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湘西竹编技艺
湘西竹编技艺
    永顺竹编

    永顺竹子生长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5%。竹编技艺主要分布在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坝、万坪等乡镇。

    永顺县的竹编历史悠久,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永顺境内多大山,所以竹资源丰富,竹类有毛竹、水竹、南竹、桂竹、金竹、蓼竹、山竹等。通过加工,编织成成品,主要编制品有:背笼、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永顺的竹编工艺,自古以来都是篾匠世代口传身授,逐渐掌握编织技巧。竹编工艺经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20世纪初叶,竹编油篓曾随着桐油远销全国各地。1974年竹编工艺品参加在广东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竹文化节,获得广泛好评。近年来,竹编工艺品也有了广阔的市场,开发生产各种竹编工艺产品,编织的工艺品曾在湘西“小背篓”擂台赛获特等奖,在湖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获银奖。永顺的竹编工艺品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永顺竹编主要以竹子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手工操作,然后变成一件成品。竹编的主要工具有小锯子、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和竹尺。工具虽然简单,但经过一双巧手,就可编织出多样精巧、实用的工艺品。

    永顺竹编的工艺流程是先选材,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子,然后砍竹。砍竹有一定的时间要求,一般在农历7—12月砍伐,砍伐后,根据需要,用锯子锯成一截截,把竹节削平,用篾刀剖开,再剖成细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然后刮去表层,须刮得大小均匀。古时候染色都采用植物的果汁,先把果子捣碎,取果汁,把篾条浸泡在里面,一定时间后,把篾条捞出来,晾干,即可进行编织。编织先从底部开始,慢慢往上发展,最后收口。可以编织多种图案,以增加美感。

    永顺竹编的相关制品有:背笼、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

    一、永顺竹编技艺的传承人谱系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胡开绪 男 1869 私塾 师徒 1882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二代 彭佳锡 男 1905 私塾 师徒 1922 万坪镇团结村
第三代 胡廷贤 男 1930 私塾 师徒 1945 万坪镇团结村
第四代 田开佑 男 1951 小学 师徒 1966 万坪镇团结村
 向小平 男 1958 小学 师徒 1976 万坪镇团结村
 胡兵 男 1971 初中 师徒 1987 万坪镇团结村
 石生龙 女 1975 小学 师徒 1988 万坪镇团结村
 张登星 女 1978 小学 师徒 1992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五代 胡绍奎 男 1990 高中 师徒 2002 万坪镇团结村
 胡绍全 男 1995 初中 师徒 2004 万坪镇团结村
 胡大喜 男 1976 初中 师徒 1997 万坪镇团结村
 胡绍玉 男 1993 初中 师徒 2007 万坪镇团结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傅文云 男 1869 私塾 家族师承 1895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二代 傅昌隆 男 1905 私塾 家族师承 1882 毛坝乡五寨村
第三代 傅业民 男 1930 私塾 家族师承 1922 毛坝乡五寨村
 傅金莲 女 1951 小学 家族师承 1945 毛坝乡五寨村
 傅业林 男 1958 初中 家族师承 1966 毛坝乡五寨村
 傅业柱 男 1971 小学 家族师承 1976 毛坝乡五寨村
第四代 傅绍正 男 1975 小学 家族师承 1987 毛坝乡五寨村
 傅绍龙 男 1978 高中 家族师承 1988 毛坝乡五寨村
 傅绍风 男 1990 中专 家族师承 1992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五代 傅加云 男 1995 初中 家族师承 2002 毛坝乡五寨村
 颜学友 男 1976 中专 家族师承 2004 毛坝乡五寨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覃加志 男 1869 私塾 师徒 1882 万坪镇麻柳村
第二代 李传奇 男 1905 私塾 家族师承 1922 万坪镇麻柳村
第三代 李模富 男 1930 私塾 家族师承 1945 万坪镇麻柳村
第四代 李生龙 男 1951 小学 家族师承 1966 万坪镇麻柳村
 李生虎 男 1958 小学 家族师承 1976 万坪镇麻柳村
 李生彪 男 1971 初中 家族师承 1987 万坪镇麻柳村
第五代 李弟云 女 1975 小学 家族师承 1988 万坪镇麻柳村
 李进 女 1978 小学 家族师承 1992 万坪镇麻柳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龚业元 男 1880 私塾 家族师承 1896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二代 龚光本 男 1905 私塾 家族师承 1882 毛坝乡五寨村
第三代 龚中茂 男 1930 初中 家族师承 1922 毛坝乡五寨村
第四代 龚先照 男 1951 初中 家族师承 1945 毛坝乡五寨村
 龚先林 男 1958 高中 家族师承 1966 毛坝乡五寨村
 龚先龙 男 1971 初中 家族师承 1976 毛坝乡五寨村
 龚先凤 男 1975 初中 家族师承 1987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五代 谢桂芝 男 1978 初中 家族师承 1988 毛坝乡五寨村
 龚鸿雁 男 1984 高中 家族师承 1999 毛坝乡五寨村
 龚小艳 男 1986 中专 家族师承 2001 毛坝乡五寨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徐大进 男 1884 私塾 师徒 1891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二代 徐继来 男 1923 私塾 师徒 1941 万坪镇团结村
第三代 彭德贵 男 1945 初中 家族师承 1960 万坪镇团结村
第四代 彭先刚 男 1966 初中 家族师承 1980 万坪镇团结村
 彭先勇 男 1976 高中 家族师承 1991 万坪镇团结村
 彭先和 男 1987 初中 家族师承 2001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五代 彭飞飞 男 1988 初中 家族师承 2001 万坪镇团结村
 彭宋 男 1992 初中 家族师承 2006 万坪镇团结村
 彭真 男 1993 高中 家族师承 2007 万坪镇团结村
    永顺竹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模富,男,土家族,1937年6月出生,小学文化,自小学习竹编手艺,技艺精湛。1973年在万坪竹器厂当师傅,产品一度畅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各国,参加广东第一届竹文化节。

    胡廷贤,男,土家族,1965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从小学习篾艺,喜欢钻研,产品常出新意。竹编作品曾在湘西“小背篓”擂台赛中获特等奖,在湖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获银奖。

    二、永顺竹编的基本特征:

    1.广泛的适应性。主要编制品有:背笼、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是土家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

    2. 工艺美术特征。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形状各异,美观典雅,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表现出独特的工艺美术特征。

    3.民族特征。走进寻常的土家人家,都会看见背笼、簸箕、米筛等竹编制品,为土家族所特有。

    三、永顺竹编的价值

    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具有其他特殊价值:

    1.历史价值:竹编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治理岷江引水灌溉,李冰用编织竹笼装卵石的办法成功修筑了都江堰。这是世界史上仅有的劳动人民用竹编创造出的奇迹。在土家族的发展史中,民俗民情的变化,也可在竹编的形成中找到蓝本,竹编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2.工艺价值:竹编工艺工序复杂,要求精密、细致,难度大,品种多,大到建造房子,小到编织指甲大小的工艺品,都是其他工艺所难以比拟的。这些技艺是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其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其工艺自成一家。

    3.经济价值:长期以来,竹编一直是永顺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竹编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其次,竹编原材料是竹子,农民可以栽种竹子,促进林业的开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将竹子编制成成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可以为旅游创收。

    2008年,湘西竹编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BT4〗保靖竹编技艺

    竹编工艺在湘西保靖已有千余年历史,境内的酉水沿岸崖墓葬中出土的唐、宋时期的竹席,就是最好的见证。从那以后,一代代竹编艺人便陆续编织各种竹编制品,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竹编主要是编制生产、生活用品,如盛物用的箩、筐、背笼、箕、篓;挑选清理粮食的簸、筛;晾晒物品的簟;床上使用的席、枕;家具如桌、椅、箱;遮风挡雨的篷、笠;捕鱼捉鸟的笼、篓……

竹编纯属手工劳作,匠人选用一年以上的竹子为材。不同竹编制品选用不同竹材,晒簟宜用纤维粗糙耐磨的南竹;睡簟则选光滑清软的水竹;筛箩、簸箕选用叶泡竹;筛篮、撮箕要用山竹等。

    竹材经锯裁、劈剖,去除竹肉,撕制成篾片、篾条或篾丝,再行编织。不同竹编制品所用的篾片、篾条、篾丝各有不同。晾晒粮食的晒簟展开有五六平方米,就需用宽厚篾片来编织,一寸分为两片篾,一块竹只能剖出两层或三层。编睡簟要求的是篾丝,挑选色泽嫩绿、节长匀直光滑无痕的水竹,经裁、劈、剖、削、撕、匀、刮等十余道工序,才制出匀净光洁的“熟篾”(篾丝)。“熟篾”每匹皆中间厚两侧薄,称“瓜子篾”。睡簟又有粗细之分。1寸内最多只有6条篾丝是粗睡簟,反之,1寸内有10条至16条篾丝则是睡簟中的上品。比耳方圆百里的姑娘出嫁,常以嫁妆中有一床比耳细篾睡簟为荣。比耳的细篾睡簟已成晋京赴省的馈赠佳品,求购者络绎不绝,多要预订数月才能如愿取货。

    竹编制品因匠人分布和消费市场不同,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一地一品的格局。就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而言,比耳、水银两地睡簟有名,马福寨的斗笠技压群芳,普戎的背笼已记入县志。比耳几乎户户剖竹编器,代代承袭,技艺精湛,其竹器有簸能接浆、簟可隔水之说,还有不少匠谚口碑相传,形成独特的景象,享篾乡美誉,被报刊多次推介。

    比耳篾匠谚:

    养儿莫学篾匠,十根手指像和尚。

    冬腊两月竹最好,编成篾货虫不咬。

    平篾差,韭菜篾好,瓜子篾条呱呱叫。

    片子四平八稳行,双手用力要均匀。

    捡篾不能抖,要像蛇儿溜。

    片子打得响,手艺没到堂。

    好簟不漏尿,好簸能接浆。

    篾匠容易学,难编六只角。

    下方上圆。

    二三四五月,竹子用不得。

    肉竹子脆,走边竹硬,“朗子”好的最上劲。

    (注:朗子,方言,直、长)

    竹编制品凡片、块之类(如簟、篷、席),多采用“压二板”编织工艺,亦能根据需要,织出万字格、业字格、回文格、四梅花、勾勾万等七十多种图案和福禄寿喜等任何字样。除片、块类竹编制品,则用篾片为经,篾条或篾丝为纬,交织成器。近年,比耳人不舍传统的睡簟,又编制各种工艺品:花篮、花盆、微型背笼、微型簸箕、蜂腰篓等进广交会,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一位年轻的田姓篾匠后代,只身闯深圳,在民俗村开一个竹编专店,现编现卖各类竹器,让世界各地游人大开眼界。

    竹编所用器具:锯子、篾刀、刮刀、匀刀、补针、扎钻、圆凿、武锥钻、扯锥钻、剪刀、尺。

    竹编制品:晒簟、睡簟、筛子、簸箕、背笼、六角巴篓等二百余种。

保靖竹编技艺传承谱系:
姓名 年龄 民族 住址 从艺时间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特长
刘国权 76 汉族 比耳中街 11岁 小学 师徒 粗细全会
黄光珍 80 汉族 比耳下街 8岁 小学 师徒 粗细全会
姚本顺 56 汉族 比耳下街 8岁 小学 师徒 粗细全会
周乐胜 74 汉族 狮子口 10岁 文盲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姚本刚 74 汉族 比耳下街 8岁 文盲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张锦荣 43 汉族 比耳中街 15岁 初中 师徒 簟筛簸全会
胡重云 50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本朴 69 汉族 比耳下街 10岁 文盲 家传 簟筛簸全会
贾顺武 61 土家族 比耳中街 10岁 初中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彭顺祥 73 土家族 比耳下街 10岁 文盲 家传 粗细全会
周贤德 40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周贤长 43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滕代忠 58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代序 姓 名 年龄 民族 住 址 从艺时间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特长
三代 滕四妹

(代松) 60 汉族 比耳上街 10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本立 68 汉族 比耳中街 15岁 初中 师徒 粗细全会
 姚本胜 57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小学 家传 粗细全会
 胡德早 78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高小 自学 粗细全会
 胡德友 80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初小 自学 粗细全会
 姚本英 73 汉族 比耳下街 10岁 小学 家传 粗细全会
 余长松 72 汉族 探花门口 12岁 文盲 家传 全部都会
 周乐华 70 汉族 狮子口 12岁 文盲 家传 全部都会
 杨光全 69 汉族 探花门口 11岁 文盲 家传 全部都会
 唐恢光 57 汉族 比耳上街 10岁 小学 师徒 簟
 唐运福 62 汉族 比耳上街 15岁 初中 师徒 簟
 唐世振 61 汉族 比耳上街 12岁 初中 师徒 粗细全会
 姚源兴 56 汉族 比耳中街 15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刘明松 70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张岩生 53 汉族 比耳中街 13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张学银 72 汉族 狮子口 12岁 文盲 师徒 簟筛簸全会
 余家坤 56 汉族 探花门口 15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张家富 40 汉族 比耳中街 10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唐世勇 69 汉族 比耳上街 15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孟云忠 45 汉族 比耳上街 11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本经 39 汉族 比耳上街 15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源振 65 汉族 比耳下街 13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周永芝 63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周永茂 64 汉族 狮子口 13岁 文盲 师徒 簟筛簸全会


    一、保靖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国权,男,1932年生,汉族,比耳村人,小学文化。11岁时师从比耳张恩武学习竹编,从此以竹编为业。深谙粗篾货、细篾货的编织技艺,晒簟、睡簟、筛箩、簸箕、背笼、箩筐、巴篓等无不精通,其产品经广交会出口国外。上世纪70年代,调往保靖县城,担任县竹业社党支部书记(日常工作仍以编制竹器为主),竹业社解散后回原籍比耳村,仍从事竹编工艺不辍。

    姚本顺,男,1952年生,汉族,比耳村人,小学文化。8岁时随父姚祖志学习竹编技艺,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姚祖志系艺名远扬的篾匠。得父真传,加上个人潜心学习,逐渐掌握了粗、细篾货的全套编织之法,并且一生以竹编为业。上世纪70年代,被破格特招进县竹业社工作,其编织的睡簟等产品,出口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自创微编技法,制作出小背篓、小簸箕等物器,深受群众喜爱,为收藏家珍藏。

    二、保靖竹编技艺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1.竹编是纯手工的竹制品。竹编艺人利用几件简单的工具:锯子、篾刀、匀刀、刮刀,加上口扯手撕,将竹子制成篾片、篾条、篾丝,再行编制竹器。手艺熟练者一天编晒簟两床,编粗睡簟五床,编筛子内芯堆码起来一寸多高。

    2.竹编制品分粗货、细货。粗货:晒簟、柴背笼、扎笼、筛篮、竹床、船篷、蒸笼、船缆等;细货(又称扁篾类):筛子、箩筐、簸箕、睡簟、蚂蚱笼、笆篓等。竹编因有粗、细货之分,所以选竹各有不同。竹分两类:刚竹、慈竹。南竹、斑竹、金竹、叶泡竹、山竹、茨竹、墨竹等纤维粗耐磨的属刚竹类;水竹、元泡竹、紫竹、绵竹、桃竹、迟竹等性爽平和的属慈竹类。

    3.竹编技法“压二板”。用此技法编制的竹器紧密、牢实,达到“簸能接浆、簟可隔水”的至高效果,不松不散,经久耐用。在“压二板”基础上,睡簟上还可编织玉盏格、万字格、四梅花、水波浪、业字格、回文格、勾勾万等几十种花纹和汉字。

    保靖竹编技艺的价值:

    1.历史价值。酉水崖墓中出土的唐宋时期的竹席残片,诉说着竹编历史的悠久。有篾乡盛誉的保靖县比耳,有史可考,竹编历史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宝庆人周文采和侄子周从喜定居比耳。周氏初做篾货手艺不外传,后来才传艺女婿、外孙,至清同治年间,又广招徒弟外传篾匠技艺,竹编技艺才逐渐传到外村、外县以及省外。

    2.工艺美术价值。竹编技法“压二板”不添其他材料,其器“簸能接浆,簟可隔水”,致密致坚,经久耐用,其工艺水平已不一般。细货簟子上,仅凭手工,能编织出万字格、回文格、玉盏格、业字格、四梅花、勾勾万等七十多种图案和喜庆吉祥的汉字。此外六角巴篓、方箩、花箩、“飞碟”、微型背笼、簸箩等,已成为收藏家的珍爱,跻身装饰品的大雅之堂,出口海外。篾匠彭庭明因技艺高超被辑入《保靖县志》人物篇。

    3.实用价值。竹编早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四百多种粗细竹编制品,被人们广泛运用。广大的农村,竹编制品几乎无处不在。近代生产的微型竹编制品,更加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也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

    湘西竹编技艺

    永顺竹编

    永顺竹子生长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5%。竹编技艺主要分布在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坝、万坪等乡镇。

永顺县的竹编历史悠久,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永顺境内多大山,所以竹资源丰富,竹类有毛竹、水竹、南竹、桂竹、金竹、蓼竹、山竹等。通过加工,编织成成品,主要编制品有:背笼、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永顺的竹编工艺,自古以来都是篾匠世代口传身授,逐渐掌握编织技巧。竹编工艺经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20世纪初叶,竹编油篓曾随着桐油远销全国各地。1974年竹编工艺品参加在广东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竹文化节,获得广泛好评。近年来,竹编工艺品也有了广阔的市场,开发生产各种竹编工艺产品,编织的工艺品曾在湘西“小背篓”擂台赛获特等奖,在湖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获银奖。永顺的竹编工艺品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永顺竹编主要以竹子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手工操作,然后变成一件成品。竹编的主要工具有小锯子、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和竹尺。工具虽然简单,但经过一双巧手,就可编织出多样精巧、实用的工艺品。

    永顺竹编的工艺流程是先选材,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子,然后砍竹。砍竹有一定的时间要求,一般在农历7—12月砍伐,砍伐后,根据需要,用锯子锯成一截截,把竹节削平,用篾刀剖开,再剖成细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然后刮去表层,须刮得大小均匀。古时候染色都采用植物的果汁,先把果子捣碎,取果汁,把篾条浸泡在里面,一定时间后,把篾条捞出来,晾干,即可进行编织。编织先从底部开始,慢慢往上发展,最后收口。可以编织多种图案,以增加美感。

    永顺竹编的相关制品有:背笼、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

    一、永顺竹编技艺的传承人谱系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胡开绪 男 1869 私塾 师徒 1882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二代 彭佳锡 男 1905 私塾 师徒 1922 万坪镇团结村
第三代 胡廷贤 男 1930 私塾 师徒 1945 万坪镇团结村
第四代 田开佑 男 1951 小学 师徒 1966 万坪镇团结村
 向小平 男 1958 小学 师徒 1976 万坪镇团结村
 胡兵 男 1971 初中 师徒 1987 万坪镇团结村
 石生龙 女 1975 小学 师徒 1988 万坪镇团结村
 张登星 女 1978 小学 师徒 1992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五代 胡绍奎 男 1990 高中 师徒 2002 万坪镇团结村
 胡绍全 男 1995 初中 师徒 2004 万坪镇团结村
 胡大喜 男 1976 初中 师徒 1997 万坪镇团结村
 胡绍玉 男 1993 初中 师徒 2007 万坪镇团结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傅文云 男 1869 私塾 家族师承 1895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二代 傅昌隆 男 1905 私塾 家族师承 1882 毛坝乡五寨村
第三代 傅业民 男 1930 私塾 家族师承 1922 毛坝乡五寨村
 傅金莲 女 1951 小学 家族师承 1945 毛坝乡五寨村
 傅业林 男 1958 初中 家族师承 1966 毛坝乡五寨村
 傅业柱 男 1971 小学 家族师承 1976 毛坝乡五寨村
第四代 傅绍正 男 1975 小学 家族师承 1987 毛坝乡五寨村
 傅绍龙 男 1978 高中 家族师承 1988 毛坝乡五寨村
 傅绍风 男 1990 中专 家族师承 1992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五代 傅加云 男 1995 初中 家族师承 2002 毛坝乡五寨村
 颜学友 男 1976 中专 家族师承 2004 毛坝乡五寨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覃加志 男 1869 私塾 师徒 1882 万坪镇麻柳村
第二代 李传奇 男 1905 私塾 家族师承 1922 万坪镇麻柳村
第三代 李模富 男 1930 私塾 家族师承 1945 万坪镇麻柳村
第四代 李生龙 男 1951 小学 家族师承 1966 万坪镇麻柳村
 李生虎 男 1958 小学 家族师承 1976 万坪镇麻柳村
 李生彪 男 1971 初中 家族师承 1987 万坪镇麻柳村
第五代 李弟云 女 1975 小学 家族师承 1988 万坪镇麻柳村
 李进 女 1978 小学 家族师承 1992 万坪镇麻柳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龚业元 男 1880 私塾 家族师承 1896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二代 龚光本 男 1905 私塾 家族师承 1882 毛坝乡五寨村
第三代 龚中茂 男 1930 初中 家族师承 1922 毛坝乡五寨村
第四代 龚先照 男 1951 初中 家族师承 1945 毛坝乡五寨村
 龚先林 男 1958 高中 家族师承 1966 毛坝乡五寨村
 龚先龙 男 1971 初中 家族师承 1976 毛坝乡五寨村
 龚先凤 男 1975 初中 家族师承 1987 毛坝乡五寨村
第五代 谢桂芝 男 1978 初中 家族师承 1988 毛坝乡五寨村
 龚鸿雁 男 1984 高中 家族师承 1999 毛坝乡五寨村
 龚小艳 男 1986 中专 家族师承 2001 毛坝乡五寨村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年) 居住地
第一代 徐大进 男 1884 私塾 师徒 1891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二代 徐继来 男 1923 私塾 师徒 1941 万坪镇团结村
第三代 彭德贵 男 1945 初中 家族师承 1960 万坪镇团结村
第四代 彭先刚 男 1966 初中 家族师承 1980 万坪镇团结村
 彭先勇 男 1976 高中 家族师承 1991 万坪镇团结村
 彭先和 男 1987 初中 家族师承 2001 万坪镇团结村
第五代 彭飞飞 男 1988 初中 家族师承 2001 万坪镇团结村
 彭宋 男 1992 初中 家族师承 2006 万坪镇团结村
 彭真 男 1993 高中 家族师承 2007 万坪镇团结村
    永顺竹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模富,男,土家族,1937年6月出生,小学文化,自小学习竹编手艺,技艺精湛。1973年在万坪竹器厂当师傅,产品一度畅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各国,参加广东第一届竹文化节。

    胡廷贤,男,土家族,1965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从小学习篾艺,喜欢钻研,产品常出新意。竹编作品曾在湘西“小背篓”擂台赛中获特等奖,在湖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获银奖。

    二、永顺竹编的基本特征:

    1.广泛的适应性。主要编制品有:背笼、簸箕、米筛、床、椅、篼、凉席等,是土家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

    2. 工艺美术特征。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形状各异,美观典雅,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表现出独特的工艺美术特征。

    3.民族特征。走进寻常的土家人家,都会看见背笼、簸箕、米筛等竹编制品,为土家族所特有。

    三、永顺竹编的价值

    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具有其他特殊价值:

    1.历史价值:竹编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治理岷江引水灌溉,李冰用编织竹笼装卵石的办法成功修筑了都江堰。这是世界史上仅有的劳动人民用竹编创造出的奇迹。在土家族的发展史中,民俗民情的变化,也可在竹编的形成中找到蓝本,竹编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2.工艺价值:竹编工艺工序复杂,要求精密、细致,难度大,品种多,大到建造房子,小到编织指甲大小的工艺品,都是其他工艺所难以比拟的。这些技艺是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其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其工艺自成一家。

    3.经济价值:长期以来,竹编一直是永顺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竹编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其次,竹编原材料是竹子,农民可以栽种竹子,促进林业的开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将竹子编制成成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可以为旅游创收。

    2008年,湘西竹编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BT4〗保靖竹编技艺

    竹编工艺在湘西保靖已有千余年历史,境内的酉水沿岸崖墓葬中出土的唐、宋时期的竹席,就是最好的见证。从那以后,一代代竹编艺人便陆续编织各种竹编制品,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竹编主要是编制生产、生活用品,如盛物用的箩、筐、背笼、箕、篓;挑选清理粮食的簸、筛;晾晒物品的簟;床上使用的席、枕;家具如桌、椅、箱;遮风挡雨的篷、笠;捕鱼捉鸟的笼、篓……

竹编纯属手工劳作,匠人选用一年以上的竹子为材。不同竹编制品选用不同竹材,晒簟宜用纤维粗糙耐磨的南竹;睡簟则选光滑清软的水竹;筛箩、簸箕选用叶泡竹;筛篮、撮箕要用山竹等。

    竹材经锯裁、劈剖,去除竹肉,撕制成篾片、篾条或篾丝,再行编织。不同竹编制品所用的篾片、篾条、篾丝各有不同。晾晒粮食的晒簟展开有五六平方米,就需用宽厚篾片来编织,一寸分为两片篾,一块竹只能剖出两层或三层。编睡簟要求的是篾丝,挑选色泽嫩绿、节长匀直光滑无痕的水竹,经裁、劈、剖、削、撕、匀、刮等十余道工序,才制出匀净光洁的“熟篾”(篾丝)。“熟篾”每匹皆中间厚两侧薄,称“瓜子篾”。睡簟又有粗细之分。1寸内最多只有6条篾丝是粗睡簟,反之,1寸内有10条至16条篾丝则是睡簟中的上品。比耳方圆百里的姑娘出嫁,常以嫁妆中有一床比耳细篾睡簟为荣。比耳的细篾睡簟已成晋京赴省的馈赠佳品,求购者络绎不绝,多要预订数月才能如愿取货。

    竹编制品因匠人分布和消费市场不同,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一地一品的格局。就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而言,比耳、水银两地睡簟有名,马福寨的斗笠技压群芳,普戎的背笼已记入县志。比耳几乎户户剖竹编器,代代承袭,技艺精湛,其竹器有簸能接浆、簟可隔水之说,还有不少匠谚口碑相传,形成独特的景象,享篾乡美誉,被报刊多次推介。

    比耳篾匠谚:

    养儿莫学篾匠,十根手指像和尚。

    冬腊两月竹最好,编成篾货虫不咬。

    平篾差,韭菜篾好,瓜子篾条呱呱叫。

    片子四平八稳行,双手用力要均匀。

    捡篾不能抖,要像蛇儿溜。

    片子打得响,手艺没到堂。

    好簟不漏尿,好簸能接浆。

    篾匠容易学,难编六只角。

    下方上圆。

    二三四五月,竹子用不得。

    肉竹子脆,走边竹硬,“朗子”好的最上劲。

    (注:朗子,方言,直、长)

    竹编制品凡片、块之类(如簟、篷、席),多采用“压二板”编织工艺,亦能根据需要,织出万字格、业字格、回文格、四梅花、勾勾万等七十多种图案和福禄寿喜等任何字样。除片、块类竹编制品,则用篾片为经,篾条或篾丝为纬,交织成器。近年,比耳人不舍传统的睡簟,又编制各种工艺品:花篮、花盆、微型背笼、微型簸箕、蜂腰篓等进广交会,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一位年轻的田姓篾匠后代,只身闯深圳,在民俗村开一个竹编专店,现编现卖各类竹器,让世界各地游人大开眼界。

    竹编所用器具:锯子、篾刀、刮刀、匀刀、补针、扎钻、圆凿、武锥钻、扯锥钻、剪刀、尺。

    竹编制品:晒簟、睡簟、筛子、簸箕、背笼、六角巴篓等二百余种。

保靖竹编技艺传承谱系:
姓名 年龄 民族 住址 从艺时间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特长
刘国权 76 汉族 比耳中街 11岁 小学 师徒 粗细全会
黄光珍 80 汉族 比耳下街 8岁 小学 师徒 粗细全会
姚本顺 56 汉族 比耳下街 8岁 小学 师徒 粗细全会
周乐胜 74 汉族 狮子口 10岁 文盲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姚本刚 74 汉族 比耳下街 8岁 文盲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张锦荣 43 汉族 比耳中街 15岁 初中 师徒 簟筛簸全会
胡重云 50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本朴 69 汉族 比耳下街 10岁 文盲 家传 簟筛簸全会
贾顺武 61 土家族 比耳中街 10岁 初中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彭顺祥 73 土家族 比耳下街 10岁 文盲 家传 粗细全会
周贤德 40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周贤长 43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滕代忠 58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代序 姓 名 年龄 民族 住 址 从艺时间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特长
三代 滕四妹

(代松) 60 汉族 比耳上街 10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本立 68 汉族 比耳中街 15岁 初中 师徒 粗细全会
 姚本胜 57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小学 家传 粗细全会
 胡德早 78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高小 自学 粗细全会
 胡德友 80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初小 自学 粗细全会
 姚本英 73 汉族 比耳下街 10岁 小学 家传 粗细全会
 余长松 72 汉族 探花门口 12岁 文盲 家传 全部都会
 周乐华 70 汉族 狮子口 12岁 文盲 家传 全部都会
 杨光全 69 汉族 探花门口 11岁 文盲 家传 全部都会
 唐恢光 57 汉族 比耳上街 10岁 小学 师徒 簟
 唐运福 62 汉族 比耳上街 15岁 初中 师徒 簟
 唐世振 61 汉族 比耳上街 12岁 初中 师徒 粗细全会
 姚源兴 56 汉族 比耳中街 15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刘明松 70 汉族 比耳中街 12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张岩生 53 汉族 比耳中街 13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张学银 72 汉族 狮子口 12岁 文盲 师徒 簟筛簸全会
 余家坤 56 汉族 探花门口 15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张家富 40 汉族 比耳中街 10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唐世勇 69 汉族 比耳上街 15岁 小学 师徒 簟筛簸全会
 孟云忠 45 汉族 比耳上街 11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本经 39 汉族 比耳上街 15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姚源振 65 汉族 比耳下街 13岁 初中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周永芝 63 汉族 狮子口 10岁 小学 家传 簟筛簸全会
 周永茂 64 汉族 狮子口 13岁 文盲 师徒 簟筛簸全会


    一、保靖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国权,男,1932年生,汉族,比耳村人,小学文化。11岁时师从比耳张恩武学习竹编,从此以竹编为业。深谙粗篾货、细篾货的编织技艺,晒簟、睡簟、筛箩、簸箕、背笼、箩筐、巴篓等无不精通,其产品经广交会出口国外。上世纪70年代,调往保靖县城,担任县竹业社党支部书记(日常工作仍以编制竹器为主),竹业社解散后回原籍比耳村,仍从事竹编工艺不辍。

    姚本顺,男,1952年生,汉族,比耳村人,小学文化。8岁时随父姚祖志学习竹编技艺,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姚祖志系艺名远扬的篾匠。得父真传,加上个人潜心学习,逐渐掌握了粗、细篾货的全套编织之法,并且一生以竹编为业。上世纪70年代,被破格特招进县竹业社工作,其编织的睡簟等产品,出口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自创微编技法,制作出小背篓、小簸箕等物器,深受群众喜爱,为收藏家珍藏。

    二、保靖竹编技艺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1.竹编是纯手工的竹制品。竹编艺人利用几件简单的工具:锯子、篾刀、匀刀、刮刀,加上口扯手撕,将竹子制成篾片、篾条、篾丝,再行编制竹器。手艺熟练者一天编晒簟两床,编粗睡簟五床,编筛子内芯堆码起来一寸多高。

    2.竹编制品分粗货、细货。粗货:晒簟、柴背笼、扎笼、筛篮、竹床、船篷、蒸笼、船缆等;细货(又称扁篾类):筛子、箩筐、簸箕、睡簟、蚂蚱笼、笆篓等。竹编因有粗、细货之分,所以选竹各有不同。竹分两类:刚竹、慈竹。南竹、斑竹、金竹、叶泡竹、山竹、茨竹、墨竹等纤维粗耐磨的属刚竹类;水竹、元泡竹、紫竹、绵竹、桃竹、迟竹等性爽平和的属慈竹类。

    3.竹编技法“压二板”。用此技法编制的竹器紧密、牢实,达到“簸能接浆、簟可隔水”的至高效果,不松不散,经久耐用。在“压二板”基础上,睡簟上还可编织玉盏格、万字格、四梅花、水波浪、业字格、回文格、勾勾万等几十种花纹和汉字。

    保靖竹编技艺的价值:

    1.历史价值。酉水崖墓中出土的唐宋时期的竹席残片,诉说着竹编历史的悠久。有篾乡盛誉的保靖县比耳,有史可考,竹编历史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宝庆人周文采和侄子周从喜定居比耳。周氏初做篾货手艺不外传,后来才传艺女婿、外孙,至清同治年间,又广招徒弟外传篾匠技艺,竹编技艺才逐渐传到外村、外县以及省外。

    2.工艺美术价值。竹编技法“压二板”不添其他材料,其器“簸能接浆,簟可隔水”,致密致坚,经久耐用,其工艺水平已不一般。细货簟子上,仅凭手工,能编织出万字格、回文格、玉盏格、业字格、四梅花、勾勾万等七十多种图案和喜庆吉祥的汉字。此外六角巴篓、方箩、花箩、“飞碟”、微型背笼、簸箩等,已成为收藏家的珍爱,跻身装饰品的大雅之堂,出口海外。篾匠彭庭明因技艺高超被辑入《保靖县志》人物篇。

    3.实用价值。竹编早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四百多种粗细竹编制品,被人们广泛运用。广大的农村,竹编制品几乎无处不在。近代生产的微型竹编制品,更加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也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

    2008年,湘西竹编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