灰葫芦等。

    二、溪砚制作技艺的传承

    溪口人刘双清自嘉庆二十年(1815)开始制作砚池,时年25岁,至咸丰二年(1852)刘升平子承父业,22岁时扩大制砚规模。光绪十四年(1888)刘升平之子刘继非20岁时继承祖业,生产砚池。民国七年(1918)刘继非因所生都是女儿,无男性后辈继承溪砚制作,所以将制砚技艺传授给了胡姓好友。

    刘锡军,溪口人,1988年6月出生,2003年高中毕业后,拜胡志祥为师,从事传统溪砚制作,现为“国藩溪砚”技师。

    彭磊,湘乡人,现定居溪口村,现年25岁,从事溪砚制作5年,现为“国藩溪砚”技师。

    三、溪砚的特征和价值

    溪砚的特征:

    1.质地细腻,坚而不顽,抚之生润;呵气生水,着墨闻馨;贮墨不高,积水不润;悬之叩之,其声如磬。

    2.石色五彩,呈碧绿、红、橙黄、淡青、紫罗兰诸色。

    3.多样性。或方或圆,或扁或正,或箕形带足,或仿古琴瑟。

    4.即兴性。依据溪石石材纹理色彩,即兴构思,或雕或刻或磨,或稍加雕饰,取其粗糙原生状态。

    溪砚的价值:

    1.历史价值:溪砚是我省的名优特产,早在清嘉庆年间就声名远播。邓显鹤在《南村草堂诗钞》中写道“溪口顽矿刮目皆珠玑”,赞誉溪砚为“琳琅稀世之宝”。民国初年,远销东南亚,享誉海内外,成为当时政客、文人墨客争相求之的宠物。

    2.文化价值:砚作为我国的文房四宝之一,传承中华文化,在民俗学、人文学、地理学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练字习文,积淀了浓郁的耕读文化。

    3.艺术价值:溪石具有天然的色泽,纹理千奇百变。雕刻上,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天然造化。设计内容上,常见的有表现传统文化的不同题材,通过细刻精雕引人入胜,提高溪砚的观赏性,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2008年,溪砚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双峰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