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非遗机构
保护机构
研究机构
管理机构
教育机构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湖南,自古以来,风景如画,人杰地灵。湘江母亲河养育了湖湘人血性不拘、敢为人先的性格,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新中国成立,更是让文艺创作焕发了崭新的生机。1953年5月。从当初仅有18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演出团队发展为如今200位干部职工并享誉全国的地方戏曲院团,几经坎坷,几代拼搏,几度辉煌。 在每个历史时期,剧院都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热点,紧密配合政治工作,积极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创作方向上,立足现代戏创作,继承传统,融湖湘特色、喜剧风格、现实主义为一体,极大地拓宽了花鼓戏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花鼓戏舞台样式;在表演风格上,实行去糟粕吸精华的“拿来主义”,博采众长,不限剧种,不拘泥传统戏曲程式,灵活多变,自成一派;在艺术创新上,除积累《打鸟》《讨学钱》《送表妹》《小砍樵》《打铁》《访友》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外,还学习移植省内外优秀剧目,为剧院上演传统戏开了先河;同时在新剧目创作编演中,紧跟时代步伐,50年代的《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两个党员》、60年代的《柯山红日》《打铜锣》《补锅》、70年代的《沙家浜》《送货路上》《两张图纸》《野鸭洲》、80年代的《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喜脉案》、90年代的《桃花汛》《羊角号与BP机》《乡里警察》、新世纪的《老表轶事》《走进阳光》《作田汉子也风流》……一大批精品力作都紧贴当时生活,见证沧桑历史。
   
   六十年来,剧院创作、改编、移植剧目达200多个,已获高级技术职称累计达108人,问鼎全国舞台艺术类所有的奖项,其中18人分别荣获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家级个人单项奖;3人获全国尖子演员称号;18个剧目受中宣部、文化部表彰;编创剧目已五夺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大奖;三次捧回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二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大型现代花鼓戏《老表轶事》更是进入全国舞台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率先代表湖南省登上了全国舞台艺术奖项最高峰。同时剧院既是“长沙花鼓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单位,也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剧院更名为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