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人,国家一级作曲,原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创作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1956年考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至今,为戏剧作曲(含与人合作)120出,其中有花鼓戏《沙家浜》、《送货路上》(电影修改稿)、《喜脉案》、《秋天的花鼓》、《情歌》、《补票》、《村官是个堂客们》等,大型歌剧《歌妹》。为电影电视作曲60部,其中有《儿女船》、《铁牛镇》、《野鸭洲》、《羊角号与BP机》等。发表或对外演唱的歌曲三百余首,如《江南采茶女》、《弯弯的手臂》等。专业论文22篇,如《湖南湘中花鼓戏四音结构的探索》、《略谈刘赵黔的演唱艺术》等。发行书三本:《湖南花鼓戏常用曲调》、《湖南花鼓戏名师指点》、《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个人获得省以上作曲32次:有《老表轶事》获中国第七界艺术节第十一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走进阳光》获中国第八界艺术节第十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喜脉案》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音乐设计奖。为其作曲的《桃花汛》、《乡长本姓赵》(电影)、《作田汉字也风流》等六个节目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长沙花鼓戏在声腔演唱上,虽然仍以长沙花鼓戏的川调、打锣腔及小调为主,但由于受地域环境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表演特点、演唱风格上更趋个性化特色,更显其粗犷、热烈、高昂、泼辣和风趣、幽默的特点。花鼓戏作曲家欧阳觉文说:“传承娄底的长沙花鼓戏的演唱风格、声腔韵味,因受其本地山歌和邵阳花鼓的影响,有一股宝庆府的‘宝古佬’辣椒味。所以,在湘中一带独树一帜,有别于益阳、宁乡等长沙路子的花鼓戏风格。”