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境内竹源丰富,竹质优良,使用竹制品历史悠久,“竹之使用,远在上古。操作之具、起居之器、争战之备,每取于竹”。《 吴越春秋 》的《 弹歌 》中载:“断竹、续竹、飞土函肉。”描述了原始社会人们用竹制猎具追捕猎物的场景。
土家族竹雕是传统竹雕的一个分支,起源于雕书篮、笔筒等日常生活用品。龙山县盛产南竹,过去土家族竹篾艺人,用竹篾席、竹筷子、竹刷把,编背篓、箩筐、筛子,织撮箕、簸箕,造竹床、竹椅等,凡是日常生活中能用木做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品,艺人们用竹制品都可代替,竹子与土家人有不解之缘,竹制品对土家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桂塘坝出生的王仕辉把祖辈的传统工艺继承了下来。这一带在雕刻艺术上出了不少的能工巧匠,王仕辉的祖太王铭光就是名师之一,祖父王承林子承父业,也走上雕刻之道。祖父王承林不仅木雕刻技术好,对竹艺也十分内行。他雕刻的书篮、台式笔筒、携式笔筒和花线篮制作精湛,在民间广为流传。王仕辉小时候常跟祖父一起,祖父也常雕一些动物、人物之类的东西,那时在他的心中就对竹雕充满好奇和向往。
8岁时,王仕辉开始和祖父学习民间竹雕。当时在竹艺制品上,多半是以山水、人物、动物为表现主题,很少以古建筑为表现主题。到1993年,王仕辉退休后潜心研究竹雕艺术,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南竹制作的工艺品具有优于木质的三大特点:(1)质硬、细腻。俗话说:竹炕三年硬如铁。(2)色彩由白变成金黄色,越存越亮。(3)竹性稳固,不易变形。为了把土家族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建筑留传给后人,他大胆地运用了这一题材,把土家族的古建筑、吊脚楼、凉亭桥、摆手堂制作成工艺品。
土家竹雕主要以具有土家族传统特色的古建筑为代表,以土家吊脚楼、土家摆手堂、土家凉亭桥为主要内容,作者以湘西优质的南竹为材料,以独特的构思、古朴的造型、精湛的技法将传统的建筑微缩成精致的工艺品,其中土家族吊脚楼、摆手堂、凉亭桥被誉为“湖湘三珍”。
土家族竹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
王绍光,生于1849年,享年72岁,工艺:木雕、建筑、竹刻。
王承林(1871—1947),工艺:木雕、建筑、竹艺。
王仕辉(1937— ),工艺:竹雕。
王国庆(1965— )。
土家族竹雕的基本特征:
土家族吊脚楼、凉亭桥、摆手堂等竹雕制品,是十分完美的土家族传统古建筑模型。作者王仕辉继承祖辈传统工艺,掌握了土家族古建筑模型的设计、施工流程。其作品完全按照实际工艺程序、按比例微缩制作而成。
土家族竹雕艺术品构思奇特,外观精美,做工精细,造型具有土家族建筑特色,加之涂上土制的清漆,竹质由白色变成金黄色,古朴典雅。瓦面楼台、窗格、门框,以及房屋上的图案、花纹比例协调,细腻圆润。房内的桌椅、土罐、人物、家畜、辣椒串、包谷串,栩栩如生。
土家族竹雕采用实物比例缩放法,选料、开眼、凿榫完全按照土家族建筑的工序制作,无一处用胶粘,整个作品就是一栋典型古建筑的微缩。
土家族竹雕的基本价值:
1.收藏价值:选材,取以最优质南竹(竹龄需3年以上),竹质十分坚硬,制作前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不生虫,不易腐蚀,成品后再涂上清漆,结构牢固,制作方法完全按木工营造程序制作,全部榫眼结构,遇高热、高湿不脱落,利于保存。
2.观赏价值:构思奇特,造型古朴典雅,技艺精湛,比例协调,结构紧密,门窗格栏精美,细腻圆润,杂物小件造型逼真,有静有动,门能开关,碓能舂动,磨能旋转,土罐、辣椒串、包谷串、人物禽畜,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了土家山寨美景。
3.传承价值:每件作品都是按实际比例尺寸缩小,枋、柱、棋、挑齐全,锄料、画墨、凿眼、清枋等制作流程面面俱到。土家族的典型建筑完全可按此模型制作。
2008年,土家族竹雕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