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
    耒阳地处湖南省东南部衡阳盆地南缘向五岭山脉的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7.1℃~18.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335.8mm左右)。湘江第一大支流耒水穿境而过,与界河舂陵水自南向北流入湘江。大小河流遍布境内,仅耒水、舂陵水5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就有77条,为传统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耒阳境内为低山丘陵地带,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壤为主,光、热、水充裕,竹林资源十分丰富。据史志记载,长期以来,竹林面积保持在14万亩以上,加上南竹发笋率高,新竹量大,此外,野麻等也是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为传统造纸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耒阳冬夏长,春秋短,季节分明,年无霜期在287天左右,日照时数1608小时,为传统造纸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造纸原料沤制一两年不会腐烂变质,抄纸后纸张晾干亦无气候影响之虞。

    耒阳境内丘陵、山地里长着大量的山胡椒和野生猕猴桃,山胡椒叶和野生猕猴桃藤是传统造纸必不可少的纸药原料。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推动了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在耒阳的兴旺与蓬勃发展。

    传统造纸作坊遍布耒阳境内10余个乡镇,约有500余家。其中盛产南竹的黄市、大河滩、上堡、陶洲、盐沙、三都等乡为主要分布地。

    古法造纸技艺由耒阳人蔡伦于东汉永元年间(89—105)发明。其后,蔡伦回到家乡传授造纸技艺,今耒阳蔡伦纪念园内尚存蔡伦传授造纸术时开掘的蔡子池、捣制造纸原料的石臼等。利用植物纤维造纸的技艺在耒阳境内迅速传开,世代传承。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县人今犹多能造纸,盖蔡伦遗业焉。”家乡泽被蔡伦传授造纸术“万世之恩”,千百年来,春秋致祭蔡伦。蔡侯祠旁尚存唐代祭祀蔡伦用的石质香炉“宝鼎”。每逢初一、十五起槽(即年内准备抄纸)、散槽(年内抄纸结束)等,造纸工匠都有祭祀蔡伦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唐宋时期,以耒阳造纸为主的衡州成为湖湘造纸的主产地,明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万历《湖广通志•方产》就有衡州府耒阳纸的记载。清际,耒阳古法造纸进入鼎盛时期,据清光绪《耒阳县乡土志》载:“土纸在本境销行每岁约三千余担;陆运出境到涟州、郴州、桂阳州、坪石等处销行,每岁七千余担;水运出境至衡州、湘潭、长沙、汉口等处销行,每岁一万余担。”其时,土纸以担销售,每90张为一刀,360刀为一担,年销售量达2万担有余,产量之高可见一斑。因纸而发的商贸运输十分繁忙,蔡伦古法造纸产地之一的大禾滩成为耒阳主要口岸。由于运纸的船只多,运输量大,湘江沿线多处码头建有蔡伦庙,今衡山萱洲尚存有蔡伦庙庙额,船队到此,船夫上岸打尖,到庙里焚香祭拜蔡伦,求得平安。

    进入民国时期,由于耒阳造纸厂和湘南造纸厂的建立,古法造纸业受到一定冲击。1944年,日寇侵入耒阳后,造纸厂和大部分手工造纸作坊停办,战后陆续恢复。1949年,全县有古法手工造纸作坊335家。

    新中国成立后,手工造纸作坊进一步发展,1953年,全县土纸产量达2500担,1955年达到4700担。1953年,耒阳造纸厂建成投产,1982年更名为蔡伦造纸厂。同年新市、灶市两个镇办造纸厂建立。此外,耒阳境内外一些小型造纸作坊引进机械作业,古法手工造纸作坊因成本高、效率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为继,纷纷停产。以古法造纸主要产地之一的黄市为例,最多时有手工造纸作坊300余家,现断断续续生产的只有约30家,不足10%。

    一、耒阳古法造纸的流程

    耒阳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主要以南竹为原料,经过沤制成纸料,再添加以山胡椒叶(或野生猕猴桃藤)制成的纸药(也称滑水),然后抄制成各种品种的纸。古法造纸从选料到成品有60多道工序,主要有:

    1.纸料制作工序:选竹、砍竹、破竹(劈竹)、截条、打捆、腌沤(加石灰、清水)、清洗、水浸、晾干、水浸、压榨、捣料、踩料、捣料、捞渣、捣料、捞渣、输槽、沉浆。

    2.纸药制作工序:选料、采集、蒸煮(用石灰水)、滤渣。

    3.配料:将纸药掺入纸料,搅匀,以手试之,有一点黏手即可。

    4.制纸:抄纸、叠放、压榨、分纸、焙干(或晾干)、选纸、剪边、包装为成品。

    5.纸帘制作工序:选竹、破竹、制签、织帘、做漆、成帘。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虽然原始,但从选料起即要求严格。用作原料的竹须用抽枝条尚未长叶的新竹,采集时间为立夏之后,小满之前。小满之后竹子老了,沤不烂。又如纸药的蒸煮必须煮足12个小时,根据情况随时加水。再如添加纸药必须掌握好度,纸药多了纸料不上抄纸的纸帘,少了则抄出的纸厚薄不匀,显得粗糙。

    除以南竹为原料抄造土纸外,还以野麻皮为原料制作湘薄纸,以薜荔树皮为原料制作皮纸,工序大致相同。

    1.蔡伦古法造纸的主要器具和设施有:

    (1)纸料制作:柴刀、草席、料刀、沤料池、水桶、耙头、料圈、泡料池、畚箕、扁担、木榨、石碓、石臼、扒料钩、木槽、捣扒、竹三叉等。

    (2)纸药制作:镰刀、箩筐、水桶、灶、大锅、滤袋、纸药桶等。

    (3)制纸:纸槽、水勺、五爪叉、帘床、纸帘、纸榨、竹镊、抬纸架、焙房、松毛刷、米汤桶、擦焙扫把、检纸台、裁剪纸刀等。

    (4)纸帘制作: 篾刀、匀刀、马凳、线架、线尺、帘桌、帘架、帘坨、漆筒、生漆刷等。

    2.传统手工造纸制品有:

    耒阳蔡伦古法造纸制品按原料不同可分为包皮纸、湘薄纸、皮纸、冥钞纸、五色纸等。

    二、耒阳古法造纸的特征和价值

    1.原料特征

    蔡伦古法造纸选用的原料主要是域内生产的南竹,而且是立夏至小满期间抽枝但未长成的新竹,木质化程度低,易于沤制和提炼,成浆率高。

    制造纸药的原料选用域内多见的山胡椒叶,只需蒸煮,即可提取胶质。而且制成的纸药存放一年多仍不变质,使用效果好。

    2.工艺特征

    其一,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是蔡伦亲授造纸术与耒阳实际相结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技艺。从原料的选择、加工到成纸的6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尽管古法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其产品用途涉及印刷、书画、包装、宗教、祭祀等多个领域,但关于其工艺流程却鲜见于文字记载。事实上,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长期以来就是依靠师徒关系,即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徒弟的领悟实践来世代相传的。

    其二,蔡伦古法造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许多关键技艺如添加纸药的数量、纸浆的浓度乃至纸帘的制作等,都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十分明显,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确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耒阳是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其古法手工造纸技艺源于蔡伦亲授。千百年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技艺体系,其主要价值主要表现在:

    1.历史价值:古法手工造纸技艺远溯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千百年来,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文化价值:以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生产的耒阳湘薄纸和皮纸,曾经大量用于印刷业,成为文献典籍、史志文学作品的载体。宋时,衡阳乃至湖湘地区印刷了大量书籍;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摹印国子监和其他州府的典籍,供生徒学习;衡州知府刘清之为了教化百姓,亲撰《喻民书》,编印成册,发至州内每家每户。衡阳胜利山明墓出土的纸质文物,为研究佛教文化、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所用纸张当为耒阳生产。

    3.工艺价值: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从原料的选择到工艺流程的设置,均是立足于自身物产的条件,对蔡伦造纸术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具有其特有的科学技术内涵。

    4.人文价值: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反映了耒阳人民继承的不仅是蔡伦的造纸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弘扬了蔡伦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濒危状况:

    1.由于蔡伦古法造纸工序繁杂,技术要求高,习艺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有的技术必须长期实践、积累经验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加上市场萎缩,生产不景气,付出多而回报少,因而年轻人多不愿学,后继乏人。

    2.机器生产技术的引进,无论原料的选用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都较手工生产具有显著的优势,蔡伦古法造纸的产品多被取代。仅存的手工作坊多只能生产用于宗教祭祀的冥钞纸,因而难以为继。

    3.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生产、生活用竹过多,南竹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尽管竹林面积未减,但亩均根数减少,一度给传统手工造纸造成影响。

    2008年,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耒阳市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