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承人
|
非遗实物
|
非遗机构
|
非遗视频
|
图说非遗
|
非遗研究
|
政策法规
今天是
本 站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献
•
相关图片
•
相关视频
首页
>
非遗名录
>
传统手工技艺
中方斗笠竹编技艺
中方县中方镇,系湖南西部、怀化市南部的一个山区镇。因其位于安江镇、芷江县、泸阳镇、黔城镇(现洪江市)的中心(均为30里)而得名。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竹材资源极其丰富,为斗笠编织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中方镇斗笠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初期,中方人就开始用竹篾制作斗笠,用于野外耕作时遮风挡雨的简易用具。明代末期,中方斗笠竹编技艺在民间广泛流传,品种逐渐增多,工艺逐步精湛,还出现了专门制作斗笠的小作坊。清朝初期,在中方镇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斗笠,那时十一二岁的娃娃就学会了破篾,七八岁的妹子就学会了编织,有80%的农户都从事斗笠生产,斗笠品种也发展到10多个。特别是乾隆年间,朝廷大臣潘仕权回中方老家省亲,给乾隆带了一顶中方斗笠,乾隆很是喜欢,使得中方斗笠一时间成为朝廷贡品,声名鹊起。同治年间,中方斗笠还成为男女定情信物和馈赠贵客的礼品。民国时期,中方斗笠远销广西、安徽、贵州、四川、湖北、江西及本省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私合营和人民公社的组织下,成立了7个斗笠生产合作社,专门从事斗笠生产,有社员348人,年产斗笠达30.7万个。1958年,马尾斗笠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获得社会赞誉。20世纪80年代初,荆坪村的金香远嫁香港,中方斗笠作为陪嫁传入香港,由于制作精致,造型美观,体形轻巧,深受香港市民喜爱,从此中方斗笠不仅打开了香港的销路,而且还远销日本、荷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集体斗笠生产厂家逐步衰落,大部分斗笠艺人也纷纷退出了斗笠生产行业,斗笠这种民间手工技艺面临失传。为保护这种珍贵的民间手工技艺,1998年,中方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斗笠艺术保护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中方斗笠开发公司和斗笠生产经营协会。
中方竹编斗笠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用材十分考究。斗笠编织篾为水竹(淹竹),弓篾为南竹,圈篾为桃竹 ,其他竹子均不能代替。
按制作工序区分:中方斗笠可分为粗制斗笠、细制斗笠和精制斗笠。粗制斗笠在编织时,用的是粗篾,夹层铺荷叶、笋壳叶、弱竹叶,不上油,这种斗笠笨重不耐用,携带不便。细制斗笠,夹层铺纸,纸上刷生桐油,又叫“油纸斗篷”。这种斗笠晴天不散热,风大戴不稳。精制斗笠在编织时里层为粗篾,外层为细篾,夹层铺白花纸(绢布)、马尾或棕丝,刷光油,这种斗笠轻便、精巧、光亮、耐用。
按销路区分:中方斗笠可分为实用型斗笠和工艺型斗笠。实用型斗笠主要销往农村,直径为45~50厘米,用料比较粗糙,价格便宜。工艺型斗笠主要销往城市、旅游区和国外,直径为24.6厘米,用料讲究,轻巧美观,价格较贵。按用篾数量分,可分为12、15、18、30、24、32匹篾等6种,其中用篾越细数量越多,斗笠就越高档,价格就越贵。24和32匹篾斗笠最贵。用篾数量越少,则斗笠越低档,价格越便宜,12、15匹篾的斗笠最为便宜。
按夹层材料分:又可分为罗纱、马尾、棕式、板棕式、尼龙式、布式、纸式、麻式等10多种,其中罗纱、马尾最贵,板棕式、尼龙式最为便宜。
一、中方竹编斗笠的主要工艺
中方竹编斗笠从竹子到制成成品,工艺十分讲究,要经过大小70多道工序方能完成,主要工艺有:
1.破篾:要经过裁、破、剔、解、撕、匀、刮等工序。裁(裁竹),斗笠篾需小水竹,竹纤维质地细腻,韧性好,其他竹不能代替。将每根竹裁成76~78厘米长,削去竹节上凸出部分;破(打砣子),将1根裁好的竹分为5厘米的若干小条块;剔:用刀剔去内竹易脆部分(俗称黄篾),使用厚度为1厘米左右;解(解刀):有两道工序,将5厘米的小条块(砣子)分为两半,尾端不脱离,再将2.5厘米的青面篾解成1.25厘米的线条状;撕(撕篾):工序有二,经第一次解刀后,将砣子撕为两层,里层为编织内坯(称“里子篾”),经2次解刀后,将厚为0.4毫米的线条状篾又撕为两层,用于编制外坯(称“面子篾”);匀:2次解刀后,将宽度为1.25毫米、厚度为0.4毫米的细篾通过特制的匀刀匀为宽0.7~1毫米的高档斗笠篾;刮:将经水泡后的细篾在特制的刮刀上反复刮几次,使厚薄均匀一致,且富有一定韧性。
2.编织:有编织内坯、外坯之分,均属经纬交织法。
编内坯(俗称织里子):先用10条(皮)里子篾在手中织成五角形状,然后再铺在先做好的模子上(古时模子为圆木造型,后发展为竹篾织模),作为5条径线,由顶部向外编织。编格子成六角形状,一皮篾径向成1格。斗笠的档次由格子的多少而定。如15皮斗笠,5方各需15皮篾,18皮斗篾,5方各需18皮篾,以此类推。格子越多越小,档次越高。编完后用1根长165~175厘米、宽1.2厘米的南竹篾(俗称“隆弓篾”)削去竹骨并倒轮,弯成与内坯一样大的圆圈,用内坯的余篾将其连在一起,融为一体。
编外坯(俗称织面子):程序均同编内坯,不同有二:一是在编织时,在内坯的每个格子上织3皮细篾,小格子要均匀一致。二是织完后用内坯篾做围篾,然后将外坯的余篾依次2根一起缠绕在围篾上,叫做绞边,使内坯能分开。
3.成品制作:要经过插顶、摊纸、铺棕、锁边、刷浆、贴花、打墨、上油等环节。
插顶:斗笠编织好以后,将宽5厘米的顶篾用牛筋骨制成的三角形工具(俗称“挑挑”)插在外坯顶端5方经篾小格中,跳着往下进行。1个斗笠需长23厘米的顶篾10节。插好后,像1个五角星铺在顶端,造型别致;
摊纸、铺棕:将内坯、外坯分开,把外坯放在先做好的小木桶或缸上,顶端朝下,铺2张已剪好的直径为47~50cm的圆白纸或白布;在圆圈上部铺上1层长11cm厚薄均匀的棕丝(或罗纱、马尾),厚度以不通光为宜,然后再摊两层(1白1花)纸(布),把内坯放在夹层上加以固定;
锁边:用锁篾将5根长2米、宽2.5公分的边子篾(2青3黄)编织在斗笠边上,使内外坯连成整体;
刷浆、贴花:20世纪70年代前,以岩蒜、米粉制浆,70年代后用工业尼龙粉制浆,用刷子蘸浆,均匀涂刷在外坯上,使纸(布)、棕丝和外坯粘连起来,再贴上已印制好花卉图案的标签;
打墨:用桃竹锤制而成的扁笔蘸上墨汁,将顶端由插杆而形成的5个三角形涂黑;
上油:光油是由桐油熬制而成,有普通、高级光油之分,上油时手持特制的布滚筒蘸上光油来回在外坯上滚动,以均匀为准。光油的质量和上油的手(次)数,由斗笠的档次而定,高档有24皮、32皮篾2个品种,中档有18皮、20皮篾2个品种,低档有12皮、15皮篾2个品种。一般斗笠都要上2手(次)油,中、高档上则4至6手(次)。
4.帽圈制作。要经过破篾、撕篾、编织等10多道工序。破篾:先将砍好的桃竹裁成大约2尺和5尺长的竹节,分别用来破花篾和纡篾。然后用刀破成细块,通过解刀后就破成了纡篾,花篾还要拉丝。撕篾:将破好的花篾坯顶端锤烂,然后在特制的拉板上用力拉扯,便拉成两端成丝状的花篾。编织:编织帽圈要经过7道工序。首先用花篾做成若干个花套(花套越多手工越复杂),接着再纡第二层篾和套第二沿花,往后还要纡第三层篾,最后用锁篾绞边。一顶斗笠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好后,最后要用细篾将帽圈固定在斗笠的内顶处,方能使用。
二、中方斗笠竹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潘自然,明崇祯庚午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生,殁不详。牌楼镇芭蕉村人。根据父辈传承的用草绳编织的草帽式样,将本地生产的水竹破成丝篾,作一个模架,经纬编织,因其太柔软,又做一模型将大于外篾丝5~10倍的篾进行经纬编织,合二为一,中间夹灌树叶或芭蕉叶锁边,长辈见其比用草绳编织的草帽美观、耐用,夸奖他做得好,从此后就有竹编斗笠。
潘代岳,清顺治庚寅年十月二十六日出生,殁康熙巳年八月初六日。中方村人。他又将父辈传承的工艺进一步完善,为了使斗笠更加美观、耐用,外用桐油涂刷,中间夹物也采用罗纱、马尾、棕丝等,使当时的斗笠工艺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
潘浚、潘洁(潘代岳之子),中方村人。潘洁,康熙己酉年九月初一出生,殁于雍正丙午年十月初十。潘浚,生殁不详。他们将竹编斗笠艺术发展到品种多样、式样更加精美,并将斗笠生产从家族传承扩大到村落,女儿外嫁后也将家传斗笠编织技艺传至外姓。
潘仕楫、潘仕极、潘仕桃、潘仕栖、潘仕朴、潘仕权,中方镇荆坪村人。潘氏家族进入盛世,朝野上下都有达官贵人,潘仕权曾是乾隆皇帝音律启蒙太师。他将家乡编织的斗笠带入宫廷,乾隆皇帝传令将斗笠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此,竹编斗笠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水平。
潘年发,生殁年代不详,中方村人,潘仕权第8代后裔,他将清朝斗笠鼎盛时期的制作工艺保留下来,其徒曾召万(潘年发女婿)、潘年锟(潘年发弟弟)、潘弟毛(潘年发侄儿)等继续从事斗笠生产。
曾召万,生殁年代不祥,中方镇龙井村人。他将斗笠加工艺术传给他的孙子曾庆国,潘弟毛传给他的子孙等,使得斗笠生产代代相传。
曾庆国, 1937年8月出生,潘圣科,1931年4月出生。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组织各大队、生产队大力发展斗笠生产,不同姓名、不同年龄的群众都学习竹编斗笠技艺,每编织一个斗笠2分工(当时以工分来计算工作日,男劳力为10分工为一个工作日,女劳力一般为5~6分工为一个工作日),此时,斗笠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曾庆国所编织的精制25经斗笠曾赠送国际友人。
中方竹编斗笠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在长期的生产制作中,不断改进,形成完善的技艺体系。中方斗笠造型别致,工艺独特,最大的斗笠直径可达10米,最小的仅20厘米,品种齐全、形式丰富。从竹子到成为一个斗笠要经过70多道工序。它早期的功能仅是一种用来防晒、遮风挡雨的生产、生活用具,后来慢慢演化成信物、礼品和装饰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2006年,中方斗笠竹编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方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