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名录
相关文献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望城民间剪纸
望城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从总的方面区分,大致是北方剪纸粗犷朴实,南方剪纸纤细秀丽,而望城的民间剪纸与湖南湘中一带基本相似,处于一种粗细之间的过渡类型。但在全县范围内,湘江以东与湘江以西又略有区别:湘江东的丁字、桥驿、东城、铜官一带多采用不画稿折剪方法剪制吉祥图形,而湘江以西的白箬、乌山、莲花一带,采用刻凿的方法刻制祭祀用品的剪纸较为发达,同时也有不画稿折剪的吉祥图案,而折剪的手法更加巧妙多样,作品也更富于变化。

       望城紧靠长沙,文化发展较早,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楚文化的特点十分明显。西部、西南部发展较早,受较多神秘色彩的梅山文化圈的影响,其文化又具有梅山文化的某些特征。据古书记载:“湘沅之间,土人多祀鬼神。”巫风盛行,人生礼仪、丧葬祭祀、结婚喜庆、贿神娱神、求吉避凶的民俗物象十分丰富多彩,而且以这些民俗为载体的剪纸产生和发展很早,其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近年县文化馆在调查民间剪纸时,从莲花乡天龙村叶家老屋叶春秀处就收集到清朝末年前辈夏杨氏留传下来的《剪纸谱》,足见望城县境民间剪纸艺术在清代以前即已广泛流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美术工作者、剪纸爱好者学习和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脱胎于民间剪纸的现代剪纸由此产生。

       望城民间剪纸的基本内容是求吉避凶的吉祥图和作为祭祀偶像的鬼神精怪、狐妖图形以及纸扎祭祀用品、民俗活动灯彩、牌坊上的装饰图案。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喜期窗花和礼花:望城的窗花,逢结婚办喜事才在新房窗子上张贴,一般称为喜期窗花。为寓吉祥、欢快、满堂红之意,窗花均用红纸剪成,它以双喜或双喜团花为中心,四角饰以蝴蝶、花卉、“福寿全”等内容的角花,双喜两旁配寿字烛、龙凤烛或瓶花、盆花,双喜上下方贴“麒麟送子”、“双凤朝阳”、“石榴多子”等吉祥图案。办喜事时,男方新房窗子上贴窗花,女方嫁妆上则要放礼花。礼花因礼品的形状而剪成团花或其他适合纹样。庆寿或小孩周岁也有贴窗花,送礼也有摆放礼花的,但远不及结婚时普遍。

       格子花:格子花有两类,一类是祭祀用的冥屋、莲台、主屋、牌位上的装饰附件,如苏楼门窗、走楼栏栅、伞柱雀替等都是刻凿精细的格子花;另一类是用于装饰宫灯、走马灯、风镜灯的灯笼格子和春节贴在门上的门笺格子。格子花以福、禄、寿、喜、四季花草和戏剧等为题组织较为复杂的画面,并辅以几何纹样或吉祥纹样“铺锦地”,使之玲珑剔透,连接紧凑。格子花多为专业或半专业艺人采用刻刀刻凿。

       绣花样稿:望城农村妇女长于刺绣,过去刺绣一般是自用,其绣花样稿一部分(多为大件)是用毛笔描绘的,一部分(多为小件)是用纸剪制的。大多数是自剪自绣,也有请人剪样子刺绣的。新中国成立以后,自用绣品大大减少,绣制出口产品增多,这些绣品的样稿是由工厂事先绘印好的,因而作绣花样稿的剪纸已很少见。

       纸菩萨:纸菩萨剪的多为神话、传说、故事或戏剧人物,如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牛头、马面、八仙、刘海、卖花娘子、招财童子等,有的用于打醮祈雨,有的用于超度亡灵,有的用于巫术活动,有的用于庆贺祝福,有的用于孩童戏耍,用途各不相同,一般都与某一风俗习惯伴生。这一部分剪纸其内涵丰富,有较多的楚文化积淀,是不可忽视的研究材料。

       灯彩、冥屋、牌楼、禁门、格子花采用刻刀刻凿,刻凿出的成品并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灯彩或冥屋、牌楼、禁门上的装饰附件。

       灯彩:灯彩是纸扎工艺中用于环境布置的一个主要品种。纸扎的灯彩有宫灯、走马灯、风镜灯、八方灯、孝灯等。

       冥屋:冥屋是用纸扎制焚之以祭亡者的火化冥器。冥屋一般仿苏州建筑形制,其刻凿的苏楼格子、楼边、雀替是展现刻凿剪纸艺术的主要部分。在纸扎冥屋中还包括一些其他品种,如主屋、灵牌、莲台、门飘、幡子等。

       牌楼、禁门:这是配合大型祭祀活动、还傩愿、打醮等扎制在门前、神位前的门楼形装饰物,这些东西上面均以剪刻纸艺术、书画艺术进行装饰。

       剪刻工具:剪刀,普通家用剪刀将剪尖稍作磨尖加工即可。刻刀, 一般是刻工用伞骨锤打、磨制而成,斜口宽24毫米。砧板,樟木制成,在木口熔上牛油或黄蜡制成。

       一、望城民间剪纸的特点

       1.多样性:在剪纸类型上,全国各地有的望城大多数都有。从两种主要的制作手段来看,望城有剪纸也有刻纸;从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来看,望城有粗犷朴实的,也有纤细秀美的;从剪纸的题材来看,望城有表现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也有表现社会生活的;从用途来看,望城有大量用于喜庆的吉祥剪纸,也有用于生、死等人生礼仪各个阶段的剪纸。

       2.独特性:从种类看,望城的格子花、纸菩萨是全国各地少有的,或虽然有但望城的风格独具。从制作方法和手段看,望城有多种独有的:(1)剪绘结合的“描筋剪纸”,外地虽也有剪绘结合的做法,但线描与剪镂如此协调配合完美统一的极少,而文正钦、秦有德、文震坤将这一技艺发展得十分成熟;(2)折剪技法,纵观全国各地的民间剪纸,折剪技法的运用非常普通,但大多为团花型、对称型、符号型、独立纹饰型折剪,而望城的民间剪纸,由邹易氏、文震坤到秦石蛟,已发展成一种综合型。

       3.活态性:很多民间剪纸是以民俗活动为载体,而不是以艺术品的形式独立存在,多种类型的剪纸都是有民俗活动存在就有这种剪纸。如果这种民俗活动不复存在,这种剪纸也就没有了。望城过去有些民俗活动如“光瓢儿姑姑”、“插黄禾旗”等都有伴生的民间剪纸,这些剪纸因其民俗活动的活态性而独具特点。

       二、望城民间剪纸的传承

       望城民间剪纸的传承分为四种类型:一种为师承型,一种为家承型,一种为师承家承结合型,还有一种是社会性的无明确传承关系的松散型。现将能确定传承关系的艺人列表如下:

王清(精) 手工艺人 男 刻凿剪纸 不详 承何人不详,传艺徒文正钦

文正钦     手工艺人 男 刻凿剪纸 1877—1934 承师王清(精)

文震坤         农民 女 刻凿剪纸 1913—2004 承父亲文正钦

秦有德         农民 男 刻凿剪纸 1910—1967 承岳父文正钦

秦石蛟       艺术家 男 多种形式剪纸 1938— 主要承母文震坤、父秦有德,并得社会松散型传承

何德润   艺人艺术家 男 剪纸 1910—2001 不详

何玉梅         农民 女 剪纸 1938— 承叔祖父何德润及秦石蛟世家

邹易氏 农民(半专业剪衣匠) 女 剪纸 1893—1985 承何人不详,无继承人

叶春秀        农民 女 剪纸 1911—1987 社会松散型传承及“谱”传

李秀英        农民 女 剪纸 1924— 社会松散型传承

王玉兰        农民 女 剪纸 1885—1986 社会松散型传承

谭美玉        农民 女 剪纸 1926— 社会松散型传承

尹文秀        农民 女 剪纸 1926— 社会松散型传承

       三、望城民间剪纸的价值

       1.学术研究价值:望城位于楚越文化的区域之内,又长期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梅山地域文化的影响,剪纸的文化底蕴丰厚。从更大的范围看,甚至还有湘西、贵州苗文化圈的影响。望城刻凿剪纸中的“隐点”、“隐线”就与苗族绣花样剪纸十分相似,而这一显著特点在全国各地似乎很难找到类似的例证,这可能对古代三苗的迁徙、演变起到一定的解读作用。因此,望城民间剪纸不仅剪纸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审美价值:望城民间剪纸古朴、厚重、稚拙的民间风格,衬色、嵌线、框线、描筋、打凿的特殊制作方法,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和艺术韵味,巧妙的综合性折剪产生特殊“剪味”,这些形成了望城民间剪纸的特殊审美价值。

       2008年,望城民间剪纸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望城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