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湘西土陶制作技艺
湘西土陶制作技艺
    龙山土陶

    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这里山环水绕,矿产资源埋藏丰厚,其中陶土及紫砂陶矿分布较广,陶业历史悠久,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

    陶土(紫砂陶)分布区域:太平山、石羔山、新城、白羊、城郊、华塘、三元、桶车、干溪、靛房、苗儿滩。

    土陶工艺作坊分布区域:龙山新城白坪坝一带和龙山陶瓷厂境内。

地处武陵山脉、酉水流域中的龙山土家族文化,与陶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从土家族地区已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得以证实,同样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这些陶器形状奇特,花纹各异,有人字纹、斜方格纹、网结纹、指甲纹、堆纹、弦纹、兰纹、划纹、印纹、连点纹、彩绘等,陶器有陶钵、陶盒、陶罐、陶盆、陶釜、陶纺轮、陶器盖等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制器,其花样繁多、工艺精湛。

    龙山的黏土及紫砂等陶类矿藏十分丰富,利用开发年代久远,本地人俗称“土陶”。

    2002年,龙山里耶不仅出土了三万六千余枚秦简牍,而且还发掘了大量的陶器制品和彩陶罐。可见,土家族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就同陶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古老的制陶工艺,在龙山土家族人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据《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在县新城白泥坝考古发现的明清时期的陶窑遗址,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清朝后期,龙山的太平山只有13户人家制陶,从业人数28人,白泥坝有4户人家制陶,从业人数为12人。民国时期,龙山太平山有3户人家制陶,从业人数150人。

    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工业得到恢复与发展,太平山陶瓷业走向了企业化,建立了陶器生产合作社,到1958年7月,其转为地方国营,建厂址于县城南郊蚂蟥田,有职工62人,主要生产生活用粗陶,后逐步出产工农业生产用陶及耐火材料。该厂原采用的是用木柴作燃料的传统烧制方法,后革新采用烟煤作燃料,并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将原料加工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粉碎。1980年7月,研制成功多种紫砂陶器。龙山紫砂陶经专家鉴定,同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宜兴紫砂陶含量一致,使龙山县成为全国第三个进入紫砂陶生产的产地,产品在广交会上受到外商的关注,成为出口产品。1982年,再经扩建和更新改造,该厂拥有70米隧道窑地1座,倒焰窑2座,试验用电窑1座,粉碎、球磨、练泥、旋坯等机具22台、件,职工266人。1982年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粗陶、粗瓷、耐火材料、紫砂陶4大类共10个品类210多个规格,总产量达580万件,其中紫砂陶远销美国、联邦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泰国、塞浦路斯等地。

    1992年,时任该厂紫砂陶研究所副所长兼技术员的李云彬,在紫砂陶装饰上以书法、图案结合为基调,采用堆、刻、雕等手法,反映出作品雅、素、净、美的朴实本质,并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持陶瓷的原汁原味,弘扬本民族文化内涵,《土家风情尊》、《八头茶具》、《紫砂茶水桶》等3件作品荣获湖南省轻工优秀四新产品一等奖。

    1998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龙山陶瓷厂解制,从国营企业转向个体手工作坊。目前,在县城陶瓷厂、桶车太平山、新城白坪坝等地仅有少量零星的个体户,从事传统陶瓷生产。

    一、龙山陶艺的制作方法

    龙山陶器的制作过程是采用最原始、最古老的传承手工制作方法。

    (一)陶器制作

    1.选矿:选择合适的陶土。

    2.风化:将挖掘出来的陶土任其日晒雨淋,达到风化的目的。

    3.晒干:将风化后的陶土晒干。

    4.粉碎:待风化的陶土晒干后,用碓或者用水碾子、木棒粉碎。

    5.筛粉:将粉碎的陶土过细筛,分别取用。

    6.陈腐:加水搅和后,陈腐3~5天。

    7.踩泥:将陈腐的陶泥用牛或人进行揉踩。

    8.再陈腐:将加工踩好的陶土再次陈腐3~5天。

    9.做泥:用手揉泥。

    10.车坯:用车坯床(俗称“岩车”)手工拉制坯样(若用模具制陶便可注浆)。

    11.烘干:坯干后,根据需要进行纹样雕刻。

    12.上釉。

    13.进窑焙烧。

    14.冷却:根据窑量的大小掌握冷窑时间,首先闭窑眼,再灭火门、烟囱。

    15.出窑、质检、入库(或包装)、出售。

    (二)釉料加工

    1.釉子:即选“土釉子土”(属锰矿类),该程序同选陶土过程差不多,将土釉子碓磨成粉后,反复洗涤,加水搅拌,待沉淀后,取下层沉淀糊泥。

    2.朝泥:又称“金刚土”。

    3.稻草灰:取稻草燃烧后的灰烬。

    以上三种材料按3∶3∶7的配比方法,加适量的水搅匀,根据制作的要求上釉。

    (三)窑的形式

    1.旧时按等级分官窑、民窑。龙山一带暂只发现民窑。

    2.按形状可分为:圆窑(即外形为圆形)、方窑(即外形为方形)、隧道窑(窑形为一隧道)、阶级窑(分许多间,逐步倾斜向上)、龙窑(外形像一条龙或蛇,斜伏在山坡上)。龙山均为“龙窑”。

    3.龙山县陶瓷厂建立后,又建立了“倒烟窑”和“隔烟式推板窑”。“倒烟窑”即焙烧周期较长,火势平稳,专供烧制大件厚陶器具。“隔烟式推板窑”,属半机械式操作,焙烧期短,左进右出,不用停火冷却。

    土陶制品:日常生活用品,即粗陶品的钵、陶缸、罐、盒、陶壶等。工艺品,多制成陶瓷品,有观赏价值的装饰品,如瓶、灯饰、人物、神像、兽形、飞鸟、盘、碟、酒器、杯等。

    二、龙山陶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龙山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传承谱系错综复杂,据考古证实,龙山白泥坝烧陶窑址在明清时代颇为繁盛,惠及周边地区的太平山等地,后太平山由于陶泥出色,便不断强大,其势超过了白泥坝,使其太平山陶瓷远近闻名,形成规模生产,后发展成为国营陶瓷厂。根据这种情况,通过认真普查,龙山陶瓷工艺现主要有以下几支传承。

    1.新城白坪村的朱家,朱家从祖辈传到朱明清(男,享年104岁,已故);朱明清传其女朱兰英(享年80多岁,已故);朱兰英传朱泽芳、王生友;朱泽芳、王生友传王明;王明传王金、王银、王群、王忠善。

    2.现龙山陶瓷厂主要从事陶艺的人员有:

    杨启周,男,57岁,土家族,高中文化,1970年起从事陶瓷工艺。

    李云彬,男,59岁,苗族,高中文化,1979年起从事陶瓷工艺。

    傅美正,男,52岁,汉族,高中文化,从小学艺,后到县陶瓷厂从事陶瓷工作。

    黎斌,男,45岁,汉族,高中文化,1980年起从事陶瓷工艺。

    叶德益,男,42岁,土家族,高中文化,1981年起从事陶瓷工艺。

    唐吉海,男,42岁,汉族,高中文化,1980年起从事陶瓷工艺。

    田光,男,42岁,土家族,高中文化,1982年起从事陶瓷工艺。

    3.太平山村的主要传承人有:

    太平山制陶工艺,历史久远,现已无法考证谱系,但零星艺人年龄都较高,他们大都是从祖辈们手中学得技艺:

    周仁禄,男,60岁,汉族,小学文化,从小学艺。

    鄢东升,男,64岁,汉族,初中文化,从小学艺。

    杨才胜,男,69岁,汉族,小学文化,从小学艺。

    刘家明,男,42岁,汉族,初中文化,从小学艺。

    龙山土陶的产生,由最初的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从无釉到施釉,从低温到高温逐步完善其为“陶器”的面目,再到“瓷”的过程。但作为陶的本身,它最早能成为“器”,也只有两种情况,那就是从粗陶器的生产生活用陶,形成“盆”、“罐”、 “瓦”、“陶管”等;再者就是较为精致的陶器,如日用精陶、美术陶器、釉面玩具陶等。龙山历年考古发现出土的陶瓷品,都具备了这些特征,这说明,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很早以前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突出自己的特征。

    龙山的土陶从开采到现在,我们已无法考证最初的历史,但它从普通粗糙的“土陶”到工艺精湛的“紫砂陶”,证明了人们对它有充分的认识。龙山县的紫砂陶分布很广,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2%,发育于第三纪陆相沉积的紫色砂页岩母质,矿物质养分十分丰富,土体颜色大致相同。

    传统古老的制陶技艺,在土家人的历史岁月中绵绵不绝地流传下来,与土家族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今,在土家山寨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陶瓷用器,装水的缸,用于装油的陶罐、装米的坛子、泡粑粑的大缸,以及用于腌酸菜、装包谷烧酒、腌霉豆腐,甚至年年岁岁的收藏五谷种子等等,哪一样都没有离开“土陶”。每当你打开土家人的橱柜或碗柜,你会发现各种不同造型的单罐、双连罐或三连罐,这是土家人用于炒菜时装油、盐或五香粉的罐子,一般是一边装盐,一边装油或五香粉等。在土家人盛会庆典、祭祀场所和迎宾待客及家中装饰中,“陶”同样别具一格。祭拜祖先的“香炉”、“蜡烛台”,日用品中的“酒坛”、蒸锅、熬罐、酒瓶、茶壶、茶杯、酒器、花瓶等,无不是体现了这些陶土工艺品在土家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研究土家族历史的最好的实物见证。

    2008年,湘西土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永顺土陶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土陶制作技艺分布在六个乡镇,特别是偏远的山寨,主要包括万民、塔卧、颗砂、毛坝、砂坝、万坪等乡镇。

    据清《永顺府志•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由此可见土家族的土陶历史之久远。

土陶当地俗称“窑货”,是土家族人在土窑里烧制出来的陶器。土家人十分喜欢使用陶器,土陶与土家族文化有着悠久的联系,从永顺地区发掘的出土文物中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古代人就制作各种各样的土陶器。

    一、永顺土陶制作工艺

    永顺县土陶制作工艺独特,造型多样,独具特色。万民岗乡海角村保存着完整的土陶工艺流程。

    1.原料选取。土陶的主要原料是“白沙泥”,是一种白色颗粒状石块,其成分为二氧化硅,经过长期风化形成白色块状,分布在万坪镇、万民岗、砂坝镇、灵溪镇、王村镇。

    2.陶泥的制作。首先将白沙泥晒干,用碾子(大头直径一尺五寸、小头一尺二寸)碾细,用筛子过两道,最后碾成粉末状。将粉末湿水,用脚踩,使泥末黏糊,再用手揉成团,反复揉制成黏泥,干湿得当,以便做泥坯。这道工艺全部用脚踩、手揉而成,是土陶毛坯制作的关键一环。

    3.陶坯的制作。陶坯有多种多样,一般根据人们的生活所需而制。主要有坛、缸、罐、壶四类。各种各样的器皿有大有小。土陶毛坯是在制陶车子上制成的。陶车由主轴、底盘、转盘、架子构成,主轴用枇杷树做成,底盘用板栗树做成,转盘用兰阳树制成,木质细滑,不易伤手。制陶车子低,便于人坐着使用,转动灵活。先将做好的泥坯放上车子,用双手不停转动,陶坯的好坏全出自工匠的手艺。制大土陶器皿分三节,口、身、底,在陶车上做三四道。大货一天只能做四个毛坯,小货十几个不等,做好毛坯放入作坊内,底用“托盘”,外用木棒打,使毛坯更加牢固,用来雕印花纹等装饰。接着阴干,避免太阳晒出裂缝,等待装窑。

    土窑,在永顺县万民岗海角村土窑保存遗址可见当年制陶的盛况,一般在坡度45?的山坡上。土窑池长16米,宽2.4米,深1.5米,可根据制出的毛坯器皿大小而建;窑池上建拱,分硬拱和软拱,一步硬拱一步软拱,硬拱牢固可以站人行走,软拱用泥砖堆集而成,活动可开口,用来放毛坯和烧火;窑池底有土泥钉多个,用来放毛坯烧烤用,土泥钉装毛坯,大货可装3个,小货可装8个。土泥钉同软拱相对,毛坯烧制可从软拱观察。窑池底有火门,尾有两个烟口,便于烧火时形成对流,使池内温度升高。一般一窑毛坯只要24小时便可烧制成土陶。

    永顺县古老的制陶工艺,在土家族人的发展历史中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永顺农村几乎家家都用陶罐装油,装糯米甜酒,泡粑粑,装包谷酒,泡霉豆腐,藏种子,装米粮等。用土陶盛藏东西有不变质、不变味、保存时间长等优点。万民岗海角村满武成的土陶鼎罐煮饭特别香,熏蚊子的“烟壶”更是奇特少有。

    今天,我们打开永顺人的碗柜,常常会发现一种技艺高超的双连罐或者三连罐,使用方便,美观大方。

    土陶制品有盐罐、油罐、茶壶、熬罐、煨罐、煨缸、水缸、烟壶、土碗、土钵等。〖LM〗

    二、永顺土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永顺制陶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彭武贵,男,土家族,1932年10月出生于永顺县万坪镇李家村,8岁时跟随父亲彭善方学习土陶烧制技艺。由于勤奋好学,他的土陶烧造技艺炉火纯青,选料、制坯、烧制等工艺极为高超,烧造出的土陶,不仅受到当地土家族人民的喜爱,还远销到龙山、桑植等地。他先后传带徒弟20余人,活跃在湘西的土家山寨。较有影响的如彭继松、彭南高、黄泽友等。1986年彭武贵所烧制的20余件产品东渡日本展览,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三、永顺土陶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1.广泛的适应性。土家族土陶的主要制品有缸、盆、钵、灯台、香炉、壶等制品,是土家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皿。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具有审美特征。土陶形状各异,造型古朴、凝重,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3.具有民族特征。打开土家人的碗橱常会发现一种双连罐或三连罐,中间一个半圆形耳子把两只或三只小罐连起来。一边装油一边装盐,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美观,这是土家族典型的油盐罐,其他民族少有。

    永顺土陶的基本价值是:

    1.具有工艺美学研究价值。土陶制品造型古朴凝重,是研究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资料。

    2.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土家族土陶制品蕴藏了大量的社会学、经济、人文信息,为对当时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2008年,湘西土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保靖土陶

    保靖县,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具有丰富的土陶矿产资源,有野竹坪镇的紫砂泥、镁质瓷泥(黑陶土)、高岭黏土。其他乡镇有叶蜡石、硅石、硅灰石、长石风化砂等,为发展陶瓷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镁质瓷泥主要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为白泥塘镁质黏土,外观呈棕黑色,具有可塑性,含有一定量的腐殖类有机物质,无需经过焙烧,经破碎直接入磨。镁质黏土烧制的瓷细腻、洁白、光泽好、半透明,且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高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除了适于生产日用瓷外,还具有达到工业用瓷的技术要求和特点。保靖县白泥塘镁质黏土贮量丰富,连绵7公里均有矿脉,分布范围较广。

紫砂陶是多水高岭土,属稀有矿土,分软质紫矿和硬质紫砂两种。主要含有二氧化硅30.16%~55.1%,三氧化二铝25.53%~37.99%,三氧化二铁4.16%~12.66%。此外还有少量钙、镁、钾、钠、磷等。烧失量为8.56%~10.26%,可塑性能和烧结性能良好,成色纯正,是生产驰名中外的紫矿陶工艺品和高强耐热制品的优质原料。经勘探,保靖县紫砂陶储量3.5亿万吨,按一个陶瓷厂年用陶土最高量4000吨,全县每年共用陶土5万吨计算,可供利用350年。2007年向国家申报了紫砂陶为保靖地理标志产品。

    紫砂土陶主要分布在保靖县境内的迁陵镇、碗米坡镇、复兴镇、比耳镇、野竹坪镇、大妥镇、清水坪镇、毛沟镇、葫芦镇及武陵山脉中段的周边县市。

    保靖素有“陶城镁都”之称。从保靖县土家族地区发掘的出土文物中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古代人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这些陶器中有斜方格纹、横人字纹、网结纹、指甲文、附同堆坟、弦纹、兰纹、划纹、印纹、连点纹、彩绘(红衣挂黑彩)等多种多样的纹饰。从古陶器和陶片残迹可以清楚地辨认出这些陶器中有陶钵、陶豆、陶盒、陶罐、陶釜、陶纺轮、陶器盖和陶器座等,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而且工艺也十分精湛。古老的制陶工艺,在保靖县土家族人的社会发展演变中保存下来,直到今天还与土家人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土家族山寨,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陶罐装油、装糯米甜酒、泡粑粑、装包谷酒、泡霉豆腐、藏种子、装米粮等。用陶器盛藏东西有不变质、不变味、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打开土家族人的碗柜,常常会发现一种双连罐或者三连罐,中间一个半圆形耳子把两只或三只小罐连起来。从这种既使用方便又美观大方的连耳罐的技艺中,可以看出土家人的陶器工艺是独特的。土家族人使用和烧制的陶器还有:缸、盆、钵、灯台、香炉、高脚酒坛、蒸锅、熬罐、花瓶、壶、水罐、酒瓶、花钵等器具。

    新中国成立后,1969年发现小牙口黑泥可作美瓷原料,保靖县委决定在卡棚公社开办瓷厂。1971年4月在三元洞修建瓷器厂,生产16厘米粗瓷碗钵,操作以手工为主,部分工序为机械生产,当年产值达4.29万元。1977年生产电线瓷瓶、高压瓷瓶,以及印花瓷碗、贴花瓷碗、茶壶、酒杯、调羹、花钵等,产值上升为21.18万元。1980年7月,国家拨款70万元,贷款50万元,增添机械设备,1981年完成安装配套,全部工艺流程实现机械化,工效比旧法生产提高25倍。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车间承包责任制和计件工资制等,年产日用瓷器100万件,工业用瓷76吨,产值达41.28万元,税利为4.40万元。从199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卡棚、含松、天佑、金顺、顺达、吉祥、湘泉、土家、松茂、秦简、顺祥、光大等十余家小型陶瓷手工生产企业,出现了陶瓷生产欣欣向荣的局面,每个企业的年产规模不超过300万元,产品主要以酒瓶为主,销往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西藏、湖北等省区。保靖县已初步形成紫矿陶批量生产规模,产品基本得到了用户认可,全国各类酿酒企业几十万家,所需酒瓶数量很大,加之开发日用瓷(镁质瓷)高档茶具,与独有的世界名茶“保靖黄金茶”配套销售,其市场前景更加光明。其生产原材料主要就是野竹坪镇、大妥乡的紫砂泥。陶瓷生产已经发展成该县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酒鬼酒、泸州老窖、汾酒等名酒的酒瓶都在保靖生产。

    一、保靖土陶的制作流程

    土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和材料之一。陶瓷制品的应用遍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电子、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土陶的产生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低温到高温的过程。湘西土陶的制作过程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与机械配合的方式。大致程序为:

    1.材料:选择适合配方的陶土。

    2.球磨:将陶土按配方要求比例进行球磨,陶类产品球磨时间为8~12小时。

    3.检验陶泥性能:按产品对泥浆细度、浓度进行检验。细度和浓度要同时达标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球磨的效果好,就可以缩短制作产品的时间,即可降低产品成本。

    4.存腐:陶泥存腐时间一般为3~7天。

    5.成型:把存腐的泥浆充分搅拌至沉淀的泥与水充分渗透后再进行人工注浆,将陶泥注入模具中成型。

    6.脱模:确定陶泥已经成型后,将模破开,取出半成品.

    7.干燥:半成品自然风干或放入风房烘干。

    8.修坯:对半成品进行修整。

    9.洗坯:清洗。

    10.擦色:擦拭成品。

    11.抛光:在此过程中,要上内釉,外釉根据需要而定。

    12.烧成:将抛光后的半成品进入窑内烧成。一般陶类所需高温为1170℃。

    在以上所有工序中,大部分是手工操作,所以,每一个关节的检验尤为重要,要对质量严格把关。如酒瓶的制作,酒瓶过重装的酒少,过轻装的酒多,口径大小不一,也影响盛酒等。

    保靖土陶模具的制作过程包括:

    1.种子:把硫黄在100℃的温度下熬成水状,然后注入制作好的模内,冷却成型即为种子。

    2.模种:把石膏水(水和石膏的比例为1∶1.1)注入种子中成型,即为模种。

    3.翻围。

    4.吸附。

    5.成型:通过以上工序,最后成型的即为模具。一般模具的周转次数为50次左右,这与石膏的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釉料加工时间为30小时左右,细度要求更严格。先取釉子:即选“土釉子”。该程序同选陶土的过程差不多,将土釉子碓磨成粉后,反复洗涤,加水搅拌,待沉淀后,取下层沉淀糊泥;然后取朝泥,又称“金刚土”;再取稻草灰。三种材料按3∶3∶7的比例配好,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就能制成釉料。

    保靖县最早的窑就是卡棚土窑,技改后为圆窑(即外形为圆形),但仍保留人工上灰。此外,还有方窑(外形为方形)、隧道窑、阶梯窑(分许多间,逐步倾斜向上)、龙窑(即外形像一条龙或蛇,斜伏在山坡上)。保靖县陶瓷厂原用油烧隧道窑,0号柴油为燃料,此窑最大的优点是温差小,产品合格率高,烧出的产品色泽基本一致。后因烧油成本高而改为以煤为燃料的推板式隧道窑,风口通常有3、4、6、9个不等,根据需要而定。

    土陶制作工艺全凭手工操作,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一般只用锄、筛、板车、铲、桶子、浆槽、灰刀、修坯刀、注浆桶、海绵、表面粗糙的布,就可以完成基本工作,如需要在作品上雕花等,就制作一些需要的大小雕刻凿刀,有金属雕刻刀,也有木质、竹质的雕刻刀等。

    陶器制品有粗陶的碗、钵、陶缸、罐、盒、陶壶、杯等,还有许多有观赏装饰价值的瓶、神像、兽形、飞鸟、盘、碟、酒器杯、茶杯……

    保靖土家族陶器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米先书, 1968年1月22日出生,1994年到四方城陶瓷厂工作。利用镁土(俗称黑泥)原料生产碗、茶具等高档产品。传授过很多徒弟,教他们做陶、上釉、烧成,其中朱太权、田勇军已成为陶瓷能手。

    田唯翠,女,土家族,1968年8月18日出生,1985年3月到卡棚陶瓷厂工作,在工作期间,从事制模、注浆、洗坯、上釉、成型等多个程序的操作,对陶瓷技艺的整个工艺流程了如指掌,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1991年10月到土家人陶瓷厂工作,初进厂期间,从事注浆工作。从班长到车间主任再到厂长,从事生产流程、市场经营、技术开发等全盘工作。在陶瓷整个操作过程中,不断找出能提高生产效益、质量,又能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的新办法和新路子,成为湘西土陶的传承发展高手。

    二、保靖土陶制作技艺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1.陶瓷手工技艺易学易懂。陶瓷制作的好坏全凭经验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2.陶瓷原料丰富,制成品具有坚硬耐用等优良的材料性能。

    3.用陶器盛放东西不变质、不变味,保存时间长,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保靖土陶制作技艺的价值:

    1.历史价值:从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片,到现在土家人家家户户的碗柜里各种不同造型的单罐、双连罐、三连罐;祭拜祖先的香炉、蜡烛台;迎接嫁娶时的梳头罐;日用的酒坛、蒸锅、酒瓶、茶壶、茶杯、酒器、花瓶、花钵等,这些形态不一的器具无不体现了这些泥巴工艺品在土家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土家人的审美情趣,同时,它也就成为土家族历史的最好实物见证之一。

    2.经济价值:从传统的土陶发展到现代的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陶瓷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建筑业中大量使用。在其他领域也应用广泛,如电力、电子工业中的陶瓷绝缘材料;化学工业中的耐腐蚀陶瓷材料;冶金工业用陶瓷材料。陶瓷工业是保靖县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保靖县的紫砂陶为县域经济发展及充分就业作出了贡献,而成为该县的产业支柱。

    3.实用价值: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生活中使用的主要餐具、茶具和容器。

    4.保健价值:据调查,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陶器做餐具、洗具的人,精神饱满,身体健康,益寿延年。从事陶器工作的人,不仅没有得职业病,而且还对身体有疾病的人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08年,湘西土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